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珠三角地區內水鳥共有126種。廣東省林業局 供圖
中新網廣州8月14日電 (程景偉 林蔭)廣東省林業局14日稱,該局近日正式印發《珠三角地區水鳥生態廊道建設規劃(2020-2025年)》。按照該規劃,從今年開始,珠三角地區將陸續建設19條水鳥生態廊道,至2025年全面建成珠三角地區水鳥生態廊道,構建完善的水鳥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維持區域生態系統安全和穩定,推動生態文明和高品質大灣區建設。
珠三角地區內森林資源、溼地資源豐富、植被茂盛、水系發達,溼地資源呈「點、線、面」的空間格局特點,使得水鳥在珠三角地區內的聚集區呈現「城市公園為點、以珠江沿岸為線、以海岸帶為面」的分布特徵。珠三角地區內的大型水鳥聚集區,主要分布在深圳后海灣,珠海淇澳島、橫琴島,新會崖門、臺山鎮海灣等區域。
據廣東省林業局介紹,根據調查,目前珠三角地區內水鳥共有126種,其中國家級重點保護物種10種,列入國際瀕危物種貿易公約(CITES)附錄物種4種,廣東省重點保護物種23種。其中,在所有的水鳥中,遷徙鳥類有87種,佔總數的69.05%。
記者了解到,上述規劃以保護珠三角地區水鳥多樣性、保育大灣區水鳥種群和建設優質的溼地生態系統為目標,以劃定廊道保護範圍、提升廊道節點質量、水鳥棲息地生境修復、打造科普宣教系統、發展水鳥生態旅遊和開展水鳥廊道監測等六大建設內容為軸心,利用粵港澳大灣區內濱海地帶的聯通性,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侯鳥灣區」。
該規劃顯示,廣東將依託沿海灘涂、珠江、西江和東江等重要水系,構建「兩橫四縱多支多點」的珠三角地區水鳥生態廊道空間布局,開展主、次、支三級共19條水鳥生態廊道建設,長度達3316.48千米,總面積31.32萬公頃,涉及生態節點74處。其中,兩橫包括北部主廊道和南部主廊道。北部主廊道滿足內陸淡水水鳥的遷飛需求,為「西江—東平水道—西南湧—珠江—東江」水鳥生態廊道。南部主廊道滿足沿海鹹水、鹹淡水水鳥棲息需求,為「江門—珠海—廣州—中山—深圳—惠州」沿海灘涂水鳥生態廊道。主廊道主要是內陸自然河道灘涂及濱海灘涂交匯區或潮水漲落區域,是水鳥聚集分布區域、水鳥主要的繁殖、越冬地或種群數量特別大的遷徙停歇地、典型水鳥的主要棲息地,總體平均寬度1000米至1500米。
規劃提出,2020年廣東將在珠三角地區水鳥生態廊道整體建設中,選擇生態區位重要、有代表性、有一定基礎的部分廊道先行建設,計劃在2020年底前完成溼地環境修復工程200餘公頃,溼地景觀優化工程1500餘公頃,建設自然教育基地19處,開展科普宣教活動100餘次,基本消除珠三角地區水鳥生態廊道上的阻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