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西南印度洋的火山島赫德島,只有乘船才能到達,2016年5月3日,衛星觀察到這裡的雲出現了一連串的漩渦,這便是大氣層中著名的「馮·卡門渦街」現象。
物理學家西奧多·馮·卡門(Theodore vonKármán)首先描述了這種形成螺旋渦流長鏈的物理過程。它發生在流動的氣體、液體之中。2012年4月5日,挪威揚馬延島周圍的風流動時,風在島嶼附近受阻,流動空氣中的擾動以旋轉形式的旋轉傳播下遊,形成漩渦長鏈。
這種渦流,可以出現在存在流體流被物體擾動的任何地方。大氣的表現像流體,所以飛機,橋梁,甚至島嶼的翼都可以形成。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半島外海的瓜達盧佩島在2013年8月,在氣流中引起一系列大氣漩渦,被國際空間站的太空人拍下,右上角還能看到平行線般的重力波雲。
1999年9月15日,由智利海岸的魯濱遜島在流動的風和海洋性積雲中形成了一連串的漩渦,蔓延數百千米。穩定的風創造出渦流,其順時針的漩渦由島嶼東部邊緣產生,逆時針的漩渦由西部邊緣產生
2000年6月11日,同樣是太平洋上的瓜達盧佩島,風和積雲形成了經典的「馮·卡門渦街」。
當然,不止一個島嶼會產生這種效果,多個島嶼也一樣。在2015年5月20日,當風經過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島和馬德拉島時,在風的下遊產生了壯觀的螺旋形漩渦,不同的島生成了不同的渦街
2013年5月22日,在太平洋的火山島索科羅島,風和積雲形成了蔓延數百千米的美麗弧線,衛星已經在全球許多地方發現過這種渦流,包括太平洋東海岸、濟州島、格陵蘭海、阿留申群島等
拿破崙曾被流放的聖赫倫那島是南大西洋上一個小而堅固的火山島。 2012年11月15日,衛星在這裡的海洋性積雲中發現了「馮·卡門渦街」,這些雙排渦旋交替前行並變化著旋轉方向,不過,蔓延得並不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