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紀錄片只要主題接地氣,觀眾就會愛看。」——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總編導
自製黃饃饃出售的陝西綏德農民老黃夫婦。
小杜熟練地用甜麵醬翻炒著鍋中的肉絲,碼好豆皮和蔥絲,一盤京醬肉絲端上款待朋友的宴席;妙生用綠豆粉釀成涼皮,切薄片擺盤,撒上炸香的紅辣椒和香菜,靜靜享受一碟清爽的涼粉;曲大爺均攤開一張麵糊糊,打上一枚雞蛋,裹上油條刷上醬,將一份煎餅果子送到翹首期待的留學生們手中;徐奶奶敲敲圓圓的模子,晶瑩剔透的馬蹄糕掉在案板上,孫女咬開一塊切好的糕,脆生生的馬蹄唇齒留香。一幕幕習以為常的家常吃食製作情景,發生在離中國一萬公裡以外的小小島國上。常年留英的人們,用最原始的方式,儲存著中國的味道。
舌尖的秘密
「《舌尖上的中國》雖然不能代表中國飲食在我心中的全部印象,但貼近生活,接近勞動大眾,讓人覺得很親切,更能激發思鄉之情。」——Jane,居英全職「煮」婦
依靠味蕾的依戀牽住自己的根,本是飄在海外的華人不言而喻的常態。近來迅速躥紅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仿佛一劑強心針,將華人靜默於心的秘密,大聲道出。
這部中央電視臺出品的紀錄片自5月14日開播以來風靡海內外,它抓住中國人最敏感的關於吃的神經,把祖國飲食文化用最誘人的方式呈上,在視頻網站Youtube及微博等社交網站上勾起滔滔感動的口水,這當中,又尤以來自海外華人的感嘆最為洶湧。有人嗔怪自己的家鄉為何沒有得到筆墨濃重的待遇,有人感嘆高清的鏡頭美化了太多粗糙的真相。然而,對身處海外的華人來說,這部片子引發的情感足夠真誠。許多人心懷感激看著熟悉的食材在屏幕上向自己招手,聽著解說娓娓道來情牽萬裡的感動,隨著到飄到鼻尖的味道,小心翼翼地把自己內心的思鄉情懷釋放個痛快。
食物背後是生活,生活背後是樸實的情感。對呼蘭河邊長大的金順姬來說,故鄉是讓她魂牽夢繫的泡菜的味道,回到城市裡,塞滿冰箱的樂扣盒子裡,裝著捨不得吃的各樣小菜;苗家女回憶起媽媽送年幼的自己上學時說的話,「滿女,你自己走吧,這天是越走越亮的」;做了50多年蝦醬的老奶奶,堅持著最原始的方式,守著老鋪,守著大澳,守著過世老伴的照片;藏族小夥在外闖蕩了幾年後又回到了家……
這些將食物放在離家和回家路途上的故事,大概是最能引發華人共鳴的情感。這就是為什麼留英同鄉聚會一個接一個,而每次聚會最離不開的,是一桌桌儘量向家鄉原味靠攏的食物。英國人喜歡一人端一杯酒,一聊一個晚上的社交方式,許多華人可以試著體會,但永遠不能滿足。即使是下午茶,華人也會喜歡叫上幾籠點心,筷起筷落間,英漂生活的喜樂隨著舌尖的感觸釋然。
片中,一群香港老人聚在一起做拿手的飯菜,回憶年輕時的故事,匯集成書,讓更多的人了解他們。這何嘗不是老人的典型心情,積累的歲月,總有想要拿出來一吐為快的欲望,在食物中被發現、被關注。
不少退休在家的居英華人喜歡在家研究故鄉的美食,有人為買到綠豆面跑遍倫敦,有人為釀一缸合格的泡菜守在家調試溫度。最近引起留英學生追捧的天津煎餅爺爺的出現,就是這樣順理成章。
變味的洋中餐
「我曾經當著許多英國人的面吃鳳爪(雞爪),他們驚呆了,我猜他們一定覺得我是一個原始的還未進化完全的野人。」——何越,居英華文媒體人
西方人對中餐的誤解,中國人已領教得不少。質疑聲包括,中國人如何吃些稀奇古怪的東西;中國人做飯怎麼總會折騰起幾近引起火災的油煙;中餐非煎既炸,味道酸甜;中國人對吃為何如此情有獨鍾,為何捨得如此費時費心準備;等等。加上近年來,國內頻出的食品安全問題和國外中餐外賣狼藉的聲名,「中餐」兩個字,變得如此令人五味雜陳。
西方人無法理解的是,這些帶骨帶刺的食物,正如一杯杯在他們指尖把弄的美酒,是可以吸吮、咀嚼個把小時也不會厭倦的上品。《舌尖上的中國》片中,底層勞動者用飽經滄桑的雙手加工食材,腳踏釀醬大缸,有網友表示,「外國朋友看了後會對中餐更加沒有食慾」。這也許正是這部紀錄片在華人中引起共鳴的原因之一,「勞動最光榮」這句話蘊含的淳樸情感,並未匯入多元文化的世界,而成為專屬於華人的根。西方人對非己語境下的概念不理解,也是再正常不過。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遷居英國的不少香港移民,在這裡發展起中餐、外賣生意,經過三四十年的發展,如今的中餐外賣遍布全英各地,即使是最偏遠的小鎮,看不到傳統的瑪莎百貨和英國餡餅,也總能出現中餐外賣的身影。為了迎合當地人的口味,不少中餐經營者推出的都是煎炸、酸甜的菜餚。像豆腐、香菇這些滑口的中餐食材,甚至被一些洋人形容成「鼻涕」。所以,當它們出現在中餐外賣店的時候,已經失去了本真面貌。
於是乎,變了味的中餐概念,營造出無奈的中餐印象。便宜、便捷的方式卻也一定程度上戰勝了味覺,成為熱愛快餐的洋人的另一種選擇。旅英的華人嘴上雖抱怨重重,其實誰沒進出過這樣的外賣店幾次呢?變了味的家鄉菜,起碼可供幻想,姑且安慰。
身居海外,華人常常冷眼旁觀、嘴上熱議中國的種種食品安全醜聞,慶幸自己可以在異鄉買到健康的食物,在網絡上敲打著國內食物無法安心吃、兒童食品提心弔膽怕中毒等言論。這邊廂,英國商人已然拿到2000頭種豬出口至中國的訂單, 「白富美」英國豬就要傲嬌走上中國人的餐桌。國內「吃」的環境固然「險惡」,不過國外的毒黃瓜毒西紅柿也不僅僅是過眼雲煙。《舌尖上的中國》這樣從源頭講述中華美食的片子的出現,顯得格外及時,中國人被食物毒害的胃和被言論衝擊的「毒舌」,正好可以停歇一輪。
尊重和傳播
「一個紀錄片只要主題接地氣,觀眾就會愛看。」——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總編導
當英國人不以為然地用一塊冰冷三明治做午餐的時候,中國人飽含著對食物的敬意,好心對待每切一刀的成果、小火慢燉出食物的香氣、大火快炒出清脆的味道。能靜下心來做一頓飯的心情,是中國人對吃引以為豪的態度。
《舌尖上的中國》就是這樣開誠布公地宣布對食物的尊敬:樸實的山民像對待孩子一樣輕撫一朵松茸,挖藕工人小心擦去蓮藕上的淤泥,屋頂種菜的大叔摘下一筐大小各異的西紅柿衝洗乾淨。如此小心對待地食物,讓觀者不忍輕視,滿懷感恩。許多華人表示,醬油、辣椒是做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們百搭的性情使自己的出鏡率極高,就像英國人面對土豆和番茄醬一樣,有了醬油和辣椒,廚房才是完整的,離家的心方能得到撫慰。
近日英國媒體報導,英國家庭平均每年丟棄680英鎊的食物。打開一個普通家庭的食品垃圾桶,常常是整片的土司、整顆水果蔬菜還沒吃就被丟棄。「粒粒皆辛苦」的概念在英國這個沒有種植稻穀條件、崇尚消費主義的國家,看來並不是總能被理解。
因為中國胃,因為沁在中華飲食裡的根,在英國,許多華人、華社、華企在為推廣中餐而努力著。留英學生Ben小犇也表示,中餐不該固步自封,而應該考慮各種更廣泛的推廣方式,例如進入大的連鎖超市等。希望這部紀錄片帶給華人的不僅是轉瞬即逝的感動,而能牽引著華人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信心,前行。
這是什麼?
《舌尖上的中國》是中央電視臺拍攝製作的一部大型紀錄片,用唯美的攝像方式講述中國大江南北的飲食文化。從食材的來源到複雜的加工,帶觀眾走進底層勞動人民和食物息息相關的生活中,引起無數共鳴。至今共播出七集,《自然的饋贈》、《主食的故事》、《轉化的靈感》、《時間的味道》、《廚房的秘密》、《五味的調和》、《我們的田野》,英文版正在翻譯製作中。
感謝單聲先生、單桂秋林女士、張璡女士、何越女士、鄧莉萍女士、Carrie Xu女士、Rachel Yang女士、@Ben小犇 先生接受本報採訪。
(英中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