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17 06:45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項捷 通訊員 潘劉晶
要是我來景寧,能不能請我吃一碗地道的英川粉皮?
英川人對於粉皮熱愛到什麼程度?
他們每天早上吃粉皮,就像重慶人民對於小面那樣是種一生無法割捨的摯愛。
英川鎮粉皮辦主任張昌勇這幾天可忙壞了,一邊考察景寧縣城內所有的英川粉皮店,一邊籌劃著成立英川粉皮協會,要把集體商標拿下來,配上一個好看的LOGO,可以像縉雲燒餅那樣漂洋過海。
《舌尖》的總導演陳曉卿在某節目上談到,更偏愛源於勞動人民的食物,因為有一種煙火氣,有一種人情味。還真別說,坊間真有人說,英川的粉皮就是接下來《舌尖》劇組的備選拍攝食材之一。
第一站
堅持用最土的辦法蒸粉皮。
英川有很多人出來做粉皮生意,景寧縣城裡,就有12家,算上不是英川人開的就達到近30家。
「像我們這樣用最老土的辦法蒸粉皮的卻數不出幾家。」張輝海說,他知道這種耗能低效的烹飪模式很土,但卻能保留住粉皮最純粹的味道。
張輝海在兩年半前接手了一家頗有「歷史」的英川粉皮店,鋪子不大,就在老景中的對面,他是這家十幾年老店的第五任接班人,招牌都不用換,還是一樣的手法,賣的還是英川粉皮。
每天早上一碗粉皮,精氣神就出來了
市民張先生家住在景寧縣城團結門一帶,每天騎著電瓶車趕著老遠來吃這一口。「我是地道的英川人,就好這口,每天吃。」他說,「口味不會變,因為在英川的老一輩人人都會製作粉皮,不存在秘方。」
葉木香面前的粉皮是別人預定的,拿回家當麵條煮
其實張先生可以選擇更近的粉皮店,之所以來這裡,正是因為這裡烹飪方式老土。
「真的有區別嗎?」
「當然,非常明顯。」
關於這個結論,記者向十位以上當時不在店裡用餐的景寧人求證過,坐實,可信。
小粉皮有大講究。
老闆也很大方,每天就賣26斤米的粉皮。劃一下重點,把米打成粉之後,是要加入紅薯粉的,加多少呢?26斤米加2斤紅薯粉,大概就是這個比例。
一天要燒70瓶開水。一般來說,粉皮店多是夫妻檔,因為一個人忙不過來。而兩個人呢,又需要極高的默契,比如說,早起。
第二站
這就是蒸好的粉皮
每天早上三點半,張輝海和妻子葉木香準時起床。每天早上四點,他倆準時到達小店,摸著黑開始一天的工作。
夏天日頭來的早,要是寒冬,那就是在寒風黑夜中開工兩個小時才能迎來一天中的第一縷曙光。
之前說了,因為是用最土的辦法蒸的,所以需要燒煤球熱鍋爐,還要準備開水。就是那種熱水瓶,一天需要大概70瓶左右的開水,而這些都需要用鍋爐一壺壺燒出來。
然後把混好的米粉加水打成米漿一樣的狀態,就成了製作粉皮的原料。英川鎮裡老一輩的人都會做,臨近的包括慶元和龍泉的一些鄉鎮也做類似的粉皮,但都融入了比較強的本地特色,最大的差別就出現在配料上。
第三站
有一種神配料叫紫蘇。
上文提到,用土辦法做粉皮的店已經不剩幾家了,那其他店都怎麼做呢?他們有個升級版的鐵籠屜,是個方形的樣子,一次大概可以蒸七份,直接將麵皮倒在鐵皮盒盒裡。也許是因為導熱快,這樣蒸出的粉皮用時只要土灶的三分之一,我個人估計對於能源也會更節省。
配料也很簡單,就是香菜、蔥和雪菜
以前是老景中,現在是職業高中,每天早上第一波客人主要是以學生為主。所以張輝海夫妻倆必須在第一波學生到來之前準備好至少60份的粉皮。不然一張粉皮要蒸3分鐘,三個鍋爐就算同時開工學生娃兒也等不住。
老闆坦言,接手這家粉皮店是因為自己的孩子來縣城念初中了,來縣城謀業方便照顧小孩。並且,前幾任店主不做倒真的不是因為生意不好,而是太累了,這般起早貪黑上了點年紀真是有些吃不消。
早上十點,要洗的碗已經堆成了小山
說了這麼多,說餓了,先來嘗一碗粉皮吧。我要了一份粉皮,加肉絲,加雞蛋,五塊錢。不對,我吃了兩份。
這就是傳說中的神配料紫蘇啦
蒸好的粉皮清澈透亮,不能太厚,影響咀嚼口感,也不能太薄。因為鐵皮盒盒蒸出來的粉皮我也吃過,略薄一些,筷子一攪容易爛,彈牙感不好。
對於一份粉皮,我個人覺得評斷標準就兩條:米香否?彈牙否?
葉木香要同時照顧三個蒸鍋裡的粉皮是不是已經熟了,蒸熟的粉皮被筷子從一頭捲起,然後順勢捲成了一個小長卷卷,對摺後放入碗裡。所以,碗裡的英川粉皮不是像麵條似的,而是只有粗粗的一大條,有一點點像重慶的鋪蓋面。
劃重點,這個時候你在桌上找一找,有一盒看去像紫菜乾一般顏色的調味料,這個就是吃英川粉皮的精髓,紫蘇。紫蘇作為一種植物,自帶奇異的香氣,不知道其他地方吃粉皮放不放,可英川人一定會放,那種香氣鋪墊在粉皮的糯米香味之上,真是畫龍點睛。
記者也來體驗了一把粉皮的製作
吃之前先喝口湯,從喉嚨到胃一暖,加上點辣子,入口生津,這下,這一碗粉皮的精神氣就出來了。
葉木香說,紫蘇是自己種的,每年醃製的紫蘇至少有200斤,可以看出,景寧人民對這道配菜的喜愛。
上午十點,張輝海開始收尾工作,他們還有170隻碗要洗。
15056019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