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歷史與文化|史前味道演變與食物發明

2020-12-05 央廣網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飲食的不斷發展與變遷造就了每個地區不同的飲食習慣和味覺傾向,這些不同的飲食習慣和味覺傾向又發展成了各種習俗與文化。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舌尖上的歷史與文化》系列課程從人類飲食歷史與文化演進的視角出發,按照舌尖上的穿越、工具、進化、傳說、發明、民族、產業、安全和科學等內容,介紹人類追尋食物、改變食物並最終改變自己的足跡。同時,課程將食物背後所賦予的歷史與文化內含穿插其間,探尋食物背後的故事,探索中華飲食歷史與文化奧秘。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美麗鄉愁,美食紀錄片的文化功能
    張慧瑜2012年「意外」出現了一部呈現中國飲食文化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這部七集紀錄片在央視綜合頻道《魅力記錄》欄目一經播出就在微博上引起巨大「圍觀」,成為近些年難得一見的製作與口碑俱佳的國產原創紀錄片。據統計,該節目平均收視率為0.48%,比同時段電視劇高出30%。
  • 舌尖上的成都川菜博物館 鎮館之寶是個泡菜罈子
    快走進這個舌尖上的博物館,品味一番川菜的別樣味道。   川菜·起源   無所不泡的四川泡菜   「這個清代的青花四開光山水人物泡菜罈子,代表了四川泡菜登峰造極的一刻。」   去年底,韓國泡菜申遺成功在國內引起不小轟動,張輝強也期待有一天四川泡菜能夠申遺,「在四川,泡菜隨處可見,但對文化的傳承意識,我們是缺少的,這一點還要努力。」
  • 舌尖上的愛情,不過一盤情侶蝦的味道
    如果是情侶過去,那就端上一盤情侶蝦,直接剝,剝完餵她吃,愛情的答案就出來了。如果是朋友過去,那就端上一盤河豚,直接動筷子,結生死之交,友情的分量也見分曉了。舌尖上的愛情,不過一盤情侶蝦的味道蝦如其名,何謂「情侶蝦」呢?其實就是東方對蝦。它又叫「中國對蝦」,因其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等特點,被譽為「蝦中之冠」,名列我國海產「八珍」之一。
  • 良渚文化典型圖案、符號和文字的演變-1、良渚文化太陽符號的演變
    陳逸民  陳鶯 良渚文化陶器和玉器上的圖案、符號和文字,不僅是中國史前美術的瑰麗畫卷,更是中國史前文明的真實史冊,它們會給現代人類帶來無與倫比的藝術鑑賞的情趣,更能給現代人類啟迪探尋遠古文明奧秘的興趣。
  • 味覺,被食材綁架的味蕾,產生舌尖上的快感
    如此長期以往,沒有足夠的刺激味道,難以喚醒味蕾的神經反應。地處中國南方的廣東粵府人的飲食習慣,素以清淡溫潤為主。再加上其地處溫熱地帶,自然環境裡瘴氣偏重,當地人對食材品質尤其講究。由此作為粵府人飲食文化的底色,滋生出名聞世界的粵式菜系。
  • 天津:振興小站稻 找回「舌尖上的味道」
    如今,天津實施小站稻產業振興規劃,請問市民還能吃到正宗小站稻那種『兒時的味道』嗎?」記者提問。小站稻源於宋遼時期,成名於清代,因清末將領周盛傳在小站練兵屯田種稻而得名,小站稻曾因品質特徵和歷史文化底蘊而馳名中外,是我國第一個糧食作物地理標誌農產品證明商標,也是我市農產品品牌中一張靚麗的名牌。」沈欣說。
  • 英中時報:《舌尖上的中國》引全球華人共思懷
    一幕幕習以為常的家常吃食製作情景,發生在離中國一萬公裡以外的小小島國上。常年留英的人們,用最原始的方式,儲存著中國的味道。舌尖的秘密「《舌尖上的中國》雖然不能代表中國飲食在我心中的全部印象,但貼近生活,接近勞動大眾,讓人覺得很親切,更能激發思鄉之情。」
  • "舌尖2"團隊全是80後 邀請"科學松鼠會"當顧問
    吃貨們,本周五晚上,請自備乾糧,準時守在電視機前,因為《舌尖2》終於要來了。  昨天,《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以下簡稱《舌尖2》)在北京舉行了首映禮。從現場發布的三段長片段來看,《舌尖2》在繼承了第一季對於美食和文化的精準把握之外,還加入了果殼味的解說詞和武俠片的即視感。看完片段,記者們都喊餓了。
  • 「舌尖體」走紅 你所不知道的《舌尖上的中國》
    1前期準備  「以一種比較慢的節奏去吃東西、去生活,食物都是最本初的那種食物,最乾淨、最樸素、最具有自然韻味的。」  如果你看過《留住手藝》、《北京記憶》這兩部紀錄片,那麼就不難理解《舌尖上的中國》的敘述風格了。
  • 《舌尖上的襄陽大頭菜》講好襄陽故事,也就講好了中國故事!
    【鄭永強/圖文】襄陽大頭菜是襄陽的名片,凝聚襄陽兩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中華老字號」、「中國一絕」、「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舌尖上的襄陽大頭菜》工作照 導演鄭永強表示,用鏡頭講好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故事,也就講好了精彩的中國故事!
  • 舌尖上的非洲 看非洲的飲食文化
    舌尖上的非洲看非洲的飲食文化 2014-08-25 16:00
  • 舌尖上的浪費——上海居民食物浪費情況調查報告
    舌尖上的浪費——上海居民食物浪費情況調查報告 2020-11-05 09: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類歷史上的10大發明,沒有任何一個都不能發展到今天
    在人類歷史上,出現過許多偉大的發明創造。這些發明創造要麼是無意間發現的,要麼是不斷改進而來的。但是這些發明卻對人類歷史的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小編就選出對人類歷史發展起到十分關鍵的10大發明創造,希望大家也積極參與討論,提出不同的意見。
  • 《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十年間吃遍美食,告訴你什麼是人間美味
    擅長烹飪的中國人懷著對食物的理解,將無限的想像空間賦予各種食材,演繹出無數新的、各具特質的食物。2012年,執導中華美食文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火遍全網。我印象裡面有一個讀者,他說了一句特別棒的話。他說,我的故鄉只有一小塊,它在我的舌頭上。 ——陳曉卿網上出現過一個段子,有人說看到陳曉卿就想吃飯。
  • 據中國歷史大系表—上古五氏始祖,史前文明與現代文明間接關係
    就在史前時代出現下列五氏。具體而言,它們表現出周期性的大規模物種滅絕,其中包括的滅亡恐龍,生態學上的災難存在周期性,這似乎是無法避免的問題。宇宙如此浩瀚,地球如此廣袤。是否在人類誕生之前,就已經出現了和人類文明甚至比人類文明更高級的文明呢?按照人類現在所能的探知,或者說,人間只是地球歷史上的一個小片段,其它的時間發生過什麼,天知道,不能排除有其它形式的文明,跟現在的地球文明完全不一樣。
  • 合成你喜歡的味道!日本明治大學教授發明"味覺合成器"
    明治大學教授宮下芳明發明了&34;。該裝置為海苔卷形狀。貼在舌尖上,控制5種基調的口味(酸甜苦辣鹹)、是可以重現喜愛的味道的&34;。不用吃東西就能觸動味覺。裝置運行原理該裝置將人類能夠感受到5種味道(甜味、酸味、鹹味、苦味、辣味)的電解質分別溶解,和裝置軟管內事先放好的用
  • 」歷史是一部媒介形態發展的歷史」,從變遷看媒介演變與發展
    「歷史是一部媒介形態發展的歷史」,技術決定論的集大成者馬歇爾·麥克盧漢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鄭重地向世界宣布這一著名論斷時,引發了學界對媒介形態演變趨勢的探討以及讓學者對未來世界會如何發展充滿好奇。而筆者將從這個角度敘述媒介演變的趨勢和對未來的看法。
  • 提到食物也能為文章增色?小學到高中都可使用的萬能作文素材!
    那麼,對於學生來說,如何將美食文化引用到作文當中,為文章增添幾分靚麗色彩呢?於小學生而言,其日常作文思路大致是講清楚自己的故事,再由此引申出道理和自己的感悟。這類作文最通常的寫法就是以小見大,小故事悟出大道理,加之文字富有正能量,符合當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句子通順優美點綴不斷,順理成章就能拿到很高的分數。明確這一點,引進食物作為素材的位置也就多了。
  • 12星座舌尖上的味道是什麼?-知識百科-川北在線-川北全搜索
    12星座舌尖上的味道是什麼?時間:2014-05-27 10:24   來源:搜狗問問   責任編輯:張易川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搜狗旗下的互動問答社區,用戶可以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或者搜索其他用戶沉澱的精彩內容;在這裡可以感受到最熱烈的互助氣氛,瀏覽到最精彩的問答內容。
  • [毒舌遙控器]"舌尖體"造句大賽:有話偏不好好說
    《舌尖2》第三集中,用「陽光以最明亮最透徹的方式,與鮮嫩的魚肉交流,這是達悟人與上天和大海的約定」來描述曬魚乾。可見,再平常的食物,只要用舌尖體來敘述,立馬就能變得「高大上」。油條,中國人最熱愛的早點之一,據傳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寡淡的小麥粉與濃烈的熱油碰撞,平凡的食材造就非凡的味道,配上一碗現磨豆漿,就是帶給人們一天活力的完美早餐。」@我愛我家全球影迷會這條將嚴肅紀錄片解說口吻與《我愛我家》情節「毫無違和」結合又不失喜感的微博引發網友爭先效仿。舌尖上的我愛我家託尼熊:水產品在華北平原是真正的稀缺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