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往歐洲的斌椿使團
1866年,斌椿使團奉命前往歐洲去「採訪風俗」,並將經過的世界各國風土人情,「繪圖貼說,帶回中國」,從而為了解世界的做參照。
因此,1866年2月22日起,斌椿使團出發,並與當年10月返回北京。
途種經歷了法國、英國、荷蘭、普魯士、瑞典、俄羅斯等十幾個國家,與歐洲主要國家建立了初步的外交聯絡,也使歐洲各國對中國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斌椿使團的作品包括《乘槎筆記》《航海述奇》《海國勝遊草》《天外歸帆草》。
斌椿使團是近代以來首個前往歐洲的考察使團,具有重要的開拓意義。
(二)使團返程時經歷的歐洲疫情
1866年,在歐洲爆發著重要的疫情。
這是當時的世界重大事件。
所幸的是,斌椿使團在歐洲期間,並無親身經歷此事。但是,使團的張德彝在《航海述奇》中對歐洲的「疫情」進行了記錄:
記俄國北京周五十五裡,居民五十三萬六千餘。天時寒冷,雖盛暑宛如深秋。是年瘟疫大行,亡者載道。(張德彝《航海述奇》)
可見,當時的俄羅斯已經發生了嚴重的「瘟疫」,並且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
當他們坐船返回中國的途中,到達埃及的時候,就經歷了埃及防疫的要求——禁止過往船隻下船,這也是「隔離」的一種辦法。
十六日壬寅 晴。未刻至阿來三它亞泊船,天熱甚。岸上回民言歐羅巴人現有瘟疫,船到不許客人下船,恐其傳染。來埃及者,皆留船八日,而後登岸;宿於正西廟內八日,乃許入城。(張德彝《航海述奇》)
由上可見,(1)埃及尚未發生疫情,但是由於便利的交通,對埃及也會產生「防疫」的壓力,因此,要求「船到不許客人下船,恐其傳染」。這種「阻斷」的方式,可以減少疫情的發生。(2)「隔離法」的使用。通過輪船到達埃及的人,必須經歷「隔離」才能上岸,繼續隔離8天,才能進城。
(三)斌椿的詩歌
七月十六日,輪船到達埃及。斌椿寫了一首《過麥西國》詩,記述當時的情況。在詩歌正文之前,有一段長序:
國中誤傳瘟病從歐土來,遂閉關絕客,過境者不留宿。自郭外乘車赴蘇爾士登舟,車中不施茵褥,恐傳染也。(斌椿《天外歸帆草》)
從這個長序中可見,斌椿以為是「誤傳」,實際上並不是。
但是斌椿並不相信這一事情。對於這種「隔離」的方法,也表示很不理解。
以下是詩的正文:
曾記春來此地經,雞鳴約伴訪王陵;今宵郭外蕭條甚,只有姮娥解送行(是夜月明如晝)。高聳層樓入五雲,笙歌嘹亮醉紅裙;緣何閉戶人蕭瑟,豪竹哀絲杳不聞。流行瘟疫是天災,旅客焉能帶送來;不信閉關能拒絕,欲將過客妄疑猜。愛人行政抱痌癏,補救心誠疾自安;我是人間醫國手,囊中救世有靈丹。
在詩歌裡:(1)斌椿認為「瘟疫」是天災,跟旅客的來往沒有任何關係,「旅客焉能帶送來」。(2)斌椿認為「閉關」的方式,是對過往客人的妄加猜測。(3)斌椿認為,抗疫,只需要「心誠」就可以,這實際上是不切實際的想法。(4)作為醫術高超的斌椿,自信「我是人間醫國手」,能夠幫助他們解決疫情。
(四)全球史視野下的疫情
從他們的書寫,我們可以看到,在19世紀,疫情已經是一個全球的事件,要從全球史的角度去進行思考。
疫情無國界,沒有邊界。因此,19世紀歐洲的隔離法是一個比較有效的方法。
這種方法在中國的使用,要到的1910-1911東三省的重大鼠疫時才首次用上。
斌椿使團記錄下了歐洲的這一重大全球事件,但是其認識,卻仍然是前現代的認識,還屬於非科學的認識。其認識的階段與歐洲的現代醫學、現代科學還有相當的距離。
寫於2020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