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中時報:《舌尖上的中國》引全球華人共思懷

2020-12-06 騰訊網

「一個紀錄片只要主題接地氣,觀眾就會愛看。」——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總編導

自製黃饃饃出售的陝西綏德農民老黃夫婦。

小杜熟練地用甜麵醬翻炒著鍋中的肉絲,碼好豆皮和蔥絲,一盤京醬肉絲端上款待朋友的宴席;妙生用綠豆粉釀成涼皮,切薄片擺盤,撒上炸香的紅辣椒和香菜,靜靜享受一碟清爽的涼粉;曲大爺均攤開一張麵糊糊,打上一枚雞蛋,裹上油條刷上醬,將一份煎餅果子送到翹首期待的留學生們手中;徐奶奶敲敲圓圓的模子,晶瑩剔透的馬蹄糕掉在案板上,孫女咬開一塊切好的糕,脆生生的馬蹄唇齒留香。一幕幕習以為常的家常吃食製作情景,發生在離中國一萬公裡以外的小小島國上。常年留英的人們,用最原始的方式,儲存著中國的味道。

舌尖的秘密

「《舌尖上的中國》雖然不能代表中國飲食在我心中的全部印象,但貼近生活,接近勞動大眾,讓人覺得很親切,更能激發思鄉之情。」——Jane,居英全職「煮」婦

依靠味蕾的依戀牽住自己的根,本是飄在海外的華人不言而喻的常態。近來迅速躥紅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仿佛一劑強心針,將華人靜默於心的秘密,大聲道出。

這部中央電視臺出品的紀錄片自5月14日開播以來風靡海內外,它抓住中國人最敏感的關於吃的神經,把祖國飲食文化用最誘人的方式呈上,在視頻網站Youtube及微博等社交網站上勾起滔滔感動的口水,這當中,又尤以來自海外華人的感嘆最為洶湧。有人嗔怪自己的家鄉為何沒有得到筆墨濃重的待遇,有人感嘆高清的鏡頭美化了太多粗糙的真相。然而,對身處海外的華人來說,這部片子引發的情感足夠真誠。許多人心懷感激看著熟悉的食材在屏幕上向自己招手,聽著解說娓娓道來情牽萬裡的感動,隨著到飄到鼻尖的味道,小心翼翼地把自己內心的思鄉情懷釋放個痛快。

食物背後是生活,生活背後是樸實的情感。對呼蘭河邊長大的金順姬來說,故鄉是讓她魂牽夢繫的泡菜的味道,回到城市裡,塞滿冰箱的樂扣盒子裡,裝著捨不得吃的各樣小菜;苗家女回憶起媽媽送年幼的自己上學時說的話,「滿女,你自己走吧,這天是越走越亮的」;做了50多年蝦醬的老奶奶,堅持著最原始的方式,守著老鋪,守著大澳,守著過世老伴的照片;藏族小夥在外闖蕩了幾年後又回到了家……

這些將食物放在離家和回家路途上的故事,大概是最能引發華人共鳴的情感。這就是為什麼留英同鄉聚會一個接一個,而每次聚會最離不開的,是一桌桌儘量向家鄉原味靠攏的食物。英國人喜歡一人端一杯酒,一聊一個晚上的社交方式,許多華人可以試著體會,但永遠不能滿足。即使是下午茶,華人也會喜歡叫上幾籠點心,筷起筷落間,英漂生活的喜樂隨著舌尖的感觸釋然。

片中,一群香港老人聚在一起做拿手的飯菜,回憶年輕時的故事,匯集成書,讓更多的人了解他們。這何嘗不是老人的典型心情,積累的歲月,總有想要拿出來一吐為快的欲望,在食物中被發現、被關注。

不少退休在家的居英華人喜歡在家研究故鄉的美食,有人為買到綠豆面跑遍倫敦,有人為釀一缸合格的泡菜守在家調試溫度。最近引起留英學生追捧的天津煎餅爺爺的出現,就是這樣順理成章。

變味的洋中餐

「我曾經當著許多英國人的面吃鳳爪(雞爪),他們驚呆了,我猜他們一定覺得我是一個原始的還未進化完全的野人。」——何越,居英華文媒體人

西方人對中餐的誤解,中國人已領教得不少。質疑聲包括,中國人如何吃些稀奇古怪的東西;中國人做飯怎麼總會折騰起幾近引起火災的油煙;中餐非煎既炸,味道酸甜;中國人對吃為何如此情有獨鍾,為何捨得如此費時費心準備;等等。加上近年來,國內頻出的食品安全問題和國外中餐外賣狼藉的聲名,「中餐」兩個字,變得如此令人五味雜陳。

西方人無法理解的是,這些帶骨帶刺的食物,正如一杯杯在他們指尖把弄的美酒,是可以吸吮、咀嚼個把小時也不會厭倦的上品。《舌尖上的中國》片中,底層勞動者用飽經滄桑的雙手加工食材,腳踏釀醬大缸,有網友表示,「外國朋友看了後會對中餐更加沒有食慾」。這也許正是這部紀錄片在華人中引起共鳴的原因之一,「勞動最光榮」這句話蘊含的淳樸情感,並未匯入多元文化的世界,而成為專屬於華人的根。西方人對非己語境下的概念不理解,也是再正常不過。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遷居英國的不少香港移民,在這裡發展起中餐、外賣生意,經過三四十年的發展,如今的中餐外賣遍布全英各地,即使是最偏遠的小鎮,看不到傳統的瑪莎百貨和英國餡餅,也總能出現中餐外賣的身影。為了迎合當地人的口味,不少中餐經營者推出的都是煎炸、酸甜的菜餚。像豆腐、香菇這些滑口的中餐食材,甚至被一些洋人形容成「鼻涕」。所以,當它們出現在中餐外賣店的時候,已經失去了本真面貌。

於是乎,變了味的中餐概念,營造出無奈的中餐印象。便宜、便捷的方式卻也一定程度上戰勝了味覺,成為熱愛快餐的洋人的另一種選擇。旅英的華人嘴上雖抱怨重重,其實誰沒進出過這樣的外賣店幾次呢?變了味的家鄉菜,起碼可供幻想,姑且安慰。

身居海外,華人常常冷眼旁觀、嘴上熱議中國的種種食品安全醜聞,慶幸自己可以在異鄉買到健康的食物,在網絡上敲打著國內食物無法安心吃、兒童食品提心弔膽怕中毒等言論。這邊廂,英國商人已然拿到2000頭種豬出口至中國的訂單, 「白富美」英國豬就要傲嬌走上中國人的餐桌。國內「吃」的環境固然「險惡」,不過國外的毒黃瓜毒西紅柿也不僅僅是過眼雲煙。《舌尖上的中國》這樣從源頭講述中華美食的片子的出現,顯得格外及時,中國人被食物毒害的胃和被言論衝擊的「毒舌」,正好可以停歇一輪。

尊重和傳播

「一個紀錄片只要主題接地氣,觀眾就會愛看。」——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總編導

當英國人不以為然地用一塊冰冷三明治做午餐的時候,中國人飽含著對食物的敬意,好心對待每切一刀的成果、小火慢燉出食物的香氣、大火快炒出清脆的味道。能靜下心來做一頓飯的心情,是中國人對吃引以為豪的態度。

《舌尖上的中國》就是這樣開誠布公地宣布對食物的尊敬:樸實的山民像對待孩子一樣輕撫一朵松茸,挖藕工人小心擦去蓮藕上的淤泥,屋頂種菜的大叔摘下一筐大小各異的西紅柿衝洗乾淨。如此小心對待地食物,讓觀者不忍輕視,滿懷感恩。許多華人表示,醬油、辣椒是做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們百搭的性情使自己的出鏡率極高,就像英國人面對土豆和番茄醬一樣,有了醬油和辣椒,廚房才是完整的,離家的心方能得到撫慰。

近日英國媒體報導,英國家庭平均每年丟棄680英鎊的食物。打開一個普通家庭的食品垃圾桶,常常是整片的土司、整顆水果蔬菜還沒吃就被丟棄。「粒粒皆辛苦」的概念在英國這個沒有種植稻穀條件、崇尚消費主義的國家,看來並不是總能被理解。

因為中國胃,因為沁在中華飲食裡的根,在英國,許多華人、華社、華企在為推廣中餐而努力著。留英學生Ben小犇也表示,中餐不該固步自封,而應該考慮各種更廣泛的推廣方式,例如進入大的連鎖超市等。希望這部紀錄片帶給華人的不僅是轉瞬即逝的感動,而能牽引著華人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信心,前行。

這是什麼?

《舌尖上的中國》是中央電視臺拍攝製作的一部大型紀錄片,用唯美的攝像方式講述中國大江南北的飲食文化。從食材的來源到複雜的加工,帶觀眾走進底層勞動人民和食物息息相關的生活中,引起無數共鳴。至今共播出七集,《自然的饋贈》、《主食的故事》、《轉化的靈感》、《時間的味道》、《廚房的秘密》、《五味的調和》、《我們的田野》,英文版正在翻譯製作中。

感謝單聲先生、單桂秋林女士、張璡女士、何越女士、鄧莉萍女士、Carrie Xu女士、Rachel Yang女士、@Ben小犇 先生接受本報採訪。

(英中時報)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中國》評出長沙美食打卡榜單,你品過幾家?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12月31日訊(全媒體記者 吳穎姝)今日,舌尖上的中國美食嘉年華評選·湖南站暨世界華人湘菜發展研討會在長沙正式落下帷幕。現場頒發了湖南地標美食、推薦餐廳、推薦菜品、地方名小吃、推薦酒店美食品牌五大類44個獎項,為大家呈上一份經《舌尖上的中國》權威認證的「舌尖上的長沙」美食打卡榜單。「舌尖上的中國·美食嘉年華」是由CCTV《發現之旅》頻道發起,與中國食品報社、中央新影集團聯合主辦的大型線下美食節。
  • 思決行與世界華人協會戰略合作籤約儀式
    浙江思決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沈衛東、世界華人協會中國分會主席(世界華人協會控股集團首任董事)陳安信、世界華人協會中國分會秘書長、傑克遜著名模仿者王傑克遜、人民日報社、鳳凰衛視中國新聞社、新華網、中國藍TV等媒體,親臨籤約儀式現場,共同見證並進行了籤約儀式。
  • 胡椒,舌尖上的血淚史
    《文匯讀書周報》第1780號第七版「新閱讀」 (2019年9月16日發行) 胡椒,舌尖上的血淚史而在中世紀的歐洲,胡椒簡直就是「硬通貨」:「胡椒能用來買地、付稅,甚至當嫁妝」,「皇親國戚宅第中珍藏的胡椒有專人看守,富人則是私藏在隱秘的櫥櫃裡。用胡椒做菜是少數人的特權」。
  • 世界華人協會中國分會主席陳安信蒞臨思決行參觀考察
    7月10日,世界華人協會中國分會主席陳安信等5人蒞臨浙江思決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參觀考察。成立於1992年的世界華人協會(United World Chinese Association)是一個非政治、非宗教的全球性社團組織。
  • 南科大兩名學者入選2020年全球高被引科學家
    近日,科睿唯安(Clarivate)發布了2020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學家」(Highly Cited Researchers)名單,南方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講席教授姚新、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曾振中於跨學科領域(Cross-Field Category)入選高被引學者名單。
  • 龍明彪副主任在全球華僑華人促進中國和平統一大會上的致辭
    在全球華僑華人促進中國和平統一大會上的致辭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 龍明彪  2017年7月23日  我很高興來到美麗的藝術之都佛羅倫斯,出席全球華僑華人促進中國和平統一大會。受張志軍主任委託,我謹代表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對本次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向長期以來致力於反「獨」促統事業、為實現祖國和平統一而不懈奮鬥的全球各地新老朋友致以誠摯問候!
  • 全球的50多名頂尖工程師被選為皇家工程院院士!華人院士共7名
    華人院士共7名 李倩 發表於 2018-10-08 11:06:04 近日,英國皇家工程院公布了2018年入選50名院士、4名外籍院士和1名榮譽院士。其中,華人院士共7名。
  • 英媒發布全球EMBA排名 中國4個項目進十強
    原標題:英媒發布全球EMBA排名 中國4個項目進十強   17日,英國《金融時報》公布2016年全球EMBA項目排名,中國共有4個EMBA項目進入十強,其中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與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合作項目排在榜首,清華大學與英士國際商學院合作項目排名第2,華盛頓大學奧林商學院與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合作項目排名第
  • 英懷高速汶朗站出入口正式開通 連接清遠與肇慶
    大洋網訊 1月6日,廣東交通集團所屬英懷高速汶朗站出入口正式開通。當天上午10點,車輛有序駛入車道,開通後運行順暢,車流量穩定。汶朗站位於肇慶市懷集縣汶朗鎮,站內共設置3入4出7條收費車道,其中2條ETC專用車道、3條MTC混合車道。
  • 熱播劇《小娘惹》上演舌尖上的熱帶植物
    劇中的蝦米糯米卷、椰漿飯、龍眼茶、叻沙面線、煎蕊、海南雞飯和亞叄豬肉等讓屏幕前的吃貨大飽「眼福」,也是一出「舌尖上的小娘惹」。娘惹菜中有些不起眼的植物,是這些舌尖美味不可或缺的原材料,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這些美食中的綠色尤物。
  • 景寧英川粉皮 用最土的方法蒸出舌尖上的煙火味
    英川鎮粉皮辦主任張昌勇這幾天可忙壞了,一邊考察景寧縣城內所有的英川粉皮店,一邊籌劃著成立英川粉皮協會,要把集體商標拿下來,配上一個好看的LOGO,可以像縉雲燒餅那樣漂洋過海。《舌尖》的總導演陳曉卿在某節目上談到,更偏愛源於勞動人民的食物,因為有一種煙火氣,有一種人情味。還真別說,坊間真有人說,英川的粉皮就是接下來《舌尖》劇組的備選拍攝食材之一。
  • 「舌尖體」走紅 你所不知道的《舌尖上的中國》
    如果你看過《留住手藝》、《北京記憶》這兩部紀錄片,那麼就不難理解《舌尖上的中國》的敘述風格了。《留住手藝》是任長箴十年前的作品,片中按地域劃分,紀錄了中國近30種傳統手工技藝和製作匠人,內蒙古的「奶豆腐」等都有涉及。「(《舌尖上的中國》)片子裡有《留住手藝》的影子」,總導演陳曉卿說。當年任長箴是《留住手藝》執行總導演,片子在央視播出後好評如潮。
  • 曲昌春獨家專欄:舌尖上的中國公益彩票
    《舌尖上的中國》表面說的是美食,其實說的是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用美食的角度去向人們展示中國人生活的橫斷面,以美食的名義昭示生活的美好,怪不得我的兩位同事劉建宏(微博 博客)和段暄(微博 博客)都成了這個紀錄片的粉絲,追星自有追星的道理,這一次他們追的是美食中國。
  • 科學時報:華人數學家攜手為國家欣榮努力
    陳啟宗說:「就在這個關口上,丘教授與我商談,期望創立一個全球華人數學家大會,並有個晨興數學獎來獎勵全球優秀的年輕華人數學家。」 「賺錢不容易,但有意義地用錢可能更難。晨興數學獎就是我和成桐在我的寫字樓裡談出來的。」
  • 中國學界女丹青金英姫 倫敦畫展大放異彩
    她的許多作品在倫敦畫展上被英國紅十字會、英國議會議員及英國紅十字會、倫敦市官員、劍橋大學彼得學院、英國倫敦甘敦市、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英機構以及林文盛(英國福建華僑華人聯合總會會長)等上流社會名人爭相收藏。  她在赴倫敦參加展覽期間,一路前行,善行天下,積極投身參與英國的慈善公益活動,融入英國當地的華人華僑生活當中,把中國藝術家的大愛播灑在英國的土地上。
  • 塞爾維亞餐廳在寧波開業「舌尖上」譜寫中塞友誼新篇章
    「今天,寧波成了中國展示塞爾維亞美食的代表城市!」乘著寧波的夜色、聞著家鄉的肉香,塞爾維亞駐華大使米蘭·巴切維奇笑容滿面。6月8日晚的海曙區南塘老街,一家裝修風格融入了塞爾維亞歷史文化元素、大廚和菜品都來自塞爾維亞的餐廳正式開業,這是寧波第一家「原汁原味」的塞爾維亞主題餐廳。
  • 白人扮演「武則天」吃蟑螂………澳兒童節目醜化華人引眾怒
    近日,澳大利亞多名華人網民投訴,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的一檔兒童節目《糟糕歷史》(Horrible Histories)中一名白人女性自稱扮演「武則天」,表演吃蟑螂、竹鼠、海蜇、黃蜂幼蟲等,惡意醜化華人。
  • 吳其堯︱中國古代典籍中「士」的英譯
    頃見網友在一個名為「百人百譯中國文化名言」的公眾號上討論「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英譯,覺得頗有意思。這個公眾號每日一期,每期選譯一句中國文化名言,譯者既有中國從事英語教學和翻譯的學者,也有英語為母語的學者,譯文的優劣由讀者投票決定。我關注該公眾號為時已久,不時翻看還常有所斬獲,因此也推薦給了學生。
  • 《紐約時報》駐港記者推特封面,竟是鴉片戰爭英法艦隊集結香港
    此前,《紐約時報》曾因高度扭曲、偏離事實的涉港報導受到廣泛批評。近日,《紐約時報》駐香港記者奧斯丁·雷米茲(Austin Ramzy)的推特封面圖片,又引發了網民憤怒。讓這位記者「引火燒身」的照片由義大利攝影師費利斯·比託(Felice Beato)在1860年拍攝,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艦隊在香港九龍港灣集結的畫面。
  • 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曝光,這些中國學者強勢上榜!
    基於Web of Science數據,通過對過去十年間的引文數據的分析,該名單遴選出了各領域中高被引論文數量最多,即受到全球同行集體認可的最具引文影響力的科研人員。課題組近年來主要研究方向是通過在分子設計、納米雜化和在介觀尺度上構築新型有序微結構,來實現聚合物光學材料的高性能化和功能化。之後,課題組將主要圍繞"聚合物微納結構與光功能材料"開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