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們對於人才的思考已經不再是之前的成績好就行了,除了成績好之外還要學會適應環境才行。這麼多年以來出現了很多高智商的天才學生,但是畢業之後卻因為適應不了社會而選擇逃避。比如「北大才子」陸步軒。不過他比較幸運的是最後找到了人生的定位重新崛起。但是也有一些人受到挫折之後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從此一蹶不振。
我們幾天要說的這個主人公叫做張進生,曾經是北大的醫學博士,憑藉優異的成績想要出國留學,結果因為拿不出學費留學失敗,而因為這個事情導致出現了抑鬱症,最後的現狀讓人唏噓。
寒門學子進入名校
1966年,張進生出生在湖南常德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從小就展現出了驚人的才智,被父母和姐姐也是寄予了厚望。在他18歲的時候成功的考入了湖南醫科大學,也就是現在的中南大學,那個時候的大學含金量遠不是現在能夠比較的,而且他還是進入的是醫科大學。得知這個消息的一家人都非常開心,畢竟那個時候能夠被醫科大學錄取就意味著金飯碗,而且那個時候的醫生是包分配工作的,是所有人都羨慕的職業。
經過四年的刻苦學習他以非常優異的成績從中南大學畢業,被國家分配到天津的一所大型醫院當醫生。這在家鄉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畢竟能夠農村的孩子直接被分配到天津這樣的大城市是很難得的,一般的畢業生最多就是回到長沙、常德等原籍市,而他則是被分配到天津。
人際關係差,工作不如意
與成績上的得意不同,他在工作中卻是處處不得意。由於從小隻知道學習,特別是從小知道他的學習成績非常好之後,家裡的所有事情都是姐姐和父母包了,在生活中與同學接觸也少,不知不覺的就變得非常孤僻。但是這些進入到工作之後就非常不好了,由於工作中從不和同事進行交流,導致出現了很多的失誤,而他當時主攻的方向是白血病。不僅如此到了醫院之後他連手術刀也不敢拿,被同事笑話幾次之後他就完全將自己封閉了,甚至有一點輕微的抑鬱症。於是在醫院的幾年職業生涯中一直都只是一個普通的醫生。
放棄工作考上北大
由於工作上太不如意了,於是他選擇放棄這個金飯碗的工作選擇考研,而且是靠北京大學的研究生。但學習中他又找回了曾經的自信,只用了一年時間複習他就成功地考入了北京大學醫學專業。這在當時又引起了很多人的羨慕,畢竟能夠考入北大本身就是一種莫大的榮譽。不過那時候很多同學都反應他還是比較正常的,除了平時話稍微少一點之外,學業方面一直都非常優秀。甚至在學習內科學的同時他還自己花時間研究數學和物理學,還曾經想拜訪清華大學陳省身教授,一起討論數學方面的問題。由於研究生期間表現優異,他最後選擇了在北京大學讀博士。
留學受阻,一蹶不振
在他讀博士的第二年,就提交了一個留學申請,是到英國皇家醫院,只不過當時的學費需要20多萬,而一家子都是農民家庭哪裡能夠拿出這麼多錢。之後他又向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寫了一封自薦信,可是沒有受到回復。加上在博士期間在臨床實驗中總是不敢進行一些小的手術,只要看到病人拿起手術刀就手發抖,重重打擊之下他的抑鬱症完全爆發。於是選擇休學半年,只不過休學半年之後他們病情依舊不見好轉,於是按照規定被北京大學開除。
之後憑藉他北京大學研究生的文憑也還是非常吃香的,只不過每到一個崗位就是跟同事合不來,最後一氣之下選擇回到老家。加上抑鬱症時不時的發生,最後只能夠靠吃低保了。
所以讀死書是不行的,學生在學習知識的時候也要加強社會實踐,更要培養堅忍不拔的性格,不然因為一點挫折就一蹶不振,這樣的人註定難以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