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中國的見證者——極度瀕危物種白鶴的繁衍、遷徙和保護》:

2020-12-06 中國新聞出版網

  



    弗裡德裡希·尼採曾說:「我屬於今天和過去,但我的一些東西,將屬於明天、後天與未來。」或許有這樣一部紀錄片可以歸類到這一範疇之中,若干年前,筆者曾為紅星音像出版社出品的《白鶴王國》光碟做過一篇小碟評,而這次,獲得過2018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的紀錄片《生態中國的見證者——極度瀕危物種白鶴的繁衍、遷徙和保護》更是氣勢如虹。

    狀元出自草莽間。白鶴王國新「三部曲」多數音像素材均屬於世界級的「稀缺資源」,相對於之前的《白鶴王國》,這部紀錄片結合江西電視臺資深記者鄭忠傑十六七年持續拍攝的珍貴資料。通過高保真還原白鶴的生存狀態,揭示了白鶴遷徙的奧秘,更詳盡地展現了江西鄱陽湖溼地保護區內的優質生態狀況,謳歌了新時代中國生態建設的先進理念、有力措施及豐碩成果,亦是對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設生態中國相關理論的切實踐行和真情回應。整個紀錄片貫穿了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鶴文化,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有力地詮釋和佐證了我黨關於文化自信的相關論斷。

    大美源於自然

    大美源於自然。當一種美讓表現它的古詩詞、音樂及畫面都顯得有些單薄,這種美本身不是近乎於妖孽便是追比於神聖了。該紀錄片以「鶴」為介質,以白鶴的繁衍生息和自然遷徙為主線,通過高雅的鶴文化蒸燻著每一個觀看者的眼眸和胸懷,實際上是藉助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大美」之力實現了感召的超越。

    提出生態建設思考

    作為一部優秀的紀錄片,該片不僅僅停留在照本宣科地「記錄」這一層面,而是就中國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提出了思想、拿出了措施——那就是生態建設有賴於政府和民間共同的協作操持。

    之於地球,物種就是生態系統上的鉚釘,它們的脫落概率將極大地增加這一系統崩塌的機率,幾如人類的墜機。一種鳥一年一次遠涉小半個赤道的距離卻只生兩個蛋,而且幼子成活率幾乎固定在50%,生命的堅強已然令人咂舌,而白鶴之所以選擇紅土地上的彭蠡之濱,除了老天的眷顧和偏私,更多地依賴贛鄱人對人與自然關係的遠見卓識及珍愛環境的身體力行。從生態中國到生態江西,白鶴這張閃亮的文化名片無疑比第一部作品中更具指向性和現實性,按照「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的慣用邏輯推理方式,白鶴新作「三部曲」很好地詮釋並觀照了中國的紅土地更具有別樣的生命孕育力這一顯著特徵,這些努力和成就,均屬於紅土地上的生態堅守者,屬於政府和民間共同的協作,這也是現今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由之路。

    堅守民族精神

    這部紀錄片所體現的堅守正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亦是現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需要的「硬核」精神。

    當年,初看《白鶴王國》的碟片,筆者的文字多數篇幅震驚於生命的美麗,慨嘆於人文的失落並憤懣於天道的缺憾。而這次瞻仰新作,筆者更多地景仰于堅守者的呼嘯,對於和猛獁象及白鰭豚同齡的白鶴一族的堅守,對於鄭忠傑老師這般的注目者及犧牲者長跪朝聖式的堅守,對於製作團隊這番披星戴月的堅守,這些堅守的磊落和不語,像海像山像星空,恰似一種無聲的呼嘯能夠擊穿每個觀瞻者的心底。

    堅守者的指代固然已經非常明確,但還必須再解讀「呼嘯」二字,細細想來,無論對於白鶴、鄭忠傑老師抑或這個世界上還在的甚至是不在的為了這項非營利事業而奮鬥的人。他們的堅守令這部紀錄片的感召力和深刻寓意別有洞天。

    鶴聞九皋,聲震於天,這是堅守者的呼嘯,也是和諧生態達成的一曲讚歌,是時代大潮中最具穿透力的聲音。


相關焦點

  • 鄱陽湖上白鶴飛——從白鶴遷徙路線之變看生態文明建設
    30多年前,國際鶴類基金會考察鄱陽湖時,當時除中國鄱陽湖之外,全球還有另外兩處白鶴越冬地。白鶴在南昌市五星農場的溼地上飛翔(12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密 攝30多年後,那兩條遷徙路線幾近喪失,而在鄱陽湖區白鶴數量已佔全球98%。水草豐美、蝶湖洲灘的鄱陽湖,成為亞洲最大的越冬候鳥棲息地。白鶴鍾情於鄱陽湖,恰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的生動寫照。
  • 世界瀕危物種白鶴遷徙途中凍傷 警民合力救助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12月6日,一隻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白鶴在遷徙途中意外受傷,無法繼續飛行,掉落在內蒙古通遼市科左後旗海魯吐鎮圖古日格嘎查鐵裡小組村。當地一村民在路邊發現了這隻白色的大鳥,隨即將其送到了海魯吐派出所。
  • 鄭州黃河溼地首次觀測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鶴
    經過確認,該鳥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鶴,在鄭州黃河溼地屬於首次發現。白鶴是極度瀕危物種,是地球生存了6000萬年的「活化石」,目前全球僅剩4000隻左右,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下遊鄱陽湖區域。據悉,全世界鶴類有15種,中國有9種。
  • 全球極危、中國一級保護動物白鶴現身梁子湖
    11月24日,鄂州市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工作人員在梁子湖監測到24隻白鶴據專家介紹,這是幾十年來在鄂州梁子湖首次發現白鶴。  白鶴是全球瀕危動物,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極危級。1989年列入中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1996年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白鶴一般棲息於開闊的平原沼澤草地和湖泊沿邊地帶。白鶴是對棲息地要求很高,對淺水溼地的依戀性很強。東部種群在俄羅斯的雅庫特繁殖,喜歡大面積的淡水和開闊的視野。
  • 全球極危、中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白鶴」現身鄂州梁子湖
    11月24日,鄂州市國家級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工作人員在進行日常巡護監測時在梁子湖湖面監測到24隻白鶴,同時在旁邊灘涂及其附近水面發現有300餘只鸕鷀在一起棲息和覓食。省觀鳥協會鳥類專家及時趕赴梁子湖進行了實地監測和確認,據專家介紹,這是幾十年來首次在鄂州梁子湖發現「白鶴」。
  • 浪潮打造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 用科技賦能瀕危物種和生態保護
    亞洲象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確定的瀕危物種之一,也是我國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在我國,野生亞洲象主要生活在雲南的熱帶雨林中。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亞洲象數量僅有170頭左右。隨著近年來保護力度的加大,目前我國亞洲象數量已增至300頭,其中約95%的亞洲象種群棲息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
  • 湖北鄂州梁子湖監測到全球極危、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鶴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12月1日訊 11月24日,湖北省鄂州市國家級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工作人員在進行日常巡護監測時在梁子湖湖面監測到24隻白鶴,同時在旁邊灘涂及其附近水面發現有300餘只鸕鷀在一起棲息和覓食。
  • 國家林業局剖析十大瀕危物種保護案例:為世界留住獨特美麗
    中國野生動物特有屬種多。在脊椎動物中,大熊貓、朱䴉、金絲猴、揚子鱷等470多種陸棲脊椎動物僅分布在中國。為留住大自然中這些獨特而美好的生靈,同時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出貢獻,我國不斷加強對野生動物的保護, 取得了明顯成效。尤其是在部分瀕危物種的搶救性保護方面, 形成在世界範圍內可資借鑑與推廣的成功經驗。
  • 給瀕危水鳥建個家
    膠州灣大沽河河口溼地已列入我國重要溼地保護名錄,位於亞太地區候鳥南北遷徙的路徑上,是過境候鳥、旅鳥的遷徙停歇、補充能量的重要「驛站」和「加油站」,每年遷徙停歇的鷺類、鴴鷸類和雁鴨類水鳥約有幾十萬隻次,同時也是冬候鳥的越冬地和夏候鳥的繁殖地。世界自然基金會在其公布的「生態區2000」計劃中已經將膠州灣溼地列為國際重要鳥區。
  • 保護極度瀕危動物
    中國大熊貓保護取得了很大成功,現在已經不是極危動物,而是瀕危動物。從中國到世界,有一些珍貴動物已經滅絕;還有野生滅絕,比如華南虎,野外生存已經不可能,也就是說無法挽救這個物種,最終只能滅絕;極危動物瀕臨滅絕危險,如果不最大力度保護,很有可能滅絕。
  • 青頭潛鴨數量比大熊貓少得多 系國際極度瀕危物種
    一大波「鴨中大熊貓」現身黃陂青頭潛鴨數量比大熊貓少得多,系國際極度瀕危物種上個月,67歲的攝影愛好者——武漢市觀鳥協會會員張全茂先生與攝友們一道,兩次前往黃陂祁家灣一湖邊拍鳥時,拍到了成群「青頭潛鴨」安居樂業的溫馨場面,他與攝友們對著照片一隻一隻地數,發現至少有200隻「青頭潛鴨」。
  • 青海:從瀕危物種保護看生態回報
    從打響保衛藏羚羊的第一槍,到青海湖湟魚資源保護政策的實施,再到全力改善雪豹的棲息環境。在新的時期,新的環境下,青海為瀕危野生動物創造了良好、安全的棲息環境。多年的保護,身居青海大地的瀕危野生物種種群不斷增加,尤其是以雪豹、湟魚、藏羚羊等明星級物種為代表。這些瀕危物種種群數量的增加,對維持我省生物多樣性,以及我省生態環境的回報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 韶關首次發現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白鶴全球僅存四千餘只
    廣東省林業局 供圖  據廣東省林業局22日消息,1月20日下午,有民眾在廣東省韶關市始興縣馬市鎮一處河邊淺灘上,發現3隻「白色大鳥」正在覓食,後經鳥類專家比對、鑑定,確定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白鶴。據介紹,這是粵北地區首次發現白鶴。  1月21日,當地發現的白鶴數量已增至11隻。
  • 越冬遷徙竟迷路 白鶴吉吉一家到訪鎮江
    白鶴,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也是瀕危動物,被譽為鳥類「活化石」,全球不到4000隻。最近,就有一家三隻白鶴在越冬遷徙途中迷路,首次來到了江蘇鎮江,被當地鳥類保護志願者用鏡頭捕捉下來。1月7日,記者跟隨志願者們踏入了白鶴棲息的鎮江長江焦北灘,一探究竟。
  • 遼河生態景觀建設:法庫獾子洞國家溼地公園——白鶴遷徙「加油站」
    法庫是獾子洞國家溼地公園的所在地,位於東北亞重要的遷徙走廊沿線。每年春季和秋季這兩個遷徙季節,獾子洞都會迎來約3000隻珍稀鳥類,其中約2000隻白鶴,它們在此停留90到100天。白鶴是一種及危物種,與東北虎和熊貓具有相同的保護等級。
  • 鳥類「活化石」白鶴再次做客麗水
    經專家鑑定後,確認該物種為世界級瀕危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白鶴。白鶴(學名:Grus leucogeranus),大型涉禽,略小於丹頂鶴,略大於白鷺,體長130-140釐米。站立時通體白色,胸和前額鮮紅色,嘴和腳暗紅色;飛翔時,翅尖黑色,其餘羽毛白色。虹膜棕黃色,嘴、腳暗紅色。2齡腳變紅色,3齡嘴亦變為紅色。
  • 時隔八年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鶴又現上海
    東方網記者柏可林12月12日報導:近日,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監測時發現,在鶴群中有一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鶴。保護區曾在2010年首次記錄到一隻白鶴亞成鳥混群於白頭鶴群中,此次是時隔8年後白鶴再次來到東灘保護區。  近期,由於氣溫不斷下降,大量越冬鳥類自北方飛來保護區越冬,其中不乏白頭鶴、灰鶴、小天鵝等珍稀物種。12月11日下午,保護區工作人員在對白頭鶴及灰鶴群監測的過程中發現在灰黑色的鶴群中有一隻白色的大型鳥類,通過視頻監控的進一步觀察,確認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鶴。
  • 瀕危白鶴現藕田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1月10日,安徽農墾華陽河農場,三隻白鶴家庭成員(2隻成鶴1隻幼鶴)在一片藕田嬉戲、覓食。三隻白鶴家庭成員(二隻成鳥一隻幼鳥)在一片藕田覓食近年來,華陽河農場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候鳥的種類和數量都不斷增加。
  • 什麼是遷徙物種,為什麼要保護它們?《保護野生動物遷徙物種公約...
    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遷徙物種」是指野生動物任何物種或其次級分類的全部種群或該種群在地理上彼此獨立的任何部分,它們中相當大的部分周期性地可預見地穿越一個或多個國家管轄的邊界。遷徙物種的保護往往需要各國合作,因此聯合國建立了《保護野生動物遷徙物種公約》(Convention on Migratory Species,簡稱CMS公約)。《保護野生動物遷徙物種公約》於1979年6月23日籤訂於德國波恩,故又名波恩公約(Bonn Convention)、養護野生動物移棲物種公約、保護遷徙野生動物物種公約。其目標在於保護陸地、海洋和空中的遷徙物種的活動空間範圍。
  • 保護生物多樣性——生態文明背景下國土空間規劃的邏輯基礎
    圖2 白鶴,圖片源於網絡「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黃鶴乃白鶴幼鳥),全球目前僅有4000餘只白鶴,為「極危」物種。白鶴在江西鄱陽湖越冬,春天遷徙到5000公裡外的西伯利亞北部的北冰洋沿岸繁育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