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瀕危的鄂倫春語,一位老人的堅守與傷逝

2020-12-03 生活報

歷時六年整理5000詞彙「發音手冊」被學者評價為「活教科書」

79歲高齡辦公益課堂只為挽留本民族語言消逝的腳步

為了瀕危的鄂倫春語一位老人的堅守與傷逝

生活報記者 薛宏莉

在黑龍江遜克縣城,每到周末,無論天氣如何,79歲的鄂倫春族老人吳曉東都會橫穿整個城區,從縣城西北角的家,來到位於西南角的遜克縣民族小學授課。幾個月前,她在這裡辦了一個鄂倫春語公益課堂,重點教授鄂倫春的成年人「重拾母語」。

鄂倫春語是瀕危語言之一。老人說,她這樣做,只是想用這種方式幫更多鄂倫春孩子營造一點兒家庭語言環境,或許這樣就可以讓本民族語言瀕臨消逝的步伐放得慢點兒,再慢點兒……

參加鄂倫春語大賽受觸動

辦公益講堂幫鄂倫春人「重拾母語」

觸動吳曉東老人辦「公益講堂」,源自一段參加「鄂倫春語大賽」的所見所感。

退休前,她是一名老師。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經生活在遜克縣城了。而鄂倫春人在遜克,則大多聚居在距離縣城幾十公裡外的新鄂、新興兩個民族鄉。

2016年黑河市舉辦鄂倫春語大賽,因為新興鄉找不到適合參賽的老人,向她求助,這對她觸動很大。「當時,在遜克的新鄂和新興兩個鄂倫春民族鄉,六七十多歲能熟練說鄂倫春語的老人已經不多見了,年輕人就更不會說鄂倫春語了。」

鄂倫春人在中國主要聚居在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黑龍江呼瑪縣十八站、愛輝縣新生民族鄉,以及遜克的新鄂鄂倫春民族鄉和新興鄂倫春民族鄉兩個地。龍江學者韓有峰和妻子孟淑賢在二十年間做過四次有關鄂倫春語的調查。他們也是鄂倫春人。在韓有峰的報告中,更詳細提及了鄂倫春語斷代情況:1992首次調查時,在黑河市和大興安嶺的鄂倫春聚居地,「七八十歲的老人還都在說鄂倫春語」,「有的老人漢語說得不行,鄂語說得好」;可是到2010年第四次調查時,卻變成了「鄂語基本上沒人說了,只有60歲以上的老人還會簡單說幾句,但也僅限於日常用語」。

真正促使吳曉東老人開辦公益講堂的,是第三次參加「鄂倫春語大賽」。鄂倫春人在俄羅斯也有一些分布。2018年在俄羅斯阿穆爾州舉辦鄂倫春語大賽,老人作為老年組選手參

賽。在比賽中,她發現遜

克鄂倫春孩子的鄂倫春語不如其他地方的孩子。

「相對於其他地方,遜克縣的鄂倫春人,因為融入農耕生活更早,語言斷代消亡的也更嚴重。」吳曉東的觀察,在韓有峰的調查中也得到了印證。

為保護瀕危的鄂倫春語,儘管很多年前,在各地的鄂倫春民族學校,已經針對中小學開設了本民族語言課程,但是因為在家庭中缺少語言環境,鄂倫春語的傳承效果也不理想。咋能給孩子們營造更多一些的語言環境?吳曉東想到了教成年人說鄂倫春語。「如果父母們也能說一些,孩子們在學校學,也就有了語境。」遜克縣民族小學支持了場地,今年10月份,吳曉東的鄂倫春語公益講堂開課了。

曾整理5000詞彙「發音手冊」

兩個「最難詞彙」問了六年才有答案

在課堂上,老人總是拿著一本厚厚的「發音手冊」,這本手冊是她自己用漢字和拼音標註的方法整理記錄下的,裡面大約收錄了5000個鄂倫春語詞彙。歷時六年,反覆多次修改。據說,裡面有「笊籬」和「大馬哈」兩個詞彙,老人自己想不起來咋說,四處詢問,整整六年才記錄下來。

「鄂倫春語不同於其他民族的語言,很多單詞都是反映遊獵生活的。像吃飯穿衣等生活用語,只佔其中的一部分;而狩獵、山林生活,山上一草一木、一花一景,則支撐了鄂倫春語的龐大單詞量。但是,因為語境缺失,加之第一代下山定居老人的相繼離世,家人間說鄂倫春語的情況越來越少,所以很難被找回……」吳曉東老人告訴記者,為了找回更多的詞彙,她幾乎打電話問遍了鄂倫春語說的相對較好的老人。

每次上課,老人還會二次整理歸類,把同類詞放在一起,寫成教案,講給大家。比如「飯」、「鹹菜」、「茶」、「乾糧」會被編組在一起,「飯」用漢字和拼音標註為「j iē特」,做飯標註為「j iē特葉烏ló任」,「茶」標註為「猜」……然後,老人會寫下板書,帶著大家一邊讀一邊「校正發音」。「因為鄂倫春語帶有很多滑音,音調長短不同代表的意思也不同,所以這種標註方法,只能大概展示發音標註,必須配合語音才能正確記憶。」老人說,也正是因為這樣,很多詞彙,她都是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力求語音更貼近。經常拿著手稿,一琢磨就是幾個小時。

「在重拾語言過程中,很多生活在鄉村的老人,會說鄂倫春語但漢語水平不行,文化程度往往也不高,不利於交流。而像吳曉東老人這樣既有文化又能說鄂倫春語的人,很難得。」韓有峰甚至用「活教科書」來評價老人。

可是,吳曉東老人的做法,並不是被所有人認可。在面向鄂倫春中小學生教授鄂倫春語的教材裡,詞彙的發音都是用國際音標標註的,所以有人覺得吳曉東多此一舉。但老人家說,上了年紀的老人,記憶力下降,又沒有學習過國際音標,所以用更為熟悉的「漢字+拼音」,或許更利於這部分人記憶。

而且,在她看來,不管哪種方法,殊途同歸,最終的目的就是讓更多鄂倫春人說鄂倫春語,這樣才能守住本民族的語言。

一家三代人的「傳承糾葛」

「明知留不住,卻想讓消逝的腳步慢一些」

在吳曉東家裡,傳承鄂倫春語言的不只她一人。他的兒子莫迎春,也是一位老師,在遜克縣民族小學教孩子們學鄂倫春語;由吳曉東一手帶大、和她一起生活的孫女,雖然不會說鄂倫春語,但是卻一直在幫奶奶整理電子檔手冊。儘管有的時候,在母親眼裡,能和他用鄂倫春語熟練對話的兒子,鄂倫春語說的仍不理想;在孫女眼裡,文字手稿遠遠沒有語音資料更有意義,甚至覺得奶奶這樣做是擋不住鄂倫春語消亡的,但老人依舊堅持著自己要做的事兒。

「語言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載體。」吳曉東說,當聽到有人用鄂倫春語唱起「高高的興安嶺一片大森林,森林裡住著勇敢的鄂倫春……」這首歌時,她的思緒都會「飛」回70年前隨父母在大森林生活的日子。那時狩獵的原始生活狀態很清苦,但坐在馬馱子上隨大人遷徙;傍晚男人狩獵歸來,男女老少圍坐在篝火旁品著野味聽老人們講祖輩流傳下來的故事;或者在喜慶、豐收的日子,聽老人們唱上一段「摩蘇崑」(說唱故事,2006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贊達仁」(民歌),都在她童年的記憶裡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烙印。「或許正是因為經歷和感受過,當一個東西面臨消亡時,才會覺得更不舍。」老人的話語裡帶著一絲憂傷。

她和孫女經常探討語言的傳承意義。老人說,她也不排斥一些鄂倫春年輕人的觀點,甚至和一些研究鄂倫春文化的學者交流時,大家的共識是最終擋不住這門語言消失的步伐,「但即使擋不住,也要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一些痕跡。至少可以讓它消逝得慢點兒。」老人擲地有聲地說道。

照片由採訪對象提供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鄂倫春味道
    現在為了保護珍稀野生動物,鄂倫春人早已放下獵槍、不捕殺飛龍等野生禽獸了……  河魚、山木耳、野豬肉、老山芹燉狍骨頭湯、柳蒿芽燉排骨、兔子肉、狍子肉乾等也將一一端上老單家的除夕餐桌。老單一邊做菜一邊聽著一家三代人閒話家常,灶臺下的旺火映著他的笑臉……老單的嶽母葛長芸老人說,以前在山裡過年時,最大的樂子是大家冒著嚴寒騎馬串門拜年,一起唱歌跳舞,小孩子坐著袍子皮在山坡上打滑梯。
  • 整理與收錄並重 保護與傳承同行 —《鄂倫春語常用語發音詞典...
    7月23日,我國首部人口較少民族語言工具書《鄂倫春語常用語發音詞典》在呼和浩特市召開出版發行新聞發布會。編纂人員與鄂倫春族老人進行校對。2015年,由教育部、財政部、國家語委等啟動實施「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採取多種措施保護和搶救少數民族瀕危語言。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內蒙古時特別強調,要重視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2017年底,編纂內蒙古自治區人口較少民族「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語言保護與傳承項目正式啟動,彰顯了各級政府搶救保護少數民族文化及民族語言的決心和膽識。
  • 杜鳴心作品音樂欣賞|故事片《傷逝》
    第4《中國銀幕》頁第4期《中國銀幕》介紹了水華導演拍攝的《傷逝》,點擊右邊的標題→拍攝中的故事片《傷逝》。這部電影的導演和編輯都很好,但他們在觀眾中的反響並不強烈,原因很多,所以我們不一一討論。電影《傷逝》長90分鐘,有1/2的長度有音樂,這是作曲家的「大活兒」。
  • 《魔獸世界》傷逝劇場大秘境怎麼打 傷逝劇場大秘境打法攻略
    導 讀 魔獸世界傷逝劇場大秘境攻略,遊戲也是即將上線9.0版本,那麼大秘境「傷逝劇場」怎麼走比較快呢,相信還有些小夥伴不知道。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大興安嶺裡的「人熊」,不怕東北虎,只怕鄂倫春獵手
    為了能夠安然度過冬眠,人熊從秋天起就大吃大喝,貼膘長肉,冬眠末期,有些人熊會被餓醒,苦於無法出洞,只能舔手掌充飢,等到春分過後,人熊才能離開洞穴,結束冬眠,這個時候它身體虛弱,走路都打晃,鄂倫春獵人也會趕在此時捕獵人熊。鄂倫春獵人是大興安嶺中獨一無二的存在,他們不像東北虎或者人熊那樣靠勇力取勝,而是依賴人類的智慧和經驗。
  • 數百封寄往天堂的家書見證一位七旬老人愛的堅守
    ,歡快地過節,而在同泰嘉陵的一角,卻有位頭髮花白的老人靜靜地坐在一塊墓碑前,一瓶礦泉水、一些水果、三支香、一個播放著越劇的收音機,還有一封用毛筆寫的長長的書信。  一份堅守  三年來風雨無阻看望亡妻  每每提起老伴眼含淚光  「這樣的情景這三年來一直重複上演。他總是來得很早,帶固定的幾樣東西,坐在那不說話。他幾乎每周都來,不論颳風下雨,尤其在傳統節日裡,一定能看到他的身影。
  • 杳無人煙的深山裡,一位老人15年的堅守!
    他叫衛福存,今年62歲,原是北京市官廳水庫出庫水文站的一名普通工作者,從1998年到2013年整整堅守崗位15年。官廳水庫水文站於1924年通過幾次遷站,最後把這個站放在了這個地方。由於這個地方條件艱苦,沒有一個人願意來這裡工作。
  • 一家三代為保護瀕危丹頂鶴,二人為此獻出了生命,現在依舊堅守
    引言:《一個真實的故事》讓多少人潸然淚下,裡面的故事發生在黑龍江齊齊哈爾市,1987年,一位名叫徐秀娟的女孩為守護丹頂鶴而獻出了生命,那時她才23歲,如果沒有發生意外,她還有很長的人生之路要走。丹頂鶴是我國的瀕危野生保護動物,而它們對生存的環境要求極為嚴格,大多數都生長在我國的東三省地區。雖然丹頂鶴不是我國獨有,但是丹頂鶴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映射的形象也一直是褒義,它們不僅外貌美觀,而且還是益鳥。雖然有動物保護法,但是偷獵者依然猖獗,導致丹頂鶴被大量捕殺,已經瀕臨滅絕。
  • 一位老人與兩隻白鸛的奇緣
    在斯拉沃尼亞布羅德市,一位老人因為一段非同尋常的奇妙經歷而成為網絡紅人,他的故事也因為網際網路而傳遍了世界各地。如今,他所經歷的故事仍在繼續,記者綜合克羅埃西亞當地媒體報導,還原這個真實的故事。有時候老人不願意外出,馬琳娜就會用嘴去啄老人的腿,提醒老人該出去走動走動了。  晚上,老人在家看電視,馬琳娜也在旁邊一起觀看。老人愛看的體育頻道馬琳娜可是一點兒興趣都沒有,還會發出「嘎嘎」的叫聲表達抗議,她最愛看的是動物世界。看來,還是物以類聚,馬琳娜看到自己的同類,雖然是在電視裡,也會激動地支起翅膀表示高興。  這樣的幸福生活一直持續了快十年。
  • 【特稿】結緣地震監測一位七旬老人的40載堅守
    妻子馬鳳珍心知肚明,然而,面對老伴王建榮數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堅守,她只好陪伴左右,默默陪護!  「人活著總要幹點事,只不過我選擇的這件事在別人看來有些『生僻』而已。」王建榮樂呵呵地說。  1 「一個單純的人,一輩子就幹了這麼一件單純的事,僅此而已。」
  • 荊楚楷模黃桂雲|20多年堅守三峽瀕危珍稀植物搶救保護一線
    湖北宜昌三峽壩區,這裡不僅有著雄偉壯觀的三峽工程和景色宜人的高峽平湖,還有一個神秘的「植物王國」,裡面住著大量的特有珍稀瀕危植物,它們見證和記錄著三峽地區億萬年來的地理、氣候和環境信息。在這個「植物王國」的背後,有一名辛勤的「園丁」,她就是三峽集團長江珍稀植物研究所副所長黃桂雲。日前,黃桂雲上榜2-10月「荊楚楷模」月度人物。
  • 吳孟超院士:一位96歲軍醫的忠誠和堅守
    新華社上海8月31日電題:一位96歲軍醫的忠誠和堅守——記海軍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院長吳孟超院士    張鵬、丁汀、吳登峰    他忠誠於職業,醫生一做就是70多年。    他忠誠於選擇,當兵一當就是一輩子。
  • 《生態中國的見證者——極度瀕危物種白鶴的繁衍、遷徙和保護》:
    或許有這樣一部紀錄片可以歸類到這一範疇之中,若干年前,筆者曾為紅星音像出版社出品的《白鶴王國》光碟做過一篇小碟評,而這次,獲得過2018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的紀錄片《生態中國的見證者——極度瀕危物種白鶴的繁衍、遷徙和保護》更是氣勢如虹。    狀元出自草莽間。
  • 走進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天然山洞嘎仙洞森林公園
    嘎仙洞是天然山洞,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西北10公裡嘎仙洞森林公園內,大興安嶺北段頂峰東端,嫩江支流甘河北岸噶珊山半山腰花崗巖峭壁上。是古代鮮卑族人的發源地,洞內堆積有較豐富的文化層,對於研究拓跋鮮卑的早期歷史,具有重要科學價值,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17年堅守沙漠植綠 新疆兵團老人榮獲「綠色中國年度人物」
    中新網烏魯木齊12月3日電 (記者 戚亞平)17年堅守沙漠植樹造林,充當「生態衛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紅旗農場退休職工馬獻民新近榮獲「2018-2019綠色中國年度人物」。3日據新疆兵團生態環境局消息,今年6月,馬獻民老人被生態環境部、中央文明辦授予「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2020年百名最美生態環保志願者稱號,11月榮獲「2018-2019綠色中國年度人物」獎項。馬獻民老人把自己的晚年生活與治理風沙、保護環境緊緊聯繫在一起,堅守沙漠,與梭梭林為伴,風裡來,雨裡去,從未間斷。
  • 水華導演最喜歡用的女演員是林盈,35歲時演《傷逝》中的18歲子君
    其中,兩個處於競爭對手位置的運動員,最後電影裡安排其中的一位愛上了另一位的哥哥,這樣,之前的她們的暗中較量的緊張關係,便得到了沒有緣由的化解。而另一位具有姐妹關係的運動員,又與同一個男子有了瓜葛,這裡的妹妹在賽場上讓出冠軍,而姐姐則讓出了自己的暗戀中人。電影的最早原型,就是一位師妹運動員故意讓師姐獲勝,師姐明白後,鼓勵師妹勇往直前,爭奪冠軍。
  • 清華2013屆研究生畢業 校長箴言:堅守良知!
    清華大學(招生辦)昨天舉行2013屆研究生畢業典禮  清華校長送箴言:堅守良知!  「希望你們多年後重回清華的時候,帶回的不僅是出色的業績,更是堅守良知的故事。」一位父親仔細地為高出自己一個頭的兒子正了正博士帽,母親則在一旁用相機記錄下這珍貴的瞬間。  以校長身份第二次在畢業典禮上演講的陳吉寧,今年選擇了「良知」作為自己演講的關鍵詞:「在人的一生中,比取得成功更重要的是贏得尊重,而贏得尊重的關鍵,在于堅守良知。」陳吉寧列舉了近年來被曝光的食品安全、環境汙染、腐化墮落、金融危機等一系列問題,指出這些「一再觸碰社會良知的底線」。
  • 他用一生堅守--軍事--人民網
    10月25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英雄史詩 不朽豐碑——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76歲的他從新疆趕來,一大早就排隊等候入館。他就是義務為國守邊防的「時代楷模」、新疆老黨員魏德友。
  • 江西一鄉村醫生堅守疫區根治血吸蟲病37年(圖)
    陳凡經上門為病人複診  鄉村醫生為信念堅守孤島37年  可能很多人會被南磯山清新的空氣和美麗的候鳥所吸引,但並沒有多少人知道,南磯鄉在歷史上因血吸蟲病泛濫被稱為「瘟神島」。昨日,記者來到了南磯鄉,不是為了舉世聞名的候鳥,而是為了採訪一個醫生,一個在此地呆了37年,救助了近千名血吸蟲病人的醫生。
  • 寫人作文:那一位老人
    作者:鄭伊久每天上學經過學校門衛室,我都會笑著向那一位表情嚴肅的老人打招呼,雖然他只是微微點點頭,當我心裡很高興。這位老人是學校的門衛,給人感覺很兇,我們都很怕他。尤其是每一次忘記帶作業本,讓爸爸媽媽把作業本帶來,我們去門衛室領取時,總被他狠狠地訓一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