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虎門大橋渦振到「卡門渦街」與塔科馬海峽大橋

2021-01-17 騰訊網

近日,我國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大型懸索橋「虎門大橋」異常抖動的視頻在網絡上引發熱議。

點擊播放 GIF 0.0M

很多博主都在科普文中提到「卡門渦街」塔科馬海峽大橋

嗯,「卡門渦街」就是以錢學森導師馮·卡門名字命名的、流體力學中一種重要的現象。

在馮·卡門的自傳中,關於「卡門渦街」的發現,他是這樣描述的:

首先我假設水經過圓柱體時一分為二,一股從上邊流過,一股從下邊流過,生成渦,經過圓柱體後脫落成為兩個尾流,一個從上面流出,一個從下面流出。接著可能有兩種可能性:第一種情況假設這些渦是完全對稱的,並且同時向前運動。但是,這個運動的數學分析顯示流動是不穩定的。渦的位置哪怕有微小差異就會不斷擴大,知道流型破壞為止。第二種情況,假設從圓柱體頂部和底部是交替脫落出渦,一個渦在頂部,一個在底部,接著又一個渦在頂部,一個在底部,不斷重複。

當我考慮這種形式的運動時,整個問題的解突然跳入我的腦中:若兩列渦有一定幾何排列,其結構就會是穩定的。只有當每列渦中相鄰兩個渦的距離和兩列渦之間的距離保持一定關係,才能出現上述排列。或者可以說,兩列渦不能手拉著手向前走,必須一前一後交叉著,就像交叉安排的道路兩邊的路燈柱子那樣向前運動。

關於渦街的意義,馮卡門表示

首先,它提供了在一定條件下運動的物體尾流結構的科學的圖像。

其次,知道了尾流結構後,就能對球、圓柱體之類鈍體的型面阻力進行精確的計算,這些計算信息成為了飛機、船舶,賽車設計的理論基礎。

同時,渦街還有其他用途,將無線電發射塔、大煙囪、潛望鏡及其他細長物體在中等風速下的振動原因解釋清楚。

那「卡門渦街」又是如何懸索橋抖動聯繫在一起的呢?塔科馬海峽大橋就是不得不被提及的一環。或者也可以說是

馮·卡門與塔科馬海峽大橋的「恩怨情仇」

1940年,馮·卡門用空氣動力學進行了一次最驚人的「冒險」。此事起因於報紙上一條引人注目的大標題:「塔科馬海峽大橋坍塌。」

這座華盛頓州耗資640萬美元新造的懸索大橋,享有世界上單跨橋之王的稱號,卻在遇到一陣不太強的大風時被刮垮栽進了海灣。

從1940年7月1日大橋通車的那天起,人們就發現在輕風中塔科馬海峽大橋會上下波動。當風速在每小時3~4英裡時,橋面就有4英尺的起伏。由於這種起伏運動十分引人注目,許多參觀者遠道趕來,坐一坐這部「過山車」,一試顛簸之趣。

點擊播放 GIF 0.0M

坍塌的那天(1940年11月7日)早晨,大橋絲毫沒有出事的跡象。儘管夜裡起了大風,但大橋的晃動跟平時差不多。到了上午10點,風速增加到每小時42英裡,這是大橋經歷的最大風速。然而觀察人員報告說,除了中跨的振幅有些增大外,整體運動並無明顯變化。10點過幾分,大橋的運動突然出現異常現象,有節奏的起伏運動忽然變成激烈歪扭的螺旋運動,正如一位觀察人員所說的那樣,大橋似乎馬上要「翻身了」。當局立即發出警報,停止通行。

點擊播放 GIF 0.0M

幾分鐘後,大橋歪扭的螺旋運動愈來愈猛烈了。橋上的路燈杆已倒向近水平方向。桁架、懸索及混凝土橋面在這樣可怕的應力作用下達半小時之久。

最後,到了上午11點,大橋結構終於支撐不住了。路燈杆先倒下,接著中跨開始屈曲,一個600英尺桁架截面和橋面鬆散開來,最後發出震耳欲聾的巨響,一頭栽進了海灣。十分鐘後,中跨的其餘部分也魚貫而下,落入海中。失去了支撐的兩個邊跨,猛然抽動後也坍落下去,把橋架倒向岸邊。邊跨塌落和主跨一樣,產生的振動非常劇烈。

事故第二天的報紙上出現了一條新聞:州長認為大橋的結構沒有問題,並提出,按這座橋的基本結構再造一座新橋。

這使馮·卡門覺得情況不大對頭。那天晚上他從學校帶了一個懸橋的橡皮模型回家。我把橋梁模型放在起居室的桌上,然後打開一臺電扇。這時,模型在微風中輕輕搖動。我逐步調節電扇轉速,當風速達到一定大小時,模型就開始振動起來。而當電扇送風節奏和模型振動頻率合拍時,橋模振動就厲害起來,出現了不穩定現象。

通過實驗,馮·卡門確定情況正他猜測的那樣,興風作浪的是「卡門渦街」。

當天晚上,他就給克萊倫斯・馬丁州長發去一份電報,指出,如果他批准新橋按老橋樣式建造,那麼新橋就會按老橋方式坍塌。為了對這個問題展開熱烈討論,他在《工程新聞記錄》雜誌上發表了一篇短文。在解釋破壞原因時,他把大橋比喻為結構不好的機翼,在某種飛行條件下,會出現結構失穩:機翼偶然一扭,便產生附加作用力,這個附加作用力反過來又增加機翼的扭轉,這樣扭轉不斷增加,從而引起失穩。

當時州長沒有給馮·卡門回電。一個月後,聯邦工程局局長約翰・M・卡莫迪來電話通知,聯邦政府要馮·卡門參加調查塌橋事故的一個專門小組。

馮·卡門猜想小組內的幾位橋梁專家已經明白塔科馬大橋事故的罪魁禍首是「卡門渦街」。大橋有一實體側牆,強風推著側牆的壁板,終於形成了周期性渦旋。正是這股渦流強迫大橋振動,最後把大橋給毀了。

為了便於別人理解這種解釋,馮·卡門先請自己的助手路易斯・鄧恩在加州理工學院用各種風速對橋梁模型進行試驗,確認當風速達到某一定值,渦旋脫落的節奏和橋模振動頻率同步時,橋模就產生劇烈振動。鄧肯・蘭尼教授進行了必要的計算,之後寫了一篇關於懸索橋振動的論文。鄧肯和蘭尼的試驗結果與塔科馬大橋事故完全吻合。馮·卡門把這些能說明「卡門渦街」造成大橋塌落的資料準備完全後,出發去西雅圖與小組的專家見面。

但是,橋梁工程師們當時的思維還局限於考慮並不產生運動的靜態的カ,而不去考慮能產生或改變運動的「動態的力」。同時,他們還秉持著研究較小的、不穩定的構件如飛機機翼所採用的理論,不能被用於橋梁那樣固定的龐然大物上這樣的偏見,因此會面並不愉快!

比如,馮·卡門向橋梁工程師們建議,造新橋之前,最好做些風洞試驗。一聽這話,小組的組長、橋梁工程師安曼先生馬上表示:「您不是要我們造一座橋,把它放在風洞裡去吧?」

儘管有些分歧,但應該承認這次西雅圖會議終以大多數出席者承認空氣動力學對橋梁建築具有相當價值而結束。會議結束時,大家一致同意在新建塔科馬大橋之前先要進行各種模型的風洞試驗。因此華盛頓大學和加州理工學院都取得了一項「空氣動力學研究」合同。

西雅圖會議概括出兩條建議:

橋側壁用開有大孔的鋼板來代替原先的整塊鋼板;

在大橋路面上開槽,以防止路面上下承受的壓力不均引起橋面振動。

這些建議都要在幾年之後建造的塔科馬新橋上加以採用。

這次會議後,聯邦政府又制定了一份計劃,以空氣動力學觀點對金門大橋、屈利波羅大橋和奧克蘭灣大橋等大型懸索橋進行一次普查。

最終,馮·卡門的這次驚人「冒險」以空氣動力學在未來橋梁設計中受到重視取得全面勝利!

文字節選自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馮·卡門——錢學森的導師》一書,有刪減

圖片:錢學森圖書館館藏、網絡

相關焦點

  • 卡門渦街是什麼?80年前震塌塔科馬大橋,如今讓虎門大橋多次抖動
    5月5日下午至6日中午,長達20個小時的時間裡,廣東省虎門大橋多次發生抖動。雖然沒有達到搖搖欲墜的程度,但不合常理的抖動還是讓不少人擔驚受怕。虎門大橋位於珠江獅子洋之上,是一座連接廣州市南沙區與東莞市虎門鎮的跨海大橋。虎門大橋於1992年動工建設,1997年6月9日建成通車。
  • 虎門大橋今早還在抖!卡門渦街是什麼?
    廣東省交通集團6日凌晨通報稱,專家組判斷,虎門大橋5日發生振動系橋梁渦振現象,並認為懸索橋結構安全可靠,不會影響虎門大橋後續使用的結構安全和耐久性。6日凌晨,記者在虎門大橋管理中心實時監控畫面看到,大橋仍有肉眼可見的輕微振動。 另據新京報,截至6日上午11時,渦振仍未停止。
  • 渦振到底是什麼?怎麼會讓虎門大橋發生波浪式振動?
    相信不少傳粉都刷到了「虎門大橋出現強烈振動」這則新聞,5月5日下午14時許,虎門大橋懸索橋橋面發生明顯振動,橋面振幅過大影響行車舒適性和交通安全,大橋管理部門啟動應急預案,聯合交警部門及時採取了雙向交通管制措施。據了解,橋梁主體結構未受損,原因是渦振造成的橋梁振動。
  • 李永樂老師揭秘:虎門大橋渦振與錢學森老師有什麼關係?照片曝光
    >小編的話:5月5日,「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登上熱搜,部分專家認為:「對虎門大橋進行維護時安裝了水馬,影響了風的運動,才讓大橋發生了渦振。」100年前,著名空氣動力學家、錢學森的導師馮.卡門發現了流體通過阻流體時,會形成交替漩渦的現象,稱為「卡門渦街」,「卡門渦街」激發阻流體的振動,這就是渦振。渦振可以是有益的也可以是有害的,人們利用渦振可以製造風弦琴、流速計,但是持續強烈的渦振也會影響建築物安全,例如1940年,美國「塔科馬大橋」經過4個月的渦振之後,大橋發生顫振並最終倒塌!
  • 廣東虎門大橋晃動是什麼原理?美國塔科馬大橋曾被微風摧毀
    5月5日下午,廣東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不少過往群眾表示整個大橋像波浪一樣「起起伏伏」地搖晃,各大平臺均熱議。官方回應:虎門大橋晃動原因:受主橋風速大影響產生渦振。據風力數據,發現虎門大橋站15-17時基本都有6-7級大風維持。一般瞬時風6-7級比較常見,持續兩個小時,還是比較少見的。
  • 虎門大橋異常振動背後的原理:什麼是渦振和顫振?
    5月5日下午,廣東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不少過往群眾表示,整個大橋像波浪一樣起起伏伏的搖晃引發熱議。隨後,大橋管理部門封閉了大橋。橋梁專家稱:本次橋梁振動屬於「渦振」現象,渦振是渦激振動的簡稱。是由於流體經過障礙物後的渦流周期性脫落而引發的橋梁共振現象。
  • 怎樣使虎門大橋產生波浪式振動的?
    據了解,橋梁主體結構未受損,原因是渦振造成的橋梁振動。 渦振到底是什麼?又是怎樣使虎門大橋產生波浪式振動的?我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 什麼是渦振 從流體的角度來分析,任何非流線型物體,在一定的恆定流速下,都會在物體兩側交替地產生脫離結構物表面的旋渦。相似的有卡門渦街效應。
  • 流體力學解釋虎門大橋的震動
    卡門渦街是流體力學中重要的現象,在自然界中常可遇到,在一定條件下的定常來流繞過某些物體時,物體兩側會周期性地脫落出旋轉方向相反、排列規則的雙列線渦,經過非線性作用後,形成卡門渦街。如水流過橋墩,風吹過高塔、煙囪、電線等都會形成卡門渦街。
  • 虎門大橋激動得發抖?專家說:是橋梁渦振現象
    5月5日14時左右,廣東東莞虎門大橋受主橋風速大影響,產生渦振,橋面抖動厲害,橋上的汽車也隨著搖擺,好像波浪一樣,看著畫面讓人心驚膽戰。虎門大橋目前在封閉中。有網友開玩笑說:5月6號全國高速開始收費,虎門大橋很激動,顫抖不止。
  • 虎門大橋的「渦振」是什麼?為什麼會持續抖動?
    帶著以上疑問,扒拉著中國天氣網首席氣象分析師胡嘯,決定加更一篇,來給大家捋一捋,虎門大橋究竟咋回事。  虎門大橋當然沒有塌,而且如果你有關注這事,現在應該至少get到了一個名詞——渦振。  是的,這次虎門大橋持續又明顯的抖動學名叫渦振。它指橋梁在平均風作用下,有繞流通過實腹梁橋斷面後交替脫落的渦旋引起的振動。
  • 讓虎門大橋持續抖動的渦振到底是什麼鬼?
    虎門大橋當然沒有塌,而且如果你有關注這事,現在應該至少get到了一個名詞——渦振。是的,這次虎門大橋持續又明顯的抖動學名叫渦振。▲圖為FY-4A靜止氣象衛星監測到的卡門渦街(2019年1月21日9:00-14:30北京時)。注意看,圖中那一列對稱的圈圈雲,就是冷空氣吹著雲層掠過韓國濟州島後形成的卡門渦街了。
  • 虎門大橋簡介建成時間哪一年 虎門大橋渦振是什麼意思
    建成20多年,曾獲多項創新大獎  異常晃動的虎門大橋怎麼了  5日下午,廣東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不少過往群眾表示整個大橋像波浪一樣「起起伏伏」地搖晃,引發熱議。隨後,大橋管理部門封閉了大橋。  據了解,相關領域專家已趕赴現場。
  • 硬核科普:是什麼導致了虎門大橋振動,卡門渦街?
    據廣東省公安廳交管局的消息,2020年5月5日下午3點30分左右,由於風速大,虎門大橋出現搖晃,為確保安全,虎門大橋現已封橋,不能通行。目前,大量車輛湧入虎門威遠,虎門交警已調派大量警力在現場指揮疏導交通,分流車輛向莞佛高速、沿江高速行駛。
  • 人類與風的搏鬥:虎門大橋異常振動原因何在?
    時間過去了半個世紀,1940年3月9日,塔科馬大橋在美國華盛頓州西北部海灣建成通車。塔科馬大橋是一座與虎門大橋同類型的懸索橋,主跨長度達到了853米,但橋身卻只有雙向兩個車道和步行過道,加起來寬度只有11.9米。橋梁建設過程中以及通車後,有很多建設者和路人都注意到該橋的振動幅度非常大,以至於很多人慕名開車前來就為了體驗一把在橋面上顛簸的感覺。
  • 大橋為什麼會共振?
    據央廣網報導,專家組初步判斷虎門大橋懸索橋本次振動的主要原因是:沿橋跨邊護欄連續設置水馬,改變了鋼箱梁的氣動外形,在特定風環境條件下,產生了橋梁渦振現象。這個紅色的障礙物就是水馬,這種在我們生活中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東西什麼是渦振,渦振實際上是渦旋引起共振的簡稱。渦旋是怎麼來的?共振又是什麼呢? 不要急,接著往下看。
  • 虎門大橋兩次晃動是什麼原因導致?美國大橋曾因這個效應晃到斷裂
    這裡就要講到流體力學中一種重要的現象——「卡門渦街效應」。這個效應最早是由德國科學家馮·卡門在研究動力學問題時發現的,用它來解釋大橋晃動現象應該是合適的選擇。那麼什麼是卡門渦街效應呢?智利海岸上的卡門渦街效應以此次出現晃動的虎門大橋為例,如果強風來襲時是沿著橋面流動的,那麼橋面的上下會產生方向相反的渦旋。這兩股渦旋在強風的持續作用下會一直存在著,從而對大橋產生持續的震動。
  • 虎門大橋抖動,應是卡門渦街惹的禍!
    據廣東省公安廳交管局的消息,2020年5月5日下午3點30分左右,由於風速大,虎門大橋出現搖晃,為確保安全,虎門大橋現已封橋,不能通行。 目前,大量車輛湧入虎門威遠,虎門交警已調派大量警力在現場指揮疏導交通,分流車輛向莞佛高速、沿江高速行駛。 網友拍攝視頻
  • 虎門大橋因劇烈晃動而封閉?是因為天氣影響還是……
    5日下午,廣東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不少過往群眾表示整個大橋像波浪一樣「起起伏伏」地搖晃,引發熱議。隨後,大橋管理部門封閉了大橋。小編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卡門渦街現象,罪魁禍首很有可能就是橋梁維護中安放的這一排水馬,一種用於分割路面或形成阻擋的塑制殼體障礙物。
  • 虎門大橋渦振持續超20小時,拆除水馬後為何仍振動?專家回應熱點問題
    虎門大橋的主跨是880米,L/250就是3.5米。目前測算出的虎門大橋振動峰值是50釐米左右,遠小於3.5米。據悉,當時虎門大橋在修吊杆和主纜,橋梁兩邊放置了臨時擋牆(俗稱「水馬」)防止車撞。原來橋梁結構是非常流線型的,加了「水馬」後,把橋上通風的部分堵住了,形成了一堵牆,造成了渦振的現象。歷史上美國塔科馬大橋也出現過振動,造成橋梁倒塌。
  • 專家分析虎門大橋渦振原因:水馬是渦振誘因,虎門大橋結構安全
    據專家分析,水馬是渦振誘因,虎門大橋結構安全,相關抑振措施正在研究實施中。對於6日晚、7日上午專家組的開會研判情況,葛耀君表示,該事件的相關情況有專門的人發布,即虎門大橋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張鑫敏,可向他聯繫。澎湃新聞多次聯繫張鑫敏,電話無人接聽,簡訊沒有回覆。澎湃新聞注意到,受抖動事件影響,虎門大橋水域於5月5日19時開始封航。5月7日16時30分開始,虎門大橋通航水域恢復通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