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幼童出洋肄業局」

2020-11-29 新京報

  ■ 史象萬千

  洪振快 歷史學者

  沈葆楨說:「以中國之心通外國之技巧可也,以外國之習氣變中國之性情不可也」。可以學技術,但不能變精神,這是清廷的既定目標。如果這批留學生能夠按原計劃在美國留學15年,他們中當有更多的傑出人才出現,對近代中國的進步貢獻會更大。

  近代中國國門被迫打開後,不得不接受「船堅炮利」不如人的現實,不得不向西方學習。然而,怎麼學才能見效,卻是個問題。設立學校,聘請外籍教員授課,是一種學法;派人出國去學,又是一種學法。張之洞曾經說:「出洋一年,勝於讀西書五年」,「入外國學堂一年,勝於中國學堂三年」。可見張之洞認為出國留學效果會比較好,這也代表了當時有影響的一種看法。

  近代中國官派留學生始於1872年,該年及其後三年中分四批共派出120名10歲-16歲幼童留學美國。幼童到美國後,產生了另一個問題,即他們學習技術的同時精神也被改造,而這不符合大清帝國官方的要求,留學計劃因此夭折。

  清政府遣派幼童出國留學,目標是培養能為國效力的科技、外交人才。就這個目標來說,為國效力是目的,成才是手段;成才必須服務於為國效力的目的,如果不能為國效力,則成才無用。怎麼樣算為國效力?對於清政府來說,忠於朝廷才是為國效力。而如何保證忠於朝廷?這就需要在思想上進行灌輸、教育,按今天的說法,就是洗腦。而用於洗腦的教材,按照歷代統治者的經驗,儒家學說比較有效果;加上歷代皇帝的「聖諭」、「廣訓」,基本可達目的。所以,必須加強這方面的教育。當時,相對於西學,這些都稱為中學。

  按此目標,在幼童赴美前官方已決定,隨團派出教習,對幼童「隨時課以中國文義」,以便他們從小就被培養識得「立身大節」。

  到美國後,幼童們在接受美國教育的同時,分批輪流到留學管理機構——「中國幼童出洋肄業局」駐地接受中學培訓。規定是3個月一次,每次12人,14天一個培訓期。培訓期間,「每日卯時(早上5點-7點)起身,亥正(晚上10點)就寢,其讀書、寫字、講解、作論,皆為一定課程」。教習很嚴厲,管理很嚴格。

  但是,這一做法遭到幼童和支持幼童的出洋肄業局副委員容閎的抵制,他們被指責「拋荒中學」。「拋荒中學」,成為留美幼童未完成留學計劃半途撤回的關鍵。

  幼童在美國寄宿在美國家庭,在學校讀書又是和美國孩子在一起,穿中式服裝、留辮子都會被取笑,所以他們穿上了外國服裝,有些人還剪掉了辮子。這被視為大逆不道,受到了「極強烈的責難和規勸」。按照國內的規矩,幼童拜見肄業局正委員還要下跪行禮,但1879年底肄業局第四任正委員吳嘉善到任後集合訓話,幼童們不願行跪拜禮,這也被視為離經叛道,被斥責為「適異忘本,目無師長」。後來吳嘉善更發現留學生們的種種「罪狀」,除「拋荒中學,背棄孔孟之道」外,還有諸如「馳騁跳躍,有損儒者之風;運動換裝,棄我大清國服」等等。

  留美幼童在美國生活、學習了多年之後,其精神上已逐漸美國化,對中學的認同下降,有些人甚至開始「厭棄儒學」,肄業局實施中學教育的難度越來越大,衝突也在所難免。對於大清國內執掌權柄的人來說,被迫學西學,那也僅是學技術以衛國門,留美幼童們的精神必須永遠符合他們的要求,不能改變。用沈葆楨的話說,「以中國之心通外國之技巧可也,以外國之習氣變中國之性情不可也」。可以學技術,但不能變精神,這是清廷的既定目標。

  最後,吳嘉善等認為留美幼童「腹少儒書,德性未堅」,「固無論其學難期成材,即成亦不能為中國用」,不如裁撤算了。「即成亦不能為中國用」一句可能點到了清政府的痛處,故1881年6月19日清廷做出了全部裁撤留美學生的決定。同年8月、9月間,除因病去世及設法留美的人外,其餘94名幼童分三批被遣送回國。這些留學生後來為中國做出了重大貢獻,其中包括詹天佑。

  實際上,在1881年他們中已有60多人進入美國的大學,但大多還沒有畢業,只有第一批赴美的詹天佑和歐陽賡在回國前剛從耶魯大學取得畢業證書。如果這批留學生能夠按原計劃在美國留學15年,他們中當有更多的傑出人才出現,對近代中國的進步貢獻會更大。(11)

相關焦點

  • 清朝留美幼童學成歸來後,為什麼都被關進求知書院裡了?
    1872年,正是在曾國藩、李鴻章的親自過問下,清朝向美國派出了第一批留學幼童。從1872年到1875年,3年間共計派遣了4批120名留美幼童。 但是,1881年,在清朝的要求下,留美幼童提前終止了學業,離開美國,乘坐輪船回到久違的中國。留美幼童中的一員、後來成為外交家的黃開甲說,當他們到達上海時,「曾經幻想有熱烈的歡迎等著我們,也有熟悉的人潮,和祖國伸出的溫暖的手臂來擁抱我們。可當靠近碼頭時,那船舷碰岸的巨響,才驚醒我們『烏託邦式』的幻夢。人潮環繞,但卻不見一個親友。
  • 清末首批120名幼童赴美,為什麼只回來94人?越留學清廷越不安穩
    清朝末年,落後於西方的滿清政府遭到了列強的各種欺壓凌辱。這時有識之士也在積極自救,開展了向西方的學習過程,其中由官方大規模派遣留學生就是創舉之一。從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一共派出四批留學生共120名幼童奔赴美國求學。
  • 22名耶魯,8名麻省理工,3名哥大,晚清留美幼童的傳奇人生
    航行25日,輪船終於抵達舊金山港口,作為「幼童出洋肄業司」副委員的容閎早已在岸等候。與他一道的還有清廷任命的正委員陳蘭彬,陳是儒家教義最為嚴格的遵行者,以確保幼童在漫長的留美時光中不會忘記自己的傳統與義務。當時的美國作為一個剛剛建國不到百年的年輕國家,對此次清廷派幼童留美事件顯示出了極大的熱情。
  • 1866年,一位清朝六旬老人遊遍了歐洲
    1866年春,清朝海關總稅務司赫德要回英國結婚。他向總理衙門請了6個月的婚假,並主動表示,願意帶幾個中國人隨自己一道前往歐洲,親眼看看近代世界的模樣。 此時的清廷,尚未有任何一位官員有出洋的經歷,也沒有向世界各國派遣自己的外交官。
  • 慈禧派出120名幼童赴美留學,為何只有94人回來?其餘26人去哪了
    1872年,在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後,清朝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為了培養人才,改變朝廷的局勢,李鴻章提議派遣幼童赴美留學,這在當時閉關鎖國的清朝統治來說,是一個重大得到決策,一旦同意,就是要接受西方文化流入我國,如果拒絕,那麼朝廷很快就會走向末路,最終在兩難中,慈禧太后還是同意了李鴻章的請求
  • 1866年,一位清朝六旬老人遊遍了歐洲 | 短史記
    1866年春,清朝海關總稅務司赫德要回英國結婚。他向總理衙門請了6個月的婚假,並主動表示,願意帶幾個中國人隨自己一道前往歐洲,親眼看看近代世界的模樣。此時的清廷,尚未有任何一位官員有出洋的經歷,也沒有向世界各國派遣自己的外交官。之所以寧可承受消息閉塞之害,也不願派使臣去外國,用恭親王奕訢的話說,是「禮節一層,尤難置議」。具體來說就是:歐洲國家的使節來了大清,因為不肯行跪拜之禮,這些年皇帝一直迴避接見他們。
  • 他的曾孫是金髮藍眼的美國記者:留美幼童李恩富的傳奇一生
    當十二歲的李恩富做為留美幼童踏上美國時,根本不會想到,一百四十多年後,他的曾孫馬修·李,這個金髮碧眼的美聯社記者,在中國問題上與政府發言人針鋒相對而被中國網民熟知,並冠上「李大爺」的稱謂。因為「李大爺」,人們好奇他的「李」姓的出處,才知道了李恩富。
  • 從臺山人出洋移民細說臺山僑情僑史|美國_歷史|新會縣|新寧縣|開平...
    臺山是中國著名僑鄉,臺山人出洋的歷史很長,了解臺山僑情,應從臺山人出洋時開始。臺山舊名「新寧」,建置於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499年)二月,建縣前全境均屬新會縣。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因湖南、廣西等地皆有「新寧縣」,為避混淆,源於縣城北面一座名叫」三臺山」的山名,將「新寧縣」更名為「臺山縣」。
  • 在金字塔內,發掘出16具清朝人屍骸,背後隱藏了什麼樣的歷史?
    原來在金字塔下,發掘出十六具清朝人的遺骸,這是怎麼回事?清朝人的遺骸為何出現在大洋彼岸的秘魯?這十六位同胞的遺骸,見證了一段悲壯的歷史。外國列強逼迫羸弱的清王朝,籤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而清王朝卻把自己賠款的壓力,轉嫁到普通清朝底層百姓身上,對底層百姓大家剝削,底層百姓無以為繼。清朝晚年,清朝政府對外國列強搖尾乞憐,對底層百姓殘酷剝削,世家大族兼併土地,百姓失去了土地,失去了房屋,無法填飽肚子,很多都成為了流民。
  • 清朝末年,派出五位大臣赴世界八大強國學習,回國後卻只想學日本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金秋,清廷派出貴族載澤、端方等人去西方考察,史稱「五大臣出洋」。清廷當時採取的這一策略,主要目的是為了讓革命派和改革派看到清政府改革的決心,從而放棄革命,也想讓西方看到自身願意接受別人同化的「誠意」。社會上確實有一部分人對此抱有極大的希望,他們出行那天,到火車站相送的人非常多。
  • 駐港部隊開展「關愛幼童」探訪幼園
    解放軍駐香港部隊20餘名官兵開展「關愛幼童」活動,官兵與小朋友們玩遊戲,並一同為長者製作手工禮品。  15日下午二時,解放軍駐港部隊的官兵一身戎裝,整齊有序地到達幼稚園,開展「關愛幼童」活動。大家首先觀看了中高班幼童鼓樂隊表演及升旗禮,隨後分成三組,到教室裡與小朋友一起唱歌做遊戲,又在節日賀卡上塗色,給聖誕襪、糖果包等禮品貼上裝飾品。本月22日,官兵將和小朋友一起到耆康會何善衡夫人敬老院慰問長者,親手送上昨天一同製作的手工禮品。
  • 美視頻曝出成人慫恿穿尿布幼童吸食大麻
    霍姆斯(Andrew Holmes)在「臉譜」上發現一段穿著尿布的幼童坐在椅子上吸食大麻,鏡頭外的成年人不斷地慫恿幼童吸毒的視頻,震驚之餘,他將視頻移交給當地警方。   視頻中的幼兒坐在椅子上,手拿大麻,在成年人的指導和慫恿下,猛吸了一口大麻,在毒品的作用下左右晃動,似乎有些眩暈。
  • 「知危險,會避險」丨幼童被撞重傷,背後原因讓人悔恨!
    幼童被貨車碾壓受重傷,幼童被撞受重傷古鎮鎮古三沿江路2號發生一宗小貨車撞幼童的交通事故視頻曝光幼童這個動作太危險11月17日,事故造成幼童重傷
  • 貝爾連續出洋相!把口罩當眼罩+望遠鏡搞怪 徹底放飛自我
    不過,皇馬巨星貝爾再度出洋相,他在替補席上玩起瞭望遠鏡搞怪的動作,比賽態度再度遭到質疑。
  • 藥不是糖果,警惕幼童誤食藥物!已有孩子不幸身亡!
    前段時間,媒體接連曝出3起幼童誤食藥物事件,再次為家長們敲響警鐘!寶媽做家務,倆幼童誤食降壓藥11月11日這天,固原市西吉縣有倆幼童在媽媽忙家務時誤食了放在抽屜裡的降壓藥幼童誤食降血糖藥,家長未緊急處理,昏迷近10天這2個孩子比較幸運,廣東梅州一18個月大的幼童情況很嚴重。她因誤服大人吃的降血糖藥進了ICU,昏迷近10天。
  • 陝西父親抱摔幼童致死,母親在旁拍攝。虎毒不食子,人且不如虎
    8月20日一段男子7秒內兩次抱摔幼童的視頻在各大網絡視頻平臺上轉發,瞬間點擊量過萬,並招來網友的持續議論。根據後續的調查資料我們得知視頻中的男子是陝西某地的劉某,因酒後與女友馮某因兩人所生小孩撫養問題發生爭執,憤怒中將年僅2歲的幼童連續兩次抱摔在沙發上,致使幼童後續不治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