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門渦街」再現:蘸云為墨 以氣作畫

2021-01-17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 楊冰韻 記者 盧健

  在一些海島、高山附近,神秘的自然之手會在特定的時刻,「創作」出獨特而賦有藝術性的連串交替分布漩渦狀美麗雲繪。多年來,經由遙感衛星的「鏡頭」及太空人手中的相機,這種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得以讓世人一睹風採。

  1月21日,在韓國濟州島以南海域,這一「藝術雲繪」經由風雲四號衛星鏡頭,再一次呈現,引得一片讚嘆。

  到底是一雙什麼樣的「手」,恰到好處地飽蘸雲彩,繪製出這些神秘作品的呢?

  天時地利

  1月21日,在我國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的高清「鏡頭」下,韓國濟州島以南海域和日本九州島南部海域一連串鬼斧神工的景觀引起人們的注意:海域附近,流動的冷流雲在經過濟州島後,似是受到了島嶼地形的影響,在冷流雲流動方向的下遊形成了一連串交替分布的美麗漩渦。研究人員立即興奮起來:「卡門渦街」現象又一次被抓拍到了!

  在流體(水、空氣)中,如果出現了一個阻流體,擋住了流體前進,那麼在流體的下遊,會周期性地脫落出旋轉方向相反、排列規則的雙列線渦。108年前,20世紀最偉大的航天工程學家馮·卡門通過實驗研究,最先從理論上對這種現象進行闡明。此後,這種現象得名「卡門渦街」。

  大氣層中的空氣,也是流體的一種。當風吹過海島或山峰,其背風面常常會形成尾流(一般把處在相對於氣流運動實體背後的湍流區叫做尾流)。在一定的海洋和大氣條件下,背風坡一側可誘導大氣擾動,在障礙物兩側周期性地脫落出旋轉方向相反、排列規則的雙列線渦,它們會一個接一個地向下遊傳播。這種在尾流中發生的渦旋列也被稱作「馮·卡門大氣渦街」(簡稱大氣渦街)。

  可以說,大氣渦街現象並不罕見,那為什麼衛星拍到大氣渦街還會讓人如此興奮呢?

  大氣渦街是氣流與地形(山脈、島嶼等)相互作用的產物,在一般情況下,氣流是無形的,即便大氣渦街發生了,如果沒有特定雲彩這一「顏料」,雲繪美景依然無法在衛星圖片上顯現出來。這種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需要特定的條件才可以一見。

  1月21日,東北亞的冷源已經被正在奔向北太平洋的北極渦旋吸走,一部分冷空氣則洩到朝鮮半島和日本。1月21日上午,穩定的冷空氣掠過我國東海的時候,在比較暖的海水和水汽的作用下,這些冷空氣轉變為絮狀的冷流雲,為雲繪創作提供了「顏料」。與此同時,層結穩定的大氣中低層,則為隨後低層氣泡狀雲的形成提供了保障。

  當然,不只是在濟州島附近,在廣袤的地球上,只要集齊天時地利,就有可能出現卡門渦街。就風雲衛星家族來說,就曾在墨西哥西海岸瓜達盧普島上空、非洲西北部的維德角群島等地多次捕捉到卡門渦街。

  有意思的是,雖然雲經常充當卡門渦街的「顏料」,但也並不是唯一的「顏料」。2015年2月18日,夏威夷基拉韋厄火山噴發,在火山下風數百公裡處形成了一系列交替漩渦,被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用數位相機捕捉到了。這一次,霧霾也充當了一把「顏料」。

  風洞測試

  當卡門渦街美景現身於藍色海洋中的一葉小島附近時,它帶給人們的是驚豔與美好。然而,當現代社會中的橋梁、高層建築遇上卡門渦街時,則有可能是一種災難。

  1940年,美國花費640萬美元,在華盛頓州塔科馬海峽上建造了一座主跨度853.4米的懸索橋,建成4個月後,於同年11月7日遇到了一場風速為19米/秒的風。雖然風不算大,但橋卻發生了劇烈的扭曲振動,且振幅越來越大(接近9米),直到橋面傾斜到45度左右時,吊杆逐根拉斷導致橋面鋼梁折斷而塌毀。當時正好有一支好萊塢電影隊在以該橋為外景拍攝影片,記錄了橋梁從開始振動到最後毀壞的全過程。

  在塔科馬大橋倒塌後的第二天,華盛頓州州長宣布該橋設計牢靠,計劃重建該橋。馮·卡門覺得此事不妥,便找到該橋模型帶回家中,放在書桌上,開動電扇,模型開始振動起來,當振動頻率達到模型的固有頻率時,發生共振,模型振動劇烈。塔科馬海峽大橋倒塌的原因水落石出——卡門渦街引起橋梁共振。

  隨後馮·卡門令助手在加州理工學院風洞內,進一步測試塔科馬大橋模型,取得翔實數據,然後給華盛頓州州長發了一份電報:「如果按舊設計重建一座新橋,那座新橋會一樣倒塌。」

  此後,州長成立一個塔科馬海峽大橋倒塌事件調查小組,馮·卡門是成員之一。經過一番爭論,馮·卡門終於說服當時不懂空氣動力學知識的橋梁設計師,在建新橋之前,先將橋梁模型進行風洞測試。此後大橋採用了新的設計,避免了卡門渦街可能對橋梁引起的損害。

  事實上,除了橋梁以外,煙囪、高層建築等高聳結構物,都有可能因卡門渦街引起共振而倒塌。1965年11月,英國西約克郡費裡布裡奇發電站兩座一百多米高的冷卻塔,就在大風中因卡門渦街引起共振倒塌。

  如今,進行高層建築物設計時都要進行計算和風洞模型測試,以保證不會因卡門渦街導致建築物被破壞。北京、天津的電視發射塔,上海的東方明珠電視塔,舟山連島工程、港珠澳大橋、滬通公鐵兩用長江大橋在建造前,都曾在風洞中做過模型測試。

  而馮·卡門在卡門渦街理論以及後世建築應用中的貢獻,則被永遠銘記下來。

  

  連結:  

  卡門渦街是如何被發現的?

  馮·卡門(1881—1963)是美籍匈牙利裔力學家,近代力學的奠基人之一,是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錢偉長、郭永懷,以及美籍華人科學家林家翹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時的導師。

  1911年,馮·卡門在德國哥廷根大學空氣動力學家路德維希·普朗特手下任助教。當時普朗特正研究邊界層現象,他命一位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生卡爾·希門茨設計一個流水槽,以便觀察流水經過一個圓柱體時的邊界層,並測量圓柱體表面上不同點的壓力。希門茨發現圓柱體表面的壓力並非如預期一樣平穩,而是會劇烈振動。他將這個情況向普朗特匯報。普朗特說:「你的圓柱體顯然不圓。」希門茨細心將圓柱體磨了又磨,測了又測,不見改進。

  馮·卡門經過實驗室時不在意地問道:「卡爾,怎麼樣了?」卡爾答道:「還是振動。」過幾天又問:「卡爾,怎麼樣了?」「還是振動得厲害。」這引起馮·卡門的注意,他想,也許振動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內在原因決定的,於是便從理論上進行思考。

  起初馮·卡門設想圓柱體後的水流形成兩道對稱排列但反方向的漩渦,但發現這種狀態不能維持,很快就不穩定了。於是他假設兩道漩渦交錯排列,計算結果表明這種狀態能夠維持。

  馮·卡門將計算結果嚮導師普朗特報告。普朗特命馮·卡門寫出論文發表。這是馮·卡門的第一篇論文,也是他的成名之作。馮·卡門關於卡門渦街的理論被後來的實驗證實。「卡門渦街」的名稱,沿用至今。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9年1月25日四版 責任編輯:王玫珏) 

相關焦點

  • 卡門渦街實驗
    開始時,這兩列線渦分別保持自身的運動前進,接著它們互相干擾,互相吸引,而且幹擾越來越大,形成非線性的所謂渦街。卡門渦街是粘性不可壓縮流體動力學所研究的一種現象。流體繞流高大煙囪、高層建築、電線、油管道和換熱器的管束時都會產生卡門渦街。
  • 卡門渦街
    當流體流經一個物體的時候可以形成卡門渦街,這種旋渦可能會引起物體的振動。
  • 你好,卡門渦街
    大家了解卡門渦街了嗎?小編今天將與大家一起走進馬宏偉教授的課堂一起來認識卡門渦街。美國華盛頓州的Tacoma Narrow橋,於1940年7月建成,全長1810.2米,最大跨度:853.4米,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懸索大橋。1940年11月7日,在42英裡/小時(相當於20m/s)風速的作用下,導致橋面折斷墜落到峽谷中。大家來看看發生了什麼吧。
  • 太空看世界:大氣中最奇妙的雲,超乎想像的卡門渦街
    位於西南印度洋的火山島赫德島,只有乘船才能到達,2016年5月3日,衛星觀察到這裡的雲出現了一連串的漩渦,這便是大氣層中著名的「馮·卡門渦街」現象。物理學家西奧多·馮·卡門(Theodore vonKármán)首先描述了這種形成螺旋渦流長鏈的物理過程。
  • 錢學森導師發現的神秘流體現象:卡門渦街
    在細緻地研究之後,馮·卡門於是從這一現象中總結出來流體不穩定流動性,並且將其命名為卡門渦街,還以此為內容寫出了他的第一篇論文。從此「卡門渦街」這個名字成了空氣動力學中最為經典的一個概念。流體是一種運動很不穩定的物質相比較於流體,固體真的是一種運動、變化很簡單的物質形態。當我們對固體施加力的時候,固體的形狀大體不變。
  • 硬核科普:是什麼導致了虎門大橋振動,卡門渦街?
    據廣東省公安廳交管局的消息,2020年5月5日下午3點30分左右,由於風速大,虎門大橋出現搖晃,為確保安全,虎門大橋現已封橋,不能通行。目前,大量車輛湧入虎門威遠,虎門交警已調派大量警力在現場指揮疏導交通,分流車輛向莞佛高速、沿江高速行駛。
  • 卡門渦街是什麼?
    虎門大橋橋面異常抖動 渦振背後是一種「卡門渦街效應」 什麼是卡門渦街效應? 「卡門渦街效應」由錢學森、郭永懷、錢偉長等人的老師、美籍匈牙利裔流體力學大師馮·卡門發現,用於描述空氣等流體通過物體後出現渦旋脫落。這些漩渦脫落的頻率會橋梁的固有頻率形成共振。
  • 卡門渦街:流體力學中一種難以置信的奇觀,它究竟是怎麼形成的?
    卡門渦街的形成原理當流體繞流一個無限長的圓柱體時, 將發生邊界層分離, 並在柱後形成旋渦, 增大機械能量的損失。這種十分整齊排列著的,像街道般的漩渦列被稱為"渦街"。因為在1912年美國物理學家卡門最先研究了這一現象,所以這種現象又被稱卡門渦街。卡門渦街不只是在流體繞流圓柱體時出現,在流體繞流三角柱、四角柱時也會發生。應當指出, 並不是任何情況下都能形成渦街。對於一定形狀的物體和不同的流體,渦街的形成, 取決於雷諾數的大小。
  • 「卡門渦街」的啟示:偉大的發現往往與應用無關
    卡門渦街的故事在這之前,我想用「卡門渦街的故事」來解釋這個問題。這是位於美國華盛頓州的塔科馬大橋,這座大橋的跨度有853.4米,始建於1940年7月。這件事被馮·卡門關注到了。他想:尾流的搖擺不定肯定有一些物理原因,並不是實驗誤差造成的。於是他就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最後找到了答案。因為水流繞過圓柱體後形成的兩股擾流,產生了圓柱體後的一系列渦街,這些渦街造成了尾流的搖擺不定。
  • 從虎門大橋渦振到「卡門渦街」與塔科馬海峽大橋
    嗯,「卡門渦街」就是以錢學森導師馮·卡門名字命名的、流體力學中一種重要的現象。在馮·卡門的自傳中,關於「卡門渦街」的發現,他是這樣描述的:首先我假設水經過圓柱體時一分為二,一股從上邊流過,一股從下邊流過,生成渦,經過圓柱體後脫落成為兩個尾流,一個從上面流出,一個從下面流出。
  • 卡門渦街是什麼?80年前震塌塔科馬大橋,如今讓虎門大橋多次抖動
    該現象的學名為「卡門渦街」,是流體力學中很重要的一個現象,發現人叫做西奧多·馮·卡門。馮·卡門是美籍匈牙利力學家,近代力學的奠基人之一。他也是20世紀最偉大的航天工程學家,我國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錢偉長、郭永懷都是他的弟子。1991年,馮·卡門在哥廷根大學擔任著名力學家普朗特的助教。
  • 虎門大橋抖動,應是卡門渦街惹的禍!
    據廣東省公安廳交管局的消息,2020年5月5日下午3點30分左右,由於風速大,虎門大橋出現搖晃,為確保安全,虎門大橋現已封橋,不能通行。建成4個月後,於同年11月7日碰到了一場風速為19米/秒的風。雖風不算大,但橋卻發生了劇烈的扭曲振動,且振幅越來越大(接近9米),直到橋面傾斜到45度左右,使吊杆逐根拉斷導致橋面鋼梁折斷而塌毀,墜落到峽谷之中。
  • 黃賓虹作畫的方法步驟
    :黃題畫云:「細而不纖,粗而不獷,氣在筆力,韻在墨彩,北宋人畫。潑墨得法,還起一定的組織與調節作用,如山川有氤氳之氣、如雲煙有體質、江南之山蒼潤,潑墨可助之。他畫的富春山色,就用潑墨成之,由於用水足,畫面清盈,似有光澤。7、焦墨--宿墨理層次:用焦墨宿墨來強其骨。焦墨,筆渴而濃。若是筆渴而淡,稱之為焦淡。用焦墨枯筆,並善於潤溼出之,所以獲得"乾裂秋風潤含春雨"之妙。
  • 黃賓虹作畫的秘籍:繪畫步驟與技法
    黃賓虹「黑密厚重」的藝術風格與其獨特的作畫方法步驟密切相關。其作畫大致分三個步驟九個方面:第一步:勾勒--上墨--補筆。1、勾勒:以墨線勾描山川的大體。畫石,往往一勾一勒。用筆勾線,是為畫「骨」,對畫面起著「生死剛正」的作用。畫筆勾勒,如字橫直」。對於用筆,他講求中鋒,重視收筆迴轉。偶爾用側鋒。
  • 科普「卡門渦街」後,東莞理工學院校長有了新想法
    當天下午一段關於橋梁為何會振動的科普視頻在社交群傳播開來,授課人正是東莞理工學院現任校長馬宏偉教授,視頻中他介紹這一現象為「卡門渦街」,並用簡單的小實驗來進行闡述,這段通俗易懂的講解讓網友紛紛留言「漲知識了」。詳見南方+報導:視頻|大橋為何被風晃動?看東莞理工學院校長權威科普。
  • 「怪雲」出現!天有異象?
    從昨天開始,不少小夥伴注意到衛星雲圖上出現了一些「怪雲」!它們像編起來的麻花辮,從濟州島以南的海域向南排列下來。我們先來看看「怪雲」形成的原理。這種「怪雲「在流體力學上叫做「馮卡門旋渦」(Von Karman vortices),通常稱為卡門渦街,在自然界中常能看到。
  • 簡述渦街流量計計算公式
    江蘇橫河自控是一家渦街流量計廠家。主要生產渦街流量計、電磁流量計和旋進漩渦流量計等。下面為大家簡單介紹下渦街流量計的工作原理。  在流體中設置三角柱型旋渦發生體,則從旋渦發生體兩側交替地產生有規則的旋渦,這種旋渦稱為卡門旋渦,旋渦列在旋渦發生體下遊非對稱地排列。
  • 「怪雲」出現!是天有異象還是另有原因?
    「怪雲」在流體力學上叫做「馮卡門旋渦」 通常稱為卡門渦街 在自然界中我們也能經常看到 就像這樣的
  • 【「怪雲」出現!天有異象?】
    我們先來看看「怪雲」形成的原理。 這種「怪雲「在流體力學上叫做「馮卡門旋渦」(Von Karman vortices),通常稱為卡門渦街,在自然界中常能看到。
  • 上海以東500公裡突現「怪雲」,分析:和今年冷得早有關
    那也有的網友或許要問了「這種奇特的雲是什麼雲?」「會不會和地震有關?」它們是一種獨特流體力學現象,叫做「馮·卡門渦街(Von Karman vortex street)」,亦稱卡門渦列、卡門渦街。美籍匈牙利科學家馮·卡門首先注意到了一現象,他是研究流體力學的專家,在研究水流經過一根圓柱的時候,發現了流體中這一現象,並給出了對應的解釋,所以就用他的名字來命名這種獨特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