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將建19條水鳥生態廊道 打造「候鳥灣區」

2020-12-06 中國新聞網

目前珠三角地區內水鳥共有126種。廣東省林業局 供圖

中新網廣州8月14日電 (程景偉 林蔭)廣東省林業局14日稱,該局近日正式印發《珠三角地區水鳥生態廊道建設規劃(2020-2025年)》。按照該規劃,從今年開始,珠三角地區將陸續建設19條水鳥生態廊道,至2025年全面建成珠三角地區水鳥生態廊道,構建完善的水鳥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維持區域生態系統安全和穩定,推動生態文明和高品質大灣區建設。

珠三角地區內森林資源、溼地資源豐富、植被茂盛、水系發達,溼地資源呈「點、線、面」的空間格局特點,使得水鳥在珠三角地區內的聚集區呈現「城市公園為點、以珠江沿岸為線、以海岸帶為面」的分布特徵。珠三角地區內的大型水鳥聚集區,主要分布在深圳后海灣,珠海淇澳島、橫琴島,新會崖門、臺山鎮海灣等區域。

據廣東省林業局介紹,根據調查,目前珠三角地區內水鳥共有126種,其中國家級重點保護物種10種,列入國際瀕危物種貿易公約(CITES)附錄物種4種,廣東省重點保護物種23種。其中,在所有的水鳥中,遷徙鳥類有87種,佔總數的69.05%。

記者了解到,上述規劃以保護珠三角地區水鳥多樣性、保育大灣區水鳥種群和建設優質的溼地生態系統為目標,以劃定廊道保護範圍、提升廊道節點質量、水鳥棲息地生境修復、打造科普宣教系統、發展水鳥生態旅遊和開展水鳥廊道監測等六大建設內容為軸心,利用粵港澳大灣區內濱海地帶的聯通性,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侯鳥灣區」。

該規劃顯示,廣東將依託沿海灘涂、珠江、西江和東江等重要水系,構建「兩橫四縱多支多點」的珠三角地區水鳥生態廊道空間布局,開展主、次、支三級共19條水鳥生態廊道建設,長度達3316.48千米,總面積31.32萬公頃,涉及生態節點74處。其中,兩橫包括北部主廊道和南部主廊道。北部主廊道滿足內陸淡水水鳥的遷飛需求,為「西江—東平水道—西南湧—珠江—東江」水鳥生態廊道。南部主廊道滿足沿海鹹水、鹹淡水水鳥棲息需求,為「江門—珠海—廣州—中山—深圳—惠州」沿海灘涂水鳥生態廊道。主廊道主要是內陸自然河道灘涂及濱海灘涂交匯區或潮水漲落區域,是水鳥聚集分布區域、水鳥主要的繁殖、越冬地或種群數量特別大的遷徙停歇地、典型水鳥的主要棲息地,總體平均寬度1000米至1500米。

規劃提出,2020年廣東將在珠三角地區水鳥生態廊道整體建設中,選擇生態區位重要、有代表性、有一定基礎的部分廊道先行建設,計劃在2020年底前完成溼地環境修復工程200餘公頃,溼地景觀優化工程1500餘公頃,建設自然教育基地19處,開展科普宣教活動100餘次,基本消除珠三角地區水鳥生態廊道上的阻隔。(完)

相關焦點

  • 19條水鳥生態廊道,廣東將構建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網
    近日,廣東省林業局正式印發《珠三角地區水鳥生態廊道建設規劃(2020-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從今年開始,珠三角地區將陸續建設19條水鳥生態廊道,計劃至2025年,廣東將全面建成珠三角地區水鳥生態廊道,構建完善的水鳥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維持區域生態系統安全和穩定,推動生態文明和高品質大灣區建設。
  • 野生動植物保護|廣東:珠三角地區擬建19條水鳥生態廊道
    本號訊(9月21日)近日小編獲悉,廣東省林業局出臺規劃,2025年前,珠三角地區將建成19條水鳥生態廊道,以維持區域生態系統安全和穩定,推動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發展。圖片來源:廣東省林業局據悉,水鳥生態廊道將依託沿海灘涂、珠江、
  • 深圳后海灣將打造「鳥的天堂」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秦綺蔚)記者昨日從林業部門獲悉,廣東省林業局《珠三角地區水鳥生態廊道建設規劃(2020-2025年)》日前印發,規劃從今年起至2025年在珠三角建成19條水鳥生態廊道,深圳后海灣上榜。珠三角地區森林、溼地資源豐富,植被茂盛、水系發達。
  • 廣東啟動黃嘴白鷺珍稀水鳥同步調查項目
    黃嘴白鷺等珍稀水鳥對棲息地的要求較高,是衡量一個地區生態環境是否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廣東啟動黃嘴白鷺珍稀水鳥同步調查項目(央廣網發 廣東省林業局供圖)據介紹,此項目是為了摸清黃嘴白鷺等珍稀水鳥的分布情況,同時開展候鳥遷飛路線上的巡護和監測工作,用科學和系統的方法記錄廣東重要溼地候鳥遷飛的數據,
  • 廣東啟動同步調查項目 摸清黃嘴白鷺珍稀水鳥「家底」
    9月19日下午,廣東省林業局聯合珠海市自然資源監測中心、珠海市觀鳥協會、深圳市觀鳥協會、廣州市自然觀察協會、湛江觀鳥協會等單位,在珠海市觀鳥協會公益課堂內,聯合啟動黃嘴白鷺等珍稀水鳥同步調查項目,舉辦觀鳥專題講座、大灣區溼地鳥類保育論壇等活動,來自高校、協會、民間組織等單位近50人參加活動,為粵港澳大灣區溼地鳥類保護獻言獻策
  • 野生動植物保護|廣東:啟動黃嘴白鷺珍稀水鳥同步調查項目
    本號訊(9月25日)近日,廣東省林業局聯合珠海市自然資源監測中心、珠海市觀鳥協會、深圳市觀鳥協會、廣州市自然觀察協會、湛江觀鳥協會等單位,在珠海市觀鳥協會公益課堂內,聯合啟動黃嘴白鷺等珍稀水鳥同步調查項目
  • 廣東啟動同步調查項目摸清黃嘴白鷺珍稀水鳥「家底」
    9月19日下午,廣東省林業局聯合珠海市自然資源監測中心、珠海市觀鳥協會、深圳市觀鳥協會、廣州市自然觀察協會、湛江觀鳥協會等單位,在珠海市觀鳥協會公益課堂內,聯合啟動黃嘴白鷺等珍稀水鳥同步調查項目黃嘴白鷺等珍稀水鳥對棲息地的要求較高,是衡量一個地區生態環境是否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
  • 成都將梯次推進6條生態廊道建設 既防洪又休閒
    昨日,成都商報記者從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專題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為全面推進全市水生態文明建設,成都市將構建「一網三圈」水網總體架構、四大生態建設區和六條生態廊道。被水利部列為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的成都,將有效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
  • 三門峽對黃河生態修復,通過建綠色廊道,吸引來眾多水鳥珍禽越冬
    節假日來三門峽觀賞白天鵝的人絡繹不絕近年來,三門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建設,大力實施百裡黃河溼地修復、千裡城市綠廊建設、萬畝礦山修復的生態建設「百千萬」工程,加快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白天鵝棲息打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 給瀕危水鳥建個家
    給瀕危水鳥建個家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1.01.13 星期三 市人大代表、市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主任赫旭建議,設膠州灣大沽河口瀕危水鳥保護地,為瀕危水鳥建個家,給它們提供救助保護。幾十萬隻水鳥聚集    膠州灣是青島的「母親灣」,見證了青島從小漁村到一座現代化海濱城市的歷史演變。作為山東半島南部面積最大的沿海溼地,沿岸有大沽河、白沙河、墨水河等河流流入,其中大沽河入海口淺灘區佔海域面積的三分之一。
  • 河南黃河沿線將編織森林生態網絡2021年建成3.66萬畝生態廊道
    □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劉瑞朝文許俊文攝影12月29日,河南省林業局發布《關於做好2021年黃河生態廊道建設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2021年,我省黃河流域9市1區將在黃河幹支流實施黃河生態廊道建設,
  • 沿黃複合型生態廊道,將會建成什麼樣?
    大河網訊(記者 莫韶華)近日,我省發布了《中共河南省委關於制定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要打造沿黃生態保護示範區。該公園西起江山路,東至花園口黃河大橋,北到黃河南岸,南到目前在建的S312,因為靠近黃河,區域較大,大堤以內35平方公裡,總面積44平方公裡,相當於147個人民公園,是一處體現黃河自然風光的郊野公園,也是鄭州市最大的公園。
  • "二水五環十溼田"打造溫榆河公園 建生態留野區保持多樣性
    因此,公園將以水為脈,修復水生態、提升水景觀。   規劃顯示,規劃範圍內的溫榆河長10.2公裡,未來將以近自然濱水岸線建設、生態遊憩、文化挖掘為重點,打造獨具特色的「十裡畫廊」;規劃範圍內的清河長6.6公裡,規劃以水體自淨、自然駁岸為示範,打造水生態示範廊道;規劃範圍內的老河灣長4.3公裡,以生態保育及滯洪區功能為重點,打造多樣化生境體驗廊道。
  • 寧夏首條沙漠高速公路打造「綠色生態廊道」
    項目按照「阻沙先行、固沙為主、固阻結合」的思路,在路基兩側修建迎風坡200米寬、背風坡100米寬,由前沿阻沙柵欄帶、高立式大網格沙障帶、防風固沙林帶、生態景觀林帶、常綠灌木林帶、礫石防火帶構成的「六帶一體」防護體系,最大限度減少風積沙對公路的影響。王進宏說,項目在沙漠高速公路兩側各設置一處觀景臺,並結合騰格里沙漠旅遊整體規劃預留通道。
  • 蘇門答臘高速公路旁驚現虎影,完善生態廊道刻不容緩
    印尼收費公路管理局的工作人員表示,這條公路也是印尼第一條設有生態廊道的高速公路,隨著人類動物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類似的設計會越來越多。既然提到了生態廊道,那麼這究竟是什麼呢?相信很多人也是第一次聽說這個詞彙。
  • 廣東南嶺要建生態旅遊公路
    全線經過11個區縣,34個鄉鎮,連通南嶺地區獨具特色的89個旅遊景點,包含3個少數民族自治縣、19個特色小鎮和6個產業園區。按照《規劃》,南嶺生態旅遊公路將建設基於交通連接功能和生態基礎設施構建的廊道,結合旅遊公路沿途經過的旅遊景點等級、人文景觀、路側風景等,展現南嶺生態資源、自然風光、人文特色。
  • 我縣武義江岸廊道景觀建設復工穩步推進
    記者 陳文侃 通訊員 陳瑜 泮科宇  近年來,我縣圍繞生態廊道建設目標任務,緊盯存在問題和關鍵節點,堅持「規劃引領、項目為王」理念,全力做好「三抓三強」,有關部門亦積極開展各項生態廊道工程建設工作,圍繞全市「一年打基礎、三年見成效、五年成廊道」共建目標,大力推進全縣包括「武義江浙中生態廊道閉合圈」等生態廊道建設工作。
  • 京北將添溼地公園
    四大功能區各有特色 沙河水庫由東沙河、北沙河、南沙河3條支流匯合而成,屬於河道型水庫,是溫榆河(北運河)上遊的主要水源地,多年平均蓄水量1588萬立方米,主要用於防洪、灌溉。
  • 崇明東灘保護區「濱海灘涂溼地遷徙水鳥生境特徵及棲息地營建技術...
    近年來,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依託國家重點研發專項「濱海灘涂溼地生態恢復與功能提升技術」項目,開展了項目子課題「濱海灘涂溼地遷徙水鳥生境特徵及棲息地營建技術」示範區的建設工作。該示範區在東灘保護區2014 年度中央溼地保護補助項目——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側堤以南互花米草分布區生態治理項目區的基礎上,營造了7000畝的自然漫灌優化區。示範區建設過程中,採用了低潮灘,低人工幹預度的互花米草滅除技術、自然漫灌式水位調控技術、海三稜藨草就地保護技術,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生態修復的技術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