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遊曾說:「紙上談兵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說即使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也要進行切身實踐,畢竟紙上所學是單一且膚淺的。實際上,該詩引用了戰國時期的著名典故「紙上談兵」,典故的主人翁正是趙國大將趙括。趙括出生名門,是名將趙奢之子,自小熟讀兵書。
公元260年,趙國大將廉頗以年邁之體,率領大軍抵禦秦軍,因廉頗面對秦軍,堅守營壘,並不出兵,而趙國君主孝成王卻急於求勝,於是孝成王聽信小人建議,讓趙括代替廉頗出戰。故事的結局顯而易見,缺乏實踐經驗,不懂靈活應變的趙括領兵大敗,四十萬趙軍被坑殺於長平,趙括本人也被秦軍亂箭射死。因不知變通,而獻上寶貴的生命,這是得不償失的。無論歷史如何發展,這樣的悲劇總會時常發生。在當代社會,就有一位北大的肄業博士,固執己見,最終淪為低保戶。

01
張進生,湖南常德人,父母都是當地的農民,家庭條件並不優越,但作為家中最小的兒子,父母對張進生很是疼愛,也積極地支持孩子讀書。在他們看來,讀書是改變家中困境的唯一方式,好在張進生也十分爭氣,求學之旅幾乎未曾有過坎坷。18歲時,張進生不負家人期望,憑藉優異的成績考入湖南醫科大學,並在這裡進行了五年的專業知識學習。在大學期間,張進生依然勤奮刻苦的學習,在他看來只要肯讀書,將來就能擺脫貧窮的處境。張進生在校期間,專業成績位於班級前茅,在畢業時就被分配到天津一家醫院工作,就此成為了一名醫生。

02
然而就在家人以張進生為驕傲的時候,他卻做出了一項決定:從醫院辭職,繼續深造自己的專業知識。要知道,張進生工作僅有三年,家人對張進生的做法不理解的同時,也願意支持孩子繼續讀書,將來能有更好的平臺。經過認真複習後,張進生考取到北京大學的醫學碩士研究生。1995年,張進生拿到碩士學位後,又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在他看來,讀書可比工作要容易得多。在讀博的最後一年,張進生獲得人生中千載難逢的機遇,英國一家皇家醫學院向他發出錄取通知書,然而張進生最終卻沒能前往英國。

原因還要從張進生本科畢業後,參加工作時說起。由於初出社會,張進生與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同事們相處十分困難,覺得自己與他們格格不入。不僅如此,即使他擁有醫科大學本科學歷,怕血的張進生卻不敢為病人開刀做手術,在醫院的三年裡,他仍然只是一個普通的住院醫師。同事們對張進生不夠了解,認為他是一個性格孤僻的人,不會與人打交道,像個悶葫蘆一樣。而張進生也常常因為社交關係感到恐懼,在醫院幾乎無所事事,失去了很多次去國外進修的機會,因此在醫院的三年裡,他認真讀書,希望能考取碩士學位,再次回到校園。

後面就到了前面提到的英國留學時間。當時前往英國需要繳納20萬保證金,這對於張進生來說可是個世紀難題,自己根本沒有這麼多積蓄,又沒有什麼朋友,無奈之下張進生只得放棄這難得一遇的機會。一氣之下,張進生從學校退學,而這一年他已經32歲。作為而立之年的醫學高端人才,張進生空有名牌光環,卻沒有實際經驗,許多用人單位都拒絕聘用他。最終是一家位於蘭州的醫院給了張進生就業的機會,月薪1000元,而張進生博士生期間的月薪有5000。

對此,張進生並不在意,在醫院時還和一名小護士談起了戀愛。可生活的拮据無時無刻不在刁難著兩個年輕人,最終女友實在不堪所負,提出分手,受到感情挫折的張進生也辭掉了工作。2001年,張進生開始到處找工作,可惜再也沒有單位聘用他,就這樣張進生開始了長達18年的「閉關生活」,依靠家中貧困的姐姐生活,自己再也不外出工作。在假期間,張進生覺得多年的認真學習根本無用,索性連書也不看了,將以前所學的知識忘了個乾淨。最終,還是當地民政部門幫他辦理了農村特困救助,他的生活才逐漸穩定下來。
結語
值得一提的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博士研究生十分罕見,張進生擁有這樣高的學歷卻泯然眾人,讓人難以理解。這也從另一方面顯示,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終將會被時代所拋棄。
參考資料: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