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肄業博士,20年來,為什麼一直「待業」在家

2021-01-12 教育盤點

北京大學是我國高校中的翹楚,為我國的發展與進步,人類文明的傳承與發揚做出了突出貢獻,同時也為我國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更是眾多學子夢寐以求的求學殿堂。

我們非常清楚,北大在各省市的招生名額並不多,競爭異常激烈,考生想要搭上北大這班車,真是太難了。當然,高考沒有機會上北大,日後還可以通過努力,考取北大的研究生或者博士,如果能夠考上同樣也是了不起。

他是家中老么,一家人的希望

張某出生於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的農村,兄妹6人中他是老么。他上學讀書後,學習成績一直不錯,挺有上進心,但性格內向,不愛說話。

由於他前面5兄妹都沒有條件讀書,所以張某整個求學過程的開銷,都由哥哥姐姐來承擔。同時,他也成了一家人的希望,期待他將來能夠出人頭地,光宗耀祖。

1984年,張某從鼎城一中考上湖南醫科大學,也就是現在的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也是久負盛名的老校,實力非同一般。張某能夠考上這所大學,可見學習成績確實很好。

1989年,張某從湖南醫科大學畢業,被分配到了天津一所醫院工作,並成為了一名血液科醫生。不過,張某並沒有滿足於現狀,工作後的他積極備考北京大學醫學部研究生,想繼續深造。

考研成功,被北京大學醫學部錄取

張某果然不負眾望,參加工作3年後,如願考上了北京大學醫學部研究生。家裡得知這一消息後,哥哥姐姐都以有這樣優秀的弟弟引以為榮,全家人的希望之火越燃越旺。

張某帶著全家人的殷切希望,走進了我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從張某考上北大研究生來看,他還是十分了不起的。

那時,有考研意識的大學生並不多,一般本科畢業就參加工作了。而張某能夠在參加工作後考研成功,足以說明他在學習上非常上進。

他在北大醫學部讀研期間,仍然刻苦學習,並圓滿完成了北大醫學部研究生學業,成功拿到了北大研究生學士學位。

研究生畢業,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最後一學期無奈退學

張某研究生畢業後,並沒有急於工作,而是留下繼續攻讀北大醫學部的博士學位,剛開始讀博時,一切都挺順利,學業成績也不錯。

可是,就在他讀博到了關鍵時刻,也就是最後一學期時,他的身體出現了狀況,沒有能力繼續完成博士學業。學業不達標,也就畢不了業,因此,他選擇了退學,成了北大醫學部的肄業博士。

對於張某退學原因,坊間流傳兩種說法:一種說張某「消化道方面出現嚴重問題,無法堅持」;另一種說法:張某考取了英國某皇家醫學院,要交20萬元的保證金,由於家庭貧困拿不出來,急出了心病。

究竟是什麼原因退學,已經不重要,因為他最終連北大醫學部的博士學位都沒拿到,更別想英國某皇家醫學院了。

從2001年起,張某一直待業在家,淪為低保戶

張某雖然北大博士肄業,但起碼還有北大醫學部研究生的學歷,找份工作應該不成問題。可是據他的姐姐講,他曾經在北京、長沙等地都找過工作,但由於種種原因沒有成功。

他的姐姐對這個弟弟是又恨又疼,但又無計可施。從2001年起,張某就一直待業在家,連自己都養活不了,而且人變得越來越孤僻。

張某的姐夫說:「我們是初高中同學,性格都是內向型,以前他挺喜歡和我交流,可是這些年,他基本上不和我們說話了,我實在不清楚他心裡想些什麼。」

有一次,張某的姐姐找到記者,想讓記者幫著弟弟找份工作,記者便前往她弟弟的住處了解情況,並與張某進行了一次交談。

他對記者說:「養活自己還不容易?當年上班的醫院待遇是可以的,但我不願意,因為在那實現不了我的理想。」而且還說:「你們來也沒用,我這一生碰不到伯樂了。」

從張某的言談中,似乎感覺到他對某些人帶有成見,與此同時,又覺得自己雖有理想卻無法實現,屬於懷才不遇,所以鬱鬱寡歡。正因為這樣,才待業在家,不去工作,最後淪落成低保戶,靠低保度日。

張某的人生遭遇,給了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通過張某的人生遭遇,用現在很流行的一個詞來概括,就是「情商」不高。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指出,在促使一個人成功的個人因素中,情商的作用佔到了80%,而智商的作用只佔20%。

關於「情商」概念,是在上個世紀末,美國心理學家彼得塞爾維和約翰·梅耶提出的。情商又稱情緒智力,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

關鍵是人與人之間的情商並無明顯的先天差別,更多與後天的培養息息相關。顯然,張某在那個年代,那樣的家庭,情商是不可能得到培養的。

有人說,如果20世紀是一個發明的世紀,那麼21世紀就是一個溝通的世紀。而無數事例證實:情商就是一種情緒管理的能力。

那麼我們作為家長就要注意了,現在大部分家長都把精力放在了孩子學習上,忽略了孩子的「情商」培養。因此,很多孩子表現出情緒不穩定、叛逆、抗挫能力差,甚至做出極端的事情來。

由此來看,要想讓孩子快樂健康的成長,我們一定要在關注孩子學習的同時,也要關注孩子「情商」的培養,這樣他們才能更好地學習,更好地與父母同學相處,成為一個思想健康積極向上的人,未來也會獲得更大的成功。

對於張某變成靠低保度日的人,你怎麼看?歡迎留言交流。

相關焦點

  • 湖南男子北大博士肄業,待業17年成五保戶,他經歷了什麼?
    &nbsp&nbsp&nbsp&nbsp1992年,常德張某考上北京大學研究生並繼續讀博。他在讀博的最後一學期稱自己患病,從北大肄業。之後短暫工作了一段時間。2001年回到老家常德後一直待業到現在。
  • 肄業北大博士待業7年續:據稱患深度抑鬱症(圖)
    天黑睡覺,這成了他7年來雷打不動的習慣。他這麼早就要休息的原因就是,「積蓄精力,白天好讀書。書讀好了,就業機會就來了。」桌子上,幾乎擺滿了大學課本,而且是清一色的數學書、都來自「北京大學出版社」。那似乎能證明他的身份。  記者了解到的關於張建的資料就是——他是一個北京大學博士肄業生,卻在家鄉常德市鼎城區待業7年,還未找到工作。
  • 北大博士抑鬱肄業,找工作四處碰壁,失業18年後靠低保生活
    北大博士抑鬱肄業,找工作四處碰壁,失業18年後靠低保生活地貧栽松柏,家貧子讀書。老祖先的教誨還猶言在耳。讀書可以改變命運,這也是多麼寒門子弟奮發向上的動力。如果能考上一所名牌大學,不知會羨煞多少考生和家長,更不用說考上北大了,如果能考上北大博士生,那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學業追求。
  • 寒門走出的大學生,北大博士肄業,失業18年,如今靠父母接濟!
    如今,「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言論甚囂塵上,寒門能走出一位大學生,已實屬不易,寒門大學生能考取北大博士,更是十分珍貴難得。本來,寒門貴子應該肩負起帶領家人脫貧,跳出貧困階層的任務,而今天介紹的這位寒門走出的大學生叫張進生,北大博士肄業,失業18年,依靠接濟生活,不僅沒有成為全家的光榮,反而成為沉重負擔。張進生出生於湖南省一個普通村莊,父母都是地道農民。從小,天資聰穎的張進生身上寄託著全家人,甚至是全鄉父老鄉親的希望。他也十分爭氣,高考時一舉考上湖南醫科大學,並且選擇當時最有前途的醫學專業。
  • 紅星深度丨北大肄業博士:從專攻白血病研究到寄居鄉野十幾年
    六月中旬的一天,張保華的家裡突然來了一波區委、鎮委、村委的客人。她倒了幾杯白開水,與客人一陣閒聊後,便動身去附近的村道尋弟弟。弟弟不用手機,也幾乎不與外界聯絡,但張保華還是在十五分鐘內把他找了回來。客人們還沒見到他人,他說話的聲音已經在家門口十餘米的地方傳來:「來的記者,是男同志還是女同志?」
  • 26歲大學生在家待業2年,出來3個月找不到工作,網友:活該!
    26歲大學生在家待業2年,出來3個月找不到工作,網友:活該!小李今年已經26了,畢業也已經兩年多了,按理說,他最少也應該工作兩年了,可是小李的工作經驗連半年都談不上。小李的工作經驗,滿打滿算也就4個月,這還算了試用期。小李在學校的時候,剛進入大學的前兩年,還算有點學習的心思。
  • 寒門子弟考取北大醫學博士,失業18年後要靠低保生活?
    寒門子弟考取北大醫學博士,失業18年後要靠低保生活? 地貧栽松柏,家貧子讀書。老祖先的教誨還猶言在耳。讀書可以改變命運,這也是多麼寒門子弟奮發向上的動力。
  • 寒門學子考上北大研究生,讀到博士選擇肄業,失業18年成為低保戶
    大多數人三歲就會被送到學校學習,從學前班到幼兒園再到中高考,我們的身上肩負著無數人的期望,九年義務教育告訴我們,讀書是我們的義務。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我們是「天之驕子」,我們身上背負的期望促使我們不管前路有多少坎坷,依然要努力向前。教育,是我們一直以來都很重視的問題。教育是教育人,讓他成為一個完整有道德的人。
  • 日本最高智商的人,IQ188,25歲待業在家
    結果卻因為自己的不務正業,高考只考了670分,「湊合」讀了北京大學科學生命學院。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這個號稱「全日本最聰明的少年」,如今卻是個無所事事的待業小青年。這位天才少年名叫太田三砂貴,1994年出生在日本一個普通家庭。
  • 那個北大畢業的肄業博士,十多年未工作,如今怎麼樣了?
    人人都覺得北京大學的畢業生一定能夠前程似錦,但現實生活中,永遠存在讓人意想不到的個例。有這樣一位北大學生,待業十多年,一直靠著低保維持生活。作為國內的頂尖高校,北京大學擁有一流的教學資源,是培養社會各界人才的搖籃。但是,其超高的錄取條件也成了很多人仰望的地方。能夠進入北京大學絕非易事,對於農村孩子來說,這更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如今失業18年靠低保度日
    「北大」、「醫學」、「博士」,從這三個關鍵詞中挑出任何一個似乎都能讓人依稀看到美好的未來——升職,加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可是現在有這麼一個人,他有以上三個光環在身,卻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曾經月薪1000,低到被只是一個護士的女友嫌棄,別說走上人生巔峰了,官方系統都查不到這個大活人。
  • 他從211逆襲為北大博士,卻因抑鬱症肄業,失業近20年靠救濟生活
    雖然有人吐槽如今大學生遍地,高學歷不再吃香,但事實卻擺在面前的是博士生佔比依然很少,每年我國畢業的博士生依然十分搶手,所以對於正在求學階段的學生來講,如果自己能力確實強還是建議一直讀到博士,未來的競爭力會更大。 但讀博雖然很好卻潛在了這樣的一種風險,那就是讀博難畢業,特別是在近些年來我國對博士畢業門檻的提高更是加大了難度。
  • 北大畢業的肄業博士生,曾是全村人驕傲,如今卻在家啃老18年
    1992年張建考上了北京大學的醫學部的研究生,而他也因此成為了父母和全村的驕傲,在讀完研之後,他又在北大攻讀博士。但臨近畢業時,張建卻以生病為由從北大退學,但有消息稱張建消化道出現異常,也存在著張建考上了英國某個皇家醫學院但付不起學費,所以自暴自棄。不過真正的原因到現在也無從得知。雖然博士未畢業,但憑藉著北大研究生的畢業證,他也能夠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 他是北大肄業博士生,18年前一氣之下退學,現在靠低保維持生活
    在當代社會,就有一位北大的肄業博士,固執己見,最終淪為低保戶。經過認真複習後,張進生考取到北京大學的醫學碩士研究生。1995年,張進生拿到碩士學位後,又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在他看來,讀書可比工作要容易得多。在讀博的最後一年,張進生獲得人生中千載難逢的機遇,英國一家皇家醫學院向他發出錄取通知書,然而張進生最終卻沒能前往英國。
  • 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在家啃老18年,是什麼毀掉了他的人生?
    近日,「北大博士張進生淪為低保戶」的新聞頻頻刷屏,許多人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首先都是好奇:醫學專業、北大博士任何一個身份在各個年代都是吃香的,為什麼張進生卻偏偏淪落到連普通人也比不上?張進生也爭氣,在1984年考上湖南醫科大學,成為是全村人的驕傲。五年後畢業,被分配到天津一家醫院做醫生,可謂是那個時代的「天之驕子」。
  • 15.北大博士於豔茹訴北京大學撤銷博士學位決定案
    2018-01-03 11:28:17 | 來源: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   基本案情:於豔茹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
  • 肄業博士舉報國家轉基因檢測中心造假 到底造了什麼假?危及轉基因...
    (舉報者魏景亮在爆料文章中貼出其博士肄業證書)  三年一度的國家檢查是資質認證,就是判斷你有沒有資格繼續來做這件事。三年的工作沒有做,兩個月內集中完成,就是說它本身沒有資格。但是拿這套東西出來向國家假裝自己有資格,這是檢測資質的造假。」  在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大學食品與營養學院教授羅雲波看來,由於缺乏專業知識和鑑別能力,所謂「造假」的危害,在輿論中已經被過度放大。
  • 北京大學授予崔琦教授名譽博士
    ■教育快訊  本報訊 (記者楊靖)近日,1998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美籍華人崔琦教授到訪北京大學,接受北京大學名譽博士學位,並成為「北京大學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首位入選學者。
  • 北大醫學博士啃老18年淪為低保戶:自卑,讓我痛失了精彩的人生
    然而,讓人難以想像的是,畢業於1995年的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曾經的天之驕子、萬人矚目的北大博士,如今足足失業18年,只靠著國家低保生活,初聽上去有點讓人難以置信,但這是不爭的事實。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張進生的個人經歷。
  • 北京大學醫學部2002年生物化學(博士)
    北京大學醫學部2002年生物化學(博士)1.人類基因組的概念,內容和意義。2.transgene的概念,如何重組,定位,篩選,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