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舌尖上的冷水灘》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月7日訊(通訊員 周淑芳 雷中祥)湖南省永州市冷水灘區東二十裡的黃陽司以古漁鎮著稱,沿湘江河岸出產一種奇異的「竹魚」。竹魚大多呈青灰色,也有為褐黃色的。它嘴尖、身圓、尾小、整個身子看去如同一根竹管,故有此名。
竹魚對生成環境和水質要求很高,其肉細嫩厚重,除脊椎骨處,無小刺,多脂肪。黃陽司鎮竹魚烹製方法有多種,「黃燜竹魚」香嫩可口,皮香肉嫩,回味無窮,「清蒸竹魚」肉鮮味美,入口即化,勝過杭州三白、竹魚開湯,湯色奶白,柔嫩美白,食之湯肉,怡然自得,讚不絕口,到冷水灘品嘗到黃陽司竹魚成為人們的佳話。
說起竹魚,還有一段故事。
很久以前,黃陽司有個老漁民從洪水中打救了一個名叫翠竹的孤兒。老漁民儘管家裡很窮,還是把翠竹收養了起來,如同親生兒子一般,對他愛護關懷備至。後來,老漁民患了重病,長時間臥床不起,不能下河打魚,交不起漁租。漁霸便收繳了他的全部漁具,致使病情更加重了。一天,老漁民在昏迷中喊叫要吃鮮漁湯。當時,正值數九寒天,怎能下河捕魚呢?但為了報答老漁民的恩情,翠竹不顧天寒地凍去到河邊,下河摸魚。這時,一位老態龍鍾、步履蹣跚的白鬍子老頭突然掉進河裡,翠竹不顧一切將老頭救了起來,並將他攙扶著送到家裡,為他換了衣服,並燒火給他烤。待他身暖神蘇之後,翠竹又要去河裡摸魚。那老頭說:「我帶你去吧。」走到河邊,老頭指著巖洞邊說:「翠竹,你到那兒去摸,那兒一定有治你大伯病的魚。」翠竹順著他指引的方位跳下巖洞,老頭順手從河邊劈下一根竹子,折為九段,丟下河去。沒多久,翠竹便摸到一條三斤多重且從未見過的魚。翠竹問老頭:「這叫什麼魚?」老頭說:「你看,這魚多像竹筒,你就叫它竹魚吧!」此後,黃陽司便有了竹魚。
竹魚一般重約二、三斤,最大的有六、七斤,但這種碩大的竹魚極為罕見。此魚喜陰涼,性急烈,出水見風,片刻即死。但在寒冬臘月,可存活二至三天。傳說竹魚以石漿為食,其實是巖石上的寄生物和苔蘚等為食。它們白天棲身巖中,不易露形,晚上竄至河面,蹦跳戲耍,所以捕撈竹魚,必須在晚上。
捕撈竹魚的最佳時節是在農曆十月至十二月這段時間。這段時間捕撈的竹魚可以存活三天。諺云:「十二月嚇公當草魚」。那麼,十二月的竹魚,其無窮的美味,自不必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