圖說歷史:航天之父馮·卡門的六位中國弟子

2021-01-15 會講故事的明月

西奧多·馮·卡門(1881年5月11日--1963年5月6日),匈牙利猶太人,1936年入美國籍,是20世紀最偉大的航天工程學家,開創了數學和基礎科學在航空航天和其他技術領域的應用,被譽為"航空航天時代的科學奇才"。他所在的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實驗室後來成為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噴氣實驗室。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1935年9月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學習,1936年9月獲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碩士學位,後轉入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學習,成為世界著名的大科學家馮·卡門(Theodore von Kármán)的學生,並很快成為馮·卡門最重視的學生。

錢偉長(1912年10月9日-2010年7月30日),世界著名科學家、教育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 1942年--1946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噴射推進研究所研究總工程師,師從世界飛彈之父馮·卡門,從事博士後科學研究。

郭永懷(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著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即中國科學院院士),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首任系主任。 1941年,郭永懷赴當時國際上著名的空氣動力學研究中心――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理工學院研究可壓縮流體力學,和錢學森一起成為世界氣體力學大師馮·卡門的弟子,於1945年完成了有關"跨聲速流不連續解"的出色論文,獲得了博士學位。

範緒箕(1914.~2015.),1935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1936年赴美入加州理工學院留學,並於1937年和1938年分別獲機械工程碩士和航空工程碩士學位,開始師從馮卡門攻讀博士,並最終於1940年取得航空工程博士學位,上世紀八十年代範老出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

林家翹(1916年7月7日-2013年1月13日),力學和數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麻省理工學院榮譽退休教授 。 1941年-1944年,就讀於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師從西奧多·馮·卡門,並獲得博士學位。

張捷遷(1908.~2004.)1928年考入東北大學紡織系學習,1934年起在國立清華大學任教,參與創建了中國第一個風洞實驗室,經空氣動力學大師馮卡門的推薦,校方聘請了美國航空專家華敦德博士來清華主講航空工程,由此開啟了中國有史以來的航空工程的教學和研究,張捷遷於1940年被公派赴美留學,師從馮卡門攻讀博士學位,據說他是馮卡門教授的關門弟子。

相關焦點

  • 當代世界航空學界泰鬥西爾多·馮·卡門
    一、馮·卡門的成就1963年2月18日上午,美國頒發給當代世界航空學界泰鬥81歲高齡西奧多·馮·卡門第一枚國家科學勳章,以表彰其對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無與倫比的卓越貢獻。西奧多·馮·卡門(1881年5月11日~1963年5月6日),匈牙利猶太人,1936年入美國籍,是20世紀最偉大的航天工程學家。
  • 科學網—馮·卡門撞擊坑地形演化歷史獲揭示
    馮·卡門撞擊坑地形演化歷史獲揭示研究者供圖 ■本報記者 甘曉 根據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公布的消息,11月21日,「玉兔二號」月球車結束寒冷漫長的月夜休眠期,受光照成功自主喚醒,恢復月面工作,進入第12個月晝工作期。
  • 玉兔二號數據揭示馮·卡門撞擊坑地形演化歷史
    《中國科學報》11月25日報導,11月21日,根據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公布的消息,玉兔二號月球車結束寒冷漫長的月夜休眠期,受光照成功自主喚醒,恢復月面工作,進入第十二個月晝工作期。至此,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工作時長已突破300天,達到322天;「玉兔二號」月球車行駛裡程也成功突破300米,達到318.62米,實現「雙三百」突破。
  • 嫦娥號著陸點情緣之「飛彈之父」錢老恩師:美國航天奇才馮卡門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院士的恩師:西奧多·馮·卡門。這個盆地直徑超過2500公裡,面積約為490萬平方公裡,是太陽系內已知的最大的盆地,馮--卡門大家可能比較陌生,可是他有一個大家熟悉的親傳弟子:「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院士!
  • 嫦娥號著陸點情緣之「飛彈之父」錢老恩師:美國航天奇才馮卡門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院士的恩師:西奧多·馮·卡門。如果你不是天文領域愛好者,也許對於這個名字不是太熟悉,可是和他相關的人和事,大多你應該耳熟能詳。這個盆地直徑超過2500公裡,面積約為490萬平方公裡,是太陽系內已知的最大的盆地,馮--卡門大家可能比較陌生,可是他有一個大家熟悉的親傳弟子:「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院士!馮--卡門被譽為是「航空航天時代的科學奇才」,所以這次選擇以他名字命名的隕石坑作為著陸地點,似乎冥冥之中自有緣分。
  • 科學家西奧多·馮·卡門的趣味小故事
    馮·卡門1881年5月11日出生在匈牙利的布達佩斯,馮·卡門6歲時就能對5位數的乘法略一思索就報出答案來。他的父親卻對他的運算的超常能力感到擔憂,怕他將來變成一個畸形發展的人。不久,在父親的幹預下,馮·卡門便和各種數學科目斷絕來往,直到十幾歲才重新開始學習數學。父親讓他讀地理、歷史、詩歌來代替做數學習題,他始終很感激父親。
  • 中國近代「力學之父」、「應用數學之父」—錢偉長
    錢偉長(1912—2010),江蘇無錫人,世界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民主同盟的卓越領導人,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錢偉長長期從事力學和應用數學,為中國航空航天和軍工事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勳,被人稱為中國近代"力學之父","應用數學之父"。
  • 總設計師荊木春談火箭的新特點:整流罩用上馮·卡門曲線
    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人民網酒泉9月26日電 承擔「天宮一號」發射任務的改進型長二F火箭總設計師荊木春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枚全新的火箭最吸引公眾眼球的重大變化就是在整流罩上採用了馮·卡門曲線。   改進型長二F火箭雖然仍被外界稱作「長二F」,但火箭從外到內煥然一新,在運載能力和入軌精度上均有很大提高。用荊木春的話說:「這完全是一枚全新的火箭」。
  • 「卡門線」的來歷:一條線劃清航空與航天
    飛行器有兩大門派:航空與航天。有些朋友可能分不清這兩派有何區別,今天我們就來給它們劃清界限!要了解航空、航天的區別,首先要了解地球大氣層的一個重要特性:海拔高度越高,則空氣越稀薄、空氣密度越小。10km時,空氣密度下降至海平面的33.76%,壓強下降至26.15%;海拔升高至50km時,空氣密度和壓強均下降至海平面的0.08%;海拔升高至100km時,空氣密度下降至海平面的0.00004%(千萬分之四
  • 卡門渦街是什麼?80年前震塌塔科馬大橋,如今讓虎門大橋多次抖動
    公開資料顯示,虎門大橋是我國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化懸索橋,還曾獲得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這樣一座使用二十多年,獲得了專業肯定的大橋,在自然條件正常的情況下發生長時間抖動,這引起了眾多專家的注意。經過分析檢測,專家確認,此次抖動的原因是水馬引起的渦振現象。出於橋梁施工所需,沿橋跨邊護欄上連續設置了水馬。
  • 航空航天小科普 | 中間有條「卡門線」
    為中國航天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天宮二號已完成全部拓展實驗,計劃於近日擇機受控離軌並再入大氣層。
  • 錢學森先生逝世11周年,紀念「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
    世界著名科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有「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高榮譽。這些都是錢學森先生的頭銜,這當中哪一個都是極具分量的。
  • 錢學森是馮卡門的弟子,那馮卡門為何說「是錢學森發現了他」?
    馮卡門是20世紀最偉大的航空工程學家,他開創了數學和基礎科學在航空航天和其他技術領域的應用,作為行業的開拓者和先驅者,馮卡門的能力自然毋庸置疑,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就是他的弟子,馮卡門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其實,是錢學森發現了他。那麼這句話是大師馮卡門的謙虛,還是因為其他原因呢?
  • 嫦娥四號迎第二十月晝,科學成果揭秘馮·卡門撞擊坑地下結構
    最新成果雷達數據揭秘馮•卡門撞擊坑地下結構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徐懿助理教授、賴嘉龍博士後與江西理工大學、廣州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桂林理工大學和倫敦大學學院等合作者們,通過分析嫦娥四號雷達數據,發現著陸區一帶多層地下結構,並結合仿真模型和相關地質分析,進一步證實馮
  • 牛頓愛因斯坦和錢學森,晚年都研究虛無之物,第二世界真的存在?
    月球背面的南極艾特肯盆地中部存在一個歷史悠久的撞擊坑,據了解這個撞擊坑是太陽系內最古老的,科學家們將其命名為「馮·卡門撞擊坑」。相信大多數關注天文信息的朋友應該聽過這個撞擊坑的名字,它距今已經有36億年的歷史,幾乎見證了太陽系的演化史,因此對於科學家們來說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 「卡門渦街」再現:蘸云為墨 以氣作畫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 楊冰韻 記者 盧健  在一些海島、高山附近,神秘的自然之手會在特定的時刻,「創作」出獨特而賦有藝術性的連串交替分布漩渦狀美麗雲繪。多年來,經由遙感衛星的「鏡頭」及太空人手中的相機,這種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得以讓世人一睹風採。
  • 人類歷史上首次!中國「嫦娥四號」到底要去月球背面找什麼秘密?
    博科園-科學科普-天文航天類「嫦娥四號」將於2018年底發射升空,進行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月球背面登陸。嫦娥四號將奔赴月球南極-艾託肯盆地的馮·卡門隕坑。嫦娥四號月球車藝術概念圖,8月15日公布嫦娥四號預計於2018年底發射,造訪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的馮·卡門隕坑。科學家表示艾特肯盆地是太陽系內已知最大的撞擊坑,對其進行勘測有助於解答與月球有關的一系列重要疑問,包括內部結構和熱演化。馮·卡門隕坑寬186千米,座落於艾特肯盆地西北部,地勢比較平坦。這個隕坑遍布次級撞擊坑,噴射物覆蓋隕坑內的絕大多數月海玄武巖。
  • 圖說中國載人航天——「神舟七號」航天員與記者見面
    圖說中國載人航天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組成飛行乘組,將執行「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從左至右:航天員景海鵬、翟志剛、劉伯明。中新社發 孫自法 攝點擊進入中新網軍事頻道 發布時間:2012-06-14 15:37:07 【編輯:楊彥宇】 圖說中國載人航天——「神舟七號
  • 錢學森對中國航天事業有哪些主要貢獻?
    錢學森,這位開闢中國航天之路的「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名載星空,閃耀著熠熠光輝。錢學森1911年12月11日生於上海,3歲時隨父到北京,在北京師大附小和附中完成初級學業。1935年錢學林以優異成績從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畢業,並考取清華大學公費留學生,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碩士,1936年10月轉加州理工學院攻讀博士,成為著名力學家馮·卡門的學生。獲博士學位後錢學森留在馮·卡門航空大師領導的古根海姆實驗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