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醫學博士如今成低保戶,畢業18年不找工作,高分低能多可怕

2020-12-04 紅青說教育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

對於很多大學生來說,大學是我們人生中的一個轉折點,是我們改變人生的一個地方,是讓我們從幼稚變得成熟的一個地方。

如今,又是一年開學季,很多學生都已經從家裡面出發,去自己嚮往的大學,希望自己在大學期間能夠好好的生活和發展。

不過,在孩子們爭相「飛往」新學校的時候,家長們也會有些擔心,畢竟,很多孩子長這麼大都是第一次離開家,父母一定會有些擔心孩子是否能夠適應大學生活,自己一個人能不能照顧好自己等等。

而家長有這樣的想法也並不是多餘的,因為很多孩子在家裡面的時候都是父母照顧著,自理能力也並不是很強,家長很擔心孩子在外面吃不好穿不好。

不過,現在的大學裡面都有食堂,宿舍裡面也有舍友可以相互幫助,正常一點的學生都可以慢慢的熟悉起來,一點點照顧自己。

畢竟,普通人家的孩子在家裡的時候,父母都會要求孩子幫忙收拾屋子,整理房間,做做飯等等,只要學會這些,那就可以很好的照顧自己。

而且,在大學期間,學生們除了照顧好自己之外,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完成,比如努力學習,交朋友等等,這些都是大學生的「必備常識」。

尤其是交朋友,在大學的時候,學生們的起點都差不多,都是從老家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城市,有了朋友才能相互幫助,才能建立起友誼。

只不過,有一些學生,因為自恃天才,對於同學們很不屑,不屑於和普通同學交流、不屑於做普通的工作、不屑於和常人為伍等等。

雖然「天才往往都有怪癖」,但是,對於一些天才來說,這些「怪癖」很容易讓自己被他人排擠,也很難融入社會。

北大醫學博士成低保戶,畢業18年不曾找工作,「高分低能」多可怕

北京大學是我國最頂尖的一個高等學府之一,擁有著百年的歷史,在很多學生以及家長心中,北京大學是非常有地位的。

而進入北京大學的學生,也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因為北京大學的錄取分數線就高於其他學校,能在眾多學子中闖出名堂的也是少之又少。

而每年北大畢業的學生,都是各家企業爭著搶著要的,學歷更高也就代表待遇越高,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

可是,卻有這樣一位北大才子,張進生出生於湖南省的一個農村,在小時候的成績就非常優異,後來,高考考進了四大學院之一的「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

當時,張進生在村子裡面可是風光無限,不僅村子裡出了一個高材生,還是名牌大學的高材生,為了不辜負父母以及村民的希望,張進生在學習方面一直很出色。

只不過,正是因為這樣的出色,導致張進生非常的傲氣,甚至是不屑於常人為伍,在學校期間,不和別人多交流,習慣了獨來獨往,在大學裡面就沒有什麼朋友。

後來,畢業之後被分配進了一家醫院,但是,卻因為這樣獨來獨往的性格讓同事們不待見,大家逐漸開始疏遠他。

而且,張進生的自身條件也不滿足一個醫生的職責,因為他患有嚴重的「恐血症」,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不能見血,導致他沒有什麼做手術的經驗,只能當一個普普通通的住院醫生,有一些能力甚至還不如實習的學生。

面對這樣的落差張進生是完全接受不了的,決定放棄工作回家繼續學習,後來就考上了北大研究生,又成功的成為了醫學博士,按理說,這樣光輝的履歷可以找一份非常好的工作了,可是,現實卻讓張進生無法接受。

有著這樣巨大的光環,又有以前的工作經驗,按道理說最應該先改善的是自己的脾氣秉性,可是張敬軒還是心高氣傲,好的崗位不要他,不好的崗位他不要。

就這樣,陷入了一個死循環,導致畢業18年依舊碌碌無為,白白浪費了學歷,如今只能成為低保戶,靠著低保過日子。

所以說,很多家長在勸導孩子學習的時候,都是讓孩子看書、看書、看書,卻忘記了對孩子其他方面的培養。

不論是自理能力還是人際交往能力,家長都應該一點點的引導孩子,教導孩子,讓孩子先學會為人處世,然後再將精力放在學習上。

如果孩子寒窗苦讀多年,到頭來依舊是一個書呆子,那就很容易想張進生一樣高不成低不就,也很難好好的在社會上生存下去。

今日話題: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呢?你覺得是學習重要還是為人處世更重要呢?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北大醫學博士啃老18年淪為低保戶:自卑,讓我痛失了精彩的人生
    然而,讓人難以想像的是,畢業於1995年的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曾經的天之驕子、萬人矚目的北大博士,如今足足失業18年,只靠著國家低保生活,初聽上去有點讓人難以置信,但這是不爭的事實。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張進生的個人經歷。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如今失業18年靠低保度日
    「北大」、「醫學」、「博士」,從這三個關鍵詞中挑出任何一個似乎都能讓人依稀看到美好的未來——升職,加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可是現在有這麼一個人,他有以上三個光環在身,卻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曾經月薪1000,低到被只是一個護士的女友嫌棄,別說走上人生巔峰了,官方系統都查不到這個大活人。
  • 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在家啃老18年,是什麼毀掉了他的人生?
    近日,「北大博士張進生淪為低保戶」的新聞頻頻刷屏,許多人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首先都是好奇:醫學專業、北大博士任何一個身份在各個年代都是吃香的,為什麼張進生卻偏偏淪落到連普通人也比不上?張進生也爭氣,在1984年考上湖南醫科大學,成為是全村人的驕傲。五年後畢業,被分配到天津一家醫院做醫生,可謂是那個時代的「天之驕子」。
  • 從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54歲的張進生,如今過得怎麼樣?
    在五年的大學期間裡,張進生依舊錶現出他對學習的熱愛,他如饑似渴地求學,掌握了豐富的醫學理論知識,以優異的成績順利畢業。在那個年代,知識分子本就不多,更別說是名品牌大學的學生了。大學生畢業之後,國家都會分配工作,也就是「鐵飯碗」,可以說是將來都不用為找工作而煩惱了。
  • 從醫學博士到低保戶,失業21年的張進生,究竟經歷了什麼
    昨天我們說到北大才子陸步軒,靠賣豬肉走向輝煌,不僅向母校捐款9個億,還被請去做成功學演講,可謂是人生巔峰。今天要講的這位同樣來自北大,只是在學歷上,要比本科學歷的陸步軒,還要高上不少,他就是北大醫學博士生張進生。
  • 北大博士抑鬱肄業,找工作四處碰壁,失業18年後靠低保生活
    北大博士抑鬱肄業,找工作四處碰壁,失業18年後靠低保生活地貧栽松柏,家貧子讀書。老祖先的教誨還猶言在耳。讀書可以改變命運,這也是多麼寒門子弟奮發向上的動力。如果能考上一所名牌大學,不知會羨煞多少考生和家長,更不用說考上北大了,如果能考上北大博士生,那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學業追求。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
    在畢業時,被學校分配到了天津的一家大醫院做醫生。 寒門出貴子,這樣的描述很適合這時候的張進生。從一個貧寒的家庭中考上大學,並且最終取得了一份不錯的工作。此時,張進生應該是意氣風發的,他走出了家鄉,並且即將擁有和很多家鄉人不一樣的生活經歷。
  • 寒門子弟考取北大醫學博士,失業18年後要靠低保生活?
    寒門子弟考取北大醫學博士,失業18年後要靠低保生活? 地貧栽松柏,家貧子讀書。老祖先的教誨還猶言在耳。讀書可以改變命運,這也是多麼寒門子弟奮發向上的動力。
  • 北大博士張進生:曾是頂尖醫學人才,如今卻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
    一位北大博士,通常會有怎樣的人生?也許在某所大學教書,成為大學學生和學生的引路人;也許投身於實驗室,對科學研究作出貢獻;也許出國學習,希望成為更好的人;也許走進商場,為家庭和事業不斷打拼……但是,張進生,作為一個北大博士,卻是個例外。
  • 寒門學子考上北大研究生,讀到博士選擇肄業,失業18年成為低保戶
    比如北大博士肄業生張進生,這麼一個高學歷的人才,命運卻讓人唏噓不已。在1989年大學畢業時,憑著優秀的表現去到了天津的一所醫院,成為了一名醫生。▲醫生形象但是這麼一點成就並沒有讓他止步於現在,三年後,他又考上了北大的碩士研究生,而且在1995年碩士畢業後繼續攻讀了博士學位,進入最高學府學習已經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了,但是令人詫異的是,他還收到了英國一份皇家學院的錄取通知書
  • 寒門走出的大學生,北大博士肄業,失業18年,如今靠父母接濟!
    如今,「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言論甚囂塵上,寒門能走出一位大學生,已實屬不易,寒門大學生能考取北大博士,更是十分珍貴難得。本來,寒門貴子應該肩負起帶領家人脫貧,跳出貧困階層的任務,而今天介紹的這位寒門走出的大學生叫張進生,北大博士肄業,失業18年,依靠接濟生活,不僅沒有成為全家的光榮,反而成為沉重負擔。張進生出生於湖南省一個普通村莊,父母都是地道農民。從小,天資聰穎的張進生身上寄託著全家人,甚至是全鄉父老鄉親的希望。他也十分爭氣,高考時一舉考上湖南醫科大學,並且選擇當時最有前途的醫學專業。
  • 那個北大畢業的肄業博士,十多年未工作,如今怎麼樣了?
    有這樣一位北大學生,待業十多年,一直靠著低保維持生活。作為國內的頂尖高校,北京大學擁有一流的教學資源,是培養社會各界人才的搖籃。但是,其超高的錄取條件也成了很多人仰望的地方。能夠進入北京大學絕非易事,對於農村孩子來說,這更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 他曾是北大醫學博士,放棄醫生工作也要留學,如今現狀令人唏噓
    這麼多年以來出現了很多高智商的天才學生,但是畢業之後卻因為適應不了社會而選擇逃避。比如「北大才子」陸步軒。不過他比較幸運的是最後找到了人生的定位重新崛起。但是也有一些人受到挫折之後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從此一蹶不振。
  • 北大畢業的肄業博士生,曾是全村人驕傲,如今卻在家啃老18年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能夠考上清華北大,父母一定是驕傲不已的。但卻有有這樣一類人,即便擁有高學歷,卻依然不願意去奮鬥,一心只想依靠父母。北大畢業的博士生張建就是其中的一員。張建出生在湖南省的常德鄉村,他們的家庭經濟條件較差。
  • 遭哈佛拒絕的理科狀元,被指高分低能的李泰伯,現狀如何?
    前言李泰伯, 2010年以703的分數奪得北京高考理科狀元,當時曾瞬時吸引人們的眼球。在遭到哈佛等11所世界高校的拒絕後,人們的觀念又瞬時來了個180度大轉彎,甚至在網絡上說一些不良的言論,直指李泰伯「高分低能」。
  • 他是北大肄業博士生,18年前一氣之下退學,現在靠低保維持生活
    公元260年,趙國大將廉頗以年邁之體,率領大軍抵禦秦軍,因廉頗面對秦軍,堅守營壘,並不出兵,而趙國君主孝成王卻急於求勝,於是孝成王聽信小人建議,讓趙括代替廉頗出戰。故事的結局顯而易見,缺乏實踐經驗,不懂靈活應變的趙括領兵大敗,四十萬趙軍被坑殺於長平,趙括本人也被秦軍亂箭射死。因不知變通,而獻上寶貴的生命,這是得不償失的。無論歷史如何發展,這樣的悲劇總會時常發生。
  • 中科院博士畢業六年再讀口腔醫學大專,是熱愛還是暴利?
    但前不久的一則消息卻令人大跌眼鏡,一位中科大博士畢業生在畢業並工作六年後放棄了金融工程專業,毅然選擇口腔醫學大專就讀。聞者足驚,究竟是對口腔醫學的熱愛還是看到了其中廣闊的職業前景?據報導,這位博士的嶽父和妻子都是口腔醫生,或許受到嶽父和妻子的影響,這位博士才毅然選擇了口腔醫學。
  • 他被編入了「高考狀元高分低能案例大全」
    前不久,他在國際著名期刊《自然-方法學》上發表了第二篇文章,「解決了功能基因組網絡研究的一個棘手問題」,這還僅是他碩士期間完成的工作。如今,他正在攻讀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醫學-理學雙博士學位。該項目去年在全美錄取了10個學生。 8年前,那個標籤還是他甩不掉的噩夢。
  • 「北京大學」肄業博士,20年來,為什麼一直「待業」在家
    同時,他也成了一家人的希望,期待他將來能夠出人頭地,光宗耀祖。1984年,張某從鼎城一中考上湖南醫科大學,也就是現在的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也是久負盛名的老校,實力非同一般。張某能夠考上這所大學,可見學習成績確實很好。1989年,張某從湖南醫科大學畢業,被分配到了天津一所醫院工作,並成為了一名血液科醫生。
  • 理科狀元的逆襲:高考703分被11所國外大學拒絕,如今成雙料博士
    他是北京2010年高考理科狀元,卻打算出國繼續學習,向國外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美國11所知名院校提出留學申請,可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慘遭拒絕。 而因此實踐,他受到了很多人的質疑,甚至被貼上了「高分低能」的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