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群的水鳥成為膠州灣溼地冬日一道別樣風景。徐常青 攝
每年入冬後,青島的溼地、湖畔便成為許多鳥兒爭相
棲息之地,最蔚為壯觀的盛景便是白鷺、蒼鷺在溼地上空飛翔的場面。冬日,一群白鷺擦水飛起,在空中盤旋了一會兒,落在蘆葦中覓食,蘆葦隨風晃動,驚動了鳥兒,撲扇著翅膀飛向空中。市人大代表、市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主任赫旭建議,設膠州灣大沽河口瀕危水鳥保護地,為瀕危水鳥建個家,給它們提供救助保護。
幾十萬隻水鳥聚集
膠州灣是青島的「母親灣」,見證了青島從小漁村到一座現代化海濱城市的歷史演變。作為山東半島南部面積最大的沿海溼地,沿岸有大沽河、白沙河、墨水河等河流流入,其中大沽河入海口淺灘區佔海域面積的三分之一。灣內營養鹽高、餌料充足,為海洋生物繁殖的優良海域,是多種灘涂生物及魚類洄遊產卵與索餌的必經海灣,僅春、秋兩季產卵索餌的漁業生物就有110種之多。膠州灣大沽河河口溼地已列入我國重要溼地保護名錄,位於亞太地區候鳥南北遷徙的路徑上,是過境候鳥、旅鳥的遷徙停歇、補充能量的重要「驛站」和「加油站」,每年遷徙停歇的鷺類、鴴鷸類和雁鴨類水鳥約有幾十萬隻次,同時也是冬候鳥的越冬地和夏候鳥的繁殖地。世界自然基金會在其公布的「生態區2000」計劃中已經將膠州灣溼地列為國際重要鳥區。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膠州灣大沽河口溼地及周邊區域鳥類有19目64科156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6種,二級重點保護鳥類34種;紅色等級名錄中極度瀕危物種有5種 (包括中華鳳頭燕鷗、勺嘴鷸、白鶴、黃胸鵐、青頭潛鴨),瀕危物種有6種,易危種有9種,近危種10種。2019年10月創紀錄地記錄到37隻中華鳳頭燕鷗(極危物種),此次記錄數量佔其全球總數的30%,同時也是中華鳳頭燕鷗非繁殖季最大的一筆數量記錄。
養殖趕海乾擾進食
鳥類是膠州灣生物多樣性的指示性生物,作為生態鏈上至關重要的一環。而膠州灣鳥類的生存現狀還少為人知,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及人類活動的越發頻繁,致使膠州灣的鳥類正面臨著人類帶來的多種威脅,不知不覺中,在膠州灣遷徙繁衍的大量鳥類正從我們的視線中消失。而多年過度開發,使膠州灣大量的自然岸線消失,特別是鳥類高潮位時嚴重依賴的高潮停歇地幾乎消失殆盡,對於膠州灣的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目前,膠州灣的鳥類只能在以大沽河河口為中心的5平方公裡左右的溼地區域活動,而在此區域存在的灘涂貝類底播養殖、趕海等生產活動及撿拾鳥卵等行為,嚴重影響了水鳥的正常棲息。特別是在遷徙季節,大量停歇的鳥類因為人類幹擾無法順利進食、恢復體能,導致無法按期完成遷徙。
根據青島市觀鳥協會2016年-2019年膠州灣鳥類觀測調查結果表明:膠州灣處於高潮位時,85%的水鳥都聚集在以大沽河口為核心,東至羅家營西至躍進河口約5平方公裡的河口灘涂區域,此區域也是整個膠州灣最為核心的鳥類覓食與停歇區。在此區域建立一個集保護、調查、研究、科普宣教為一體的綜合性瀕危水鳥保護地,每年可以為超過十萬隻水鳥進行有效的救助和保護,對於遷徙水鳥(特別是瀕危水鳥)及其賴以生存的棲息地的保護是至關重要的。
建瀕危水鳥保護地
赫旭建議,在大沽河口保護控制線以內,劃定一個相對封閉的水鳥保育區域,作為膠州灣瀕危水鳥保護地。在保育區內,通過人工修築方式設置鳥類高潮停歇地,並效仿香港米埔及黃河口保護區,利用水閘控制高潮停歇地水位,設置階梯水位滿足不同體型的水鳥歇息需要。同時,根據實際情況,在灘涂合理底播貝類為水鳥提供食物,保證水鳥在保護地內安全歇息。
構建政府引導、多方參與的鳥類監測網絡體系。加快建設鳥類棲息繁衍的監測體系,在鳥類保護區內的重要位置安裝雨量計、自動戶外氣象站,來監測鳥類生活環境的溫溼度、風速、風向、光照強度、降雨量等氣象因素;同時,積極推進視頻監控網絡建設,在鳥類的活動區域內多測點式安裝紅外感應相機,動態監測膠州灣鳥類的種類、數量、遷徙、繁衍等相關情況,積累詳實、準確的候鳥遷徙數據,並研究掌握其規律性,為政府決策保供科學依據。
學習借鑑黃河三角洲保護區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經驗,依託膠州灣瀕危水鳥保護地建設膠州灣生物多樣性研學實踐基地,定期開展觀鳥親子生態遊、青少年生態夏(冬)令營、自然教育課堂、大學生實習研學等公益活動,增強公眾「愛鳥護鳥」「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環保意識,倡導人類與鳥類和平共處。
建設瀕危水鳥保護地可以極大釋放膠州灣生態旅遊資源潛力,推動周邊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完善區域旅遊業態,帶動相關產業輻射力和支撐力,改善灣區周邊生態環境,打造全國觀鳥生態旅遊勝地。充分發揮觀鳥協會、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和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志願者的作用,聘請一批責任感強、具備一定專業素養的志願者作為社會監督員,適時組織他們參與宣傳教育、巡查巡護等活動,形成全社會監督、共同參與保護的格局。
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記者 徐美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