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中國」叢書主編、著名作家李輝在深圳與讀者交流。劉遠忠 攝
人民網深圳2月5日電(劉遠忠、胡葦杭)2月4日下午,「百年遠去,看外國人筆下的中國」 ——「尋找中國」叢書讀者分享會在深圳中心書城舉行。叢書主編李輝與讀者一道,探尋外國人筆下百年前的中國。
雖是寒冬時節,深圳讀者的熱情卻絲毫不減,中心書城北區的大臺階上座無虛席。除了李輝,森林生態學、高原生態學教授徐鳳翔,《深圳晚報》文體中心執行主任、閱讀周刊主編姚崢華等嘉賓一同出席,品讀叢書。
「尋找中國」從書由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遴選了一批百年前到訪中國的外國人所著有關中國風土人情的作品。這些著作,很多最早出版於近百年前的西方國家。喜歡買書收藏的李輝從故紙堆中翻出400餘本此類絕版著作,又精心挑選一批優秀的譯者將這些書翻譯成中文。首批推出三本,分別是《環繞上海》《行將消失的中國景象》《運河人家》。
「這一本本書,就是外國人一雙雙眼睛。通過他們,可以穿越歷史迷霧,觸摸面對當時真切的中國。」李輝說,100多年前,許多外國人,包括傳教士、探險家、旅行家、考古家、外交官、作家等紛紛來到中國各地,用文字、照片、油畫等方式記錄了他們眼裡的中國農村與中國普通人的生活。
一翻開這些書,能感受到當時豐富多彩的時代氣息撲面而來。「今天的很多讀者,也許對於百年前許多宏大敘事耳熟能詳、娓娓道來,但對於那個時候的市井生活中的小人物、小物件、小習俗、小故事卻知之甚少。這些書,都將帶我們領略一番。」李輝說。
姚崢華因為工作原因,長期與書打交道。她以《環繞上海》為例,對叢書的獨特視角表示讚賞。該書講述美國作家哈羅德·師克明在20世紀20年代初,走遍長江中下遊多個省市,品味中國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趣事,為讀者展現一幅活色生香的百年前中國世俗生活的畫卷。「從西看東,從外看內,從他者觀自身。這對現在的讀者也是一種啟發、警示與激勵。」姚崢華說。
高原生態學教授、西藏農牧學院教授徐鳳翔對《行將消失的中國景象》印象深刻。該書是英國作家阿瑟·亨利·希思記錄在1890—1910年期間遊歷大半個中國的旅行見聞,並配有大量的老照片和繪畫作品。「『行將消失』是歷史過程,消失的『景』是中國百年社會之景,『象』是中國的人文情懷。」徐鳳翔希望,國人可以通過瀏覽這些行將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景象,重視挖掘中華文化更深層次更豐富的內涵。
「這是我見過海天出版社出過最雅致的叢書,文雅之美無與倫比。」深圳出版發行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尹昌龍說,「尋找中國」叢書裝幀設計精美,插圖豐富,具有深刻的意義。「我們可以用『他者的眼光』,看到一個與眾不同、血肉豐滿的老中國,這對今後如何做更被世界所尊重的中國人有很大啟發。」
(責編:陳育柱、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