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對中國航天事業有哪些主要貢獻?

2020-12-06 網易新聞

資料圖:錢學森。

在浩瀚的太空,經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又出現了一顆「錢學森星」。錢學森,這位開闢中國航天之路的「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名載星空,閃耀著熠熠光輝。

錢學森1911年12月11日生於上海,3歲時隨父到北京,在北京師大附小和附中完成初級學業。1935年錢學林以優異成績從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畢業,並考取清華大學公費留學生,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碩士,1936年10月轉加州理工學院攻讀博士,成為著名力學家馮·卡門的學生。獲博士學位後錢學森留在馮·卡門航空大師領導的古根海姆實驗室工作。在馮·卡門教授的影響下,錢學森參加了火箭研究小組,並在1942年與別人合作完成《遠程火箭的評論與初步分析》的研究報告,提出了幾種火箭研究的設想,同時親自參加了美軍「下士」飛彈的設計工作,在軍方的噴氣技術訓練班講授火箭推進技術課程,為美國早期發展地地飛彈和探空火箭奠定了理論和技術基礎。此後,錢學森在應用力學、物理力學、航天與噴氣、工程控制論等許多科技領域都取得了顯著的科技成就,其中不少是開創性工作。

資料圖:青年時期的錢學森。

1949年5月,錢學森在得知祖國召喚他回國服務的切切深情後,便加緊做回國的準備工作。但這時的美國麥卡錫主義橫行,對他進行迫害。1950年夏錢學森便決定以探親的名義立即回國,並將他的決定用電話報告了他的上司、美國海軍次長金布爾。但在他舉家出發時錢學森被拘留。金布爾氣急敗壞地對美國司法部說:「絕不能放走錢學森,他知道的太多了。我寧可把這個傢伙槍斃了,也不願放他回到中國。無論到哪裡,他都抵得上五個師的兵力!」兩星期後由幾名友好的美國同事重金保釋,但其行為受到限制和監視,每月需向移民局匯報一次。在身陷囹圄的5年時間裡,錢學森有意讓美國當局知道他已改變研究方向,1954年寫出了《工程控制論》,在一個新的工程技術領域取得開創性的成就。經過中國政府的營救和艱苦的鬥爭,1955年9月錢學森終於衝破藩籬,全家啟程回國。

錢學森回國後,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支持下,積極參與我國火箭和空間事業的規劃和組建工作,並以他在空氣動力、火箭發動機、制導控制、總體結構、材料工藝、計算機、質量控制和系統工程等領域的博深知識,為我國培養了大批火箭和空間技術人才,在領導我國的飛彈、運載火箭和太空飛行器的研製工作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1956年,錢學森提出了《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主持編制了《1956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中的《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方案。同年,錢學森受命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飛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並擔任首任院長,開始組織科研隊伍,開展火箭技術的研究工作。1958年,在爭取到有限的援助之後,錢學森協助聶榮臻元帥主持和部署了第一枚近程飛彈的仿製工作。他深入研究室、試驗站、發射場解決飛彈技術工程中的難題,開辦訓練班講授火箭概論,倡導「神仙」會討論航天課題,集思廣益,協同攻關。

1960年11月5日,在他的參與和組織下,,我國發射成功第一枚仿製的近程飛彈,這成為中國新興火箭事業的轉折點。此後,錢學森領導中國的火箭開始走上了獨立研製的道路。1962年3月21日第一枚中近程飛彈發射時由於姿態失穩和發動機起火而失敗,錢學森認為經過挫折會使人變得聰明起來,勉勵科技人員振作精神,分析找出失敗的原因。他提醒設計師注意發動機的高頻震蕩和系統的協調,提出了解決飛彈總體設計和地面試驗的關鍵問題。經過廣大科技人員和工人的努力,1964年6月29日第一枚東風2號中近程飛彈發射試驗獲得成功。在錢學森的組織協調下,經過對這種飛彈的改進,1966年10月27日用飛彈載原子彈的「兩彈結合」發射試驗傳出捷報。不過,這時中國的「兩彈」研製尚處於秘密狀態,人們並不知道錢學森主持創造了這些奇蹟。

資料圖:回國後的錢學森與毛主席。

當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問世後,毛澤東主席於1958年5月發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引起了錢學森的強烈共鳴。他早在回國前就對星際航行理論及其可行性進行過研究,1961年在中科院倡導主持星際航行座談會,1962年又出版了《星際航行概論》一書,提出了用火箭作動力的太空梭進行宇宙航行的設想。1965年我國自行研製的彈道飛彈已經取得突破性成果,錢學森正式提出報告,建議早日制定人造衛星研製計劃,並列入國家任務。1968年2月20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立,錢學森被任命為院長,擔任研製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總指揮,制定了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總體方案和要求,帶領科研人員攻克衛星及其運載火箭的技術難關。

在錢學森的領導下,1970年初中國中遠程飛彈研製發射成功,表明已經掌握了兩級火箭及分離技術,在此基礎上加上一個第三級固體火箭,研製成長徵1號運載火箭。錢學森還具體處理了火箭晃動幅值異常和火箭地面試車受到幹擾的問題。第一顆衛星名為東方紅1號,確定了衛星要「上行去、抓得住、聽得到、看得見」的總要求。錢學森像組織「兩彈結合」試驗一樣,按照周恩來總理「嚴肅認真,周到細緻,穩妥可靠,萬無一失」的要求,在研製過程中認真仔細、一絲不苟地排除故障,在發射之前對運載火箭和衛星都了如指掌,胸有成竹,向周恩來總理匯報對技術問題很有把握,敢於負責。1970年4月24日,錢學森在發射指揮大廳,鎮定自若地指揮第一顆衛星東方紅1號的發射獲得成功。

錢學森回國後所掛帥組織的開創性工作,也為後來的洲際飛彈全程飛行試驗,「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發展,各類人造衛星升空飛翔,以及「神舟」載人飛船上天遨遊,開闢了勝利的航程。

1979年,錢學森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傑出校友獎」;1985年;成為我國科技進步特等獎第一獲獎人;1989年6月,國際理工研究所授予他最高獎——「小羅克韋爾獎章」;1991年,國家授予他「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1999年,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2009年,錢學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本文來源:網易軍事 作者:天兵 責任編輯:張寧寧_NN3350

相關焦點

  • 楊振寧、錢學森在物理技術方面誰更厲害?他們對中國有哪些貢獻?
    近代傑出的中國科學家 錢學森、鄧稼先、楊振寧都是近代傑出的華人科學家,並且在各自的領域都有極其卓越的科學貢獻,以至於常常會有人拿他們來做比較高低。
  • 錢學森先生逝世11周年,紀念「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
    今天是錢學森先生逝世的11年的日子,仿佛錢老一直都在,從未離去。世界著名科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有「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高榮譽。這些都是錢學森先生的頭銜,這當中哪一個都是極具分量的。
  • 姓錢但不愛錢的「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
    錢學森,享譽世界的傑出科學家,中國航天科技事業的先驅和傑出代表,愛國知識分子的優秀典範,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火箭之王」。他傾其所學,為組織領導新中國火箭、飛彈和太空飛行器的研究發展工作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對中國火箭飛彈和航天事業的迅速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 兩彈一星元勳錢學森:今後要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為祖國的建設事業...
    1955年回到中國的錢學森,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是這樣回答的:「我終於回到了日夜思念著的祖國,今後要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為祖國的建設事業服務。」
  • 科學菌:楊振寧、錢學森在物理技術方面誰更厲害?他們對中國有哪些...
    近代傑出的中國科學家 錢學森、鄧稼先、楊振寧都是近代傑出的華人科學家,並且在各自的領域都有極其卓越的科學貢獻,以至於常常會有人拿他們來做比較高低。
  • 我國載人航天奠基人錢學森的名言 王永志和錢學森的伯樂相馬故事
    錢學森的名言非常多,其中有兩句令我印象深刻。一句是他在捐款時說的,他的原話是這樣說的「我姓錢,但我不愛錢。」這句錢學森的名言聽起來還是有幾分幽默色彩蘊含其中的,第一次聽見這句話其實並沒有什麼真切的感受,但是時隔多年在看到這句話瞬間覺得錢老的形象一下子高大起來。
  • 錢學森歸國,在科研戰線貢獻多多,有三個「高頻詞」源於他的翻譯
    在中國航空航天領域,錢學森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僅做出了極大的貢獻,還是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的奠基人,而且錢學森還翻譯了3個「高頻詞彙」。那究竟都是哪些詞語,而他又是如何翻譯的呢?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1935年,錢學森赴美留學,師從當時世界著名大科學家馮·卡門。到1955年,留美20年的錢學森攜家人,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留美期間,錢學森在航空航天領域,已經取得了頗多的成就,成為當時著名的空氣動力學家。不過,錢學森始終都心繫祖國的發展,要將自己頭腦中的知識,全都奉獻給祖國的航空航天事業。
  • 兩彈一星元勳,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他的一雙兒女如今現況如何?
    錢學森給中國做出的貢獻遠遠不止兩彈一星,是錢學森給我們帶來了如今和平的生活,沒有錢老等一眾留洋人才的歸國,中國絕對沒有今天的光景,沒有兩彈的話外國資本主義一定會干擾我們的發展,更不談改革開放幾十年來的成就。兩彈一星元勳,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他的一雙兒女如今現況如何?
  • 他曾與錢學森共事,助中國航天事業發展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與孔子同一天生日,他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批博士生導師;跟錢學森一同工作,他是我國航空航天與國防事業背後的無名英雄;幾經起落,他卻篤志科研,成就卓著,卻像普通老師一樣每天拿著公文包準時出現在實驗室裡。 他就是我國近代力學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童秉綱。
  • 錢學森鮮為人知的貢獻
    今天發帖《錢學森談中醫》。有網友評論說「錢學森在空氣動力學的巨大成就,誰也無法否定。他能把衛星送上天,那也是事實。學有專攻,一旦有人什麼都懂,那就值得懷疑。」我在才意識到,絕大多數國人對錢學森的貢獻的認識,恐怕都限於空氣動力學、火箭和彈道飛彈吧。所以,我想再說幾點,希望更多的人知道。第一,90%的國人對錢先生貢獻的了解是很片面的,以為他的主要貢獻是在他的空氣動力學上。他的空氣動力學造詣,只能從理論上把火箭衛星飛彈送上天。
  • 他是兩彈一星元勳,一生為中國航天事業作貢獻,遇害時年僅46歲
    ——雨果(法)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1445,閱讀約3分鐘他是"兩彈一星"元勳,為中國航天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神舟飛船和嫦娥四號能夠順利上天,也有他的一份功勞。1956年9月,他在中國駐瑞士伯爾尼大使館加入我黨。次年4月,他赴德國冶金工廠實習,對德國科技和工業進行了大量考察和研究。得知祖國正在進行航天研究,需要大量人才,再加上蘇聯撤走了相關專家,姚桐斌迫切地想回到祖國,為新中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 重磅 |《測繪學報》主編楊元喜院士獲「錢學森傑出貢獻獎」
    楊元喜院士榮獲「錢學森傑出貢獻獎」9月18日,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2020 China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副總設計師、《測繪學報》主編楊元喜院士榮獲中國航天基金會的錢學森傑出貢獻獎。中國航天基金會獎是航天領域唯一的社會公益組織科技獎勵,已連續頒發25年。
  • 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著名科學家——錢學森
    為我國火箭、飛彈和航天事業的創建與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是我國系統工程理論與應用研究的倡導人。   錢學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於上海,是獨生子。父親錢均夫(名家治,後以號行)是浙江杭州一沒落絲商第二子,少小就學於當時維新的杭州求是書院,曾到日本學教育和地理、歷史。母親章蘭娟是當時杭州富商的女兒。錢學森的外祖父欣賞錢均夫的才華,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
  • 我國科學家錢學森發明了什麼東西
    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有些人為我們帶來了巨大的貢獻,並從此為人們所敬仰,這其中就有我們所熟知的錢學森老先生。錢學森為我國的國防事業做了非常多,錢學森更多的是理論方面的貢獻和關於航天學的學說真正的發明確是很少的。
  • 2019年度「錢學森傑出貢獻獎」名單揭曉
    記者從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開幕式獲悉,2019年度中國航天基金會獎三大獎項最終評選結果揭曉:「航天重大項目獎」2個,「錢學森傑出貢獻獎」10名,「航天貢獻獎」267名。「航天重大項目獎」頒獎現場 攝影:中國航天報記者宿東「錢學森傑出貢獻獎」的獲獎者有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型號總設計師範瑞祥,中國科學院院士、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副總設計師楊元喜
  • 錢學森臨終前,依然牽掛的兩個人,都是我國航天方面的著名科學家
    這對於我國的航天史來說是一個劃時代的意義,此後我國的載人航天越來越成熟,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當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之後,有專門的人員,向錢學森錢老報喜,錢老為我國的航天事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可以說奠定了我國航天事業的基礎,錢老的存在讓我們的飛船能夠飛上太空。
  • 讓同胞過上有尊嚴和幸福的生活|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4周年
    在中央的號召和部署下,更多致力於讓同胞過上「有尊嚴和幸福的生活」的各學科精英集結在國防部五院,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的開業「元勳」。他們將與不斷加入的志士一起,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創造屬於中國的航天事業。 1956年2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南海懷仁堂宴請全國政協委員,將原本坐在第37桌的錢學森請到身邊,交談中,說了那句影響航天事業的話:「新生的、最有生命力的東西,總是在同舊的、衰亡著的東西鬥爭中生長起來的
  • 平昌籍院士吳偉仁獲2019年度「錢學森傑出貢獻獎」
    2020年9月18日,由中國航天基金會和中國宇航學會聯合主辦的中國航天大會開幕式暨主論壇在福建福州隆重舉行開幕式上為獎勵對航天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有功人員,特別頒發了2019年度中國航天基金會獎,其中2個項目獲得航天重大項目獎,每個項目獎勵人民幣50萬元;10人獲得了錢學森傑出貢獻獎,每人獎勵20萬元人民幣;267人獲得航天貢獻獎,每人獎金5萬元。
  • 人民科學家錢學森的初心使命
    錢學森將一生深深融入了中國共產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之中。  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開創中國航天偉業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既要有堅實的物質基礎,又要有強大的精神力量,更要有科學的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
  • 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三大偉大科學家,哪個對中國貢獻最大?
    這三位科學家在中國歷史上都是可以載入史冊的大科學家,都為新中國的科學事業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我們不能遺忘他們的功勳!「三錢」指「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中國近代力學之父」錢偉長、「中國原子彈之父」錢三強,於1956年制定規劃了中國第一次12年科學規劃。錢學森、錢偉長和錢三強三人並稱中國「三錢」,最初是由毛澤東主席喊出的「別號」,後被周恩來總理稱為中國科技界的「三錢」。「三錢」是中國科壇的傑出人物,也是世界頂尖的科學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