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振興小站稻 找回「舌尖上的味道」

2020-11-24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nbsp&nbsp&nbsp&nbsp天津學懂弄通做實十九大精神網上學校

&nbsp&nbsp&nbsp&nbsp天津北方網訊:今年,全市小站稻種植面積已快速擴大到近80萬畝,創近20年來最大規模。按照天津小站稻產業振興規劃,到2022年,小站稻生產面積將達100萬畝。

&nbsp&nbsp&nbsp&nbsp「我第一次品嘗和認識小站稻是兒時在津南區親戚家,當時感覺用小站稻蒸出的米飯特別香,晶瑩、飽滿、有黏性,不用伴菜就可下飯。後來,很多年沒有吃到這個感覺了。如今,天津實施小站稻產業振興規劃,請問市民還能吃到正宗小站稻那種『兒時的味道』嗎?」記者提問。

&nbsp&nbsp&nbsp&nbsp昨日上午,市農業農村委主任沈欣帶領相關處室和有關區農業部門負責人走進津雲中央廚房直播間,在海河傳媒中心推出的「向群眾匯報──2019年委辦局長年終訪談」直播節目現場,公布農口系統年度答卷,同時現場回復群眾、專家和媒體關心的熱點問題。

&nbsp&nbsp&nbsp&nbsp「您的這種味覺記憶,其實也留存在許多天津中老年市民的腦海中,說明小站稻的確是咱天津地產農產品中不可多得的一個『寶貝』。小站稻源於宋遼時期,成名於清代,因清末將領周盛傳在小站練兵屯田種稻而得名,小站稻曾因品質特徵和歷史文化底蘊而馳名中外,是我國第一個糧食作物地理標誌農產品證明商標,也是我市農產品品牌中一張靚麗的名牌。」沈欣說。

&nbsp&nbsp&nbsp&nbsp「遺憾的是,前些年,因水資源短缺,我市小站稻種植面積大幅銳減,導致小站稻品牌效應一度嚴重弱化,市民很難吃到本地生產的像小站稻這麼好吃的稻米了。」話鋒一轉,沈欣滿懷信心地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小站稻問題,部署啟動了天津小站稻產業振興規劃,農口系統將通過高科技種植和產業鏈重構,讓更多的人重新找回曾經失去的「舌尖上的味道」,重振小站稻這個「金字招牌」。

&nbsp&nbsp&nbsp&nbsp那麼,農口部門將採取哪些具體措施,落實好小站稻產業振興規劃呢?沈欣答:「我們將從『品種、品質、品牌、產業』四個方面共同發力,採取可操作的有效措施,大力推動小站稻產業快速發展。」具體講,一是從品種上發力,提升優質小站稻品種育繁推水平。市農科院、天津農學院、市優農中心和國家粳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四家育種單位攻克一系列小站稻產業技術難題,育成了一批高產優質食味性好的粳稻新品種,今年,我市「津原U99」「津稻9618」「天隆優619」 「金稻919」四個優質小站稻品種獲全國性大獎。二是從標準化生產上發力,打造綠色生產基地。專門成立「天津市水稻產業技術體系」組織多家科研推广部門,制定並發布了6個天津小站稻地方標準,建立4個高標準小站稻種植核心示範片。基地內重點推廣了水稻基質育秧、統防統治、雷射平地、側深施肥、智能節水、立體種養等一批先進技術,推動小站稻生產向綠色、高質方向發展。三是從品牌上發力,堅持市場化運作方向。成功舉辦天津小站稻推介會、小站稻振興峰會、小站稻高端論壇、農民豐收節等活動,並在全國農產品交易會上舉辦了專題推介活動,不斷擴大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還成立天津市小站稻產業聯盟,吸引食品集團、中化集團、海墾集團、嘉裡糧油等大型龍頭企業積極參與小站稻產業振興。四是加快功能拓展,促進產業發展。不斷提高小站稻加工、儲運能力的提升,目前我市稻米加工能力已達60萬噸,已經能夠做到種植區域全覆蓋。同時深入挖掘小站稻的休閒觀光功能和文化體驗功能,為稻農和水稻企業帶來更大收益。

&nbsp&nbsp&nbsp&nbsp針對市民關心的在哪裡能買到正宗的小站稻問題,沈欣回應,「參與小站稻振興的各家龍頭企業正在積極布局銷售網點。目前,天津食品集團在全市有10家直營店銷售小站稻。益海嘉裡現有金龍魚和香滿園品牌小站稻系列產品,在大型超市都有售賣。喜歡網購的朋友可以登錄京東商城的小站稻大米旗艦店、天貓商城的小站稻旗艦店,直接購買到津南區產的日思牌小站稻等。」

&nbsp&nbsp&nbsp&nbsp市農業農村委統計顯示,今年,全市小站稻種植面積已快速擴大到近80萬畝,創近20年來最大規模。其中優質小站稻佔比達80.6%。這標誌著被社會廣泛關注的天津小站稻產業振興規劃初步取得可喜成效。沈欣表示,「按照天津小站稻產業振興規劃,到2022年,小站稻生產面積將達100萬畝。振興小站稻產業儘管任重道遠,但是我們農口一定不負重望,早日重塑小站稻輝煌。」(津雲新聞編輯李松達)

相關焦點

  • 「十三五」期間天津加快現代都市型農業建設 助力鄉村振興 農業...
    天津北方網訊:近日寒潮來襲,市農委及時組織技術人員來到田間地頭,深入大棚,指導農戶做好防風、保溫、降溼及病蟲害防治等田間管理,以減輕不利天氣對蔬菜生產造成的影響,確保「兩節」期間本地產蔬菜產品穩定供應。
  • 帶你找回小時候的味道
    ★聽說好看的人都關注我了>v 記得小時候最喜歡吃的就是自家種的西紅柿了,那酸酸甜甜的味道 但是現在的西紅柿似乎都吃不出小時候的味道了,那到底是小時候的情懷升華了那時西紅柿的味道;還是現在的環境真的讓西紅柿的味道變差了
  • 「紅月亮」明凌晨再現星空天津市民可見「帶食月落」
    我國除西部地區可以觀測到月食全過程外,大部分地區包括天津在內,可見「帶食月落」。   月食分為半影月食、月偏食和月全食。其中,月全食最為好看,此時,從地球上看去,月亮並不是從空中消失,而是呈現古銅色,也就是平常所說的「紅月亮」。本次月全食的初虧為28日2時24分,食既為3時30分,生光時刻為5時14分,復圓時刻為6時19分。其中,最精彩的全食階段長達1小時44分鐘。
  • 共創好滋味——透視農交會上的品牌味道
    新華社重慶11月30日電題:共創好滋味——透視農交會上的品牌味道  新華社記者於文靜、李松  奉節臍橙、「榮昌豬」香腸、中糧玫瑰紅糖、廣東陽江魚丸……日前在重慶市舉辦的第十八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農產品品牌集中亮相,麻辣鮮香、酸甜清爽等諸多味道,挑動著參展商和觀眾的味蕾,也從一個側面展示出現代農業的發展活力
  • 舌尖上的愛情,不過一盤情侶蝦的味道
    如果是情侶過去,那就端上一盤情侶蝦,直接剝,剝完餵她吃,愛情的答案就出來了。如果是朋友過去,那就端上一盤河豚,直接動筷子,結生死之交,友情的分量也見分曉了。舌尖上的愛情,不過一盤情侶蝦的味道蝦如其名,何謂「情侶蝦」呢?其實就是東方對蝦。它又叫「中國對蝦」,因其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等特點,被譽為「蝦中之冠」,名列我國海產「八珍」之一。
  • 舌尖上的HiFi 天津耳機專賣店二日遊(全文)_森海塞爾 HD800_音頻...
    舌尖上的HiFi 天津耳機專賣店二日遊    天津知名的耳機店目前大致形成三足鼎立的形勢,聯動印象(原津濱之聲跟我一樣選擇自駕的燒友可以走五環路往東南方向上京津高速(京津二高速)去天津,全程120-150公裡之間,也是相當方便的。
  • 《半月談》刊文:鄉村振興的五種「味道」
    新華社北京1月9日電 1月10日出版的第1期《半月談》刊發記者葉俊東、王俊祿採寫的文章《鄉村振興的五種「味道」》。摘要如下:作為《富春山居圖》原創地和實景地的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近年來致力於「味道山鄉」創建,這裡的鄉村有「媽媽」的味道、鄉愁的味道、綠色的味道,也有現代化的味道、復興的味道。鄉村振興何處著手?我們循著這些味道,或許會有新的發現。
  • 英中時報:《舌尖上的中國》引全球華人共思懷
    一幕幕習以為常的家常吃食製作情景,發生在離中國一萬公裡以外的小小島國上。常年留英的人們,用最原始的方式,儲存著中國的味道。舌尖的秘密「《舌尖上的中國》雖然不能代表中國飲食在我心中的全部印象,但貼近生活,接近勞動大眾,讓人覺得很親切,更能激發思鄉之情。」
  • 炸油條千錘百鍊的配方,比外面賣的還好吃,讓你找回小時候的味道
    炸油條千錘百鍊的配方,比外面賣的還好吃,讓你找回小時候的味道 2020-12-01
  • 推陳出新 傳承文登老味道
    那味道,從未淡出人們的記憶。作為一處交通要道,文登境內向來少不了過路人的身影。作為葷素搭配的「方便食品」,文登包子的名氣就這樣隨著旅人的腳步傳開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區建設,入選文登區首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威海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文登包子,逐漸在人們的口中失了「蹤影」。
  • 舌尖上的歷史與文化|史前味道演變與食物發明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舌尖上的歷史與文化》系列課程從人類飲食歷史與文化演進的視角出發,按照舌尖上的穿越、工具、進化、傳說、發明、民族、產業、安全和科學等內容,介紹人類追尋食物、改變食物並最終改變自己的足跡。同時,課程將食物背後所賦予的歷史與文化內含穿插其間,探尋食物背後的故事,探索中華飲食歷史與文化奧秘。
  • 天津市氣象局發布天津今年秋冬季天氣趨勢
    天津市氣候中心介紹9-10月天津市天氣氣候情況  2020年9月,天津全市降水量106.4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1倍以上,位列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高值第四位。全市平均氣溫21.4℃,較常年同期偏高0.4℃。
  • 蒿子粑粑,舌尖上的春天
    蒿子作為一種大山裡的自然饋贈,經過農人之手,搖身變成了舌尖上的美食。對於在外的故鄉人來說,蒿子粑粑經過長途運輸,走進城市,是告慰異鄉人舌尖上的鄉愁。而吃蒿子粑粑,對故鄉人來說,是在享受人間舌尖上的春天。春風送暖,萬物復甦,經過一冬的沉澱,蒿子發出綠色的嫩尖。田埂上、山丘上到處都有。雨水過後,蒿子嫩芽上含著滴滴露珠,好不誘人。
  • 味覺,被食材綁架的味蕾,產生舌尖上的快感
    如此長期以往,沒有足夠的刺激味道,難以喚醒味蕾的神經反應。地處中國南方的廣東粵府人的飲食習慣,素以清淡溫潤為主。再加上其地處溫熱地帶,自然環境裡瘴氣偏重,當地人對食材品質尤其講究。由此作為粵府人飲食文化的底色,滋生出名聞世界的粵式菜系。
  • 12星座舌尖上的味道是什麼?-知識百科-川北在線-川北全搜索
    12星座舌尖上的味道是什麼?時間:2014-05-27 10:24   來源:搜狗問問   責任編輯:張易川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搜狗旗下的互動問答社區,用戶可以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或者搜索其他用戶沉澱的精彩內容;在這裡可以感受到最熱烈的互助氣氛,瀏覽到最精彩的問答內容。
  • 地道川味臘腸,吃出舌尖上的年味兒
    作為一枚地道的川妹子,逢年過節最愛的就是餐桌上各種臘腸菜,什麼臘腸煲仔飯、荷蘭豆炒臘腸、花菜炒臘腸等等,美味臘腸可以炒一切,每一口都是幸福感爆棚!如今工作在外的我,更是懷念充滿家鄉味的臘腸,可惜所在城市的地道川館子並不多,常常要跨越半個城市才能嘗上那一口家鄉味,每當熟悉的味道湧上舌尖時,瞬間就能回憶起記憶中的老味道。 後來工作越發忙碌,空餘時間越來越少,沒有精力再跑大老遠去吃家鄉菜,於是尋尋覓覓,終於找到了一家地道的川味臘腸,就是這款四川香腸,口感很地道。
  • 舌尖上的美麗鄉愁,美食紀錄片的文化功能
    張慧瑜2012年「意外」出現了一部呈現中國飲食文化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這部七集紀錄片在央視綜合頻道《魅力記錄》欄目一經播出就在微博上引起巨大「圍觀」,成為近些年難得一見的製作與口碑俱佳的國產原創紀錄片。據統計,該節目平均收視率為0.48%,比同時段電視劇高出30%。
  • 小磨香油採用傳統小磨工藝,又讓我找回了兒時味道
    原標題:小磨香油採用傳統小磨工藝,又讓我找回了兒時味道小時候,媽媽經常給我做雞蛋羹,出鍋後的雞蛋羹淋上香油,甭提有多香了。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慢慢長大了,但卻怎麼也吃不到那麼香的香油了。幾經尋覓,我終於又通過魯花小磨香油找回了兒時的味道。
  • 童年的味道——花生糖,回味小時候的味道,快找回自己的童年吧
    童年的味道——花生糖,回味小時候的味道,快找回自己的童年吧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童年裡一款特別有名的小零食,它就是花生糖。3、將弄出來的花生糖放在案板上趁熱用擀麵杖將花生糖擀成平的。儘量要用成長方形或者四方形,然後用刀將花生米碎糖切成小塊,要在花生糖還沒有徹底硬化的時候切,這樣子比較容易,在表面撒上芝麻。就可以裝盤了。晾涼了又酥又甜,是小時候的那種甜甜的味道非常的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