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鄂倫春味道

2020-11-25 新民晚報
  文/王愛玲

  「鹿角帽子獸衣墊,熊掌雪兔飛龍湯」,「一載浪蕩不回家,自有穹廬障風雨」,生動地描述了鄂倫春人世代遊獵在興安嶺上的生活場景。如今,雖然他們已經從一人一馬一桿槍的原始遊牧生活中定居下來,但至今鄂族同胞的某些習俗還保留著原始社會的特點。精湛的狩獵技巧、特殊的飲食,無一不帶有神秘的民族色彩。

  大興安嶺上幸福味道

  山木耳、老山芹、柳蒿芽、野兔、河魚、狍子,這些城裡人少見的山珍野味是鄂倫春人的珍寶。據老單介紹,鄂倫春族定居前是狩獵民族,在自然生存環境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以肉食為主的飲食習慣。他們經常吃的獸肉有:狍子肉、鹿肉、猂肉、野豬肉,其中狍子肉最多。

  狍子屬鹿科食草動物,肉質鮮嫩、純厚,入口回味無窮,營養豐富。過去大小興安嶺的森林裡狍子很多,所以一直是鄂倫春人的獵取對象和衣食之源。食用狍肉,手把肉是最常見的吃法。煮手把肉掌握火候很重要,以似熟非熟,略帶血絲者為上品。把打到的狍子或獸的皮剝掉,掏出內臟,洗乾淨,再把肉切成幾塊,放在架起的鍋裡煮就行了。吃狍肉的時候要每人發一把腰刀,再給每人一塊帶骨頭的肉,用刀削著吃。別以為鄂倫春人的傳統美食就是清水煮肉,其實最精髓的是鄂倫春人傳承下來的蘸料。家住黑龍江省黑河市新生鄂倫春民族鄉的獵民單辰說,蘸料一般用毛蔥、鹽與老湯調和而成。吃肉時蘸著料,香而不羶、肥而不膩,味道極美。另外,獵民們還喜歡生食狍腎和狍肝。每當獵獲到狍子後,便會就地開膛破肚,取出鮮嫩的腎和肝分而食之。他們認為生食動物的腎和肝對人有明目健身的作用。

  老單耐心地給我們介紹說:猂即猂達罕(學名駝鹿),是鹿科中體型較大的種類。因形狀略像牛,比牛高大,又因背部明顯高於臀部,狀如駝峰而得名,在中國僅分布於大、小興安嶺。一隻成年猂的鼻子約10斤重,鼻部的軟骨和近乎透明的肥肉加之粗絲瘦肉,嚼起來非常適口。猂鼻子有兩種吃法:一種是將鼻子割下來,直接放在炭火上燒烤,待其毛皮烤焦後,用獵刀將毛灰和焦皮刮掉,清洗後放入吊鍋,用清水煮四個小時左右,煮爛之後切塊蘸著鹽水吃,味道別具一格。另一種是將猂鼻子用文火煮爛,撈出晾涼,形成膠凍,用獵刀切成小塊,擺在樺皮盒子裡,蘸鹽水吃,清香撲鼻,使人胃口大開。

  飛龍又名榛雞,傳說它是龍變成的,體態較小,毛呈灰色,但起飛的時候聲音響。飛龍的吃法主要是熬湯。飛龍湯的做法十分講究,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將鍋擦乾淨,使其不沾一點油腥,然後將洗淨的飛龍剁成小塊,放入鍋中煮,約五分鐘將湯從鍋中倒出,加鹽及蔥末即可食用。還有一種做法是:一手拿著飛龍,另一隻手不停地用勺子將鍋裡的沸水舀出來澆在飛龍肉上,邊澆邊轉,燙至六成熟時,再將整個飛龍連同蒜末一塊放入鍋中,在沸水中煮五分鐘即可食用,飛龍湯清淡,色白無雜質,喝起來更是清香可口。現在為了保護珍稀野生動物,鄂倫春人早已放下獵槍、不捕殺飛龍等野生禽獸了……

  河魚、山木耳、野豬肉、老山芹燉狍骨頭湯、柳蒿芽燉排骨、兔子肉、狍子肉乾等也將一一端上老單家的除夕餐桌。老單一邊做菜一邊聽著一家三代人閒話家常,灶臺下的旺火映著他的笑臉……老單的嶽母葛長芸老人說,以前在山裡過年時,最大的樂子是大家冒著嚴寒騎馬串門拜年,一起唱歌跳舞,小孩子坐著袍子皮在山坡上打滑梯。如今生活好了,獵民從山上下來住上了磚瓦房,串門的交通工具也由騎馬變成了開車。一家三代人圍著火爐邊吃年夜飯邊看電視,感覺生活真是越來越好。

  天生的獵手有「絕活」

  吳楠,新生鄂倫春民族鄉僅存的12名鄂倫春獵人之一,也是唯一一名以小說的形式來思考狩獵文化的獵人。今年36歲的吳楠有一雙鷹一樣明亮的眼睛,是一個天生的獵手。他14歲學會騎馬,17歲跟隨老獵人葛長海學習打獵。第一次進山,就逮著了一隻狍子。

  吳楠說,長期的遊獵生活使鄂倫春人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不僅每個獵人精騎善射,而且對各種野生動物的習性和活動規律也都了如指掌,掌握了一套獨特的狩獵方法。一個成熟的獵手,見到野獸的蹤跡後,就能看出此動物所走的方向、時間長短,甚至判斷出公母來,準確地判斷出動物在什麼方位,根據山形、風向去尋找,十有八九能獵到。狩獵具有一定的季節性。春季的二三月份為鹿胎期,夏季的六七月份為鹿茸期,秋季的九十月份為鹿尾期,落雪後的冬季為打皮子和打肉期,是打獵的黃金季節,統稱為「紅圍」期。

  鄂倫春人的狩獵方法有很多種,對每種動物都有一套獵取方法,最主要的有跟蹤追隨、獵犬圍圈、堵截、蹲鹼場、堵洞或掏洞、誘叫、遛河、窖鹿等幾種方法。

  跟蹤追隨法,鄂倫春語叫「烏加任」,循動物的蹤跡尋找獵取的方法。每種動物無論冬夏總會留下蹤跡,獵人見到蹤跡後,選好山形,看好風向循跡慢慢尋找,就可能見到動物。如果獵馬好,且獵區山勢平坦,樹林又不很密,可以騎馬追打,過去秋冬季獵野豬、捕捉公鹿用的就是這種方法。

  堵截法,鄂倫春語叫「阿黑瑪任」,獵人在動物經常走動或在其必經之地堵截而獵取的方法。動物都有自己的活動規律,如:有的動物經常去河邊或水泡子邊喝水或吃水草,晚去早歸,並有一定的來往路線,獵人只要一早一晚在此「守株待兔」就可以了。還有些動物如果受驚,就會不顧一切地往高山或密林深處跑,如果判斷準確就可以在動物必經的地方堵截而獵取。堵截法要求獵人必須要有長期積累的經驗方行。

  堵洞法或掏洞法,鄂倫春語叫「阿格頓瑪任」,鄂倫春人獵熊的一種方法。一到冬季,熊要進入洞穴避寒,直到第二年的春季才能出洞。棕熊體大,不會爬樹,就蹲伏在洞穴內。黑熊會爬樹,所以一般在樹洞內蹲伏。根據這一規律,獵人要獵熊就要仔細尋找,如果找到蹲伏有熊的洞穴就想辦法讓熊鑽出洞來,然後獵取之。用這種方法獵熊雖有一定的危險性,但只要掏洞的方法得當,獵熊的效果還是很高的。

  「莫日根」是對有仁慈心、博大的胸懷、善良、勇敢的鄂族獵手的稱呼。能被稱為「莫日根」的獵手就像是英雄,負責保護族人的安全,懲惡揚善,他捕獲的獵物寧願自己不吃,也要獻給老人和孩子。吳楠說這是鄂族先人在大山裡生存的哲學法則,鄂族以遊獵食肉為生,老弱病殘無獲取獵物能力,只有靠年輕獵人供養,而年輕獵人也有需要靠別人供養的那一天。一代傳一代,直到今天,鄂族人仍然保留和沿襲了這一孝道傳統。

  真正的鄂倫春獵人,從不殘暴地打獵,只打成年的、繁殖快的獵物,這樣符合自然界的生存法則,這也是鄂族先人們遵循的傳統。為了守住和傳承鄂倫春族「狩獵文化」,在當地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新生鄂倫春民族鄉正在籌建狩獵場,野豬、狍子、鹿等動物採取人工飼養然後放歸山林,在固定的範圍進行保護性狩獵活動。

  傳統美食名叫「山神」

  連綿起伏、莽莽蒼蒼的興安嶺素以深邃神秘著稱於世,遊獵民族鄂倫春人世代生活在興安嶺上,被稱為「林中百姓」、「馬背上的民族」。這裡山深林茂,河流交錯,民風古樸,生活富庶。到這裡旅遊觀光,不到以創造「馬背文明」著稱的鄂倫春民族鄉採風,不品嘗鄂倫春人土法燉製的老山芹,真的會是「虛此一行」的。

  老山芹,學名短毛獨活,鄂倫春人稱其為「恩都力」,譯成漢語,即山神的意思,是一種藥食兼用型植物。老山芹是當地特產,主產於小興安嶺北麓,在小興安嶺南坡,則變種為大葉芹。老山芹主要生長在樹林和草塘溝之間的緩衝地帶,莖杆粗壯,空心,葉闊大,邊緣是明顯的鋸齒形狀,與家芹菜的葉子極其相似。老山芹的莖杆上,長著一層細密的白色茸毛,這是它最重要的生物特徵。有很多初來的外鄉人,不了解老山芹的生長特徵,又貪圖其美味,誤食了外形與老山芹極其相似的「走馬芹」,致使發生中毒事件,有的甚至為此失了性命。

  傳說,遠古時候,有幾位莫日根在打獵途中為了追趕一隻猛虎與部落失散。多年以後,部落裡的人以為他們已經死去,可是,當他們重新回到部落時,反而更加的年輕英俊,精神煥發,光彩照人。驚奇之下,問起緣由,原來,他們在迷失的這些年裡,受仙人指點,找到一種仙草,與捕獵的獸肉放在一起燉食,不但奇香無比,而且強壯身體,醫治病痛。這種仙草就是老山芹,從此,鄂倫春人與老山芹結下了不解之緣。

  傳說畢竟是傳說,帶有明顯的神話色彩,當不得真的。但是,鄂倫春人把老山芹作為傳統美食卻是不爭的事實。不僅如此,老山芹還和狍肝、熊掌、鹿筋、飛龍、瑪瑙、貉皮、狼油等被組成「黑水八寶」作為貢品,進貢到上京(今遼寧省瀋陽市)。

  鄂倫春人食用老山芹的方法很特別。他們在早春時節,採集鮮嫩肥美、翠綠多汁的老山芹,立即用鍋煮熟,燉著獸肉吃,多餘的部分,掛在樹林裡陰乾。到了冬天,這些不起眼的乾菜,就成了鄂倫春人眼裡千金難買的「救命菜」。只有遠方的貴客來臨或是紅白喜事、祭祀節日才捨得貢獻出一點來。老山芹的珍貴可見一斑。到鄂鄉做客,就著手抓狍子肉和老山芹燉排骨,品嘗醇香清冽的都柿酒,欣賞穿著節日盛裝的鄂倫春少女在篝火旁翩然起舞,聞著空氣中瀰漫著的老山芹那特有的濃濃藥香,任你是什麼人,都會流連忘返,樂而不歸。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老山芹是一種營養極為豐富的山野蔬菜,維生素C的含量是普通蔬菜的十幾倍乃至幾十倍。老山芹藥食兼用,能夠扶正固本,強壯身體;還具有抗疲勞、抗輻射、減肥益智等功能;它對風溼、類風溼、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心臟血管及癌症化療、化療後的康復具有顯著的食療效果,被譽為山野菜中的「綠色黃金」。

  老山芹可涼拌、炒食、制餡、醃漬。冷水發泡後,可熗可拌,可與肉骨同煮食,亦可剁碎作餡。它的根部可以作藥材藥用,入藥時夏、秋採收,曬乾備用。最好的方法是焯食,也可加芝麻粉,核桃仁,花生米等做各種涼拌菜或醋菜。老山芹可以治療胃病、風溼等症,冬天喝一碗暖暖的老山芹湯胃的確很舒服。或許是物以稀為貴的緣故吧,隨著老山芹的日益稀缺,人們對它的懷念反而愈深,很多人到了鄂倫春民族鄉,都欲先品而後快。

相關焦點

  • 為了瀕危的鄂倫春語,一位老人的堅守與傷逝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經生活在遜克縣城了。而鄂倫春人在遜克,則大多聚居在距離縣城幾十公裡外的新鄂、新興兩個民族鄉。2016年黑河市舉辦鄂倫春語大賽,因為新興鄉找不到適合參賽的老人,向她求助,這對她觸動很大。「當時,在遜克的新鄂和新興兩個鄂倫春民族鄉,六七十多歲能熟練說鄂倫春語的老人已經不多見了,年輕人就更不會說鄂倫春語了。」
  • 舌尖上的愛情,不過一盤情侶蝦的味道
    如果是情侶過去,那就端上一盤情侶蝦,直接剝,剝完餵她吃,愛情的答案就出來了。如果是朋友過去,那就端上一盤河豚,直接動筷子,結生死之交,友情的分量也見分曉了。舌尖上的愛情,不過一盤情侶蝦的味道蝦如其名,何謂「情侶蝦」呢?其實就是東方對蝦。它又叫「中國對蝦」,因其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等特點,被譽為「蝦中之冠」,名列我國海產「八珍」之一。
  • 天津:振興小站稻 找回「舌尖上的味道」
    如今,天津實施小站稻產業振興規劃,請問市民還能吃到正宗小站稻那種『兒時的味道』嗎?」記者提問。話鋒一轉,沈欣滿懷信心地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小站稻問題,部署啟動了天津小站稻產業振興規劃,農口系統將通過高科技種植和產業鏈重構,讓更多的人重新找回曾經失去的「舌尖上的味道」,重振小站稻這個「金字招牌」。&nbsp&nbsp&nbsp&nbsp那麼,農口部門將採取哪些具體措施,落實好小站稻產業振興規劃呢?
  • 舌尖上的歷史與文化|史前味道演變與食物發明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舌尖上的歷史與文化》系列課程從人類飲食歷史與文化演進的視角出發,按照舌尖上的穿越、工具、進化、傳說、發明、民族、產業、安全和科學等內容,介紹人類追尋食物、改變食物並最終改變自己的足跡。同時,課程將食物背後所賦予的歷史與文化內含穿插其間,探尋食物背後的故事,探索中華飲食歷史與文化奧秘。
  • 大興安嶺裡的「人熊」,不怕東北虎,只怕鄂倫春獵手
    為了能夠安然度過冬眠,人熊從秋天起就大吃大喝,貼膘長肉,冬眠末期,有些人熊會被餓醒,苦於無法出洞,只能舔手掌充飢,等到春分過後,人熊才能離開洞穴,結束冬眠,這個時候它身體虛弱,走路都打晃,鄂倫春獵人也會趕在此時捕獵人熊。鄂倫春獵人是大興安嶺中獨一無二的存在,他們不像東北虎或者人熊那樣靠勇力取勝,而是依賴人類的智慧和經驗。
  • 蒿子粑粑,舌尖上的春天
    蒿子作為一種大山裡的自然饋贈,經過農人之手,搖身變成了舌尖上的美食。對於在外的故鄉人來說,蒿子粑粑經過長途運輸,走進城市,是告慰異鄉人舌尖上的鄉愁。而吃蒿子粑粑,對故鄉人來說,是在享受人間舌尖上的春天。春風送暖,萬物復甦,經過一冬的沉澱,蒿子發出綠色的嫩尖。田埂上、山丘上到處都有。雨水過後,蒿子嫩芽上含著滴滴露珠,好不誘人。
  • 味覺,被食材綁架的味蕾,產生舌尖上的快感
    如此長期以往,沒有足夠的刺激味道,難以喚醒味蕾的神經反應。地處中國南方的廣東粵府人的飲食習慣,素以清淡溫潤為主。再加上其地處溫熱地帶,自然環境裡瘴氣偏重,當地人對食材品質尤其講究。由此作為粵府人飲食文化的底色,滋生出名聞世界的粵式菜系。
  • 12星座舌尖上的味道是什麼?-知識百科-川北在線-川北全搜索
    12星座舌尖上的味道是什麼?時間:2014-05-27 10:24   來源:搜狗問問   責任編輯:張易川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搜狗旗下的互動問答社區,用戶可以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或者搜索其他用戶沉澱的精彩內容;在這裡可以感受到最熱烈的互助氣氛,瀏覽到最精彩的問答內容。
  • 地道川味臘腸,吃出舌尖上的年味兒
    作為一枚地道的川妹子,逢年過節最愛的就是餐桌上各種臘腸菜,什麼臘腸煲仔飯、荷蘭豆炒臘腸、花菜炒臘腸等等,美味臘腸可以炒一切,每一口都是幸福感爆棚!如今工作在外的我,更是懷念充滿家鄉味的臘腸,可惜所在城市的地道川館子並不多,常常要跨越半個城市才能嘗上那一口家鄉味,每當熟悉的味道湧上舌尖時,瞬間就能回憶起記憶中的老味道。 後來工作越發忙碌,空餘時間越來越少,沒有精力再跑大老遠去吃家鄉菜,於是尋尋覓覓,終於找到了一家地道的川味臘腸,就是這款四川香腸,口感很地道。
  • 舌尖上的美麗鄉愁,美食紀錄片的文化功能
    張慧瑜2012年「意外」出現了一部呈現中國飲食文化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這部七集紀錄片在央視綜合頻道《魅力記錄》欄目一經播出就在微博上引起巨大「圍觀」,成為近些年難得一見的製作與口碑俱佳的國產原創紀錄片。據統計,該節目平均收視率為0.48%,比同時段電視劇高出30%。
  • 曲昌春獨家專欄:舌尖上的中國公益彩票
    中央電視臺足球編輯、資深彩票評論人 曲昌春最近有一部紀錄片特別火,名字叫《舌尖上的中國》,看這個名字就知道《舌尖上的中國》表面說的是美食,其實說的是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用美食的角度去向人們展示中國人生活的橫斷面,以美食的名義昭示生活的美好,怪不得我的兩位同事劉建宏(微博 博客)和段暄(微博 博客)都成了這個紀錄片的粉絲,追星自有追星的道理,這一次他們追的是美食中國。
  • 「舌尖體」走紅 你所不知道的《舌尖上的中國》
    「我始終是這種情懷」,任長箴說,她把前兩部作品看作是「前世」,而《舌尖上的中國》則是「今生」。  總導演陳曉卿看重的,或許正是任長箴的這一點。一開始,陳曉卿向臺裡申請選題的時候,臨時選了個名字叫做「柴米油鹽醬醋茶」,後來一度叫過「舌尖上的旅行」,最後劇組討論才定下了《舌尖上的中國》這個名字。
  • 英中時報:《舌尖上的中國》引全球華人共思懷
    一幕幕習以為常的家常吃食製作情景,發生在離中國一萬公裡以外的小小島國上。常年留英的人們,用最原始的方式,儲存著中國的味道。舌尖的秘密「《舌尖上的中國》雖然不能代表中國飲食在我心中的全部印象,但貼近生活,接近勞動大眾,讓人覺得很親切,更能激發思鄉之情。」
  • 超600斤藍鰭金槍魚是什麼味道?「舌尖上的進博會」,歡迎試吃!
    這裡匯聚了來自122個國家和地區的各式各樣的美食,可以說是「舌尖上的展區」。下面我們就跟隨記者一起去暢遊「舌尖上的進博會」。記者徐丹丹:大家現在看到的是整個食品及農產品展區中「最大」「最貴」的展品——一條超過600斤的藍鰭金槍魚。它是剛剛從西班牙地中海海域深海捕撈上岸之後,打著「飛的」直接送到這個展館的。
  • 一碗粥熬進了中醫心血 喝的是中華民族舌尖上的味道
    不過,恐怕張醫生也沒想到,原來很多人對粥是有感情的,喝的不是粥,是回憶,是家庭的溫暖,是奶奶的囑託、媽媽的愛,是中華民族舌尖上的味道。特殊時期尤其需要抵抗力,但早起喝粥應算是一代代傳下來的生存基因,埋在匱乏飢貧的深刻記憶裡,埋在儒釋道精神裡,埋在中醫學說裡,成了習慣,有了情結。專研明史的學者王春瑜講,一碗粥裝得下半部歷史。這話或是丁點不假。
  • 《水果傳》舌尖上的水果,一份美食清單
    相信大家的吐槽風波都已經過去,那就是我們的舌尖上的中國,不知道因為什麼這部劇真的已經是打破了大家的想像,很多人也紛紛表示是不是我國的美食都被拍光了,當然即這波吐槽賣刀賣國的舌尖上的中國後,又有一部劇卻挽救了觀眾的胃口,那就是水果傳。
  • 央視《舌尖上的中國3》在平陽拍攝全過程
    2018-02-25 07:47 | 平陽發布2月19日晚,大年初四讓萬千吃貨期待的《舌尖上的中國3》終於暖心回歸!在2月22日晚播出的第四集,《養食療並用的中華藥膳》,平陽美食上鏡了!2017年9月6日,經縣委宣傳部牽頭,央視《舌尖上的中國3》拍攝團隊來到平陽,經過踩點,最終選擇昆陽鎮前爿村作為拍攝地點。前爿村環境優美,有溪流、綠道,而且有符合拍攝主題的美食。片中出鏡的老人是前爿村的老村支部書記黃奶媄,他對山中的草藥比較熟悉。
  • 舌尖上的乾巴菌,還有這些不為人知的好處!
    舌尖上的乾巴菌,還有這些不為人知的好處! 文章轉載自公眾號雲南中醫,作者靠譜中醫說猜你喜歡乾巴菌,其貌不揚,但味道卻鮮香無比
  • 為什麼舌頭能感覺到味道? 舌頭是如何感受味道的?
    為什麼舌頭能感覺到味道? 舌頭是如何感受味道的?時間:2016-12-04 11:53   來源:美唄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為什麼舌頭能感覺到味道? 舌頭是如何感受味道的? 生活的滋味,人們常說:酸、甜、苦、辣、鹹。這些味道表現的形式很多,有的只是情感,也有只是客觀體驗。
  • 走進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天然山洞嘎仙洞森林公園
    嘎仙洞是天然山洞,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西北10公裡嘎仙洞森林公園內,大興安嶺北段頂峰東端,嫩江支流甘河北岸噶珊山半山腰花崗巖峭壁上。是古代鮮卑族人的發源地,洞內堆積有較豐富的文化層,對於研究拓跋鮮卑的早期歷史,具有重要科學價值,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