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乾巴菌,還有這些不為人知的好處!

2020-12-01 澎湃新聞

舌尖上的乾巴菌,還有這些不為人知的好處!

2019-07-16 19: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文章轉載自公眾號

雲南中醫,作者靠譜中醫說

猜你喜歡

乾巴菌,其貌不揚,但味道卻鮮香無比,是無數人的心頭所好。有粉絲特地發來提問,作為野生菌裡的一朵「扛把子」,是不是也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好處呢?是的。

黑黑的它也是補腎強身的一把好手,慢性病人群必備……

◆◆

來看專家怎麼說

◆◆

◆◆

本期專家:鄭進

◆◆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雲南省中醫藥學會會長

❖中華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副會長

❖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最後提醒大家,乾巴菌為動風食物,頑固性皮膚瘙癢症患者忌食。菌菇過敏者也不可食用。

在《靠譜中醫說》給大家說了這麼多,只希望大家能真正地吃好野生菌,讓雲南寶貴的野生菌真正變成我們餐桌上的養生菌!

◆◆

往期回顧

◆◆

(點擊圖片查看詳情)

編輯:武銘方

覺得好看,請點這裡↓↓↓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喪鐘」:這些美味千萬別吃
    起初,我們撕咬著滴淌血水的生肉;後來,我們聽著鐵板上烤肉的滋拉聲。馬嘎爾尼筆下一日三餐都是粗糧青菜,春荒時要靠挖野菜才能度日的盛世百姓,今天我們已對各種肉蛋珍饈司空見慣……在技術、經濟兩個高效馬達的晝夜運轉中,我們的舌尖逐漸品嘗到更美味、更營養、更健康的食物。
  • 「舌尖體」走紅 你所不知道的《舌尖上的中國》
    這個博客名為「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前的日子」,用大量圖片配以文字,記錄了從2011年8月2012年5月央視一套播出前,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拍攝團隊的不完全拍攝記錄。看了博客你才會知道,一幫將鏡頭對準美食的紀錄片工作者,有時在路上只能以方便麵充飢。  北京人張貴春火了。他是第七集《我們的田野》裡的主人公。劇組開拍的第一個場景,拍的就是他在屋頂陽臺上種菜的情景。
  • 一華獨秀:幽默中國味全在舌尖上
    一華獨秀:幽默中國味全在舌尖上 時間:2012.06.12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一華獨秀
  • 熱播劇《小娘惹》上演舌尖上的熱帶植物
    最近,奮鬥劇《小娘惹》火了,一起火的還有鏡頭背後的美食——娘惹菜。娘惹菜融合了中國菜與南洋菜的精華,藉助馬來當地的特色食材或香料,採用中式烹飪方法,自成一派。劇中的蝦米糯米卷、椰漿飯、龍眼茶、叻沙面線、煎蕊、海南雞飯和亞叄豬肉等讓屏幕前的吃貨大飽「眼福」,也是一出「舌尖上的小娘惹」。
  • 邢立達:舌尖上的白堊紀
    邢立達:舌尖上的白堊紀 舌尖上的白堊紀
  • 曲昌春獨家專欄:舌尖上的中國公益彩票
    中央電視臺足球編輯、資深彩票評論人 曲昌春最近有一部紀錄片特別火,名字叫《舌尖上的中國》,看這個名字就知道《舌尖上的中國》表面說的是美食,其實說的是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用美食的角度去向人們展示中國人生活的橫斷面,以美食的名義昭示生活的美好,怪不得我的兩位同事劉建宏(微博 博客)和段暄(微博 博客)都成了這個紀錄片的粉絲,追星自有追星的道理,這一次他們追的是美食中國。
  • 舌尖上的北京在空中綻放 都市菜園感知自然(圖)
    但5年前的那個普通春日,當他「因地制宜」打算在自家屋頂開闢一塊空中菜園時,可真沒想到這些角瓜、西紅柿、茄子會讓他全國聞名:「誰知道種點菜,還能出名,能上中央一啊,本來就是個玩玩的事兒,呵呵呵。」
  • 「舌尖上的中國2」美食英文說法搶鮮看之三(組圖)
    剛看完《舌尖上的中國2》第三集,是不是還有意猶未盡的感覺呢?讓我們一起在一張張美圖中回顧這些人間美味,順便學習一下它們的英文說法吧。 第三集 《時節》Seasons美味菜名雙語對照:老鴨雁來蕈Old duck stewed with lactarius deliciosus 相關閱讀「舌尖上的中國
  • 胡椒,舌尖上的血淚史
    《文匯讀書周報》第1780號第七版「新閱讀」 (2019年9月16日發行) 胡椒,舌尖上的血淚史 陳 斌 公元777年(唐大曆十二年)3月,因專權跋扈,專營私產而被唐代宗治罪的宰相元載在歷史上留下了「輝煌」一筆——家中金銀財寶堆積如山,八百石胡椒(相當於現今64噸)更是成為後世文人墨客嘲諷的典型。
  • 爬巖魚:舌尖上的傳奇(高清組圖)
    爬巖魚:舌尖上的傳奇(高清組圖)   2014年08月26日14:56 不經意間,河裡孕育的爬巖魚作為魚醬的主料,偶然通過《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之腳步:雷山魚醬》登上中央電視臺。此後,「偶然」連同爬巖魚一起,紅透了這個火辣辣的夏天。 沒人預料到,經濟效益來得如此之快。
  • 山海驚奇·舌尖上的小康
    而我國的閩東地區,恰是灘廣海闊,峰嶺聳峙,山海交響間,共同成就了舌尖上的多彩小康。 記者:陳旺 林凱 章博 編輯:高穎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 不光靠亮度 極米還有這些不為人知的創新技術
    隨著新主角的冉冉升起,傳統的投影機品牌有些難以跟上節奏,他們的關注焦點仍然是解析度、亮度等硬指標,的確,這些指標是基礎,但是隨著消費者的需求不斷變化,市場需要新的創新思路。  極米相比於傳統的投影品牌雖然歷史並不長,但是目前已經坐上中國投影機銷量第一的寶座,成為這幾年投影機行業最值得關注的品牌。
  • 舌尖上的美麗鄉愁,美食紀錄片的文化功能
    張慧瑜2012年「意外」出現了一部呈現中國飲食文化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這部七集紀錄片在央視綜合頻道《魅力記錄》欄目一經播出就在微博上引起巨大「圍觀」,成為近些年難得一見的製作與口碑俱佳的國產原創紀錄片。據統計,該節目平均收視率為0.48%,比同時段電視劇高出30%。
  • 【果殼網專訪】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的藝術與科學
    再過一會,萬眾期待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就將在央視開播了。這部讓觀眾不停用紙巾擦口水和眼淚的清新紀錄片的總導演,是果殼網的好朋友,著名紀錄片導演、著名吃貨、央視紀錄頻道項目運營部主任陳曉卿。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製作的最後階段,我到陳曉卿老師的辦公室對他進行了一次專訪。採訪時間是上午十點,而陳老師在當天凌晨的五點鐘才走出機房回家休息。
  • 蒿子粑粑,舌尖上的春天
    蒿子作為一種大山裡的自然饋贈,經過農人之手,搖身變成了舌尖上的美食。對於在外的故鄉人來說,蒿子粑粑經過長途運輸,走進城市,是告慰異鄉人舌尖上的鄉愁。而吃蒿子粑粑,對故鄉人來說,是在享受人間舌尖上的春天。春風送暖,萬物復甦,經過一冬的沉澱,蒿子發出綠色的嫩尖。田埂上、山丘上到處都有。雨水過後,蒿子嫩芽上含著滴滴露珠,好不誘人。
  • 舌尖上的歷史與文化|史前味道演變與食物發明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飲食的不斷發展與變遷造就了每個地區不同的飲食習慣和味覺傾向,這些不同的飲食習慣和味覺傾向又發展成了各種習俗與文化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舌尖上的歷史與文化》系列課程從人類飲食歷史與文化演進的視角出發,按照舌尖上的穿越、工具、進化、傳說、發明、民族、產業、安全和科學等內容,介紹人類追尋食物、改變食物並最終改變自己的足跡。同時,課程將食物背後所賦予的歷史與文化內含穿插其間,探尋食物背後的故事,探索中華飲食歷史與文化奧秘。
  • 視頻丨舌尖上的祿豐——烤乳豬
    視頻丨舌尖上的祿豐——烤乳豬 2020-10-13 17:26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舌尖上的進博會」,歡迎試吃!
    這裡匯聚了來自122個國家和地區的各式各樣的美食,可以說是「舌尖上的展區」。下面我們就跟隨記者一起去暢遊「舌尖上的進博會」。記者徐丹丹:大家現在看到的是整個食品及農產品展區中「最大」「最貴」的展品——一條超過600斤的藍鰭金槍魚。它是剛剛從西班牙地中海海域深海捕撈上岸之後,打著「飛的」直接送到這個展館的。
  • 果殼網專訪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的藝術與科學
    萬眾期待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昨日在央視開播了。果殼網:那哪種風格更適合國內的自然科學紀錄片呢?陳曉卿:當然是探索頻道的更方便些,更短平快。其實你們的模式就很探索頻道嘛,我覺得果殼和松鼠會也應該吸引一些做動畫和視頻的小朋友,讓他們用熱情遮蔽這些暴利產業給傳播帶來的被動。目前在國內,真正做到傳播的市場化可能還有挺長的路要走。
  • 舌尖上的重金屬
    時至今日,由於人類活動改變了重金屬的地球化學循環和平衡,重金屬被暴露在水體、空氣和土壤中,甚至來到我們的舌尖上。飲用水中的鉛、魚類體內的汞、大米中的砷…… 我們該如何面對重金屬的危害?飲用水中檢測到鉛、某些魚類體內含有高水平的汞、大米中發現令人擔憂的砷……重金屬因其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影響引起了全球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