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條苗語發音為「偶然」的河流,流經黔東南州雷山縣橋港村。
不經意間,河裡孕育的爬巖魚作為魚醬的主料,偶然通過《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之腳步:雷山魚醬》登上中央電視臺。此後,「偶然」連同爬巖魚一起,紅透了這個火辣辣的夏天。
沒人預料到,經濟效益來得如此之快。節目播出當晚,上海一位商人派人連夜趕往雷山縣,凌晨2點找到廠家,早上8點等到廠長,9點談妥價格,10點半將相關圖片素材傳回,11點,雷山魚醬正式在淘寶天貓亮相。
天貓的銷售速度也令人吃驚:上線20秒,即賣出5瓶;晚上10點,1000瓶魚醬全部售罄。更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由於供不應求,一壇魚醬的批發價從64塊突然飆升到1360元,並迅速被搶購一空。
對於生意人來說,這是個無比誘人的商機。很多商家都想把錢砸向這個只有300多戶人家的小村莊。
同樣,對於這個連一條像樣公路都沒有,年人均純收入不過2000元,在大山深處安靜了幾百年的苗寨來說,太想抓住這個翻身致富的機會了。可現實的難題卻也赤裸裸地擺在了面前:作為魚醬的主料,每人每天最多只能撈一斤爬巖魚,想要批量規模生產,談何容易?看著紅豔豔的鈔票,橋港村的村民卻不敢伸手。
苗家魚醬走進央視
71歲的餘沃妮怎麼也沒想到,兒子竟然把魚醬給做到中央電視臺去了。她更沒想到,這3個多月來,全國各地有那麼多「有錢老闆」渴望著把錢投到橋港村。
71歲的苗族阿媽餘沃妮(音)一邊利索地鉤著漁網,一邊眉開眼笑地講述往事。由於前晚米酒喝多了導致口乾,身旁的大石頭上還特意放了一碗水。耳朵上大大的銀耳圈,隨著她生動的肢體語言微微晃動,一幕幕往事也隨之道出……
在橋港村,每家每戶的房前屋後都種有櫻花,每年五六月份,碧綠的山間,或粉或紅的櫻花下,掩映著一棟棟漂亮的苗家吊腳樓,飄蕩著姑娘小夥們的歡笑。
每當這個季節,從隔壁村寨嫁到橋港村的小媳婦餘沃妮,就會和女伴們放下手中的刺繡,從吊腳樓裡走出來,手裡拿著漁網,腰間掛著魚簍,相約到河邊去撈魚。四十分鐘的山路,一路山歌蕩漾。
餘沃妮是村裡出了名的漂亮媳婦,烏黑的髮髻,一笑就彎成月牙的眼睛,非常討村民們的喜歡。當然,就撈魚的技能來說,餘沃妮也是村裡最厲害的女子。在那些知了嘰嘰喳喳鬧騰的夏天,餘沃妮每天都能撈到四五斤爬巖魚。
「四五斤意味著什麼呢? 爬巖魚太小了,一般也就小手指那麼大,所以至少得有四五百條呢!」回想起過往的輝煌,老人一臉驕傲。
實際上,苗家祖祖輩輩都有一條祖訓:女孩不能下河撈魚,因為會撈到蛇。但這個戒律,橋港村的女孩們並不以為然。
橋港村世世代代都喜歡吃一種叫做魚醬的美食。尤其是夏天,上山幹活的時候,帶一個飯糰、包一點魚醬,味道別提有多鮮美,幹起活來都有勁許多。
做魚醬是橋港村的傳統,男女老少自然都要去河裡捕撈爬巖魚,因為爬巖魚是做魚醬的主料。所以,女孩不能撈魚的祖訓,在這個村寨並不被重視。
可就算是撈魚高手的餘沃妮,也曾遭遇了驚嚇。
和村裡大多數人一樣,餘沃妮的水性極好,在「偶然」河中,有時她也喜歡一個猛子扎進水底,到魚更多的深水區去碰碰運氣。
那天,餘沃妮正在深水區撈魚,忽然有一條調皮的水蛇誤撞進了餘沃妮的漁網。雖然水蛇沒毒,可看著它鑽來鑽去,餘沃妮還是頭皮一麻,趕緊往河裡倒。當然,水蛇遊開之後,餘沃妮就又開始大顯身手。這點小插曲,對苗家女兒來說,算什麼呢。山裡人遇到蛇是很正常的,餘沃妮並不相信這是因為自己犯了祖訓而遭遇蛇。
1974年,兒子李紹權出生了。餘沃妮把捕魚、織漁網,以及做魚醬的本領,毫無保留地教授給了兒子。讓餘沃妮驕傲的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兒子的本領比餘沃妮強上好幾倍。尤其是做魚醬的技術,在村裡絕對是頂尖的。
71歲這年,又是一個櫻花盛開的時節,餘沃妮怎麼也沒想到,兒子竟然把魚醬給做到中央電視臺去了。她更沒想到,這兩個多月來,全國各地有那麼多的「有錢老闆」爭著要把錢投到橋港村。
坐在吊腳樓下織漁網的餘沃妮知道這個喜訊後,樂得眼睛眯成一條縫。
魚醬被搶購一空
看到這些曾經幾乎無人問津的魚醬全部脫銷,店家樂壞了。但通過網絡和電視了解到魚醬的真實身價之後,他們又痛心不已:賣得太便宜了。
李紹權是《雷山魚醬》裡的主角,出名後,很多商人想在他身上投資,可他並不敢輕易接受。
李紹權只有小學五年級文化,20多年來一直在外打工。因為手藝最好,被中央電視臺以9天兩千塊錢的報酬,請去協助拍攝美食魚醬的製作過程。
誰成想,雷山魚醬和李紹權就這樣火了。
橋港村距離縣城有26公裡。但大家沒料到的是,節目播出後,獲利最大的,竟然是橋港村隔壁一個叫永樂的村寨。
事實上,雷山縣只有橋港村的村民喜食魚醬,並已有300多年歷史。隨著各村寨的通婚頻繁,相鄰村寨也偶有村民會吃魚醬。一位頗有商業頭腦的村民覺得這種東西好吃,便投資在永樂村辦了個廠,專門生產魚醬。
但辦廠10多年來,最遠的地方是銷往凱裡、貴陽等地,銷路一直不好。《雷山魚醬》播出後,上海一位商人連夜派人趕往雷山,凌晨2點找到廠家,早上8點等到這位姓冷的農民企業家,9點談定價格,10點半將相關圖片素材傳回,11點在淘寶天貓商城亮相。
天貓平臺的銷售速度也令人吃驚:上線20秒即賣出5瓶,到晚上10點,1000瓶魚醬全部售罄。
魚醬一般可以存放三四年。這個永樂村小廠的存貨魚醬,很快被一掃而光。
由於橋港村的魚醬名氣最大,雷山的商店就算有賣,也只被擺在櫃檯角落,並不為人知。永樂村工廠的魚醬售罄後,僅縣城一些零售店還有少量存貨。這些存貨的批發價從每壇64元迅速飆升到1360元,依然被搶購一空。
一些外來的客商不甘心空手而歸,就到雷山縣城大街小巷的商鋪小店裡搜羅。一瓶瓶存放多年,沾滿灰塵的魚醬,被外地客商搶購到,然後被以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價格放到網絡上銷售,依然是供不應求。
雷山縣外宣辦主任李雪回憶,看到這些曾經幾乎無人問津的魚醬全部脫銷,店家樂壞了。但通過網絡和電視了解到魚醬的真實身價之後,他們又痛心不已:賣得太便宜了。
於是,5月的雷山,即便你走遍全縣的每一個角落,都找不出一瓶魚醬,雷山魚醬就這樣為《舌尖上的中國》又書寫了一個傳奇。
雷山魚醬創造了傳奇,而作為這個傳奇的參與者的李紹權,也隨之走紅。全國各地的客商找上門來,想與他合作。
儘管李紹權還沒吃透其中的無限商機,但是他覺得做魚醬比打工強,於是辭掉廣州的工作,回到村裡全心全意做魚醬。那幾天,找李紹權談合作的客商起碼有幾十人,開出的條件也是一個比一個誘人。最後,他被一位「多顧茅廬」的遵義客商打動。
於是,李紹權第一次知道了什麼叫肖像權。
規模生產遭遇挑戰
由於需求量大,原本是隨意送人的爬巖魚,現在被炒到了45塊錢一斤,並且還在不斷攀升。
為了說服李紹權,有的客商帶著好煙好酒來到他家。至今,李紹權家裡還有40多瓶各款白酒沒有喝完。甚至有人直接往李紹權手裡塞錢。
李紹權不記得接待了多少這樣的客商,他的筆記本上,歪歪斜斜寫下了好幾頁客商的名字和電話。事實上,李紹權最希望的是,這些人能安靜地坐下來,認真品一品他親手做的魚醬。「但大多數人都太浮躁了。」
最後還是遵義的一位客商打動了李紹權。這位客商多次造訪橋港村,和李紹權促膝長談。最後,他開出條件:給李紹權每月3500元工資,主要負責向村民收購爬巖魚。並負責魚醬的生產技術工作。
面對這樣好的條件和合作夥伴,李紹權自然是同意了。在外打工20多年,一年到頭辛辛苦苦,最多只能存2萬元,他對現在這份「在家坐著賺錢」的工作很滿意。
遵義客商還開出一個條件,要用李紹權一家的肖像權。在拍攝時,除了老父親有事沒能出鏡,李紹權和老母親、妻子及一雙兒女都上了電視。
肖像權是什麼呢? 李紹權特意去諮詢了村裡的高中生。人家用最通俗的話給他解釋:就是你們全家的照片給這個老闆用了以後,就不能再給別人用了。
對於肖像權,李紹權並不太在意。他最看重的,是如何能製作出好魚醬。他明白,魚醬一年最多只有四五個月的生產時間。因為爬巖魚是野生的,數量本身不多,而撈魚的最佳季節是在夏天。
這樣的局限性,註定要想大量生產魚醬並不容易。
除了永樂魚醬廠外,橋港村的村委會也成立了兩個合作社專門生產魚醬,加上與遵義客商合作的李紹權,可以想像爬巖魚的需求量有多大。
「我們村裡的人都愛講一句話——沒有魚醬,鍋裡的湯沒人舀,加點魚醬,鍋裡的湯全喝光。」70多歲的老支書李應榮說。
魚醬的主要材料為爬巖魚。將爬巖魚捕回後洗淨剁碎,與草木灰中烤好的幹辣椒剁碎混合,再配上姜米、甜酒、鹽等,置放於壇中,用草木灰封壇,即完成製作。3個月後美味醞釀而成,魚醬即可取出食用,可炒、可燒、可燉、可煮。
競爭之下,原本是隨意送人的爬巖魚,收購價被炒到了45塊錢一斤,並且還在不斷攀升。
和很多村民一樣,儘管年已七旬,但耳聰目明的餘沃妮也加入到了撈魚的隊伍。老人至今依然是村裡撈魚的一把好手,但就算辛苦一天,也最多只能撈一斤半。老人感慨,現在炸魚、毒魚的人太多,「偶然」河裡的魚是越來越少了。
魚醬的「錢途」與前途
環繞橋港村那條「偶然」河裡的魚日漸稀少,村民們只得走路到兩個小時路程外的都柳江去撈魚。野生爬巖魚會不會因為大量捕撈而滅絕,成為大家最關心的問題。
這是一個古樸的村寨,村裡的婦女們還穿著舊時的民族服裝,挽著高高的髮髻,見到陌生人來訪,微微一笑,臉上飛起兩團紅雲。記者在採訪時看到,村裡的小孩,三五成群拿著釣竿,打打鬧鬧朝「偶然」河方向走去。
如果可以再次選擇,爬巖魚或許寧願低調。《雷山魚醬》播出,爬巖魚一夜暴紅,但它們也承擔了走紅後的代價——大量爬巖魚從河底被端上餐桌,成為一道道菜餚的調料品。
環繞橋港村那條「偶然」河裡的魚日漸稀少,村民們只得走路到兩個小時路程外的都柳江去撈魚。那麼,這種野生的爬巖魚會不會因為大量捕撈而滅絕呢?
對於餘沃妮老人的憂慮,雷山縣外宣辦主任李雪表示,為更好地保護水產漁業資源及天然水域生物資源養護,雷山縣在5月份已經成立了一支巡邏隊,採取多種措施嚴格執行護漁行動,一旦發現有人用非常規手段捕撈河魚,一律重罰。
「此外,魚醬的主料其實除了爬巖魚外,還有扇子魚、鋼鰍魚等魚品種,味道同樣鮮美。」雷山縣副縣長龍志波介紹,《雷山魚醬》播出前,全縣僅有雷山永樂魚醬廠生產,每年產量15噸左右。魚醬熱銷後,目前有5家企業投入生產「雷山魚醬」,今年預計產量達200噸左右。
魚醬挑動了大家的味蕾,而要徵服味蕾還是要靠產品。目前魚醬市場供不應求,然而受季節性的制約魚醬已出售一空。
有了機遇,但面對脫銷,雷山又將如何抓住機遇?
龍志波坦言,目前,雷山縣已計劃組織力量和加強院校合作進行科技攻堅,儘快解決扇子魚、爬巖魚、鋼鰍魚等魚苗種人工繁殖,實現原料產量大幅度提高,以解決規模生產帶來的主材不足問題。
龍志波說,現在只要在百度搜索「雷山」兩個字,「雷山魚醬」就會第一個彈出,「雷山魚醬」就像一塊巨大磁場,商機無限,這對於貧困山區縣發展民族食品產業是誘人的機遇。
「雷山魚醬」受棒之後,市場上已開始出現「仿品」甚至假冒產品的衝擊,今後如何在全國範圍內保護品牌,保證產品銷售到消費者手中,這也是縣裡急需解決的問題。
目前,雷山縣主要在實施「雷山魚醬」品牌保護工程,擴大原料生產規模,這是發展壯大魚醬產業的基礎。同時圍繞魚醬所需的魚、生薑、辣椒、花椒等東西,通過科學規劃,做出規模生產基地,形成一村一品經濟。
「另外,還要做好魚醬製作工藝的『非遺』申報工作,雷山是進入國家級非遺名錄最多的一個縣,有這個基礎,也有這樣的優越條件。」龍志波說,現在,從雷山縣到橋港村的水泥路即將動工,半年後,這條寬敞的馬路會讓這個村寨的百姓,過上一種全新的生活……(黃桂花)
來源:貴州都市報
(責編:塗敏、陳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