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6年,一位清朝六旬老人遊遍了歐洲

2020-12-06 騰訊網

1866年春,清朝海關總稅務司赫德要回英國結婚。他向總理衙門請了6個月的婚假,並主動表示,願意帶幾個中國人隨自己一道前往歐洲,親眼看看近代世界的模樣。

此時的清廷,尚未有任何一位官員有出洋的經歷,也沒有向世界各國派遣自己的外交官。之所以寧可承受消息閉塞之害,也不願派使臣去外國,用恭親王奕訢的話說,是「禮節一層,尤難置議」。具體來說就是:歐洲國家的使節來了大清,因為不肯行跪拜之禮,這些年皇帝一直迴避接見他們。大清的使臣如果去了歐洲,對歐洲國家的君主行跪拜之禮,那是有辱大清的體面;不跪拜而改行歐洲的鞠躬之禮,又會成為歐洲國家來華使節也不行跪拜之禮的藉口。所以,對外派遣使節之事,就一直拖著沒有動靜。

赫德(Robert Hart)

赫德的建議,讓奕訢見到了變通的機會。他在給朝廷的奏摺裡說,既然赫德願意帶人隨他去英國「一覽該國風土人情」,我們不妨從同文館裡選幾個學生出洋遊歷。同文館學生都是些身份低微的八九品官,與派遣使節是兩碼事,沒那麼多涉及禮儀的活動;有赫德一路照料,也會少許多麻煩;再找個老成之人管束著這些學生,就萬無一失了。

總理衙門選中的老成之人,叫做斌椿,是一位六十三歲的旗人,以前做過山西襄陵縣的知縣,後來被調往赫德的總稅務司署「辦理文案」,也就是做中文秘書。斌椿的兒子廣英在內務府做「筆帖士」,負責滿文與漢文之間的文書翻譯工作,也一併隨行照料。又從同文館裡選了三名旗人學生——鳳儀、張德彝、彥慧。

這五個旗人,組成了近代中國的第一個出洋考察團。

旗人這個身份,對清廷而言意味著忠誠。斌椿西行之前,奕訢創立同文館培養外語人才時,就曾特別強調,同文館學生須「選八旗中資質聰慧,年在十三四以下者」,讓漢人學習外語,然後與洋人打交道,他不能放心。斌椿西行之後,曾國藩等人上奏請求派遣幼童留美,奕訢又在奏摺後特別增入了一條原則「八旗子弟優先」。

低下的官階,則意味著即便考察過程中出了紕漏,也只是小人物不懂事,無損朝廷的顏面。為了將失儀的風險降至最低,清廷沒有給這支考察團賦予任何政治任務。他們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聽從赫德的安排,由兩位海關職員——英國人包臘和法國人德善,充當翻譯和導遊,去觀覽異域的山川河流與風土人情,將其「帶回中國,以資印證」。所以,將之視作一支小小的旅遊團,也是可以的。

此外,總理衙門還考察了斌椿的思想狀態,結論是他自幼受四書五經「千錘百鍊」,不會被蠻夷所惑,是一個「老成可靠之人」。

三月份,考察團從上海坐船啟程,經一個多月的航行,抵達法國馬賽港。先後遊歷了法國、英國、荷蘭、德國、比利時、丹麥、瑞典、芬蘭、俄國等十餘國, 於同年十月份回到上海。

斌椿(1804-1871)

斌椿老大人的考察成果,是一本叫做《乘槎筆記》的遊記,和兩部共收錄了130餘首詩作的詩集。在詩中,斌椿不止一次將自己描述成了上報天子、下濟百姓的大英雄,但他的考察,並沒有給清廷帶回多少有益的東西。

老大人在歐洲見到了迥異於中國的繁華城市。他去過馬賽、裡昂、巴黎、倫敦、伯明罕、曼徹斯特、阿姆斯特丹、哥本哈根、柏林……這些城市的公共衛生與綠化建設,路燈、長椅、公園、動物園、劇院之類的配套設施,以及「夜夜元宵」(團員張德彝之語)的城市夜生活,都讓斌椿驚嘆不已——那時節的中國城市,還絲毫沒有公共衛生、公共設施這種概念,晚清名妓賽金花說,「北京的街道,那時太腌臢了,滿街屎尿無人管」;鄭觀應1890年代在上海見到的是「一入中國地界則汙穢不堪,非牛溲馬勃即垃圾臭泥」。

他也體驗了許多新鮮刺激的近代器械。先是法國客輪「拉布得內號」讓他大開眼界,船上不但有廚房可以提供精美的飲食,還有「千門萬戶」的房間,讓人「目迷五色」的裝潢,可以將海水蒸餾為淡水、以供數百人飲用洗漱的龐大設備,讓滿船人感覺「清風習習」的風扇,以及使人「不覺其為行路」、甚至可以讓斌椿鋪開紙筆練習書法的動力系統。然後,他又坐了火車、乘了電梯、打了電報、用過冷熱水龍頭與抽水馬桶;還參觀了造船廠、玻璃廠、印刷廠、制錢廠、兵工廠、醫院、博物館……

所有的新鮮事物當中,老大人最喜歡歌劇院。在巴黎看的第一場劇,布景「山水樓閣,頃刻變幻」,演員「衣著鮮明,光可奪目」,臺上五六十人,「美麗居其半,率裸半身跳舞。劇中能作山水瀑布,日月光輝,倏而見佛像,或神女數十人自中降,祥光射人,奇妙不可思議」,讓老大人看得非常過癮。有人考證,赫德安排他們看的這齣戲,是著名的《唐.璜》。嘗過滋味後,斌椿在接下來的旅行中,多次對負責行程安排的海關洋員包臘提出「要儘量多地去劇場看戲,越多越好」的要求,儘管他根本聽不懂劇情。巴黎、倫敦與曼徹斯特等地,都留下了斌椿觀劇的蹤跡。

考察團成員、同文館學生張德彝

斌椿對劇院的喜好,或許是一種刻意的逃避。

赫德在日記中說,他將斌椿一行帶往歐洲,是希望歐洲各國政府能夠接受他們,對這些中國人有一個良好的印象。他也希望斌椿一行能夠帶著愉快的感受離開歐洲。他還希望斌椿回到清朝後,可以「出任堂官,即外務部長」;如此,清廷就可以在斌椿的幫助下,「善待西方若干技藝與科學」,「遣派大使出國」,與其他國家建立起「基於理性的友誼」。

懷揣著這樣的心思,赫德給斌椿一行安排了許多外事活動。這既不符合總理衙門的預想,也不符合斌椿的自我期許——他從未想過要去執掌清廷的外交事務。所以,搬出各種理由,比如要去看劇、要外出觀光、身體不適等等,來迴避赫德安排的外事活動,就成了老大人旅程中的一種常態。最後,當赫德希望斌椿繼續旅程,前往南北美洲時,老大人終於受不了了,他堅決表示拒絕,要求回國。

在清朝海關總稅務司工作過的美國人馬士(Hosea Ballou Morse),後來在《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一書中,如此總結斌椿的歐洲之行:

「他從一開始便感到苦悶,並切盼能辭去他的任務而回到北京去。他的旅程縮短了。他被準許於八月十九日由馬賽啟航,以脫離他精神上由於蒸汽和電氣所造成的驚心動魄,和到處看到的失禮在他的道德觀念上造成的煩惱。他並未使我們對於中國文明得到良好的印象,他對於西方也沒有欣賞的事物可以報告。他的使命是一種失敗。」

其實,斌椿的苦悶是選擇性的。單純的旅行,看遍歐洲的各種新奇事物,讓老大人非常開心,城市街衢、風景園林、器械發明,都被他詳細地寫入了遊記和詩歌當中。對那些政治活動,比如與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英國首相、英國王子、瑞典國王、普魯士王后、比利時國王與王妃……之間的交往,他的遊記與詩歌,則往往寫得非常簡略,幾乎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內容。這種取捨,既是對總理衙門意志的執行,也是一種自保——遊記是要作為工作記錄上交的,外事活動記載得越簡略,就越少遭人指摘的空間。

斌椿的《乘槎筆記》曾傳入日本

除此之外,斌椿還有一種能力,就是可以將他在歐洲看到的一切事物,都中國化。見到顯微鏡,他不關心此物能作何用途,卻大發感嘆說《莊子》裡的寓言早就提到過了;見到自行車,他也不問製造原理,卻大談特談這個東西有「木牛流馬之遺意」;甚至於在歌劇院聽到英國女演員唱歌,他也要說成「疑董雙成下蕊珠宮而來倫敦」。

這種中國化的極致,是對英國王室的招待舞會的描述。老大人做詩兩首:

玉階仙仗列千官,滿砌名花七寶欄;夜半金爐添獸炭,瓊樓高處不勝寒。

長裾窄袖羽衣輕,寶串圍胸照眼明;曲奏霓裳同按拍,鸞歌鳳舞到蓬瀛。

如果不看標題《四月二十三日英國君主請赴宴舞宮飲宴》,有誰能看得出這兩首詩,是在描述白金漢宮的舞會?

詩作只是小事,但背後潛藏著一種非常奇特的文化心態。與這種心態共生的,是斌椿老大人爆棚的自我陶醉感。他屢屢以「蕭蕭易水一去不返」來讚頌自己的「壯舉」——其實,有赫德等人全程安排,保證將他們囫圇帶出去,囫圇帶回來,哪裡需要風蕭蕭兮易水寒呢?他還說自己是「雖乏眉山麟鳳表,敢雲蠻貉動文章;簪花親勞杜蘭香,下筆傾倒諸侯王」——我雖然長得不帥,但我的文採足以讓蠻夷們折服;在歐洲行走,不但有仙女給我簪花,王侯們也為我的才華傾倒拜服。

1866年,考察團在巴黎

這種自我陶醉感,最後發展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回國途經埃及(斌椿稱埃及人為「愛人」)時,正值當地瘟疫爆發,海關實施隔離政策,不許他們下火車停留。老大人自覺是醫道聖手,躍躍欲試而不得,只好慨然作詩一首:

愛人行政抱病癍,補救心誠疾自安;我是人間醫國手,囊中救世有靈丹。

遺憾的是,清王朝並沒有任何地方,可供這位「人間醫國手」發揮他生命最後的餘熱。儘管斌椿已對自己看到的一切做了中國化處理,也曾在詩作中將歐洲人稱作「蠻貉」,但當遊記傳入帝師翁同龢手中時,還是引起了這位大人物的憤怒。他在日記中痛罵斌椿,說他遊歷西洋各國,「盛稱彼中繁華奇巧」,還將夷酋稱作「君王」,將夷官稱作「某公某侯某大臣」,實在是豈有此理:

「蓋甘為鬼奴者耳。」

那斌椿,是個甘心做「鬼奴」的混蛋。

相關焦點

  • 1866年,一位清朝六旬老人遊遍了歐洲 | 短史記
    1866年春,清朝海關總稅務司赫德要回英國結婚。他向總理衙門請了6個月的婚假,並主動表示,願意帶幾個中國人隨自己一道前往歐洲,親眼看看近代世界的模樣。此時的清廷,尚未有任何一位官員有出洋的經歷,也沒有向世界各國派遣自己的外交官。之所以寧可承受消息閉塞之害,也不願派使臣去外國,用恭親王奕訢的話說,是「禮節一層,尤難置議」。具體來說就是:歐洲國家的使節來了大清,因為不肯行跪拜之禮,這些年皇帝一直迴避接見他們。
  • 衡水六旬老人成功改裝太陽能三輪車 欲5年內騎它遊遍全國
    衡水六旬老人成功改裝太陽能三輪車 欲5年內騎它遊遍全國2013-08-13 09:30:14來源:燕趙晚報    張文巖帶著老伴騎行太陽能三輪車(燕趙晚報記者楊東 攝)    燕趙晚報訊(記者 楊東)夏天,正值用電高峰期,衡水六旬老人張文巖成功將電動三輪車改裝成了太陽能環保三輪車。「夏天人們都怕曬,我這車卻喜歡放在太陽下,越曬越開心。」張文巖興奮地說,只要有光線,就能自行充電,環保又方便。
  • 1866年是清朝的什麼年代?我們該如何評價那個時期?
    1866年即清穆宗同治五年,那時候的中國正經歷著一場巨大的社會變革。在此之前不久,中國於1860年經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鹹豐皇帝被英法聯軍趕出了紫禁城。英吉利與法蘭西這兩個強盜洗劫了北京城,還火燒了圓明園。
  • 1866年晚清官員經歷的歐洲抗疫方法
    (一)前往歐洲的斌椿使團1866年,斌椿使團奉命前往歐洲去「採訪風俗」,並將經過的世界各國風土人情,「繪圖貼說,帶回中國」,從而為了解世界的做參照。因此,1866年2月22日起,斌椿使團出發,並與當年10月返回北京。
  • 六旬老人吃「芋頭」被毒進醫院 原是海芋不能食用
    東南網10月29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康澤輝 通訊員 郭莉莉 文/圖)土堆裡,裸露的一塊「芋頭」被拾荒老人撿了回家。沒想到,這塊怎麼都煮不爛的「芋頭」,老人只咬了一口,就被毒進了醫院。昨日上午,他躺在龍巖市第一醫院急診病房,早已脫離了危險。再過兩天,他就能順利出院。老人姓劉,年過六旬,安徽人,租住在龍巖火車站附近。拾荒、收廢品這麼多年,他怎麼也沒想到,一塊「芋頭」讓他中了招。
  • [新華]#(銳視角)(2)天津六旬老人收養千餘只流浪貓狗
    #(銳視角)(2)天津六旬老人收養千餘只流浪貓狗 (原標題:#(銳視角)(2)天津六旬老人收養千餘只流浪貓狗)
  • 六旬老人觸靜電 一嚇嚇出心臟病
    本周關注:靜電嚇出心臟病家住大關小區的劉大伯年過六旬,昨天他打電話給兒子說家裡漏電,門把手、水龍頭上都帶電,嚇得他犯了心臟病。兒子趕過去一看,電路正常;他又請了樓下一位懂電的鄰居拿了工具來測,也沒發現什麼問題。到省人民醫院檢查,劉大伯確實心律失常。醫生還相當有經驗地說,把老人嚇病的電極有可能是天氣乾燥所引起的靜電。杭州已半個多月天晴,乾燥的天氣很容易發生靜電。
  • 1866年越南胡志明市景象:到處中國人的建築,剛被法國殖民者侵佔
    1866年當時還屬於清朝同治五年,當時的越南還是中國的藩屬國。此時的越南胡志明市(西貢)名叫嘉定,這個越南的南部中心剛被法國人佔領。同治五年1862年由大南帝國阮朝政府與法蘭西第二帝國、西班牙王國(波旁王朝)之間籤訂的不平等條約《壬戌和約》,越南嘉定省、定祥省、邊和省三省和崑崙島割讓給法國人。圖為1866年的西貢。當時的西貢是中國人開闢的城市,早在17世紀中葉明朝滅亡,中國人就來此開墾,越南阮主利用中國人將這片本是高棉人的土地吞併。
  • 十堰六旬老人非法捕獵野生鳥類案判了
    十堰六旬老人非法捕獵野生鳥類案8月17日下午判了為興趣愛好非法捕鳥,6旬老人一審獲刑6個月8月17日下午,六旬老人非法捕獵野生鳥類案,在十堰市張灣區人民法院一審公開宣判。法院經審理查明,2019年8月28日,被告人戴某在未辦理野生動物狩獵證的情況下,在十堰市張灣區柏林鎮白馬山村5組用自製粘網捕獲畫眉鳥一隻,放置於其可攜式鳥籠內。
  • 【訴調一線】七位六旬以上的老人一起來到五站法庭,是什麼原因?
    【訴調一線】七位六旬以上的老人一起來到五站法庭,是什麼原因?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日前,七位六旬以上老人
  • 六旬獨居老人死於家中多日無人知 鄰居發現時屍體已腐爛生蛆
    獨居老人,一旦出現意外情況,身邊又沒有可以幫忙的人,很容易因為錯失,最佳治療時間 而使身體健康狀況急劇惡化,造成不可逆的損傷,甚至發生令人後悔不已的悲劇。近日,浦東高橋一小區,一位六旬老人死於家中 多日無人發現。最終,還是鄰居先發現了異樣。
  • 長沙六旬老人學會多門外語 出國旅遊無障礙
    六旬老人學會多門外語 出國旅遊無障礙 長沙晚報通訊員 王國光 全媒體記者 謝春年 攝影報導 長沙晚報9月5日訊 (全媒體記者 謝春年)很多人覺得退休之後生活枯燥無味,但家住雨花區自然嶺的李國強老人通過學習外語,讓自己的退休生活變得有滋有味。通過學習外語,他不僅學到了別國的人文知識,而且在國外旅遊時,解決了語言不通的麻煩,方便了出行。如今,李國強不僅掌握了德語和英語,而且還學習了俄語、法語和日語。
  • 清朝最後一位格格:隱姓埋名活了95年,臨死前說出皇家醜聞
    自1636年努爾哈赤的第八個兒子皇太極登基改國號為「大清」之後,清朝正式建立。1662年,康熙即位,自此開啟了清朝的鼎盛時期——康雍乾盛世。當時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將華夏文化介紹給了歐洲,引發了18世紀中國風在歐洲受到熱烈的追捧和推崇。但到了乾隆末年,政治日益腐敗,全國各地受欺壓的百姓奮起反抗壓迫,爆發了大大小小的起義。
  • 8個月騎行2.6萬餘公裡 六旬老人完成「長徵」路
    萬裡獨行,六旬老人鄧宗全騎著摩託車走遍多個省份。昨(19)日,家住高坪區青松街道望城坡社區的他歷經8個多月,共計騎行2.6萬多公裡後,順利回到了家中。騎行8個月 裡程超2.6萬公裡昨日上午,記者在鄧宗全家中看到,大包小包的行李堆放在客廳, 鄧宗全正在整理行李。
  • 四川一六旬老人疑被自家土狗咬傷致死,知情人:以前就咬過人
    狗咬人的事件並不少見,尤其是在農村裡,因為村裡面多半養的都是土狗,近日11月29日四川成都有網友曝出一六旬老人遭土狗咬傷身亡。老人今年已經60多歲了,平時自己在家閒的沒事就養了一隻土狗,據鄰居說老人養的土狗就喜歡咬人,以前就把他們咬到過,但是事後並沒有在意,狗還在一直養著,這次又先後將老人和女兒咬傷,老人的頭部被土狗咬到,滿頭都是血,看著十分嚇人,被送到醫院的時候已經死了,而女兒咬得則比較輕,沒多大事,已經打過疫苗針了,事發後老人的家人已經將狗打死。
  • 歷史上的今天,1866年8月19日,福州船政局創辦
    清同治五年(1866年)8月19日,閩浙總督左宗棠在福州馬尾設立福州船政局。船政局設有鐵廠、馬尾造船廠和船政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個新式造船廠,也是清朝政府經營的最大的造船廠,為洋務運動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國近代軍事工業。
  • 喜熱燙飲食 六旬老人患食管癌
    >35394 2020-11-25 09:50:08:263 陳盼 艾正華 喜熱燙飲食 六旬老人患食管癌 張先生,食管癌,食管,手術,星沙新聞網 1 36 民生 民生 http://www.csxrmt.com/content/2020-11/25/content_35394.html http://xsxwiphone.csxrmt.com/content
  • 為了瀕危的鄂倫春語,一位老人的堅守與傷逝
    歷時六年整理5000詞彙「發音手冊」被學者評價為「活教科書」79歲高齡辦公益課堂只為挽留本民族語言消逝的腳步為了瀕危的鄂倫春語一位老人的堅守與傷逝2016年黑河市舉辦鄂倫春語大賽,因為新興鄉找不到適合參賽的老人,向她求助,這對她觸動很大。「當時,在遜克的新鄂和新興兩個鄂倫春民族鄉,六七十多歲能熟練說鄂倫春語的老人已經不多見了,年輕人就更不會說鄂倫春語了。」
  • 152年前的1866年?「超級血色藍月亮」? 你不知道的都在這裡!
    這個藍月亮可不是說這個月亮是藍色的哦,因為最近兩次滿月分別在2018年的1月2日與2018年的1月31日,天文學家介紹說,通常情況下,一個公曆月裡只有一次滿月,但有時也會例外。因為兩次滿月間大約相隔29.53天,而公曆曆法中每個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例外),因此一個公曆月可能出現兩次滿月。
  • 睡眠不好竟引發胃病,六旬老人一入睡就犯噁心
    昨日,按約定回院複查,六旬老人陳婆婆神清氣爽、如釋重負。夜裡睡不好,還頻頻頭暈、反酸、嘔吐,老人感嘆「睡個好覺」在過去就是奢望。據陳老介紹,因夜間鼾聲如雷,她早早就和老伴分房睡,想著不是什麼大病也不影響家人,便沒太在意。然而最近三個月,陳老不僅一夜醒來4、5次,還總覺反酸、燒心、噁心,晨起後口乾、口苦、頭昏昏沉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