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龔自珍在《己亥雜詩》記載: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從古至今,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古代有許多任開國皇帝,但他們在徵戰天下的時候,從來就不是一個人的。就像劉備身邊也有諸葛亮,就算是皇帝,也會有經常對自己提意見的耿直大臣存在。可見,有能力的人才,在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受追捧的對象。
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數量,但我們應該立志把這種數量變成質量上的優勢。千百年來通過教育,我國湧現出許多人才,尤其是清華和北大這樣的中國名校,更像是人才的搖籃。但可惜的是,很多名校的高材生,最後並沒有留在中國,為我國的發展而服務。就像十幾年前,北大數學系曾經叱吒風雲的四大才子,他們全都選擇赴美留學,但是卻再也沒有回來,如今他們現狀如何?
一、風雲一時的四大才子
自從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在各種高精尖人才的培養上花費了非常大的力氣。就像每一個大學當中都存在的數學系,因為高等數學難度很大,而且比較枯燥,如果沒有超強的毅力,是很難在這方面取得成就的。在北大的數學系當中,每一位學生都有超強的實力。因為他們是通過全國各種各樣的數學競賽選拔出來的人才,如果將北大數學系比作江湖的話,那其中就有四大頂級高手,他們的名字是許晨陽、朱歆文、惲之瑋和張偉。
他們四人是2000年之後在北大出現的人才,由於那一個年代的北大,在數學系的人才方面收穫滿滿,所以也被人戲稱為「黃金一代」。在數學領域那些含金量極高的榮譽和獎項,他們已經拿到手軟了。無疑,如果他們留在中國,國家將會不遺餘力地培養他們,讓他們為中國的發展而服務,帶領中國更上一層臺階。但是,他們卻有著共同的願望,那就是去美國發展。
二、四人都留美國發展
在他們經歷了風雲的大學時期之後,四人做了個一致的決定,那就是去赴美留學深造。他們前往美國學習數學理論知識,在國外獲得了博士學位。但學業有成的他們並沒有回國的念頭,而是留在美國工作,美國的物質待遇和教育資源的確比國內的要好,所以他們做出此種選擇也無可厚非。
留在美國之後,他們四個人都擔任了教師和教授的職位,分別就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耶魯大學等一流的世界名校。他們的行為一度讓社會民眾都無法接受,甚至令人大跌眼鏡。因為這樣的人才無論留在哪一個國家都是極大的發展潛力。當他們選擇留在美國不回國的時候,許多人為中國的人才流失而感到惋惜。
三、回國六年後再次赴美
在他們四個人當中,曾經有一個人回國了一段時間,他的名字叫做許晨陽。在美國學業有成之後,他選擇回到北大,在北大的校園當中成為一名教師,工作了六年。但是就在所有人都為他回國而感到欣慰的時候,他又突然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都感到驚愕的決定,那就是辭去北大的工作,再次去美國發展,成為了美國麻省理工的一名教師。最終他們四個風雲人物又再次在美國相聚,開啟了自己人生的奮鬥之旅。
但許晨陽的行為卻讓周圍人十分不理解,甚至開始出現了抱怨的意見,表示他們在接受了祖國的教育之後,並沒有為祖國做出貢獻,而是顧及自己的利益,放棄了國家的發展。還有一些網友開玩笑地說,中國的知名大學都在為美國輸送人才,這真是一種諷刺。這種現象不僅在大學存在,其他領域當中,也有很多類似的人才流失現象。
當然這其中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說是因為中國國內的學術環境與美國相比有較大的差距。因為中國比較喜歡論輩分,在學術圈子當中,能力應該要比長幼輩分更加重要。鑑於中國的大環境,一些優秀的科研人才,因為年齡不夠,所以他們不能夠被評為教授或者院士。再加上現在娛樂化的傾向嚴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關注學術圈子的名人,覺得他們的社會地位也不高,他們收穫的成就感是比較低的。
他們四人的選擇引起了周圍人廣泛的議論,但不管怎樣,這是他們做出的選擇,我們只是作為旁觀者給出自己不同的看法而已,無法去左右他們的想法。他們的的確確是由中國的教育而培養出來的人才,雖然他們也留在美國,沒有為中國的發展而服務。但我們在為他們惋惜的同時,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提高自己,如何用自己的力量為中國服務。
參考文獻:
《己亥雜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