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粥熬進了中醫心血 喝的是中華民族舌尖上的味道

2021-01-15 齊魯壹點

人紅是非多。就連張文宏都明說,「請別叫我網紅,叫我張醫生。」

張醫生的可愛與可貴之處就是總講大實話,常常單刀直入硬核科普,比如他說疫情當前,要抵抗病毒就得增強免疫力,增強免疫力就得吃高蛋白食物,早餐就得給孩子多吃雞蛋、牛奶等,「別喝粥」。「別」字雖絕對,但無非是強調,粥的營養價值不高,尤其蛋白含量不足。

只要不是槓精都能明白這個道理。不過,恐怕張醫生也沒想到,原來很多人對粥是有感情的,喝的不是粥,是回憶,是家庭的溫暖,是奶奶的囑託、媽媽的愛,是中華民族舌尖上的味道。

特殊時期尤其需要抵抗力,但早起喝粥應算是一代代傳下來的生存基因,埋在匱乏飢貧的深刻記憶裡,埋在儒釋道精神裡,埋在中醫學說裡,成了習慣,有了情結。專研明史的學者王春瑜講,一碗粥裝得下半部歷史。這話或是丁點不假。

這碗粥熬進了中醫心血

現在已經很難說清,粥從什麼時候與養生聯繫起來,可以肯定的是,它離不開道家。

中國古代既有道士,又有道醫,還有道士兼為道醫的傳統。他們在給人看病拿藥時,會開出食療配方,粥也就成了一種康養保健食品。

正所謂:藥補,不如食補。

這讓我想到了藥王孫思邈。他有個《千金藥方》,據稱是中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他在書裡引用扁鵲的話,大意講吃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藥能救急,但想要一輩子安穩就得食療。

他甚至主張,醫生看病要先食療,看不好了再用藥。另外還有信奉道學的醫聖張仲景,他那本被譽為中醫靈魂所在的《傷寒雜病論》中,有我國最早的食療學專篇。

本文無意做中西醫理論爭辯與考究。只想說明的是,粥由此融入到了中醫學說和諸多史書典籍中,它甚至順遂了古代皇帝想長生不老的心思,自上而下,無論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也都漸漸信服了粥的療養功效。

古人常說,五穀養人:五穀入胃在消化中產生谷氣,谷氣通才變成精氣,晨起空腹喝粥,能潤胃暖胃,疏通胃中谷氣。

清朝文人還撰有兩本粥譜,一是浙江嘉善人曹廷棟70多歲留下的養生隨筆集《老老恆言》,給粥分了三六九等:上品第一蓮肉粥,中品第一山藥粥,下品第一酸棗仁粥。

另一個是湖北蘄春人黃雲鵠收集,書中列粥品8類,共237種,內還有「粥之宜」、「粥之忌」等篇目。

還有一本暫不清楚明確成書時間,但頗見功力的著作:《百病飲食自療》。該書在前言介紹,明代李時珍的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中載有許多藥膳方,其中藥粥42種……高濂的《遵生八箋》,專列《飲饌服食箋》,粥類35種。

這裡邊包括芡實粥、蓮子粥,山藥粥、枸杞粥、胡麻粥、梅粥、人口粥、神仙粥等。神仙粥以何首烏熬煮而成,據粥譜介紹,其有駐顏、益腎、宜子之功,「治瘡尤效」。

對此,明史學者王春瑜在其文章中稱,一碗治傷風或補腎的稀粥,卻偏要扯到什麼神仙頭上。起名,向來是門學問。

一碗粥蒸煮一個時代

就算粥有千好萬好,但在古代,是喝粥還是食乾飯,基本就是貧富的差別和證明了。能頓頓吃乾飯的,絕非平民百姓之家。

從字形上看,粥是「鬻」字簡化,底下有「鬲」做煮粥器皿。容器,是上古時代開化與文明的標誌。米字兩邊熱氣蒸騰,米在鬲中爛而融化,這是粥出味道的火候,由此也生出個詞:糜沸。

「糜沸」這個詞後來用做比喻世事混亂,看上去意思變化有點大,但其實和粥也沒完全脫離。幾千年史卷,大體說就是有稀粥喝則安,無稀粥喝則亂。舊時王謝堂前燕,能飛入尋常百姓家,主要是喝不上碗粥啊。

廣大貧苦農民一年當中,多數時間也是吃糠醃菜,喝稀粥度日。要遇上苛政盤剝、土地兼併、天災人禍什麼的,百姓們甚至能把樹皮、草根吃的一點不剩,他們即便要改變現存秩序,也只是想求得一個能喝上稀粥的時代。

史籍中流傳千古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等,還是努力做到了吃乾飯與喝稀粥的平衡。他們對饑荒都上到了神經末梢般重視,畢竟先輩們留下了經驗:此時無論是你還是別人,只要開倉放糧、施粥以濟,貧黎窮庶都會應聲雲集。

善筆墨的文人常常將這些入詩作詞,他們既喜歡寫粥,也喜歡喝粥。一來粥之清雅符合文人志趣,二來多半文人也是窮人。

現在上了年紀的老人都受過窮,挨過餓。即便當下物阜民豐,可在他們記憶裡,始終有著匱乏飢貧的景象。他們經歷過一碗粥能救活一條命的年代。他們常對兒孫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這是可以理解的。

2020,全面脫貧與全面小康,想來不也是「粥」的事情嘛。

喝粥思源:我們從哪兒來到哪兒去?

喝粥的起源都說在黃帝,但並非說黃帝是粥的發明者。這裡有人們常引用的史書典籍的影響,比如《周記》載,「黃帝始烹谷為粥」;《史記》講,黃帝「藝五穀,撫萬民」。

總之,在普及喝粥這件事兒上,黃帝要排一號位。他不僅解決了紛爭,還天下太平,也被前文所說的後世道學家們尊為精神領袖。更重要的,他教會了老百姓播種與耕作。從氏族部落時的刀耕火種到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有田有水的地方才有了生命與華夏文明。

國人煮粥,最初用的應該是谷中之粟,也就是小米,產自中原,它後來漸漸成了百姓口糧和錢財的象徵。粟之後,才有粥飯,即具體的食品分類。到了南方,則用粳稻做白粥泡飯。《黃帝內經》中有「五穀為養」的說法,這算讓粥飯成了國民主食。

主食需要傳承,傳承需要習俗。

粥俗始自周代。「寒食節」在現代意義上的時間是清明前一天,它其實更代表了自然環境的風物變化。就像現在這三四月份,草木萌生、風乾物燥,正是小心火燭的時候。愛民的周天子下令禁火,可禁火後吃什麼呢?

於是就想到了粥。再往後就有了「寒食三日……煮粳米及麥為酪,搗杏仁煮作粥」等文史記載。這一習俗傳延到了清代。周還主張向老者奉以糜粥,可算作敬老節。

《禮記》中有這樣講,親人去世了,家人三天不喝水不開火,鄰居只好做些糜粥給他們吃。祭祀的重要性應該就不用多說了。

「糜」是粥煮爛後混沌圓融的一種狀態。唐朝孔穎達在注釋時硬是將糜與粥分開,說厚的叫糜,稀的叫粥,米要用飯匕(可理解為勺),粥拿碗即喝,因此也就有了「稀粥」廣為流傳。

中國古代凡能成俗,難少大儒。作為正統儒家思想的開山鼻祖,孔子倡導喝粥的話實在太多了。到弟子顏回簞食瓢飲的時候,粥已升華為安貧樂道的精神象徵。後來佛教傳入,臘八粥風靡盛行至今。相傳農曆臘月初八是佛祖釋迦摩尼成道之日。

如此,粥裡有了儒家禮義、佛家禪意,也有了道家藥理、文人史筆,但沒辦法,它還是難補鈣、難補腦、難補蛋白質。

相關焦點

  • 中藥熬糊了還能喝嗎
    遊戲人第一次煎中藥就熬糊了,那麼中藥熬糊了還能喝嗎?哪些中藥容易熬糊?中醫指出,中藥熬糊了如果繼續服用,不僅達不到應有的治療效果,有時甚至會適得其反。中草藥熬糊了,特別是碳化後,其藥性會發生變化,有的還會產生對身體有害的物質。如果繼續服用,不僅達不到應有的治療效果,有時甚至會適得其反。
  • 舌尖上的乾巴菌,還有這些不為人知的好處!
    舌尖上的乾巴菌,還有這些不為人知的好處!·澎湃號·媒體 文章轉載自公眾號雲南中醫
  • 長期喝中藥有副作用嗎?中醫告訴你答案
    中醫是祖國醫學,在疾病的治療上具有獨特的療效,調理陰陽,治病祛邪,保健養生,延年益壽。談起中醫,就不得不提中藥,雖然中醫的治療手段有很多,針刺、艾灸、拔罐、刮痧、貼敷等等。但是最核心最溫和的還是通過中藥來發揮中醫的治療作用。
  • 喝中藥千萬別加糖 正確喝中藥效果才好
    現在很多人看病的時候,選擇看中醫,或者說通過喝中藥慢慢調理身體。因為西醫治標不治本,中醫可以從根本調理身體,身體好了疾病治癒率自然會更高一些。但是中藥很苦,一些人喝不下去,便喜歡加些糖進去調味,這樣做是不行的。因為正確喝中藥才能有好的效果,亂來的話很容易影響藥效。
  • 舌尖上的崇陽 | 喝豬血湯
    紅紅綠綠,大包小包,一家子走在大路上,碰上個熟人就問:姐哥,走親戚啊。是啊,那個桃花姐就笑呵呵地答:我娘屋川劍年豬,喊我們喝豬血湯去呢。 哦吔,喝豬血湯啊,你娘屋川劍發財豬啊。 謝了啦。那個桃花姐答。這真是世間最幸福最有臉面的事。
  • 雍和宮15000份臘八粥兩小時分完 老字號凌晨開始熬製臘八粥
    馬賽麗說,自己是個中國迷,小時候在電視上看到李小龍,就對中國心生嚮往,對中醫更是頗感興趣,後來有機會來中國,她又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學習中醫,2019年6月剛畢業。聽朋友說起雍和宮有臘八節舍粥習俗,馬賽麗昨日凌晨5時就起床趕來排隊。
  • 蜘蛛熬水喝可治小兒腹瀉?誤信偏方或造成「二重傷害」
    市民曲女士的女兒腹瀉,曲女士的婆婆稱七隻蜘蛛熬水喝能治小兒腹瀉,曲女士不認同。隨後記者諮詢了安徽省第二人民醫院,兒科專家表示這種偏方毫無根據。曲女士家住高新區,家有一個兩歲的女兒,由於夫妻倆要上班,平時由奶奶照顧。最近一段時間,女兒因為受涼,有些拉肚子。
  • 咬文嚼字:中醫細說檸檬片泡水的副作用
    檸檬這種外形卡哇伊的水果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中醫認為無論是新鮮的檸檬汁還是幹檸檬片泡水,都有很好的保健養生作用:補充豐富的維生素C、美白養顏、消宿食、清腸通便,近期國外有研究指出經常食用新鮮榨取的檸檬汁或用幹檸檬片泡水甚至有減肥的功效,所以近幾年來食用檸檬保健養生便受到大眾的青睞。
  • 舌尖上的真實非洲
    舌尖上的南非南非鮑提起南非的海產品,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舉世聞名的「南非鮑」。然而,鮑魚非魚,實屬貝類。中醫認為,鮑魚能滋陰清熱、養肝明目,可治療肝腎陰虛等症。在一些東南亞國家,人們認為南非鮑魚具有壯陽的功效。--南非葡萄酒南非目前是世界上6大有名的葡萄產區之一,它所產的葡萄酒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3%。它的主要葡萄酒生產區分布在開普地區。開普地區處於非洲頂端地帶,它具有典型的地中海氣候。
  • 熬小米粥是有訣竅的,很多人第一步就做錯了,怪不得味道不好呢!
    熬小米粥是有訣竅的,很多人第一步就做錯了,怪不得味道不好呢!很多煮的小米粥不好喝,那是因為做法有誤,快來跟小編學做美味的小米粥吧!在製做美味的小米前,首先準備一個乾淨的大碗。然後將買來的小米倒入大碗中。接著往碗裡倒入適量的清水,將小米浸泡起來,浸泡的時間大概在30分鐘左右。
  • 舌尖上的鄂倫春味道
    大興安嶺上幸福味道  山木耳、老山芹、柳蒿芽、野兔、河魚、狍子,這些城裡人少見的山珍野味是鄂倫春人的珍寶。據老單介紹,鄂倫春族定居前是狩獵民族,在自然生存環境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以肉食為主的飲食習慣。他們經常吃的獸肉有:狍子肉、鹿肉、猂肉、野豬肉,其中狍子肉最多。  狍子屬鹿科食草動物,肉質鮮嫩、純厚,入口回味無窮,營養豐富。
  • 中藥怎麼熬,煎中藥正確處理方法
    目前中醫理論逐漸完善,且醫療技術也在不斷的更新,使得中藥治療能大範圍趨利避害,讓更多的人能藉以對症下藥。但唯一不足的是中藥治療的過程會比較漫長。中藥不僅味道非常的苦,很難下咽,那麼大家知道中藥在製作重要的過程中究竟要怎樣熬呢,有什么正確的處理方法嗎。
  • 舌尖上的愛情,不過一盤情侶蝦的味道
    如果是情侶過去,那就端上一盤情侶蝦,直接剝,剝完餵她吃,愛情的答案就出來了。如果是朋友過去,那就端上一盤河豚,直接動筷子,結生死之交,友情的分量也見分曉了。舌尖上的愛情,不過一盤情侶蝦的味道蝦如其名,何謂「情侶蝦」呢?其實就是東方對蝦。它又叫「中國對蝦」,因其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等特點,被譽為「蝦中之冠」,名列我國海產「八珍」之一。
  • 央視《舌尖上的中國3》在平陽拍攝全過程
    2018-02-25 07:47 | 平陽發布2月19日晚,大年初四讓萬千吃貨期待的《舌尖上的中國3》終於暖心回歸!在2月22日晚播出的第四集,《養食療並用的中華藥膳》,平陽美食上鏡了!食養正氣,隨手可得的平常食材,蘊含著健康的奧秘,守護著中華民族的身心平安之路。平陽歷史文化悠久,人傑地靈,景色優美,食材眾多,民間流傳的許多菜式就符合這一理念,「十樣白」燉番鴨就是其中之一。作為在現場全程拍攝的記錄人,記者帶你還原這道美食當天在平陽縣昆陽鎮前爿村拍攝的全過程。
  • 在貴州吃苗家「七秒魚」,讓美味兒瞬間秒殺舌尖上的味蕾
    這「七秒魚」火鍋起源於貴州黔東南苗家鄉村,以奶湯鍋底,老母雞、大骨和山參、枸杞、大棗等滋補藥材經過精心熬製而成。採用鮮活黑魚片出的晶透魚片,潤滑細嫩,在奶湯中涮上7秒鐘左右,撈出放在蘸水中調味;吃起來柔嫩汁美、回味悠長,能讓美味兒在一瞬間秒殺您舌尖上的味蕾。在貴州苗家餐館吃飯,站在大門前第一個歡迎您的,準是民族服飾打扮的漂亮苗族女迎賓員。
  • 蒿子粑粑,舌尖上的春天
    蒿子作為一種大山裡的自然饋贈,經過農人之手,搖身變成了舌尖上的美食。對於在外的故鄉人來說,蒿子粑粑經過長途運輸,走進城市,是告慰異鄉人舌尖上的鄉愁。而吃蒿子粑粑,對故鄉人來說,是在享受人間舌尖上的春天。春風送暖,萬物復甦,經過一冬的沉澱,蒿子發出綠色的嫩尖。田埂上、山丘上到處都有。雨水過後,蒿子嫩芽上含著滴滴露珠,好不誘人。
  • 天津:振興小站稻 找回「舌尖上的味道」
    如今,天津實施小站稻產業振興規劃,請問市民還能吃到正宗小站稻那種『兒時的味道』嗎?」記者提問。話鋒一轉,沈欣滿懷信心地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小站稻問題,部署啟動了天津小站稻產業振興規劃,農口系統將通過高科技種植和產業鏈重構,讓更多的人重新找回曾經失去的「舌尖上的味道」,重振小站稻這個「金字招牌」。&nbsp&nbsp&nbsp&nbsp那麼,農口部門將採取哪些具體措施,落實好小站稻產業振興規劃呢?
  • 曲昌春獨家專欄:舌尖上的中國公益彩票
    中央電視臺足球編輯、資深彩票評論人 曲昌春最近有一部紀錄片特別火,名字叫《舌尖上的中國》,看這個名字就知道《舌尖上的中國》表面說的是美食,其實說的是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用美食的角度去向人們展示中國人生活的橫斷面,以美食的名義昭示生活的美好,怪不得我的兩位同事劉建宏(微博 博客)和段暄(微博 博客)都成了這個紀錄片的粉絲,追星自有追星的道理,這一次他們追的是美食中國。
  • 來瀋陽一定要吃一頓燒烤,活烤鰻魚和章魚,舌尖上的老字號
    舌尖上的老字號,是人們揮不去的味覺記憶。來瀋陽一定要吃一頓燒烤,都說瀋陽西塔美食最為豐盛,今天這家是瀋陽最老牌的烤鰻魚,菊花炭燒肉、活烤鰻魚、醬汁配料都是瀋陽一絕,他們可以說是烤鰻魚行業鼻祖,如今老字號也換了新顏,增加不少好吃的菜品。
  • 人文情懷美食大熱 一起窺探舌尖2精髓(全文)
    2012年,一部名叫《舌尖上的中國》的紀錄片大熱,成為年度話題。這「誘發」了一場全民美食熱潮,片中的人文情懷就最被人津津樂道。2013年年末,這部紀錄片繼續「前行」,為國人展示更多的美食情懷,下面不如和中奢網一同窺探舌尖2的精髓,提前探究那些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