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學生首次當選美國常春藤高校校董
葉茂,在美國摸著石頭過河
本刊特約記者 唐 勇 發自華盛頓
登陸美國著名常春藤高校康奈爾大學的網站,發現葉茂的名字已經和其他校董一起被列在「校領導」一欄。
葉茂當選為美國康奈爾大學校董,無異於一枚重磅炸彈,被稱為該校109年中國留學生史上的一個突破。
2006年7月上任的葉茂,突破的何止是康奈爾大學的記錄,在美國8所常春藤大學中,他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來自中國大陸的校董。
旅居美國的著名華人作家林達說:「葉茂當選校董的意義在於,跨入21世紀的中國新一代,將比他們的前輩更容易適應開放社會的遊戲規則」。
從進入康奈爾大學到當選校董,29歲的葉茂只用了短短8個月時間。他為何能如此迅速地適應美國主流社會的遊戲規則?登堂入室之後,他對美國高等教育體系有著怎樣的認識?
記者在康奈爾校園裡見到了葉茂。眼前的他有著江浙人少見的高個子,一張娃娃臉顯得很陽光,說起話來表情豐富,語速極快,就像機關槍掃射,爽朗的笑聲極具感染力。
一開場,葉茂就追根溯源:
為湊生活費撿可樂罐
我出生在江蘇揚州一個書香門第。父親畢業於清華大學,母親畢業於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他們教會了我一樣東西:勇於嘗試。至今讓我受益匪淺。
1995年,我免試被東南大學錄取,1999年考入人大攻讀金融學碩士學位。從中國人民大學畢業後,我成功申請進入美國大學並獲得全額獎學金,但不湊巧,遭遇「9·11」。此後兩年中,我先後4次被美國籤證官拒籤。無奈之下,只好選擇去加拿大自費留學。
在加拿大的留學生活非常艱苦。雖然父母為我籌集了一筆留學經費,但很多意想不到的花費卻讓我捉襟見肘。加拿大不允許中國學生打工,我很快就陷入了生存危機。後來我想到了一個主意:撿可樂罐賣錢。有一段時間,每到夜幕降臨,我就到大學附近的街道上尋覓可樂罐,然後把它們賣給回收垃圾的商販。大的可樂罐可以賣2角(加幣),小的可以賣5分(加幣),我前前後後硬是賣了好幾千加元。
加拿大的留學生活,並未泯滅我心中的一個夢想,那就是到美國的頂尖大學學習。2005年,我幸運地獲得了康奈爾大學的全額獎學金。這次美國籤證官很痛快地給了我籤證。到康奈爾不久,我就通過了博士生資格考試。
如果沒有太太楊希,我今天的成功簡直不可想像。楊希是我在中國人民大學就讀時的師妹。她在3次遭拒籤之後終於來到美國,也在康奈爾大學就讀,搖身一變成了我的師姐。在我成為校董之後,楊希不僅分擔了絕大部分家務,在學習和工作上也對我有極大的幫助。由於校董會有時要到外地召開,我會缺好幾天的課,我太太就會將她的筆記整理好,供我參考。
現在想起來,多虧了我太太的堅強。其實我剛到加拿大時,脾氣不好,可是她總用一顆寬容的心原諒我,還將自己打工掙的錢換成加幣寄給我。這筆錢我到現在都沒捨得動。
和美國「土著」競爭
從「參選」到「當選」,只有一字之差,卻經歷了一場近兩個月的激烈「戰爭」。
競選初期就像「超級女聲」,先是海選。在這一階段,每位競選者必須徵集足夠的籤名才能獲得報名資格。我只好一次次跑到學生宿舍、食堂、自習室,發放競選綱領,一遍遍宣傳自己的主張。
一次,我跟一位學生詳細闡述自己的綱領,講得口乾舌燥,但對方卻說:「我正支持別的競選人,可以建議他借用你的主張。」我心裡暗叫不妙,但仍然鎮靜地說,「沒關係,我堅持自己的理念,如果你支持的競選者贊同我的理念,我可以和他一起工作。」
我還曾成功地從對手的陣營裡「策反」了一位重量級支持者。一次,我給一個女生發放競選材料,她竟然反客為主,向我拋出一大堆問題,幸好我胸有成竹,應對得當。原來,這位女生的父親就是康奈爾校董會的成員。她本來另有支持對象,現在轉而支持我了。我當選後,這個女生的校董父親告訴我:「我女兒可是你的大粉絲!」
經過海選,我和另外三人獲得提名。這三人都是康奈爾本校「土著」,實力強勁。他們分別來自3個團體:當權學生派「學校之聲」;主要由反對現有校學生會的人士組成的「反腐倡廉」;主張豐富校園文化活動的「逍遙派」。他們3人都有相當數量的支持者。
校董的競選堪稱美國總統選舉的「縮小版」,每位競選者都有強大的競選團隊做後援,我也不例外。我有一個10餘人的競選班子,分工明確,各司其職。
來自北大的陳亮出任競選總經理,負責全面工作,重點爭取各國留學生。另一位來自北大的陳海強則負責收集籤名。來自南京大學的程子英負責做廣告,在研究生中拉票。而對本科生的公關則由三年級本科生王力維負責。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的韓乾負責網站設計,同時兼任司機。我的妻子負責後勤。康奈爾大學中國學生會主席程樂則是後盾。另有幾位美國學生負責形象設計和文書修改,同時幫忙出謀劃策。
我在競選當中還得到了一些學校教師的支持。大眾傳媒系高級講師布朗·歐拉負責輔導我的演講和禮儀知識。此外,辯論隊的總教練山姆·尼爾森也是我的「高參」,他對我進行了強化訓練,鼓勵我發揮講話充滿激情、邏輯嚴密的優勢。果然,在此後一次次辯論中,我表現突出,為自己加分不少。
拉票堅持到最後一秒
「許康奈爾一個未來」、「感受康奈爾的靈魂」、「善待現在的人」……一場場激情與理性並存的演講和辯論,為我贏得了大量選票。我的強勢對手、在選舉中得票第二的戴夫·庫茲尼斯基在康奈爾大學校報上撰文寫道:
「毋庸置疑,在選舉中失利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但我卻一點也不對最後的結果感到遺憾。我不認為葉茂(作為一名國際學生進入校董會)會擾亂康奈爾的秩序。相反,我為一位像葉茂這樣真誠、品德高尚且充滿活力的學生進入董事會而由衷地高興。」
我為什麼最終能夠勝出呢?有兩大法寶。第一,是堅持。校董選舉的整個投票過程是從2006年3月6日開始到3月8日早晨結束。3月8日早晨,我的3個競選對手早已鳴金收兵,只有我早上6點就起床,繼續搜索沒有投票的「選民」。在離投票結束只剩幾十秒的時候,我還說服了一位印度女同學投我的票。開票的結果是:我領先第二名46票。這點差距,在一場全校性的選舉中可謂微不足道。如果沒有堅持到最後一刻的執著,勝利就不可想像。
第二個重要原因,就是有自己的理念。就像風靡中國的韓劇《大長今》中的主角一樣,如果沒有自己獨特的理念支撐,很容易被對手駁倒。
被稱為「葉特區」
我的理念,很多都來自中國背景。我經常用中國式的思維來思考問題,最典型的就是:對於很多改革舉措,我都提議首先搞小範圍的試點,然後逐步推廣,也叫「摸著石頭過河」。沒有想到,中國式思維在康奈爾居然很管用。
我在康奈爾率先提出要公布學生對老師的評估排名。對這一可能引發「地震」的提議,我提出可以「搞特區」:先在部分院系試行,考察其效果,如果成功再推廣。這一建議已被採納,對老師的評估排名已經在康奈爾部分院系展開。
康奈爾大學教務長馬丁,是一位優秀的人文學者,前不久剛剛被提名為哈佛大學校長候選人。在一次董事會上,馬丁就如何推進美國人文科學向各位校董徵求意見。當時我突然想到了國內中央電視臺正在熱播的《百家講壇》欄目,易中天妙語品《三國》,於丹開壇講《論語》,都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聯想到美國的主流電視臺很少有類似的節目,我當即向馬丁建議,美國也應該學習《百家講壇》的做法,邀請一些知名大學的人文學者到電視臺講美國乃至西方的經典文化,人文科學向大眾普及必不可少。這個建議馬上引起了大家的極大興趣。馬丁對我說,她將在美國高等教育峰會等場合向兄弟院校介紹這一經驗,並表示一定要親自去中國看看《百家講壇》是怎麼辦的。
康奈爾大學一直以國際化程度高而著稱,作為來自中國的學生校董,我的很多工作都花在如何推進康奈爾的國際化上。最近,我在校董事會上提出一個很有中國特色的方案,建議在康大校園內搞「配對」。也就是說,如果A是對某個國家感興趣的美國本土學生,B是來自該國的留學生,校方可以讓A和B「配對」,讓他們建立起固定的聯繫。這樣既可以讓兩人互相學習不同文化,更重要的是,可以消除美國本土學生的成見,使他們更樂意到國外去學習。我的方案得到校方高層的讚賞,康大最近發起成立了「國際學生學者之友協會」,專門從事「配對」工作。
由於我經常用中國的特區來比喻許多改革方案,結果美國同事給我取了個綽號:「葉特區」。
平常人要懂得如何放棄
你問我將來想做什麼?從長遠來看,我一定會回國,投身祖國的高等教育事業。因為我覺得,被別人教育和教育別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不過,對於實現這一理想的最優途徑,我自己也在探索中。
在與董事會的短暫接觸中,我已經感到自己的視野大大拓寬。與我同時當選的新董事還有5位,有身家150億美元的印度鋼鐵巨頭塔塔集團的掌門人拉坦·塔塔、康奈爾大學前副校長羅納德·埃登伯格、美國寶潔公司品牌部經理凱麗·布朗等。
從進入董事會的第一天起,我就聽到了很多關於我前途的建議。一家美國移民銀行的執行長梅爾斯丁曾說,我更合適做銀行。梅爾斯丁是紐約最顯赫的地產和金融家,對於這樣閱歷豐富的校友的建議,我要認真考慮。他告訴我,貢獻高等教育事業的方法不止一種。他個人給康奈爾大學捐獻了數千萬美元,還規定自己每周至少留一天時間為康奈爾工作。
一位校董的丈夫曾是某諮詢公司的高管,他建議我從事諮詢行業。他說,對於一個好的高校來說,學術水平的高低自然很重要,但是管理問題也不能忽視,它無疑可以降低成本,減輕學生負擔,而諮詢業在這方面可以大顯身手。
還有的校董非常看好中國的發展,他們建議:「你應該從現在開始,多多培養自己管理美國人的能力。中國的企業將來一定會大舉進軍美國,作為一個擅長管理美國人的中國人,一定會大有前途!」
我的未來到底在哪裡?說實話,有時連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選擇的道路不同,需要積累的能力和資源就不同。天才或許能同時做很多的事情,而對我這樣一個平常人來說,最重要的是懂得如何放棄。不管怎麼樣,我期望報效祖國高等教育的信念不會改變。
(責任編輯:安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