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
對於很多大學生來說,大學是我們人生中的一個轉折點,是我們改變人生的一個地方,是讓我們從幼稚變得成熟的一個地方。
如今,又是一年開學季,很多學生都已經從家裡面出發,去自己嚮往的大學,希望自己在大學期間能夠好好的生活和發展。
不過,在孩子們爭相「飛往」新學校的時候,家長們也會有些擔心,畢竟,很多孩子長這麼大都是第一次離開家,父母一定會有些擔心孩子是否能夠適應大學生活,自己一個人能不能照顧好自己等等。
而家長有這樣的想法也並不是多餘的,因為很多孩子在家裡面的時候都是父母照顧著,自理能力也並不是很強,家長很擔心孩子在外面吃不好穿不好。
不過,現在的大學裡面都有食堂,宿舍裡面也有舍友可以相互幫助,正常一點的學生都可以慢慢的熟悉起來,一點點照顧自己。
畢竟,普通人家的孩子在家裡的時候,父母都會要求孩子幫忙收拾屋子,整理房間,做做飯等等,只要學會這些,那就可以很好的照顧自己。
而且,在大學期間,學生們除了照顧好自己之外,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完成,比如努力學習,交朋友等等,這些都是大學生的「必備常識」。
尤其是交朋友,在大學的時候,學生們的起點都差不多,都是從老家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城市,有了朋友才能相互幫助,才能建立起友誼。
只不過,有一些學生,因為自恃天才,對於同學們很不屑,不屑於和普通同學交流、不屑於做普通的工作、不屑於和常人為伍等等。
雖然「天才往往都有怪癖」,但是,對於一些天才來說,這些「怪癖」很容易讓自己被他人排擠,也很難融入社會。
北大醫學博士成低保戶,畢業18年不曾找工作,「高分低能」多可怕
北京大學是我國最頂尖的一個高等學府之一,擁有著百年的歷史,在很多學生以及家長心中,北京大學是非常有地位的。
而進入北京大學的學生,也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因為北京大學的錄取分數線就高於其他學校,能在眾多學子中闖出名堂的也是少之又少。
而每年北大畢業的學生,都是各家企業爭著搶著要的,學歷更高也就代表待遇越高,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
可是,卻有這樣一位北大才子,張進生出生於湖南省的一個農村,在小時候的成績就非常優異,後來,高考考進了四大學院之一的「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
當時,張進生在村子裡面可是風光無限,不僅村子裡出了一個高材生,還是名牌大學的高材生,為了不辜負父母以及村民的希望,張進生在學習方面一直很出色。
只不過,正是因為這樣的出色,導致張進生非常的傲氣,甚至是不屑於常人為伍,在學校期間,不和別人多交流,習慣了獨來獨往,在大學裡面就沒有什麼朋友。
後來,畢業之後被分配進了一家醫院,但是,卻因為這樣獨來獨往的性格讓同事們不待見,大家逐漸開始疏遠他。
而且,張進生的自身條件也不滿足一個醫生的職責,因為他患有嚴重的「恐血症」,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不能見血,導致他沒有什麼做手術的經驗,只能當一個普普通通的住院醫生,有一些能力甚至還不如實習的學生。
面對這樣的落差張進生是完全接受不了的,決定放棄工作回家繼續學習,後來就考上了北大研究生,又成功的成為了醫學博士,按理說,這樣光輝的履歷可以找一份非常好的工作了,可是,現實卻讓張進生無法接受。
有著這樣巨大的光環,又有以前的工作經驗,按道理說最應該先改善的是自己的脾氣秉性,可是張敬軒還是心高氣傲,好的崗位不要他,不好的崗位他不要。
就這樣,陷入了一個死循環,導致畢業18年依舊碌碌無為,白白浪費了學歷,如今只能成為低保戶,靠著低保過日子。
所以說,很多家長在勸導孩子學習的時候,都是讓孩子看書、看書、看書,卻忘記了對孩子其他方面的培養。
不論是自理能力還是人際交往能力,家長都應該一點點的引導孩子,教導孩子,讓孩子先學會為人處世,然後再將精力放在學習上。
如果孩子寒窗苦讀多年,到頭來依舊是一個書呆子,那就很容易想張進生一樣高不成低不就,也很難好好的在社會上生存下去。
今日話題: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呢?你覺得是學習重要還是為人處世更重要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