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6年晚清官員經歷的歐洲抗疫方法

2020-12-06 晚清故事
斌椿(1804-1871)。圖片來自網絡。

(一)前往歐洲的斌椿使團

1866年,斌椿使團奉命前往歐洲去「採訪風俗」,並將經過的世界各國風土人情,「繪圖貼說,帶回中國」,從而為了解世界的做參照。

因此,1866年2月22日起,斌椿使團出發,並與當年10月返回北京。

途種經歷了法國、英國、荷蘭、普魯士、瑞典、俄羅斯等十幾個國家,與歐洲主要國家建立了初步的外交聯絡,也使歐洲各國對中國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斌椿使團的作品包括《乘槎筆記》《航海述奇》《海國勝遊草》《天外歸帆草》。

斌椿《乘槎筆記》圖片來自網絡。

斌椿使團是近代以來首個前往歐洲的考察使團,具有重要的開拓意義。

(二)使團返程時經歷的歐洲疫情

1866年,在歐洲爆發著重要的疫情。

這是當時的世界重大事件。

所幸的是,斌椿使團在歐洲期間,並無親身經歷此事。但是,使團的張德彝在《航海述奇》中對歐洲的「疫情」進行了記錄:

記俄國北京周五十五裡,居民五十三萬六千餘。天時寒冷,雖盛暑宛如深秋。是年瘟疫大行,亡者載道。(張德彝《航海述奇》)

可見,當時的俄羅斯已經發生了嚴重的「瘟疫」,並且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

當他們坐船返回中國的途中,到達埃及的時候,就經歷了埃及防疫的要求——禁止過往船隻下船,這也是「隔離」的一種辦法。

十六日壬寅 晴。未刻至阿來三它亞泊船,天熱甚。岸上回民言歐羅巴人現有瘟疫,船到不許客人下船,恐其傳染。來埃及者,皆留船八日,而後登岸;宿於正西廟內八日,乃許入城。(張德彝《航海述奇》)

由上可見,(1)埃及尚未發生疫情,但是由於便利的交通,對埃及也會產生「防疫」的壓力,因此,要求「船到不許客人下船,恐其傳染」。這種「阻斷」的方式,可以減少疫情的發生。(2)「隔離法」的使用。通過輪船到達埃及的人,必須經歷「隔離」才能上岸,繼續隔離8天,才能進城。

(三)斌椿的詩歌

七月十六日,輪船到達埃及。斌椿寫了一首《過麥西國》詩,記述當時的情況。在詩歌正文之前,有一段長序:

國中誤傳瘟病從歐土來,遂閉關絕客,過境者不留宿。自郭外乘車赴蘇爾士登舟,車中不施茵褥,恐傳染也。(斌椿《天外歸帆草》)

從這個長序中可見,斌椿以為是「誤傳」,實際上並不是。

但是斌椿並不相信這一事情。對於這種「隔離」的方法,也表示很不理解。

以下是詩的正文:

曾記春來此地經,雞鳴約伴訪王陵;今宵郭外蕭條甚,只有姮娥解送行(是夜月明如晝)。高聳層樓入五雲,笙歌嘹亮醉紅裙;緣何閉戶人蕭瑟,豪竹哀絲杳不聞。流行瘟疫是天災,旅客焉能帶送來;不信閉關能拒絕,欲將過客妄疑猜。愛人行政抱痌癏,補救心誠疾自安;我是人間醫國手,囊中救世有靈丹。

在詩歌裡:(1)斌椿認為「瘟疫」是天災,跟旅客的來往沒有任何關係,「旅客焉能帶送來」。(2)斌椿認為「閉關」的方式,是對過往客人的妄加猜測。(3)斌椿認為,抗疫,只需要「心誠」就可以,這實際上是不切實際的想法。(4)作為醫術高超的斌椿,自信「我是人間醫國手」,能夠幫助他們解決疫情。

(四)全球史視野下的疫情

從他們的書寫,我們可以看到,在19世紀,疫情已經是一個全球的事件,要從全球史的角度去進行思考。

疫情無國界,沒有邊界。因此,19世紀歐洲的隔離法是一個比較有效的方法。

這種方法在中國的使用,要到的1910-1911東三省的重大鼠疫時才首次用上。

斌椿使團記錄下了歐洲的這一重大全球事件,但是其認識,卻仍然是前現代的認識,還屬於非科學的認識。其認識的階段與歐洲的現代醫學、現代科學還有相當的距離。

寫於2020年5月26日

相關焦點

  • 1866年,一位清朝六旬老人遊遍了歐洲
    1866年春,清朝海關總稅務司赫德要回英國結婚。他向總理衙門請了6個月的婚假,並主動表示,願意帶幾個中國人隨自己一道前往歐洲,親眼看看近代世界的模樣。 此時的清廷,尚未有任何一位官員有出洋的經歷,也沒有向世界各國派遣自己的外交官。
  • 1866年,一位清朝六旬老人遊遍了歐洲 | 短史記
    1866年春,清朝海關總稅務司赫德要回英國結婚。他向總理衙門請了6個月的婚假,並主動表示,願意帶幾個中國人隨自己一道前往歐洲,親眼看看近代世界的模樣。此時的清廷,尚未有任何一位官員有出洋的經歷,也沒有向世界各國派遣自己的外交官。之所以寧可承受消息閉塞之害,也不願派使臣去外國,用恭親王奕訢的話說,是「禮節一層,尤難置議」。具體來說就是:歐洲國家的使節來了大清,因為不肯行跪拜之禮,這些年皇帝一直迴避接見他們。
  • 美媒:美國的抗疫表現,受到了歐洲盟友質疑
    但是經過這場疫情,我們發現……」在美國新冠病例總數即將超500萬之際,它的歐洲盟友已經不再掩飾對美國抗疫表現的質疑。一些歐洲人非常想不通:「難道他們(美國人)都不在乎自己的身體健康嗎?」據美聯社8月9日報導,美國這個世界上「最強大國家」的抗疫無能,引起了歐洲的震驚和恐慌。
  • 文明的維度——晚清洋風畫的歷史及其與中國近代美術史的關係!
    所有階級的患者都曾在醫院中住過——男人、女人、年輕人、老年人,剛滿月的嬰兒到80歲滿頭白髮的老人,富人、窮人,政府官員及其屬員,等等。歐洲人,包括蘇格蘭人、英格蘭人、法國人和德國人等,不論其國籍,都非常友善。現在有兩個很有前途的青年跟隨著我,學一些英文知識,並希望將來成為醫生。還有一些人已經申請了醫院的職位。跟隨我的一個少年是林呱的弟弟,林呱是一名畫家,是錢納利先生的學生。
  • 工業發展與環境汙染:探尋晚清洋務運動的環境足跡
    編者按:11月12日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經歷了一次大氣重汙染過程,整體為中至重度汙染。1855年,河南境內黃河決口改道,造成了破壞性極強的洪災。1876年到1879年,華北地區因乾旱造成饑荒,導致數百萬人死亡。但十九世紀中國的故事並非只有政治衰敗和環境危機。正是在這一時期,中國的統治者開始為接下來能源密集型的工業化發展道路奠定基礎。
  • 1866年8月23日,普奧戰爭結束,德意志拉開統一序幕
    19世紀初,拿破崙大軍席捲歐洲。多次擊退反法同盟後,拿破崙廢除神聖羅馬帝國,將神聖羅馬帝國內的德意志各個諸侯國家,組織成立萊茵邦聯並自任護國主。此後不久拿破崙失敗,萊茵邦聯宣告瓦解。 1915年維也納會議後,組成新的德意志邦聯,目的是團結在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解散後餘下的大德意志邦國。
  • 第一條跨大西洋海底電纜1866年7月27日鋪設成功
    1866年7月27日,第一條跨越大西洋的永久海底電報電纜順利完工。電纜起於愛爾蘭小島Valentia Island,止於紐芬蘭小鎮Heart's Content。GL0ednc成功得來不易。實際上,第一次嘗試鋪設這種電纜是在1858年8月,只不過電纜僅工作了三個星期。
  • 官場耳目:晚清的坐探
    「坐探」1900年,受兩江總督、南洋大臣劉坤一舉薦,試用縣丞李景枚入職上海文報局,參與該局日常事務。供職期間,他的公開身份是上海文報局的駐局委員。而鮮為人知的是他另外一個身份——浙江巡撫衙門的駐滬坐探。「坐探」,亦稱「坐探委員」,簡言之,即為官員派駐某地的探員,專事各類信息與情報搜集。
  • 在歐洲殺死2500萬人的黑死病,為何沒有在中國爆發?我們要感謝一個人
    1910年10月25日,在我國東北地區爆發了一場令世人聽了都害怕的鼠疫,這個鼠疫就是曾席捲了整個歐洲,奪走了歐洲近2500萬人生命的「黑死病」,在當時,人一旦患有鼠疫,致死率幾乎達到了恐怖的99%!
  • 《成語小秀才》第1866關答案是什麼 第1866關答案介紹
    導 讀 成語小秀才1866關怎麼過,微信小程序成語小秀才第1866關答案非常的難,許多玩家對成語小秀才答案第
  • 晚清真實老照片:兩個工人砍伐巨樹,一桿獵槍兩個人使用
    晚清真實老照片:兩個工人砍伐巨樹,一桿獵槍兩個人使用 圖為晚清時期漢中的農夫,幹活間隙,他們聚在一起休息,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的衣服十分的破爛,但是,面對鏡頭他們笑的很開心。
  • 皇甫崢崢:駐英使館與晚清外交轉型
    2020年10月24日,美國斯基德莫爾學院(Skidmore College)歷史系皇甫崢崢副教授以「駐英使館與晚清外交轉型」為題,在復旦大學歷史學系進行線上講座,介紹了其新近整理史料《晚清駐英使館照會檔案》。本次講座由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戴海斌教授主持。
  • 復旦通識·學人疫思|向榮:「黑死病」與義大利和英國的抗疫
    1347-1352年,歐洲爆發了一場特大規模的鼠疫,即「黑死病」,導致一半左右的人口死亡。時至今日,歐洲人一提起「黑死病」仍無不談虎色變。在經歷了1347-1352年的大流行之後,「黑死病」並未從歐洲消失,而是反覆發作,一直延續到1720-1722年馬賽大瘟疫。歐洲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 晚清玻璃彩畫(圖)-中新網
    晚清玻璃彩畫(圖) >   二十多年前,友人從歐洲購了幾幅玻璃畫回港,作為珍藏品;俱屬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晚期製作者。
  • 晚清三屠!張之洞屠財,袁世凱屠人,而他屠官!「侯局長」既視感
    而有那麼一位大佬專跟貪官汙吏過不去,在他手裡落馬的官員不計其數,因此被人稱之為「屠官」。他就是時任兩廣總督的岑春煊。早年,岑春煊放浪形骸。是京師出了名的浪蕩公子。其父親岑毓英去世後,岑春煊蔭補官位進入朝廷為官。岑春煊也許是和貪官汙吏八字犯衝,或者是從來壓根就見不慣清政府官員做派。入朝為官的他從此和清政府的官僚集團懟上了,清政府那些屁股不乾淨的官員開始倒黴。
  • 真實的晚清生活如何,探尋百年前的中國,和現代相差太大!
    從1900年到2020年,從封建晚清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從落後貧窮到發達富裕。兩個甲子的時代,在這片廣闊的土地上失去了太多的烈士,留下了太多的血水,只為了今天的國家和平與安寧。
  • 在麥哲倫星雲NGC 1866星系團中發現了多個恆星群
    這表明球狀星團中存在自我富集,並暗示星團至少由兩個恆星群組成NGC1866似乎也是如此,它是麥哲倫星雲中數量最多的年輕球狀星團之一。1826年發現的星系團位於大麥哲倫星雲內,假設它擁有多個恆星群,包括大量進化的恆星和20多個造父變星。對於天文學家來說,NGC1866是測試中年恆星群和恆星演化模型最有趣的星團之一。
  • 與秋瑾並稱「晚清三女傑」的兩個女子是誰?跟孫中山有什麼關係?
    而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跟秋瑾一起被稱為「晚清三女傑」的另外兩名女子,尹銳志與尹維駿,這兩人還是一對親姐妹呢。武學功底深厚尹氏姐妹生於晚清的浙江,雖然母親早亡但父親還算有勢力,所以姐妹倆都得到進入學堂學習的機會。在上學期間,尹銳志就多次接觸革命。不滿意父親為她做主的婚姻,於是偷偷溜離家出走,還帶上了親妹妹尹維駿。
  • 1866年越南胡志明市景象:到處中國人的建築,剛被法國殖民者侵佔
    1866年當時還屬於清朝同治五年,當時的越南還是中國的藩屬國。此時的越南胡志明市(西貢)名叫嘉定,這個越南的南部中心剛被法國人佔領。同治五年1862年由大南帝國阮朝政府與法蘭西第二帝國、西班牙王國(波旁王朝)之間籤訂的不平等條約《壬戌和約》,越南嘉定省、定祥省、邊和省三省和崑崙島割讓給法國人。圖為1866年的西貢。當時的西貢是中國人開闢的城市,早在17世紀中葉明朝滅亡,中國人就來此開墾,越南阮主利用中國人將這片本是高棉人的土地吞併。
  • 譯味深長的歐洲文化史
    從公元前738年古羅馬曆法拉丁文月份名稱初步形成,到公元前46年愷撒的曆法改革(儒略曆)從根本上確立了古羅馬月份的叫法,再到1582年羅馬教皇格利高裡十三世再次改革曆法(格利高裡歷),由此在16世紀末期將古羅馬月份的說法逐漸推向上述歐洲語言,前後竟經歷了兩千餘年的時間(詳見《月份名稱與羅馬皇帝》)!承襲自古羅馬月份說法的月份名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歐洲獨特的歷史與文化,以及歐洲文化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