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寧英川粉皮 用最土的方法蒸出舌尖上的煙火味

2020-11-28 浙江在線

2017-09-17 06:45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項捷 通訊員 潘劉晶

要是我來景寧,能不能請我吃一碗地道的英川粉皮?

英川人對於粉皮熱愛到什麼程度?

他們每天早上吃粉皮,就像重慶人民對於小面那樣是種一生無法割捨的摯愛。

英川鎮粉皮辦主任張昌勇這幾天可忙壞了,一邊考察景寧縣城內所有的英川粉皮店,一邊籌劃著成立英川粉皮協會,要把集體商標拿下來,配上一個好看的LOGO,可以像縉雲燒餅那樣漂洋過海。

《舌尖》的總導演陳曉卿在某節目上談到,更偏愛源於勞動人民的食物,因為有一種煙火氣,有一種人情味。還真別說,坊間真有人說,英川的粉皮就是接下來《舌尖》劇組的備選拍攝食材之一。

第一站

堅持用最土的辦法蒸粉皮。

英川有很多人出來做粉皮生意,景寧縣城裡,就有12家,算上不是英川人開的就達到近30家。

「像我們這樣用最老土的辦法蒸粉皮的卻數不出幾家。」張輝海說,他知道這種耗能低效的烹飪模式很土,但卻能保留住粉皮最純粹的味道。

張輝海在兩年半前接手了一家頗有「歷史」的英川粉皮店,鋪子不大,就在老景中的對面,他是這家十幾年老店的第五任接班人,招牌都不用換,還是一樣的手法,賣的還是英川粉皮。

每天早上一碗粉皮,精氣神就出來了

市民張先生家住在景寧縣城團結門一帶,每天騎著電瓶車趕著老遠來吃這一口。「我是地道的英川人,就好這口,每天吃。」他說,「口味不會變,因為在英川的老一輩人人都會製作粉皮,不存在秘方。」

葉木香面前的粉皮是別人預定的,拿回家當麵條煮

其實張先生可以選擇更近的粉皮店,之所以來這裡,正是因為這裡烹飪方式老土。

「真的有區別嗎?」

「當然,非常明顯。」

關於這個結論,記者向十位以上當時不在店裡用餐的景寧人求證過,坐實,可信。

 小粉皮有大講究。

老闆也很大方,每天就賣26斤米的粉皮。劃一下重點,把米打成粉之後,是要加入紅薯粉的,加多少呢?26斤米加2斤紅薯粉,大概就是這個比例。

一天要燒70瓶開水。一般來說,粉皮店多是夫妻檔,因為一個人忙不過來。而兩個人呢,又需要極高的默契,比如說,早起。

第二站

這就是蒸好的粉皮

每天早上三點半,張輝海和妻子葉木香準時起床。每天早上四點,他倆準時到達小店,摸著黑開始一天的工作。

夏天日頭來的早,要是寒冬,那就是在寒風黑夜中開工兩個小時才能迎來一天中的第一縷曙光。

之前說了,因為是用最土的辦法蒸的,所以需要燒煤球熱鍋爐,還要準備開水。就是那種熱水瓶,一天需要大概70瓶左右的開水,而這些都需要用鍋爐一壺壺燒出來。

然後把混好的米粉加水打成米漿一樣的狀態,就成了製作粉皮的原料。英川鎮裡老一輩的人都會做,臨近的包括慶元和龍泉的一些鄉鎮也做類似的粉皮,但都融入了比較強的本地特色,最大的差別就出現在配料上。

第三站

有一種神配料叫紫蘇。

上文提到,用土辦法做粉皮的店已經不剩幾家了,那其他店都怎麼做呢?他們有個升級版的鐵籠屜,是個方形的樣子,一次大概可以蒸七份,直接將麵皮倒在鐵皮盒盒裡。也許是因為導熱快,這樣蒸出的粉皮用時只要土灶的三分之一,我個人估計對於能源也會更節省。

配料也很簡單,就是香菜、蔥和雪菜

以前是老景中,現在是職業高中,每天早上第一波客人主要是以學生為主。所以張輝海夫妻倆必須在第一波學生到來之前準備好至少60份的粉皮。不然一張粉皮要蒸3分鐘,三個鍋爐就算同時開工學生娃兒也等不住。

老闆坦言,接手這家粉皮店是因為自己的孩子來縣城念初中了,來縣城謀業方便照顧小孩。並且,前幾任店主不做倒真的不是因為生意不好,而是太累了,這般起早貪黑上了點年紀真是有些吃不消。

早上十點,要洗的碗已經堆成了小山

說了這麼多,說餓了,先來嘗一碗粉皮吧。我要了一份粉皮,加肉絲,加雞蛋,五塊錢。不對,我吃了兩份。

這就是傳說中的神配料紫蘇啦

蒸好的粉皮清澈透亮,不能太厚,影響咀嚼口感,也不能太薄。因為鐵皮盒盒蒸出來的粉皮我也吃過,略薄一些,筷子一攪容易爛,彈牙感不好。

對於一份粉皮,我個人覺得評斷標準就兩條:米香否?彈牙否?

葉木香要同時照顧三個蒸鍋裡的粉皮是不是已經熟了,蒸熟的粉皮被筷子從一頭捲起,然後順勢捲成了一個小長卷卷,對摺後放入碗裡。所以,碗裡的英川粉皮不是像麵條似的,而是只有粗粗的一大條,有一點點像重慶的鋪蓋面。

劃重點,這個時候你在桌上找一找,有一盒看去像紫菜乾一般顏色的調味料,這個就是吃英川粉皮的精髓,紫蘇。紫蘇作為一種植物,自帶奇異的香氣,不知道其他地方吃粉皮放不放,可英川人一定會放,那種香氣鋪墊在粉皮的糯米香味之上,真是畫龍點睛。

記者也來體驗了一把粉皮的製作

吃之前先喝口湯,從喉嚨到胃一暖,加上點辣子,入口生津,這下,這一碗粉皮的精神氣就出來了。

葉木香說,紫蘇是自己種的,每年醃製的紫蘇至少有200斤,可以看出,景寧人民對這道配菜的喜愛。

上午十點,張輝海開始收尾工作,他們還有170隻碗要洗。

1505601925000

相關焦點

  • 地道川味臘腸,吃出舌尖上的年味兒
    作為一個嗜辣星人,最愛的就是鹹、甜、麻、辣的地道四川香腸,每一口都讓人念念不忘!作為一枚地道的川妹子,逢年過節最愛的就是餐桌上各種臘腸菜,什麼臘腸煲仔飯、荷蘭豆炒臘腸、花菜炒臘腸等等,美味臘腸可以炒一切,每一口都是幸福感爆棚!
  • 英中時報:《舌尖上的中國》引全球華人共思懷
    一幕幕習以為常的家常吃食製作情景,發生在離中國一萬公裡以外的小小島國上。常年留英的人們,用最原始的方式,儲存著中國的味道。舌尖的秘密「《舌尖上的中國》雖然不能代表中國飲食在我心中的全部印象,但貼近生活,接近勞動大眾,讓人覺得很親切,更能激發思鄉之情。」
  • 浙江省最好吃的早餐地圖,台州這幾個你吃過嗎?
    特別是這碗片兒川,風靡杭州已達百餘年!嗦一口麵條,喝一口熱湯,再來一片筍,簡直回味無窮。杭州人愛吃麵是出了名的。拌川、蝦爆鱔面、蔥油拌麵、豬肝面,乾麵、湯麵應有盡有,各種澆頭,花樣百出。此外,杭州人還喜歡吃煎炸和餅食,生煎包、煎餃、醬香餅、燒餅等也都是杭州人早餐必備的。
  • 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帶你吃遍潮汕美食,每一樣都垂涎三尺
    舌尖上的潮汕,盤點潮汕必吃10大美食,看看你都吃過哪些?對於吃貨來說,潮汕是一定要去的。我在廣東工作了好幾年,離潮汕還是蠻近的,做個高鐵一個小時就到了。潮汕牛肉丸的傳統製作是選用新鮮的上好牛肉,用指定的捶打工具,放在大砧板上上下用力地把牛肉捶成肉醬。中途再加上食用鹽,味精,魚醬繼續在捶打20分鐘。捶打至肉醬不粘手不掉為止,然後用手抓起肉醬,用手握緊拳擠成肉丸。這製作過程就像一個表演,陳曉卿導演曾經還專門有一集「舌尖上的中國」講的就是潮汕牛肉丸。看過的人都會為裡面的手工製作所驚嘆,感嘆勞動人名的智慧。
  • 《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十年間吃遍美食,告訴你什麼是人間美味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優點才拍出了《舌尖上的中國》。03舌尖上的中國靈感來源《舌尖上的中國》火了之後,導演陳曉卿出了一本書,叫《至味在人間》。他在《至味在人間》這本書中用了將近150萬字,寫下了自己近10年的舌尖之旅。這本書裡面記錄的是我十年以來,關於美食稍縱即逝的一些心得。因為我給自己的定位也不是一個美食家,我只是一個美食愛好者,我寫的東西裡面是我的好奇心,它相對的就會比較容易滿足。
  • 黑暗料理界「小清新」盤點:它們是舌尖上的另類鄉愁!
    這些舌尖上的另一種「美味」有的令人聞風喪膽,有的讓人不忍直視。不過,今天筆者要盤點的並非蝙蝠、老鼠等極度毀三觀的邪教黑暗料理,準確地說,這是一些腦洞大開卻營養豐富的中華特色美食,它們是黑暗料理界的「小清新」,更是一些人舌尖上的另類鄉愁,若有機會你也不妨試上一試。不過,保險起見,還是建議——飯點慎入!
  • 煙火氣和仙女味並存的性冷淡咖啡館,連阿姨都愛去「噶鬧忙」!
    在永康路襄陽南路的周圍從不缺少咖啡店的存在最近,又有一家咖啡店悄悄地開在了那裡簡約的性冷淡風,安靜地融入在充滿生活味的街道去店內喝上一杯咖啡,坐在店門前或是窗邊感受著熙熙囔囔的人群,也不失另外一番閒暇美好!
  • 舌尖上的江西興國「四星望月」入選國宴及製作方法
    「黃隆順」客棧將草魚按照興國粉蒸魚的製法做了一道米粉魚,並配上花生米、筍燒肉、煮雪豆和炒雞蛋四道小碟,宴請毛委員。毛澤東同志風趣地取名為「四星望月」。這個菜名就這樣叫開了,並流傳至今,成為興國人迎送客人的一道傳統名菜。
  • 「客家美食」舌尖上的梅州
    做法是:1、把五花肉、(幹魷魚、香菇、蝦米用溫開水泡半個鐘),切成末,然後用鍋炒熟備用(五花肉不用炒,用生的)。2、把木薯粉和以上材料加少許水混和,加胡椒粉(各人喜好的量),鹽,雞精攪成團(也可放少許醬油)。3、拿一個蒸盤在蒸盤裡塗上少許的油。把弄好的團捏成一個個丸不要太大)放在上面。把鍋裡放冷水燒開,把肉丸放到鍋裡蒸12-15分鐘。然後可以出鍋了。
  • 「舌尖體」走紅 你所不知道的《舌尖上的中國》
    1前期準備  「以一種比較慢的節奏去吃東西、去生活,食物都是最本初的那種食物,最乾淨、最樸素、最具有自然韻味的。」  如果你看過《留住手藝》、《北京記憶》這兩部紀錄片,那麼就不難理解《舌尖上的中國》的敘述風格了。
  • 蒸饅頭時沒有鋪墊的紗布,可以用什麼代替,來看看這幾種方法
    每次我們在蒸饅頭的時候,都會在饅頭下面墊上一層紗布,那麼為什麼要墊鋪紗布呢?這是因為,以前蒸饅頭都是用的竹製籠屜,而竹製籠屜的好處是吸水效果好,但是縫隙比較大,蒸出的饅頭樣子不好看,還容易粘在籠屜上,而加上一層紗布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 清蒸石斑魚,巧用廚師蒸魚的方法,記住這三項八步,魚肉鮮嫩爽滑
    蒸是最能考驗食材的新鮮程度和廚師功底的,蒸多一分則老,差一分則生,鮮度不足則異味重,做不好會事倍功半。因此最原始的烹調方法,卻是最考驗廚師技術的專業程度。清蒸是一種烹調方法,區別於紅燒、幹燒等製作方式,是用水通過高溫加熱至沸騰後產生蒸汽作為傳熱媒介,利用水蒸氣的高溫作用,使原材料加熱直至成熟的一種烹飪方式。烹飪中,蒸這種方法既能製作主食,也能製作小吃。
  • 精選芙蓉鯽魚、草魚粉皮、紅燒全魚、銀絲長魚幾道魚肉做法收藏了
    2.取大碗倒入雞蛋清,用竹筷打散,然後倒入鯽魚湯,用竹筷把雞蛋清和魚湯攪勻,放入鯽魚,加熟豬油,撒上熟火腿末、水發香菇絲,上籠在大火上復蒸3-5分鐘即成。粉皮切成5釐米長,2釐米寬的條,先用溫水洗去酸味,再用清水漂淨;雪裡紅鹹菜洗淨後切成末,備用。 2.炒鍋燒熱,用油滑鍋後,加熟豬油燒至七成熱,下蔥段、薑片略爆,再將魚塊下鍋2面略煎一下,烹黃酒,蓋上鍋蓋稍燜。
  • 教你荷葉蒸蝦的做法,牢記3大步驟,蒸一蒸10分鐘出鍋,好吃入味
    母親做的荷葉蒸蝦,是我最喜歡吃的,剛進門,就聞到了香噴噴的荷葉味和蝦仁味,吃起來香極了,一頓2斤大蝦都吃不完!母親一做這道菜,我就能吃上2碗飯,老爸就能多喝上2小杯酒,總之全家人都很愛吃!步驟二:準備一張荷葉幹,將它放入鍋中燒開,將荷葉放入鍋中燙2分鐘,然後撈出,洗淨,放在蒸籠內。步驟三:將蝦肉醃製好,加一把九層塔子攪拌均勻,然後將蝦肉放在荷葉上,裡面放上薑絲、蔥段即可,再將多餘的荷葉對摺起來,熱水蒸10分鐘,時間到出鍋為止。
  • 茶碗蒸和土瓶蒸,藏著一個國家的民族性
    茶碗蒸即是如此,本質上,它與中國人人人會做的雞蛋羹沒區別,但採用了喝茶的小瓷碗作為餐具,搭配蝦仁、香菇、蛤蜊、乾貝、蟹肉、魚肉、菠菜,拼成漂亮的擺盤,很難讓人不食指大動。追究茶碗蒸的做法,其中細節讓人動容。蛋液中需要兌入鰹魚花和昆布煮成的日式高湯,打勻後入鍋前要用篩網過濾掉蛋液表面的小氣泡和絮狀物,蒸製過程中還要覆上戳了小孔的保鮮膜,避免水汽滴入。
  • 一文告訴你其中奧妙以及土瓶蒸的品嘗方法
    其實這不是單純營造氣氛用的器具,土瓶的壺型是有講究並經過設計的,甚至土瓶蒸的湯、肉類、檸檬還有一套標準的吃法。它通常以泥土而製成茶壺茶碗盛裝,稱為「土瓶」;又因為蒸製而出,謂之為「土瓶蒸」。土瓶,代表食材是當季盛產、質量最新鮮的時刻,以嗅覺捕捉季節的一道菜。比方有奇香的秋天食材之王──松茸,大多是放在土瓶內。那為什麼這道菜要放在土瓶內,而不是用碗?土瓶的精髓是什麼?
  • 舌尖上的字體——人間有味是清歡
    作為歷史最悠久的菜系之一,菜品雍容華貴、中正大氣、平和養生。與魯菜一般擁有雍容華貴的姿態,是正韋榜書體。延續數位清代皇帝書法字跡風骨的同時加以規範和創新,字形端正綿長,渾厚舒展,內裡又像極了山東人的質直樸實、豪爽仗義。
  • 為什麼有人不提倡用酵母蒸饅頭?
    老面有各種菌,說不定還會汙染上一些不該有的菌種,未必是最好的。當然,很多人習慣了鹼的味道,就像粽子一樣,也無可厚非。老面就是面種,用些少麵粉和水搓成小團蓋密放溫暖地方第二天發二倍大加入麵粉和水搓成大麵團蓋密放溫暖地方發二倍大加入純鹼搓幾分鐘聞是否有酸味如果是香甜味就可以了,如果還有酸味就再加些少純鹼就可以了。記得留一小塊麵團做面種下次接著用。發酵粉和面頭髮面最簡單的區別,一個有營養一個沒有,發酵粉就像酸奶奶一樣,裡面是有好的菌,面頭就是就像是變質的酸奶,是壞了的菌發酵。
  • 川貝母的養生功效和在廚房裡的運用
    川貝母,又叫川貝、平貝、冬貝、松貝、黃虻、苘、貝母、空草、藥實、勤母、苦花、貝父等。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或稜砂貝母的乾燥鱗莖。主要產於四川、甘肅、青海、雲南等地。川貝母味苦、甘,性微寒。歸肺、心經。
  • 「粉蒸」分兩種,用粉各不同,掌握這10個要領,蒸啥都好吃
    「粉蒸」分兩種,用粉各不同,掌握這10個要領,蒸啥都好吃。「粉蒸」是將初加工的食材(調味後)表面裹一層粉,通過旺火足氣和長時間的蒸製加熱,使調味料充分浸透食材,並使其軟爛的一種蒸製方法。我們通常的蒸製方法會使湯汁增多,食材味道變淡,而裹入粉後,粉會吸收湯汁,彌補缺點,食材在軟爛的同時,自身鮮味和調味料一體化形成更醇厚的風味,所以粉蒸是比較合理的科學烹調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