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哈佛大學哈佛學院前院長格羅斯與華人數學家交流。易蓉蓉/攝
2007年12月17日~22日,第四屆華人數學家大會在浙江省杭州市舉行,1200多位傑出的數學家、大學校長、領先科研機構的負責人和學生們相聚一堂,交流數學研究的最新進展,討論21世紀高等教育的機遇和挑戰,並探討美國、中國和歐洲的中小學數學教育改革。西子湖畔盛況空前,本次大會主席、哈佛大學講座教授丘成桐為大會賦辭:「士攜手而並進兮,國欣欣以向榮。」
大會開幕式上,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數學教授汪徐家獲2007年度晨興數學金獎,他在浙江大學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丘成桐說:「今天,我第一次看到中國培養的博士拿到金獎,十分高興,說明國內培養的博士素質越來越高,培養的年輕人也越來越成功,期望以後繼續努力,有更多國內培養的博士拿到金獎。」
晨興數學獎還表彰了另外6位45歲以下作出傑出成就的華人數學家;2位華人數學家因對數學研究或在推動數學發展的公職服務上作出卓越貢獻,獲陳省身獎;1位非華人數學教授因為在培養華人應用數學家方面的巨大貢獻,獲大會國際合作獎。
在本次大會上,數學的天空還升起24顆明亮的新星,他們是獲首屆新世界數學獎的大學生;與此同時,面向中學生數學團隊的丘成桐數學獎也正式啟動。
建一個交流的平臺
「開這個大會有很多原因,其中一個重要的事情是讓中國數學家相聚一堂,交流討論數學進展。」丘成桐說。
「數學這門功課是需要啟發的,唯有大師才能培養未來的大師。」晨興集團創始人陳啟宗說:「有錢的人很多,但他們未必能請來大師,丘教授卻能將世界最有名的大師請來,讓他們與中國最優秀的青年數學家交流。」晨興集團為本次大會提供了資助。
來自美國、德國、英國、法國、印度和日本等國家的30多位非華裔數學家參加了會議,並作大會報告。「中國數學的發展需要很多國外的大師和國內的大師互相交流,這樣才能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學術中心。」丘成桐說。
「改革開放30年,中國培養了很多年輕數學家,其中很多在美國、歐洲生了根,他們很想回來與祖國的數學家一同努力,我想,這個數學家大會能夠建成一個平臺,讓海外數學家與國內數學家交流。與此同時,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許多華人數學家都希望回祖國看看有無發展的空間,我想,再過五六年,很多海外數學家會回國定居,我希望這個大會能起到促進作用。」
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數學講席教授鄭紹遠說:「在會上看到很多老朋友,又聽到最新的成果報告,好高興。」他說:「華人數學家有很強的力量,希望這樣的會議能將這股力量聚集起來,帶領中國數學走向世界。」
「在這裡,我的學術工作得到表揚」
2007年12月16日,在第四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的新聞發布會上,陳啟宗介紹了大會和晨興數學獎的創辦過程。
1995年,時任國家主席的江澤民在北京接見丘成桐,希望他幫助中國培養更多的數學家。丘成桐深受鼓舞,找到中國科學院時任副院長路甬祥和香港的老朋友陳啟宗,商討實現目標的最佳辦法,三人共同決定在中科院建立一個數學研究中心,推動中國尖端數學研究、鼓勵年輕數學家努力工作。
「丘先生不僅數學很好,籌錢能力也很強,他不僅要我設立中心,還要出錢蓋樓,所以,我就和中科院共同出錢,在中科院建了晨興數學樓。」陳啟宗說:「就在這個關口上,丘教授與我商談,期望創立一個全球華人數學家大會,並有個晨興數學獎來獎勵全球優秀的年輕華人數學家。」
「賺錢不容易,但有意義地用錢可能更難。晨興數學獎就是我和成桐在我的寫字樓裡談出來的。」陳啟宗說:「從第一天開始,我就跟成桐說:晨興出錢出力,但有兩件事要搞清,第一是保證學術自由,晨興決不參與評選過程,二是為保證晨興數學獎在現在和將來成為華人數學家中的最高榮譽,並避免評選的複雜性,除丘教授任評委會主席外,評委均由世界一流的非華裔數學家組成。」
1998年12月,首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之後每隔3年舉行一次,第二屆和第三屆大會分別在中國臺北和香港舉行。
晨興數學獎旨在表彰45歲以下,在基礎數學及應用數學上有傑出成就的華人數學家。晨興數學獎每3年評選一次,在每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開幕典禮上公布獲獎者名單。
2001年,第二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設陳省身獎,得獎者是對數學研究或在推動數學發展的公職服務方面作出卓越貢獻的華人數學家;2004年,第三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設國際合作獎,表彰通過合作、培育和支持華人數學家、促進數學在大中華地區發展的人士。2004年,國際數學大師陳省身先生向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捐資10萬元人民幣以示支持。
本次會議組委會主席劉克峰教授在第一屆和第三屆大會上獲晨興數學獎銀獎和金獎。他說:「作為兩屆晨興獎得主,我對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有特別的感情。在這裡,我的學術工作得到表揚,許多華人數學家得到有力鼓舞。3年一度的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已經成為讓數學家交流最新研究心得的權威平臺。」劉克峰現為浙江大學數學科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數學系主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數學教授。
數學天空的新星
2007年12月17日晚,本次大會舉行新世界數學獎頒獎禮,24位來自全球各地的青年華人學生獲獎。其中,法國第11大學的鄭維喆和浙江大學的徐浩獲博士論文金獎及7萬元獎金;中國臺灣清華大學的陳乃嘉獲碩士論文金獎及3萬元獎金;來自中國臺灣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的5名大學生,獲學士論文金獎及1萬元獎金。
新世界數學獎由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鄭家純先生與丘成桐共同發起創立,面向全球華人數學領域的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每3年一次在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上頒發。鄭家純認為,中國人的數學造詣很高,但能獨當一面、在世界上具有影響力的卻不多,盼望獎項的設立能發掘和培養更多的華人數學領袖。
丘成桐在頒獎禮上表示,本次獲獎論文的水平很高,尤其是博士論文和碩士論文,而且,這些優秀的博士生和碩士生並沒有集中在中國所謂的名校裡,更多分布在一些偏遠地區的大學。「所以,我覺得整個中國的數學前景很值得期待,這樣發展下去,祖國的數學事業很有希望。當然,這還需要我們更多地努力。」
丘成桐鼓勵獲獎同學繼續努力進取,為中國本土的數學發展貢獻力量。在本次大會期間,兩位博士論文獲獎者籤約了國內的研究機構,他們在國內的待遇比在國外更好。
本次大會啟動了面向全球華人中學生數學團隊的丘成桐數學獎,該獎由丘成桐和泰康人壽董事長陳東升共同創立。陳東升說,中國的教育體系中,應試教育是一個嚴重問題,培養創新型人才尤為重要。
「再也不能讓數學系學生當志願者了」
作為本次大會組委會主席,劉克峰付出很多勞動,然而收穫更讓他興奮不已。「我相信,這是一次可以載入中國數學史冊的盛會,我聽到了中國成為數學強國的前奏,有200多位華人數學家在這次大會上作了報告,水平相當高;新世界數學獎的獲得者讓我們發現了最優秀的數學人才,新一代正在成長,我們在努力創造條件讓他們回國工作。我相信,在未來5到10年內,中國的數學事業會有突破性進展。」
看到中國有如此之多熱愛數學、鍾情數學的優秀學生,法國格勒諾布爾第一大學數學系教授Jean-Pierre Demailly對劉克峰說:「法國有最優秀的數學傳統和數學教師,但現在的法國青年人不太願意學習,如果能將中國優秀的學生和法國優秀的老師結合在一起,那麼就能有最好的收穫。」
日本京都大學的Kyoji Saito教授是日本新創立的國立數學與宇宙科學研究所的資深研究員,他希望中日兩國在數學物理研究上加強合作,並希望劉克峰向日本推薦優秀的中國學生,由雙方共同培養。
在一次午餐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院院長亨利·佩克哈姆和劉克峰討論:如果能推薦浙江大學最優秀的數學系學生到哥倫比亞大學讀博士,那麼他可以利用院長的權力為這些學生申請到學費甚至全額獎學金,並免去他們的託福和GRE考試,代之以開學前3個月參加大學的英語強化培訓。
2003年,劉克峰剛到浙江大學主持數學科學研究中心的工作,他努力組織研討班、邀請國際數學大師演講,但一個讓他萬般不解的現象是:「數學系的學生很少參加這些研討會,甚至有時研討會上一個浙大的學生都沒有。」原來,研究生們將精力都用在發表論文和託福、GRE考試上,不在乎其他領域的發展。他爭取到學校同意,取消數學系碩士研究生要發表論文才能畢業的規定。
本次大會有31個全體講座和40多個專題講座,在浙江大學設立了12個分會場,大會志願者大都是浙大數學系的學生,但這樣的安排卻讓組委會工作人員頭痛不已:一到開會時,志願者們全都到會場聽報告去了,工作人員不得不在幾個會場間奔波,手機打得發熱。一位嗓子累得沙啞的工作人員說:「以後再也不能讓數學系的學生們當志願者了。」
大會的成功讓丘成桐異常高興:「國家經濟發達,大家都能安居樂業,這正是發展中國基礎科學的最好機會。兩千多年前,希臘人在他們生活舒適時,打下了科學的基礎,影響了整個人類科學的歷史,中國到了現在的程度,應當也有這樣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