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濱海大力推進鹽鹼地生態改良,實現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疊加

2021-01-10 壹點經濟

本報記者 石如寬

本報通訊員 王勇鋼 王春旭

如今已是寒冬,但坐在白浪河之上的「渤海之眼」摩天輪轎廂裡俯瞰,卻是處處生機。遠處是深藍的渤海萊州灣,腳下碧波蕩漾,兩岸是滿眼碧翠和金黃。濰坊濱海,昔日「鹽鹼白」已變成了「生態綠」。

幾十年來,濰坊濱海人大力開展治鹼改窪工程。2012年4月,白浪河入海口生態示範帶工程全面動工,曾經廣袤荒蕪的白浪河畔披上了花紅柳青草綠的霓裳。

「我們堅持生態立區,實施『水、綠、建築』三個覆蓋,大力推進鹽鹼地生態改良,以自然之力恢復自然,依靠科學規劃、技術創新和拼搏實幹,將昔日的『不毛之地』初步建設成為一座美麗生態宜居新城,貫穿始終的濱海精神,化作了濱海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動能。」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張恆道說。

河暢水清鳥兒多

濰坊濱海陸域面積678平方公裡,曾經75%是鹽鹼地,綠化成本是普通土地的4到10倍。濰坊濱海從河流治理和生態綠化突破,啟動白浪河入海口生態示範帶工程,主要進行河道清淤、綠化種植等。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海洋漁業和水利局黨總支書記、局長高升明說:「沿白浪河這條主軸線打造一條生態景觀綠廊,是濱海發展和濰坊北部沿海開發的需要,兼顧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治理後的白浪河,碧波蕩漾、白帆點點,兩岸水草豐茂、倩鳥翩翩。河道可實現生態蓄水3000萬方,同時配套建設遊艇碼頭、親水平臺、內河沙灘、濱水商業等休閒服務設施。隨著綠色越來越多,白鷺、紅腿鷗等多種野生水鳥紛紛搭窩築巢。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央子街道崔家央子村黨支部書記朱振波在這裡生活了50多年,現在每天都沿著河邊走走轉轉。「過去白浪河兩岸幾乎沒有什麼植被,春季一旦颳大風,鹽鹼細沙土撲面而來。現在太美啦!」朱振波說。

在彌河生態綠廊工程施工現場,近百名工人正在種植黑松、白蠟等苗木。今年以來,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完成市級造林任務8600畝。同時,加快「十縱十橫」生態長廊等工程建設,著力推進沿海防潮堤除險加固和新建水利工程,重點在城區核心位置規劃建設城市公園,著力將濰坊濱海打造成為集水網城市、海綿城市、公園城市於一體的生態典範。

「潑辣」樹長滿鹽鹼地

「檉柳很潑辣,非常好養活!」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城際生態廊道(沿海防護林帶)三線世行防潮堤基幹林帶項目經理王強說的「潑辣」,是指檉柳極易成活,耐鹽鹼、抗乾旱,不懼風暴潮,生命力頑強。國家「南紅北柳」溼地修復工程戰略中的濰坊濱海生態修復項目,移栽的就是以檉柳為主的耐鹽鹼植物。在防潮堤一側,就是3000畝「南紅北柳」生態工程濱海示範林。

濱海當地的老百姓過去常說,種活一棵樹比養個孩子還難。如今,種一棵樹簡單了。「我們經過科學繁育,培育出了喬木型檉柳『魯檉1號』,也叫鹽松。」山東檉霖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部總監蘇楠告訴記者。

當70多萬棵鹽松在這裡栽種下,蘆葦、牛筋草、野兔、野雞、刺蝟等野生動植物開始安家落戶、生息繁衍,一個具有豐富生物多樣性的自然生態鏈逐漸形成。近年來,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強化沿海溼地、近海海域與岸線生態保護和修復,成功培育了魯臺鹽楊、濱海鹽松、環海鹽柳等一系列耐鹽鹼植物,擁有溼地8.6萬公頃,綠化覆蓋率達15.1%,建成區綠化率達35.6%。

在「南紅北柳」生態工程濱海示範林,記者注意到,一行行鹽松中套種著「沙漠人參」肉蓯蓉。「肉蓯蓉和鹽松一樣易成活、易管理,套種在一起,發展林下經濟是很好的選擇。」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軟環境保障局農業農村管理中心主任孫金江告訴記者,濰坊濱海先後培育出鹽鹼地濱海紅蘋果、肉蓯蓉、鹼地黑牛等一批知名特色農畜產品,通過政府引導,龍頭企業帶動,做優做強產業鏈條,形成鹽鹼地特色產業化發展模式。

綠色「家底子」越來越厚實

回首8年前的春天,每天幾百輛施工車輛來回穿梭在白浪河沿線,上千名工人忙碌在各個建設現場。「當時一片白茫茫鹽鹼灘,放眼望去看不到幾棵樹,趕上起風,頭髮上、臉上、身上都是土,晚上洗漱,盆底都會留一些細沙土。」曾經的工程建設者李曜光回憶說。

在惡劣的自然和施工條件下,經過4年多的開發建設,全長16.4公裡的白浪河入海口生態示範帶一期工程,累計完成土方約3000萬方、栽植喬灌約200萬株、地被400萬平方米,總綠化面積約計500萬平方米,水域面積約計900萬平方米。

當前,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城際生態廊道(沿海防護林帶)項目正在建設中,該項目位於濰坊「三北防護林」中心地帶,總長度16.4公裡,總面積527公頃,是環渤海防護林帶建設非常重要的一環。王強告訴記者,整個項目建成後,將成為集防風固沙、水土涵養、防洪排澇、生態保護、綠色景觀等多項功能為一體的沿海防護林帶。

從寸草不生到綠意盎然,從黃沙漫天到碧水藍天,如今的濱海綠色「家底子」越來越厚實。「我們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構建海生態、河生態、城生態、園生態等多生態體系,讓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疊加,奮力打造讓本地人驕傲自豪、外地人羨慕嚮往的現代海洋城。」張恆道說。

相關焦點

  • 濱海區建立「鹽鹼地+農牧」產業模式,實現生態發展致富
    治理鹽鹼地難如登天,所以有一句話說:「在濱海種活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孩子還難。」而如今,通過建立濱海國際畜牧產業園和濱海鹽鹼地生態農牧產業示範園打造了「鹽鹼地+農牧」的產業模式,從鹽鹼地治理、牧草種植、牛羊飼養、肥料返田等一系列環節,形成了一個良好的生態閉環。12月27日,記者對這片鹽鹼地上的新生態模式進行了採訪。
  • 鹼地生態——鹽鹼地改良與耐鹽鹼植物列舉
    鹼地生態--鹽鹼地概況與植物研究全世界鹽鹼地面積為9.54億公頃,其中我國就有9913萬公頃。鹽鹼地的危害?土地鹽鹼化不但造成了資源的破壞,農業生產的巨大損失,而且還對生物圈和生態環境構成威脅。另外,鹽鹼化過程通常與荒漠化過程相伴生,甚至相互促進相互轉化。怎麼改良鹽鹼地?
  • 關於印發《土默特左旗5000畝鹽鹼地改良生態治理
    各有關單位:現將《土默特左旗5000畝鹽鹼地改良生態治理示範項目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土默特左旗5000畝鹽鹼地改良生態治理示範項目實施方案為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步伐,2017年,旗政府委託寧夏農業勘察設計院編制全旗鹽鹼地改良規劃,並選定蒙貝利牧場周邊5000畝土地作為鹽鹼地改良試點,擬通過鹽鹼地改良項目實施
  • 積極探索生態發展區生態價值實現的有效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廣東省北部生態發展區立足功能定位和生態優勢,率先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有效機制,是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的應有之義,也是新時代綠色發展必須取得的重大成果。
  • 實現生態產品的經濟價值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黨委書記 歐陽志雲  從生態學角度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高質量的森林、草地、溼地、湖泊、河流、海洋等自然生態系統的總稱,標誌著生態系統能夠提供豐富的生態產品,生態產品具有巨大的生態價值,生態價值可以帶來經濟效益。
  • 青島城陽:萬畝鹽鹼地稻作改良示範田開工
    來源:經濟日報在青島市城陽區桃源河畔的鹽鹼地試驗田中,數百臺現代農業機械正在同時作業,土地整理有條不紊,5000多畝鹽鹼地從一片荒蕪變身春耕熱土。3月5日上午,城陽區在上馬街道鹽鹼地稻作改良萬畝示範基地舉行開工儀式,向搶佔智慧農業引領鄉村產業振興攻勢發起新一輪衝鋒。
  • 以生態系統價值核算助力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科學的價值核算體系能精準地評估出生態產品所蘊含的經濟價值,可以在「兩山」轉化的識價值、摸家底、助轉化等環節發揮積極作用,助力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升人們對生態產品價值的認知。生態產品的定義應考慮三個部分,即良好的本底、有形的產品、無形的服務。「綠水青山」不一定單指優美環境,還可以是「冰天雪地」等其他接近自然狀態的生態系統,總的來看就是高質量的生態系統。
  • 生態建設丨以生態系統價值核算助力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在推進「兩山」轉化工作中,仍存在如何核算、怎麼轉化等現實難題。關於生態產品的內涵界定目前還沒有形成共識,生態產品價值評估尚未形成統一、標準的評估框架,基礎理論研究的相對滯後影響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建立。生態產品是指在不損害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為人類提供的生態系統物質和服務產品。
  • 土左旗:深入推進鹽鹼地改良示範項目
    ,工人們正在加緊施工,修建灌溉渠道、排水溝、田間道路、井房等相關設施,通過有序推進鹽鹼地改良工作,提高農田利用效率,昔日的鹽鹼地也將變身高產田。 據了解,土左旗腹地鄉鎮鹽鹼地面積較大,種植作物長勢弱,影響了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鹽鹼地改良工作勢在必行。今年以來,土左旗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切實推進鹽鹼地改良試驗示範,加強全旗鹽鹼地的改良利用,在土左旗塔布賽鄉塔布賽村、帳房村、旗下營村、鐵旦板村實施了2萬畝的高標準鹽鹼地改良示範項目。
  • 實現生態產品價值 助推河南「兩山」轉化
    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工作    不久前,自然資源部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為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理論和實踐探索,自然資源部向全國推薦10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我省淅川縣名列其中。    淅川縣能夠入選,得益於該縣圍繞水源地保護,走出了一條以良好生態環境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 生態產品價值如何實現?
    從「大寫意」到「工筆畫」,健全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是我國當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中之重。01什麼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主要包括生態產品的價值評估機制和價值轉化機制。價值評估機制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前提。
  • 鹽鹼地改良需國家政策支持
    目前,我國鹽鹼地綜合高效改良種植技術模式已經取得了切實有效的成果,重度鹽鹼土壤經一次性改良後,水稻、高粱、玉米、綠豆、向日葵、甜菜、燕麥、黑麥草、稷子等作物長勢良好,產量顯著好於傳統方法改良並種植的作物。  但是,在多年生產實踐中,我們發現,鹽鹼地生態改良推廣工作依舊存在很大的難度。
  • 鹽鹼地改良的悖論—新聞—科學網
    一面是國家對鹽鹼地寄予厚望,一面是現實中對鹽鹼地轉化為耕地的需求並不旺盛。鹽鹼地陷入了改良悖論之中。隨著人口增長、土地退化、土地資源緊張等問題的出現,開發利用鹽鹼地被認為不但可以增加糧食產量,還可以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鹽鹼地是畜牧業原料必要基地,也是生態系統重要載體,更是未來糧食增量的主要來源。」柳參奎在寫給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信中說道。 柳參奎向記者解釋道,國家糧食消費結構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是直接消費,二是間接消費。
  • 蒙草鹽鹼地土壤立體改良技術 讓荒灘披綠裝
    —濱海鹽鹼區域鹽鹼地就是鹽類集積的一個種類,是指土壤裡面所含的鹽分影響到作物的正常生長。目前,全世界鹽鹼地的面積約為9.5438億公頃,其中我國約為9913萬公頃。鹽鹼地按區域劃分大致可以分為:濱海鹽漬區、黃淮海平原鹽漬區、荒漠及荒漠草原鹽漬區、草原鹽漬區四個大類型。
  • 創新探索 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長效機制,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必然選擇,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根本需要。在擴大內需成為戰略新支點的新時期,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探索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將生態資源有效轉化成生態資產,創造綠色經濟新動能,必將成為一項重要的歷史性課題。
  • 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生態產品是維繫生態安全、提供良好人居環境的自然要素,是美好生活的需要。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舉措,也是綠色發展的內在要求。  湖南名山大川多,自然風光秀麗,生態基礎好。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做好「點綠成金」文章,是加快湖南綠色發展的重要動能。
  • 生態價值實現的路徑探索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指明了經濟和生態協調發展方向,習近平總書記也曾提出對於兩者關係認知的三個階段:從經濟優先、到經濟生態並重、再到生態價值優先。我國先後落實福建、貴州、江西、海南四省作為國家生態文明實驗區,其中福建和海南戰略定位中分別提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先行區」和「生態價值實現機制試驗區」,國家對「生態價值實現」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然而,何為「生態價值實現」?廣泛被認可的路徑是「生態資源」作為產品或服務提供給消費者,如生態旅遊等。
  • 生態產品價值及其實現機制的思考
    對於人類的生產生活,生態產品的價值具有多維性,包括了生態價值、經濟價值、景觀價值、歷史文化價值、科研價值以及人類尚無法認識的價值等等,其中,現階段,對人類生產生活最有影響的主要是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  (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點在於生態價值的實現  生態產品的屬性特徵,決定了生態產品既有生態價值,也有經濟價值。生態產品之於人類,首先在於其具有生態價值,然後才可能產生經濟價值,生態價值是經濟價值存在的基礎,經濟價值必須依附於生態價值而存在。
  • 實現生態產品價值是時代重任
    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就是要順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讓生態環境與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等要素一樣,成為現代經濟體系的核心生產要素,讓生態產品成為老百姓美好生活品質的重要構成,使生態產品進入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社會生產全過程,逐步將生態產業培育成為「第四產業」,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增長點。
  • 「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典型鹽鹼地改良技術與工程示範...
    為了實現典型鹽鹼地改良技術的示範與應用,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的支持下,寧夏科技廳組織寧夏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包頭市華清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寧夏農林科學院等單位,以典型鹽鹼地改良為目標,歷時4年,研究出適合我國河套鹽鹼土、濱海鹽鹼土等不同類型區域典型鹽鹼地改良技術,形成了鹽鹼地高效植被構建方面的技術體系和模式,研製出一批鹽鹼地土壤調理與培肥新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