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工程師: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使命》創作初期一汽採訪,一汽領導介紹他們那裡有一位德國工程師曼福雷德·布羅克先生提出要加入中國共產黨。當時正好布羅克先生回國休假,我們沒能見到他,只看了他的辦公室、實驗室以及照片。這是一位60多歲的老人,頭髮雪白,滿面紅光,笑容慈祥,讓人想到肯德基門口站著的那位上校。工人們說,布羅克每天都工作到很晚,中午不吃飯,為充分利用數據,晚上則加班整理。他們開玩笑說,不希望老布回來,他一來,我們的工作就很緊張,太累了。
但當布羅克聽說我們來專門採訪他的消息時,便中斷休假回來到北京找到劇組。我們問他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不是一時衝動。他說不是,他出生於工人家庭,家裡有十幾口人,政治觀點不統一,經常各抒己見,發生爭論。在德國,沒有一個黨派能像中國共產黨那樣,使那麼多中國人都有飯吃,生活有保障,觀念統一,太讓人佩服了,所以他認真地寫了入黨申請書。
有人以為布羅克是開玩笑,就逗他說,老布,入黨可要交黨費啊!他馬上從口袋裡掏出所有的馬克,連同入黨申請書一起鄭重交給黨委書記。後來此事上報到中組部,由於黨章規定加入中國共產黨必須有中國國籍,老布的願望沒有實現。
布羅克先生非常失望心情不好。後來,一汽黨組織給予布羅克先生一個榮譽共產黨員的標牌,他興奮地掛在胸前,每天有空就看,高興得像個天真的孩子。
老布覺得共產黨員很容易就看出來。有一次他對中國同事說,你們不用告訴我誰是共產黨員,我自己能看出來,待人友好,工作認真負責的肯定是共產黨員。
老布希望能修改黨章,讓外籍人員也可以加入中國共產黨。他還希望能見到江澤民總書記,握一握總書記的手,告訴總書記他很佩服能讓全中國人民過上好日子的中國共產黨。
布羅克先生有一件很特別的西服,上面繡有中國共產黨黨旗,口袋裡永遠裝著一本中國共產黨黨章,黨章上有許多人的籤名。他告訴我們,籤名的人都是共產黨員,他敬佩他們,說著他拿出黨章深深地親吻了一下。
後來我們了解到,在德國,布羅克先生自稱是紅色家庭成員,一直嚮往共產主義。
■日本股東:要求合資企業員工必須是共產黨員
福建有一個福州榕東活動板房有限公司,非公有制的合資企業,外方是日本人土冢本興司,他要求中方在招聘員工時必須是共產黨員。在土冢本興司看來,共產黨員素質好,工作認真,有責任感,員工是共產黨員他才放心。
不巧的是,土冢本興司也休假去了,採訪他只好通過越洋電話。那天是2000年12月31日北京時間晚上六點多鐘,他聽了我們的採訪內容後很激動,說你們肯定是共產黨員,就因為你們現在還在工作,你們是勞動模範。
土冢本興司告訴我們,到中國後看到中國共產黨的入黨誓詞,認為能做到誓詞的人還能不是勞動模範嗎?他要求為公司配備專職黨委書記並予以總經理待遇,要求員工是共產黨員,不是黨員的要加強培養,直到他們入黨為止。
我們採訪了解到,土冢本興司在中國公司分紅的錢,三分之一捐給中國的教育事業,三分之一捐給當地政府,三分之一投入公司再生產,不拿回日本一分錢。他也戲稱,自己是「中國的洋勞模」。
■伊拉裡奧諾夫:對中國經濟政策如數家珍的俄羅斯政府經濟顧問
這是一位俄羅斯家喻戶曉的人物,非常忙,他只給我們的採訪安排了30分鐘。
我們提前到達克裡姆林宮,在等候時一攝像師去衛生間,工作人員禮貌地引路,當攝像師出來時發現引路的工作人員仍等在門口,並與其同回,頓時讓我們感到克裡姆林宮不但雄偉、華麗,而且森嚴、神秘。
伊拉裡奧諾夫40多歲,背有點兒駝,眼睛不好沒戴眼鏡眯著眼看人,交談中我們感到他才思敏捷,記憶力驚人,對中國的改革開放極為了解,每階段方針政策如數家珍,數字的準確程度令人咋舌。
伊拉裡奧諾夫認為,當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改革開放經驗對俄羅斯經濟發展有借鑑作用。他還對中國實行的減稅政策讚不絕口。他告訴我們,上次普京總統訪華時他是代表團正式成員,很榮幸見到了江澤民主席、朱基總理。我們的採訪只用了15分鐘就順利完成,然後合影、握手,請伊拉裡奧諾夫把我們的問候轉告普京總統。
■利加喬夫:簡樸生活的前蘇共書記處書記
這是一位銀髮老人,已經80多歲了,到中國使館的時間是下午6點多。他是一個人來的,穿著簡樸,我們注意到他的棉大衣的邊角已磨破了。
利加喬夫在任期間曾代表前蘇聯共產黨多次到中國訪問,最早是在50年代,那時正值中蘇友好時期。90年代來中國時到上海參觀訪問,見到上海市市長黃菊,他說來上海很「失望」,因為過去的好多地方都找不到了。他看到的是一個現代化的大上海,變化之大令人驚嘆,他相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會發展的更快!
送別時我們幫老人穿上那件舊大衣。在使館門口,看到街對面停著一輛市民級的白色伏爾加,司機也沒有下車為老人開車門。我們耳邊迴響著老人熱情友好的話語,在冬日的晚風中目送那輛白色伏爾加消失。
■舍維廖夫:愛憎分明的俄羅斯漢學家
在中國共產黨「六大」遺址,我們見到了這位曾在北京人民大學學習漢語的俄羅斯漢學家——舍維廖夫。
他在中國和新加坡都工作過,出了很多書。他談到他的一個好朋友是出版社社長,曾經給中國的三代領導人都出過書。他說,他和朋友也要為江澤民主席出書,待書出版後,將作為普京總統的禮物帶給江主席。
談到江澤民主席,他敬佩之意溢於言表。回憶說,有一次江澤民主席和夫人在託爾斯泰故居參觀,江主席在託爾斯泰像前鞠躬,口中說「偉大的人,偉大的人」。
■亨利·艾羅:用法文描寫中國改革
在法國巴黎一套普通的公寓,我們訪問了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亨利·艾羅。走進他的客廳,就被裡面最奪目的展示品吸引住了目光:兩個舊式的玻璃櫃裡陳設著的中國藝術品。這恰恰標示了主人的身份和愛好———在法國駐華使館當過四年武官的退休少將,始終關注中國的現實課題。
在攝像師布置燈光的時候,亨利·艾羅不失時機地拿出他的一本研究中國政治經濟改革的新著,說這是第一本用法文寫成的關於中國現實的論著。它的副標題,是「江澤民和朱鎔基」。
我們問他為什麼用中國兩位領導人的名字作副題,他說:「江澤民主席和朱鎔基總理各自在政治領導上和宏觀經濟上所表現出來的能力,我想,是為中國人和其他各國的同行所承認的。總的來說,他們的能力是非常特別的。」
■雷蒙·巴爾:認為「三位一體」是中國的成就
這是一位80多歲的老人,但仍然是法國國會議員,看起來像是六七十歲的人。雷蒙·巴爾說話底氣很足,精神狀態尤其精朗。我們在他的辦公室裡進行採訪。
談起同中國的關係,雷蒙·巴爾特別說明,1978年1月擔任政府總理的時候,他曾率領政府代表團到中國訪問,並同鄧小平作了交談,以後又和江澤民、李鵬和朱鎔基交談過,至今還擔任著法中友好協會的會長。說到中國的20多年來的變化,雷蒙·巴爾不像其他西方國家的政治家那樣,大多只稱讚改革和開放,他還特別表示,他的觀點是——改革、開放和穩定是三位一體的,「維持這種穩定性是中國領導人的特殊品質」。他說中國的改革讓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兩億多人口擺脫了貧團,「這怎麼說都是一個偉大的成就」。
《北京青年報》2001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