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將梯次推進6條生態廊道建設 既防洪又休閒

2020-12-03 四川新聞網

  一網

  構建安全、高效、優美的活水網絡

  三圈

  布局有序、功能互補、保障有力的護水圈層:

  一圈層打造親水濱水空間

  二圈層築牢城市防洪屏障

  三圈層提供充沛優質水量

  四區

  兩山水源生態屏障區

  城市生態景觀功能區

  現代農業生態水網區

  協調發展生態提升區

  六廊

  金馬河防洪生態廊道

  錦江宜居生態廊道

  邛崍南河生態休閒廊道

  湔江生態涵養廊道

  西河溼地生態保育廊道

  沱江水生環境保護廊道

  因水而生、因水而興的成都,將重現水韻悠長的獨特風景。

  昨日,成都商報記者從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專題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為全面推進全市水生態文明建設,成都市將構建「一網三圈」水網總體架構、四大生態建設區和六條生態廊道。被水利部列為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的成都,將有效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

  活水網絡

  依託岷江、沱江水系

  成都市水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是對「一網三圈、四區六廊」的構建。

  在「一網三圈」水網總體架構中,「一網」即構建安全、高效、優美的活水網絡,以岷江、沱江水係為主要載體,構建互連互通、聯動聯調、豐枯互補、管理高效的生態型水網。

  護水圈層

  既有親水空間 也有充沛水量

  「三圈」是指布局有序、功能互補、保障有力的護水圈層。一圈層著力梯度蓄水、增加水面,打造親水濱水空間;二圈層著力生態修復、河湖連通,築牢城市防洪屏障;三圈層著力蓄水屯水、水源保護,提供充沛優質水量」。

  生態建設區

  中心城區加強水生態風貌建設

  四大生態建設區(四區)包括兩山水源生態屏障區、城市生態景觀功能區、現代農業生態水網區和協調發展生態提升區。其中,城市生態景觀功能區(主要指中心城區),重點是優化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城市承載能力,加強水生態風貌建設,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質,改善人居環境。

  生態廊道

  近期以金馬河、錦江、南河為重

  近期成都將以「金馬河、錦江、南河」為重點,遠期以「湔江、西河、沱江」為重點,梯次推進六條生態廊道建設。

  具體而言,將在金馬河防洪生態廊道通過修建攔河閘、堤防工程和溼地水域,充分發揮金馬河綜合效益,將金馬河打造成市域中部集防洪、生態保護、城市景觀功能於一體的骨幹廊道。

  在錦江宜居生態廊道建立高品質濱水地帶,延續區域「文脈、水脈、綠脈」,改善錦江水質,提高防洪能力,提升人居環境質量。

  在邛崍南河生態休閒廊道(邛崍南絲路水上走廊)結合南河邛崍城區以下河段及上遊白沫江、文井江河段不同功能需求,在充分保護的基礎上,發揮其生態休閒功能。

  在湔江生態涵養廊道主要發揮湔江生態保育和水源涵養功能。

  在西河溼地生態保育廊道通過保護西河兩岸自然環境,維護生態溼地功能,形成西河獨特的生態保育廊道。

  在沱江水生環境保護廊道通過提高沱江水系的水生環境質量,打造沱江水生環境保護廊道。

  重點關注

  近期成都將推進6個方面示範工程建設———山洪預警系統 成都將全域覆蓋

  昨日下午,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成都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近期,成都市將重點推進「在環城生態區建設『六庫八區』」等六個方面的示範工程建設。

  建設環城生態區「六庫八區」

  「六庫八區」是指錦城湖、江安、金沙、安靖、北湖、青龍等6個水庫以及8個水生作物區。環城生態區生態用地由農用地和園林綠地構成,總面積為133.11平方千米。

  建全域覆蓋的山洪預警系統

  成都將建立全域覆蓋的山洪預警系統;擴展已建成的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大邑縣及雙流縣的5個山洪預警系統;新建邛崍市、蒲江縣、金堂縣、青白江區、龍泉驛區5個區(市)縣山洪預警系統。計劃總投資約4497萬元。

  投3億元推進崇州水稻規模種植

  推進崇州水稻規模種植(制種)核心示範區、邛崍水稻規模種植(制種)核心示範區、蒲江五面山十萬畝獼猴桃種植基地、青白江城廂千畝有機蔬菜基地等四個高標準的節水灌溉示範區建設。其中,計劃到2020年,改善崇州水稻規模種植(制種)核心示範區內有效灌溉面積14萬畝,提高灌溉保證率、排澇保證率和灌溉水利用係數。計劃投資約3.2億元。

  推進建設金馬河防洪生態廊道

  成都近期將先推進建設金馬河防洪生態廊道、錦江宜居生態廊道和南河生態休閒廊道。

  建設白河溼地群等5個溼地

  將建設雙流縣白河溼地群、青白江區鳳凰湖溼地、新津縣白鶴灘溼地、崇州市羊馬河溼地和榿木河溼地。

  開展農村水環境整治

  成都將結合「四改六治理」專項行動,開展農村水環境整治,建設十個體現城鄉統籌特色的水生態文明示範村、新農村示範村。

  成都商報記者 王春

相關焦點

  • 我縣武義江岸廊道景觀建設復工穩步推進
    記者 陳文侃 通訊員 陳瑜 泮科宇  近年來,我縣圍繞生態廊道建設目標任務,緊盯存在問題和關鍵節點,堅持「規劃引領、項目為王」理念,全力做好「三抓三強」,有關部門亦積極開展各項生態廊道工程建設工作,圍繞全市「一年打基礎、三年見成效、五年成廊道」共建目標,大力推進全縣包括「武義江浙中生態廊道閉合圈」等生態廊道建設工作。
  • 四川:南河溼地公園西入口休閒廊道開工建設
    中國園林網10月21日消息:19日,南河溼地公園生態恢復工程項目二標段暨西入口休閒廊道開工建設。副市長馮安富一行來到開工現場,詳細察看了解工程施工組織情況。由於受「7·18」、「7·22」兩次特大暴雨影響,南河溼地公園西入口部分路段出現了路面開裂、路基坍塌等現象。
  • 珠三角將建19條水鳥生態廊道 打造「候鳥灣區」
    廣東省林業局 供圖中新網廣州8月14日電 (程景偉 林蔭)廣東省林業局14日稱,該局近日正式印發《珠三角地區水鳥生態廊道建設規劃(2020-2025年)》。按照該規劃,從今年開始,珠三角地區將陸續建設19條水鳥生態廊道,至2025年全面建成珠三角地區水鳥生態廊道,構建完善的水鳥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維持區域生態系統安全和穩定,推動生態文明和高品質大灣區建設。
  • 安徽積極推進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態和文化旅遊廊道建設 方案編制啟動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據安徽省發改委微信號消息:今年6月,在2020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上,皖浙兩省政府正式籤訂共建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態和文化旅遊廊道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為推動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態和文化旅遊廊道建設,我省積極推進各項工作。
  • 19條水鳥生態廊道,廣東將構建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網
    近日,廣東省林業局正式印發《珠三角地區水鳥生態廊道建設規劃(2020-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從今年開始,珠三角地區將陸續建設19條水鳥生態廊道,計劃至2025年,廣東將全面建成珠三角地區水鳥生態廊道,構建完善的水鳥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維持區域生態系統安全和穩定,推動生態文明和高品質大灣區建設。
  • 沿黃複合型生態廊道,將會建成什麼樣?
    據黃河灘地公園建設指揮部辦公室主任趙紅勳介紹,灘地公園是由北京大學建築設計院院長俞孔堅負責設計,總體設計理念是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核心示範區起步區建設要求和「北靜」城市功能定位。提起以前的黃河邊,相信鄭州市民都記憶猶新,晴天一腳灰,雨天一腳泥,大部分都是土路,農家樂、採摘園、飼料廠、化肥廠、家具廠隱藏在灘區深處,無所不在,十分混亂。
  • 河南黃河沿線將編織森林生態網絡2021年建成3.66萬畝生態廊道
    □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劉瑞朝文許俊文攝影12月29日,河南省林業局發布《關於做好2021年黃河生態廊道建設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2021年,我省黃河流域9市1區將在黃河幹支流實施黃河生態廊道建設,
  • 多點開工 同步推進 24小時施工作業 西安高新區「三河一山」建設...
    灃河梁家灘溼地運動公園三期項目位於灃河西岸,西漢高速以南,西戶路以北,佔地約1432畝,建設內容包括景觀綠化、運動場地及設施、配套建築及設施等,未來將以城市文脈和城市生態為核心,打造成集生態修復、溼地保護、綠色防洪、休閒觀光於一體的生態廊道,這是西安高新區「三河一山」綠道建設工程的三大項目之一。
  • 濰坊濱海大力推進鹽鹼地生態改良,實現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疊加
    「我們堅持生態立區,實施『水、綠、建築』三個覆蓋,大力推進鹽鹼地生態改良,以自然之力恢復自然,依靠科學規劃、技術創新和拼搏實幹,將昔日的『不毛之地』初步建設成為一座美麗生態宜居新城,貫穿始終的濱海精神,化作了濱海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動能。」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張恆道說。
  • 江蘇省政府關於印發蘇北蘇中地區生態保護網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
    (三)建設三條生態安全輸水河道(省水利廳牽頭)  以疏通水系、清淤拓浚為重點,進一步加強新通揚運河-泰東河、蘇北灌溉總渠(淮河入海水道、黃河故道、大沙河、徐洪河)、新沂河(沭新河-善後河-薔薇河)等沿線地區的生態保護與建設,採取區域聯合調度、引排結合、生態補水等措施,發揮水利工程在改善水質中的作用,維持河湖基本生態用水需求,重點保障枯水期生態基流,把三河沿線打造成防洪排澇
  • 「黃河戰略」落地生根——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範...
    我市成立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範區工作領導小組,緊鑼密鼓推進核心示範區各項規劃建設工作。 據市發改委負責人介紹,目前我市編制形成了「1+1+1+N」規劃方案體系:即鄭州建設核心示範區重大戰略研究報告、核心示範區總體發展規劃和起步區建設方案,以及核心示範區起步區、文化博物旅遊、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防洪與水資源,交通工程等5個三年行動計劃和5個年度專項方案,同時組織編制了數個專項規劃,並謀劃建立了1400項、總投資近萬億元的重大項目庫,為核心示範區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 野生動植物保護|廣東:珠三角地區擬建19條水鳥生態廊道
    本號訊(9月21日)近日小編獲悉,廣東省林業局出臺規劃,2025年前,珠三角地區將建成19條水鳥生態廊道,以維持區域生態系統安全和穩定,推動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發展。圖片來源:廣東省林業局據悉,水鳥生態廊道將依託沿海灘涂、珠江、
  • 成都:成華區建設「八大生態公園」體系
    記者昨日從該區規劃局了解到,成華區採用以熊貓文化旅遊休閒區為中心、城市公園和綠廊交相輝映的環網狀城市綠地系統模式,形成「一核、五園、六帶、七廊、多楔、多點」的綠色生態網絡格局。其中包含的「八大生態公園」體系將成為城北的一大環境亮點。據了解,成華區規劃打造的「一核」位於熊貓文化旅遊休閒區中心區域,由「三園一路」(北湖溼地公園、北湖生態綠地公園、大熊貓生態園和熊貓大道生態休閒綠帶)組成。
  • 南拒馬河防洪治理工程容城段土方填築工程基本結束
    雄安集團生態建設公司相關人員介紹,按照分區設防、重點保障原則,起步區防洪標準為200年一遇,堤防為1級。具有防洪示範意義的南拒馬河防洪治理工程,體現了重點工程的「雄安質量」和雄安標準。南拒馬河防洪治理工程通過對堤防迎水側加高培厚及岸坡防護,在險工、砂基、砂堤段採取灌漿加密、土體置換、水泥土攪拌樁防滲等工程措施,使其達到200年一遇防洪標準。
  • 未來十年成都5619億元投入生態文明建設 來看看錢怎麼花?
    根據「規劃」,成都給自己未來十年的生態文明建設制定了七大主要任務,梳理了238個重大項目,計劃總投資5619億元。這5619億元的「巨款」將投向哪裡?到2025年,成都的生態文明建設將達到什麼目標?與市民切身相關的指標目標又有哪些?
  • 北京:昌平東沙河兩岸將增25公裡濱水綠道
    近日北京市發改委批覆了昌平區東沙河綜合治理工程項目建議書,項目將新增水面18公頃,新增綠化58公頃,沿河兩岸形成濱水綠道25公裡,串聯十三陵水庫、昌平新城濱河森林公園、沙河水庫、溫榆河,形成一條貫通昌平新城與未來科學城的水生態廊道,提升周邊居民的獲得感。
  • 瀟湘林業70年丨實施全範圍生態提質——湖南林業發展成就之生態...
    長沙市集中力量開展了綠色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攻城拔寨啃下了一個個礦山修復「硬骨頭」,完成面積50.68公頃;株洲市成立綠心保護領導小組,完成綠心復綠127.85公頃,其中石峰區按照「三年培育、五年復綠、十年成林」的總體思路,採取育苗、造林、管護「三位一體」協同推進方式,綠心地區裸露山地造林初見成效;湘潭市制定了《生態綠心區復綠補綠插綠五年行動方案》,將任務落實到山頭地塊,完成綠心復綠97.77
  • 京北將添溼地公園
    四大功能區各有特色 沙河水庫由東沙河、北沙河、南沙河3條支流匯合而成,屬於河道型水庫,是溫榆河(北運河)上遊的主要水源地,多年平均蓄水量1588萬立方米,主要用於防洪、灌溉。
  • 從府南河綜合整治到錦江水生態治理和綠道建設 「濯錦之江」歸來...
    這條河流古時被稱作「濯錦之江」,流域面積佔全成都的14%,承載了成都約45%的人口。  聲音  「錦江實現了特大型城市河道水質從劣五類提升到三類的重大突破,對同類城市具有示範借鑑意義。」  「錦江的治理和打造,讓市民在生態中享受生活、感知幸福,成為四川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積極實踐。」
  • 我市紮實推進森林城市生態、產業、文化、管護「四大體系」建設
    茂名網訊 近年來,我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按照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的要求,牢牢把握森林城市建設的著力點,加快城鄉綠化步伐,增加森林資源總量,擴大城市生態空間,豐富生態產品供給,弘揚優秀生態文化,全面鋪開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建設森林城市生態、產業、文化、管護「四大體系」,著力推進宜居宜業森林城市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