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晚清生活如何,探尋百年前的中國,和現代相差太大!

2020-12-07 騰訊網

從1900年到2020年,從封建晚清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從落後貧窮到發達富裕。兩個甲子的時代,在這片廣闊的土地上失去了太多的烈士,留下了太多的血水,只為了今天的國家和平與安寧。

只有知道了曾經的不容易,才能理解現在的難得。

那120年前中國最弱的時候是什麼樣的?

一,身患麻風沒法治

上圖拍攝於清末,地點和主要人物是居住在西南地區的漢人。

與其看破舊的房子,不如看圖片裡的人。

左起第四個是一個頭髮蓬亂的年輕人,他看起來沒什麼不尋常的,除了在他的左側臉上有一些模糊的類似潰爛的樣子,其他沒有什麼。

左起第七個是一個中年人,戴著一頂軟木塞帽蹲在地板上,一張可怕的臉,鼻子有些奇怪的樣子,仔細觀察,手指看起來殘缺不全。

從左到右第二位是一個歪著的中年男子,面部損傷嚴重,潰瘍明顯,睜眼困難。

從左到右第一個是一個拄著拐杖的「人」,這也是為什麼要用引號的原因,因為整個五官在他臉上已經看不到了,全部以恐怖的方式擠在一起。

這些面部損傷和肢體畸形的主要原因是他們患有麻風病。

麻風病現在很少聽說,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醫務人員對這種疾病進行了數年的深入研究,然後開發了一種疫苗,並將其給予所有人,以避免他們感染這種疾病。

而醫療落後的晚清卻沒有這樣的能力。清末麻風病主要在西南地區傳播。它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細菌存在於人體內,並感染麻風病人。麻風病人會出現皮膚病變,如上圖所示;還會影響神經粗大,嚴重者甚至四肢末端會被啃。就像那個斷指的中年人。

是晚清醫療條件極其落後的真實寫照。

二,犯人身帶枷鎖

清末的法律是統治地主階級的法律。其特點是貴族可以因其罪行受到輕微懲罰,平民應該因其罪行受到嚴厲懲罰。

比如上圖的罪犯戴著枷鎖。

清代還有一個更有趣的現象,就是重量分類所用的枷鎖。朝廷的官員和旗人,如果犯了貪汙、賄賂或其他十惡不赦的罪行,只要不是嚴格要求他們必須戴上沉重的鐐銬,就只是帶上兩三公斤重的即可。犯有傷害罪、盜竊罪和搶劫罪的漢族人,只要戴上枷鎖,就必須戴上重約10公斤的枷鎖。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無論輕或重的枷鎖都會對手腕、脖子和肩膀造成永久性損傷,這是一種身體折磨。

對了,清末還有一種看起來很噁心的懲罰。罪犯的頭被掛在城牆的布告板上,沒有經過任何防腐處理。有時候,在炎熱的夏天,它們身上布滿了蒼蠅和蛆,惡臭蔓延了十幾裡。

階級歧視和黑刑是晚清司法制度落後和不完善的真實體現。

三,三寸金蓮

男美是陽剛,女美是陰柔。女性形體嬌小。

在古人眼裡,女性審美是細膩嬌小的,尤其是女性的腳,是美的具體表現。在古人眼裡,一個合格的「玉足」一定是修長、白皙、柔軟的。白度和柔軟度可以通過後天培養來達到,但薄度只能通過自然來達到。

那麼,如何讓天生形成的腳掌變得纖細呢?

方法是纏足。女人的腳從小就被裹腳布擠在一起,使得腳底的腳趾都長成了一個球。纏足的痛苦是無法想像的。一個人要忍受所有腳趾長成一片,裡面的骨頭都被壓碎變形,以至於下地都走不了。

直到孫中山推翻清朝,才宣告講這種執迷不悟的追求美的行為廢除,但真正的廢除是過了多年後。

清末纏足的女性被動要求纏足,只是因為美,只是因為當時的男性認為這是一種美。不難看出,清末男女極不平等,大部分女性都是從屬於男性的財產。

這樣才能成為「三寸金蓮」。

以上這三個足以說明中國在過去的120年裡發生了多大的變化,今天的生活要比那時舒適得多。

相關焦點

  • 工業發展與環境汙染:探尋晚清洋務運動的環境足跡
    工業發展與環境汙染:探尋晚清洋務運動的環境足跡 2018-11-15 13: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實拍臺灣的真實生活,大陸遊客:與內陸相差太多!
    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已經不滿足簡單的物質消費,對精神上的享受越來越重視。所以許多的人喜歡在節假日期間外出旅行,在旅行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放鬆自己的身心,也可以更好的緩解在工作和學習中的壓力。
  • 晚清時期的貴族生活都十分奢靡,那麼具體奢靡在什麼地方呢?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它的滅亡不僅源於西方列強的入侵,更因為其自身的腐朽和墮落。晚清時期的貴族們,生活非常奢侈,一點也不知道節儉。 通過這一點,我們不難看出晚清時期封建制度已經走上末路,從古至今許多王朝和國家的興衰都印證了一個道理,由節儉進入奢侈是非常容易的,而由奢侈腐靡重回節儉則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當晚清的貴族們開始沉淪在無邊的奢靡生活中時,這個朝代就已經進入加速衰亡期,晚清時期的封建貴族們生活十分奢靡,具體都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 晚清真實老照片:兩個工人砍伐巨樹,一桿獵槍兩個人使用
    晚清真實老照片:兩個工人砍伐巨樹,一桿獵槍兩個人使用 圖為晚清時期漢中的農夫,幹活間隙,他們聚在一起休息,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的衣服十分的破爛,但是,面對鏡頭他們笑的很開心。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任紀舜:探尋中國大地構造的真實面目
    他始終堅信學習是自我發展的永恆根基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地質學家任紀舜探尋中國大地構造的真實面目——記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地質學家任紀舜1955年底,周恩來總理在一次會議上接見了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任紀舜在地質生涯的起步階段,於耳濡目染中接受了中國一流地質學家的培養和薰陶,學習如何從繁雜紛紜的表象中梳理出事物的脈絡和真相。隨後,他又在黃汲清的指導下,對中國東南地區開展了詳細的野外地質調查,為之後的科學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任紀舜和黃汲清的師生情緣一直延續到1995年恩師仙逝。40年親炙大師的經歷,對任紀舜來說,無疑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與學術財富。
  • 文明的維度——晚清洋風畫的歷史及其與中國近代美術史的關係!
    事實上,以錢納利為代表的西方畫家、林呱(我指的是關喬昌這個「林呱」)以及其他中國畫家留下了不少反映那個時代的人物、風俗、風景以及其他題材類別的繪畫,這些繪畫是如此真實、生動以及風格別致地記錄了澳門、廣州和香港地區的日常生活內容,在今天已經是研究歷史和藝術史極為珍貴的文獻。
  • 張昊蘇評《晚清政治小說》︱瓶與酒之爭:世界性文學何以在地
    《晚清政治小說:一種世界性文學類型的遷移》,[美]葉凱蒂著,楊可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年9月出版,353頁,定價45元從「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到「中國現代文學」,時間的遷轉當然是因素之一;而更重要的則是,中國「現代」意義上的文學實際上為「和世界各國取得共同的思想語言的文學」(嚴家炎
  • 晚清動物園初建趣史:慈禧曾親自選取動物種類
    晚清士大夫喝咖啡、吃西餐,領略西方文明和異域風情  傳統國人缺乏休閒的概念,更缺乏從西方看來 「現代」、「衛生」的休閒方式,直到1914年《市政通告》為開辦中央公園做宣傳還談到:「現在星期休息,中國已然通行,但是通都大邑,沒有個正當的遊玩地處,因而鬧得多數男子,都趨於吃喝嫖賭的道兒上去。」
  • 桑兵:回到晚清再革命
    中大圖書館收藏的晚清期刊數量之多,在全國各大圖書館中亦不多見,其中相當部分的卷期超出各種篇目索引、期刊介紹。仔細閱讀這些書刊,開始對清季留日學生的問題感到興趣,稍後又擴大到國內新式學堂學生和一般知識人的活動,逐漸形成了一些可以深入探討的題目。後來這些想法大都一一落實,撰寫而成的論文,陸續發表後,收入結集的各部專書。
  • 晚清中國的「日本轉向」:東亞古典精神的相逢與終結
    這正是清末中國的世界戰略難題的根本所在。簡單地責難當時士人的觀念保守、墨守陳規或為傳統所束縛,完全無益於我們對如下問題的探討:晚清士人是如何努力帶領國家走出困境的?當然,處於當時歷史情境中的中國士人並無這樣的從容去反思自己的境遇。因此這樣的反思必然屬於當下:既然世界新時代的黎明已經到來,那麼,從事後的角度看,他們制定世界戰略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方法為何?
  • 李輝:借外國人「眼睛」看百年之前中國
    劉遠忠 攝   人民網深圳2月5日電(劉遠忠、胡葦杭)2月4日下午,「百年遠去,看外國人筆下的中國」 ——「尋找中國」叢書讀者分享會在深圳中心書城舉行。叢書主編李輝與讀者一道,探尋外國人筆下百年前的中國。   雖是寒冬時節,深圳讀者的熱情卻絲毫不減,中心書城北區的大臺階上座無虛席。
  • 1973年中國真實老照片:當今90後,想像不到的70年生活!
    眾所周知,西方的攝影技術早在晚清時期就已經傳入我國,當時由於技術原因在隨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的照相技術都是以黑白照片存在
  • 劉慈欣作品漫畫版出版,如何理解「中國科幻新浪潮」?
    在宋明煒看來,科幻小說看似是距離現實最遠的文類,其實卻通過構造一個迥異於日常生活的「異託邦」,揭示了許多生活表象之下更為深層的「真實」。閱讀科幻小說幫助我們跳脫出自我的局限,讓我們對習以為常的社會現實做出更深刻的思考。這種對日常生活和自我的超越,在當今這個撕裂日益嚴重的世界顯得價值連城。科幻小說所具有的世界性和對「他者」的刻畫,都通向一種更為包容的世界的可能。
  • 清朝英語教材:漢字標讀音 奇怪發音為晚清「普通話」
    據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專家推斷,從這本書的印刷和字體、內容上推斷,英語書應該是真實的,屬於清朝晚期,不過,由於暫時沒有看到實物,不能推斷出具體年代。一些近代史研究專家則表示,漢字注音學英語的現象在近代非常普遍。
  • 皇甫崢崢:駐英使館與晚清外交轉型
    ,以此探索甲午戰前三十年中國對西方的信息秩序如何形成。我提出晚清官員對西方信息採集的模式呈現多元化樣態,並常常充滿矛盾、衝突與糾結。每位使者對信息的採集方式與自身的文化、思想、社會關係及官僚背景有很深聯繫。本書的一個特點是將外交史與文化史、傳媒史相結合。傳媒史的理論雖以現代傳媒為主體,但半世紀以來仍對歷史學界產生了影響。
  • 史前文明真實存在?這3大遠古文物飽受爭議,或許是現代科技!
    史前文明真實存在?這3大遠古文物飽受爭議,或許是現代科技!在這個高速發達的網際網路時代,人類獲取信息的途徑五花八門,有時剛發生的一件事,一瞬間的事,在網上遍布都是,嚴重影響到某些人的私人生活。不過在科學界備受很大的爭議,主要是發生的一些離奇現象,讓許多人認定是現代科技的產物,根本不像是史前文明造出來的,究竟是哪些文物呢?3種疑似現代科技的產物史前文明真實存在?這3大遠古文物飽受爭議,或許是現代科技!首先第一種是2500年前的平衡車。
  • 官場耳目:晚清的坐探
    因此,清代各類會典和政書對這個群類的人並無著墨。所以我們今天對坐探的具體情況,以及他們在晚清官場、政局中的位置與影響亦知之甚少。如果說幕友、長隨為地方官的手足,為其排憂解難、鞍前馬後;那麼坐探則不失為其耳目,為其眼觀六路、耳聽八方。1895年,候補知縣曹和濟奉河南巡撫劉樹堂之命前往天津探聽中日戰爭的軍情。
  • 探尋對方的真實意圖,從微表情開始
    這些本能自發的東西,往往是最真實的想法。某些時候,甚至當事人都不曾了解自己的真實感受,但通過微表情卻能略知一二。如果我們對微表情有一定的認識。那麼在日常的溝通和談話中。會更容易探尋對方的潛在意圖。人的內在,從來不會說謊。微表情的觀察,是需要對一個固定對象進行一段時間的數據採集之後才能得出準確的分析結果。
  • 探尋中國精神的源泉和密碼
    全片將用三季共36集體量,在全景視野下,以意識形態與國家制度為主線,挖掘從春秋時期開始,對今日中國最具有影響力的人和故事,並通過電影化的拍攝手法,再現中國歷史群星的個人選擇及閃耀瞬間,用一幅有血有肉的歷史畫卷,讓當代的中國和中國人,在影像中探尋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自信的源泉和密碼。
  • 古典時期、近現代和當代的藝術起源論:藝術是如何產生的?
    藝術起源的五種觀點分別是遊戲、模仿、勞動、表現和多元起源論。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會接觸到很多物品,這些物品絕大多數都是工業標準製成品,不管是滑鼠鍵盤還是書籍報刊,所有我們可以看到的東西,無不是現代工業機器生產製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