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帽子獸衣墊,熊掌雪兔飛龍湯」,「一載浪蕩不回家,自有穹廬障風雨」,生動地描述了鄂倫春人世代遊獵在興安嶺上的生活場景。如今,雖然他們已經從一人一馬一桿槍的原始遊牧生活中定居下來,但至今鄂族同胞的某些習俗還保留著原始社會的特點。精湛的狩獵技巧、特殊的飲食,無一不帶有神秘的民族色彩。
大興安嶺上幸福味道
山木耳、老山芹、柳蒿芽、野兔、河魚、狍子,這些城裡人少見的山珍野味是鄂倫春人的珍寶。據老單介紹,鄂倫春族定居前是狩獵民族,在自然生存環境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以肉食為主的飲食習慣。他們經常吃的獸肉有:狍子肉、鹿肉、猂肉、野豬肉,其中狍子肉最多。
狍子屬鹿科食草動物,肉質鮮嫩、純厚,入口回味無窮,營養豐富。過去大小興安嶺的森林裡狍子很多,所以一直是鄂倫春人的獵取對象和衣食之源。食用狍肉,手把肉是最常見的吃法。煮手把肉掌握火候很重要,以似熟非熟,略帶血絲者為上品。把打到的狍子或獸的皮剝掉,掏出內臟,洗乾淨,再把肉切成幾塊,放在架起的鍋裡煮就行了。吃狍肉的時候要每人發一把腰刀,再給每人一塊帶骨頭的肉,用刀削著吃。別以為鄂倫春人的傳統美食就是清水煮肉,其實最精髓的是鄂倫春人傳承下來的蘸料。家住黑龍江省黑河市新生鄂倫春民族鄉的獵民單辰說,蘸料一般用毛蔥、鹽與老湯調和而成。吃肉時蘸著料,香而不羶、肥而不膩,味道極美。另外,獵民們還喜歡生食狍腎和狍肝。每當獵獲到狍子後,便會就地開膛破肚,取出鮮嫩的腎和肝分而食之。他們認為生食動物的腎和肝對人有明目健身的作用。
老單耐心地給我們介紹說:猂即猂達罕(學名駝鹿),是鹿科中體型較大的種類。因形狀略像牛,比牛高大,又因背部明顯高於臀部,狀如駝峰而得名,在中國僅分布於大、小興安嶺。一隻成年猂的鼻子約10斤重,鼻部的軟骨和近乎透明的肥肉加之粗絲瘦肉,嚼起來非常適口。猂鼻子有兩種吃法:一種是將鼻子割下來,直接放在炭火上燒烤,待其毛皮烤焦後,用獵刀將毛灰和焦皮刮掉,清洗後放入吊鍋,用清水煮四個小時左右,煮爛之後切塊蘸著鹽水吃,味道別具一格。另一種是將猂鼻子用文火煮爛,撈出晾涼,形成膠凍,用獵刀切成小塊,擺在樺皮盒子裡,蘸鹽水吃,清香撲鼻,使人胃口大開。
飛龍又名榛雞,傳說它是龍變成的,體態較小,毛呈灰色,但起飛的時候聲音響。飛龍的吃法主要是熬湯。飛龍湯的做法十分講究,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將鍋擦乾淨,使其不沾一點油腥,然後將洗淨的飛龍剁成小塊,放入鍋中煮,約五分鐘將湯從鍋中倒出,加鹽及蔥末即可食用。還有一種做法是:一手拿著飛龍,另一隻手不停地用勺子將鍋裡的沸水舀出來澆在飛龍肉上,邊澆邊轉,燙至六成熟時,再將整個飛龍連同蒜末一塊放入鍋中,在沸水中煮五分鐘即可食用,飛龍湯清淡,色白無雜質,喝起來更是清香可口。現在為了保護珍稀野生動物,鄂倫春人早已放下獵槍、不捕殺飛龍等野生禽獸了……
河魚、山木耳、野豬肉、老山芹燉狍骨頭湯、柳蒿芽燉排骨、兔子肉、狍子肉乾等也將一一端上老單家的除夕餐桌。老單一邊做菜一邊聽著一家三代人閒話家常,灶臺下的旺火映著他的笑臉……老單的嶽母葛長芸老人說,以前在山裡過年時,最大的樂子是大家冒著嚴寒騎馬串門拜年,一起唱歌跳舞,小孩子坐著袍子皮在山坡上打滑梯。如今生活好了,獵民從山上下來住上了磚瓦房,串門的交通工具也由騎馬變成了開車。一家三代人圍著火爐邊吃年夜飯邊看電視,感覺生活真是越來越好。
天生的獵手有「絕活」
吳楠,新生鄂倫春民族鄉僅存的12名鄂倫春獵人之一,也是唯一一名以小說的形式來思考狩獵文化的獵人。今年36歲的吳楠有一雙鷹一樣明亮的眼睛,是一個天生的獵手。他14歲學會騎馬,17歲跟隨老獵人葛長海學習打獵。第一次進山,就逮著了一隻狍子。
吳楠說,長期的遊獵生活使鄂倫春人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不僅每個獵人精騎善射,而且對各種野生動物的習性和活動規律也都了如指掌,掌握了一套獨特的狩獵方法。一個成熟的獵手,見到野獸的蹤跡後,就能看出此動物所走的方向、時間長短,甚至判斷出公母來,準確地判斷出動物在什麼方位,根據山形、風向去尋找,十有八九能獵到。狩獵具有一定的季節性。春季的二三月份為鹿胎期,夏季的六七月份為鹿茸期,秋季的九十月份為鹿尾期,落雪後的冬季為打皮子和打肉期,是打獵的黃金季節,統稱為「紅圍」期。
鄂倫春人的狩獵方法有很多種,對每種動物都有一套獵取方法,最主要的有跟蹤追隨、獵犬圍圈、堵截、蹲鹼場、堵洞或掏洞、誘叫、遛河、窖鹿等幾種方法。
跟蹤追隨法,鄂倫春語叫「烏加任」,循動物的蹤跡尋找獵取的方法。每種動物無論冬夏總會留下蹤跡,獵人見到蹤跡後,選好山形,看好風向循跡慢慢尋找,就可能見到動物。如果獵馬好,且獵區山勢平坦,樹林又不很密,可以騎馬追打,過去秋冬季獵野豬、捕捉公鹿用的就是這種方法。
堵截法,鄂倫春語叫「阿黑瑪任」,獵人在動物經常走動或在其必經之地堵截而獵取的方法。動物都有自己的活動規律,如:有的動物經常去河邊或水泡子邊喝水或吃水草,晚去早歸,並有一定的來往路線,獵人只要一早一晚在此「守株待兔」就可以了。還有些動物如果受驚,就會不顧一切地往高山或密林深處跑,如果判斷準確就可以在動物必經的地方堵截而獵取。堵截法要求獵人必須要有長期積累的經驗方行。
堵洞法或掏洞法,鄂倫春語叫「阿格頓瑪任」,鄂倫春人獵熊的一種方法。一到冬季,熊要進入洞穴避寒,直到第二年的春季才能出洞。棕熊體大,不會爬樹,就蹲伏在洞穴內。黑熊會爬樹,所以一般在樹洞內蹲伏。根據這一規律,獵人要獵熊就要仔細尋找,如果找到蹲伏有熊的洞穴就想辦法讓熊鑽出洞來,然後獵取之。用這種方法獵熊雖有一定的危險性,但只要掏洞的方法得當,獵熊的效果還是很高的。
「莫日根」是對有仁慈心、博大的胸懷、善良、勇敢的鄂族獵手的稱呼。能被稱為「莫日根」的獵手就像是英雄,負責保護族人的安全,懲惡揚善,他捕獲的獵物寧願自己不吃,也要獻給老人和孩子。吳楠說這是鄂族先人在大山裡生存的哲學法則,鄂族以遊獵食肉為生,老弱病殘無獲取獵物能力,只有靠年輕獵人供養,而年輕獵人也有需要靠別人供養的那一天。一代傳一代,直到今天,鄂族人仍然保留和沿襲了這一孝道傳統。
真正的鄂倫春獵人,從不殘暴地打獵,只打成年的、繁殖快的獵物,這樣符合自然界的生存法則,這也是鄂族先人們遵循的傳統。為了守住和傳承鄂倫春族「狩獵文化」,在當地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新生鄂倫春民族鄉正在籌建狩獵場,野豬、狍子、鹿等動物採取人工飼養然後放歸山林,在固定的範圍進行保護性狩獵活動。
傳統美食名叫「山神」
連綿起伏、莽莽蒼蒼的興安嶺素以深邃神秘著稱於世,遊獵民族鄂倫春人世代生活在興安嶺上,被稱為「林中百姓」、「馬背上的民族」。這裡山深林茂,河流交錯,民風古樸,生活富庶。到這裡旅遊觀光,不到以創造「馬背文明」著稱的鄂倫春民族鄉採風,不品嘗鄂倫春人土法燉製的老山芹,真的會是「虛此一行」的。
老山芹,學名短毛獨活,鄂倫春人稱其為「恩都力」,譯成漢語,即山神的意思,是一種藥食兼用型植物。老山芹是當地特產,主產於小興安嶺北麓,在小興安嶺南坡,則變種為大葉芹。老山芹主要生長在樹林和草塘溝之間的緩衝地帶,莖杆粗壯,空心,葉闊大,邊緣是明顯的鋸齒形狀,與家芹菜的葉子極其相似。老山芹的莖杆上,長著一層細密的白色茸毛,這是它最重要的生物特徵。有很多初來的外鄉人,不了解老山芹的生長特徵,又貪圖其美味,誤食了外形與老山芹極其相似的「走馬芹」,致使發生中毒事件,有的甚至為此失了性命。
傳說,遠古時候,有幾位莫日根在打獵途中為了追趕一隻猛虎與部落失散。多年以後,部落裡的人以為他們已經死去,可是,當他們重新回到部落時,反而更加的年輕英俊,精神煥發,光彩照人。驚奇之下,問起緣由,原來,他們在迷失的這些年裡,受仙人指點,找到一種仙草,與捕獵的獸肉放在一起燉食,不但奇香無比,而且強壯身體,醫治病痛。這種仙草就是老山芹,從此,鄂倫春人與老山芹結下了不解之緣。
傳說畢竟是傳說,帶有明顯的神話色彩,當不得真的。但是,鄂倫春人把老山芹作為傳統美食卻是不爭的事實。不僅如此,老山芹還和狍肝、熊掌、鹿筋、飛龍、瑪瑙、貉皮、狼油等被組成「黑水八寶」作為貢品,進貢到上京(今遼寧省瀋陽市)。
鄂倫春人食用老山芹的方法很特別。他們在早春時節,採集鮮嫩肥美、翠綠多汁的老山芹,立即用鍋煮熟,燉著獸肉吃,多餘的部分,掛在樹林裡陰乾。到了冬天,這些不起眼的乾菜,就成了鄂倫春人眼裡千金難買的「救命菜」。只有遠方的貴客來臨或是紅白喜事、祭祀節日才捨得貢獻出一點來。老山芹的珍貴可見一斑。到鄂鄉做客,就著手抓狍子肉和老山芹燉排骨,品嘗醇香清冽的都柿酒,欣賞穿著節日盛裝的鄂倫春少女在篝火旁翩然起舞,聞著空氣中瀰漫著的老山芹那特有的濃濃藥香,任你是什麼人,都會流連忘返,樂而不歸。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老山芹是一種營養極為豐富的山野蔬菜,維生素C的含量是普通蔬菜的十幾倍乃至幾十倍。老山芹藥食兼用,能夠扶正固本,強壯身體;還具有抗疲勞、抗輻射、減肥益智等功能;它對風溼、類風溼、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心臟血管及癌症化療、化療後的康復具有顯著的食療效果,被譽為山野菜中的「綠色黃金」。
老山芹可涼拌、炒食、制餡、醃漬。冷水發泡後,可熗可拌,可與肉骨同煮食,亦可剁碎作餡。它的根部可以作藥材藥用,入藥時夏、秋採收,曬乾備用。最好的方法是焯食,也可加芝麻粉,核桃仁,花生米等做各種涼拌菜或醋菜。老山芹可以治療胃病、風溼等症,冬天喝一碗暖暖的老山芹湯胃的確很舒服。或許是物以稀為貴的緣故吧,隨著老山芹的日益稀缺,人們對它的懷念反而愈深,很多人到了鄂倫春民族鄉,都欲先品而後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