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一系列的恥辱巨變後,末代清廷曾經嘗試過很多走出困境的方法,比如洋務運動,比如戊戌變法,然而由於各種原因,均已失敗告終,清王朝的破房子搖搖欲墜,革命的聲音此起彼伏,統治者們陷入了絕望當中。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金秋,清廷派出貴族載澤、端方等人去西方考察,史稱「五大臣出洋」。清廷當時採取的這一策略,主要目的是為了讓革命派和改革派看到清政府改革的決心,從而放棄革命,也想讓西方看到自身願意接受別人同化的「誠意」。社會上確實有一部分人對此抱有極大的希望,他們出行那天,到火車站相送的人非常多。
實質不過是與掩耳盜鈴罷了,革命的火只會越燒越旺。五人為首的使團準備坐火車從北京到上海,再從上海坐船出國。革命黨人吳樾帶著炸彈,準備刺殺五大臣。車頭掛鈎時震動引起吳樾身上的炸彈被碰撞,自動爆炸。
吳樾犧牲,五大臣出洋的計劃延後,清朝政府派了另外兩個人接替一行人中的徐世昌和紹英。徐世昌曾經與袁世凱同為維新派,在維新變法中提前變節,鼓動袁世凱向榮祿告密,又是北洋軍骨幹,鎮壓革命派頻頻出手,因此被世人仇恨,預計這是清廷更換人選的原因----不過也有可能是吳樾的身上的炸彈將他們炸傷了,無法繼續出國。
十一月入冬之際,五個人終於啟程,大家分兩路進發:戴鴻慈、端方出訪美國、德國、奧地利、沙俄、義大利;載澤、尚其亨、李盛鐸前往日本、英國和法國。世界上最強的八個國家,他們將轉個遍。
他們的隨行筆記顯示,當載澤等人到達英國之後,恰逢英國下院(英國最高權力機構,上院主要由貴族組成)辯論,眾人深深的讚嘆:「非政府黨每事指駁,務使遮衷恰當」、「爭公理、不爭義氣」。
前往美國的戴鴻慈等人更是深受啟發,尤其當參觀美國第一總統華盛頓故居時,這些人震驚了,戴鴻慈的出使日記中寫道「室內陳設樸素,無異平民」、「不以天下奉一人也」。幾人到瑞士後,又對瑞士總統父子二人步行回家感到驚奇。
然而,當回國後,幾個人並沒有將他們的感觸全部表達。作為皇族的載澤的呈報被最終採納,皇族們經過仔細對比之後,認為還是要學習日本。載澤說「大抵日本立國之方,公議共之臣民,權柄操之君上,民無不通之隱,君有獨尊之權」。
想來想去,全世界最先進的國家轉了一遍,唯獨把為數不多的糟粕拿了回來。
隨後清廷進行了欺騙性的改革,宣統3年13名內閣成員中皇族佔了5人,引起了社會各階層的強烈不滿,反而激發了各種大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