肄業北大博士待業7年續:據稱患深度抑鬱症(圖)

2020-11-29 搜狐網

  除了租住的一間10多平方米的房子外,一張床鋪、一張桌子、一臺電風扇、一堆大學數學書,這就是42歲的張建博士肄業生的全部家當。圖 紅網記者 劉勝軍

  對於陌生人的冒昧打攪,張建已經不耐煩了

  昨天下午,天色還有一絲光亮,但張建的房子全黑了,他正準備睡覺。天黑睡覺,這成了他7年來雷打不動的習慣。他這麼早就要休息的原因就是,「積蓄精力,白天好讀書。書讀好了,就業機會就來了。」桌子上,幾乎擺滿了大學課本,而且是清一色的數學書、都來自「北京大學出版社」。那似乎能證明他的身份。

  記者了解到的關於張建的資料就是——他是一個北京大學博士肄業生,卻在家鄉常德市鼎城區待業7年,還未找到工作。

  他不想與周圍鄰居交流

  不是張建的姐姐張文華帶著記者,左穿右鑽過巷子,記者根本無法找到張建。

  常德市橋南朝陽路某集市後,偌大一個院子裡沒有一個人認識張建。記者見到他後,問:「怎麼許多鄰居都不認識你?」張建說,「有必要認識他們嗎?我是個知識分子,我有我的圈子,圈子裡的人都是研究生以上的水平,我不可能花費時間來認識他們。」

  張建告訴記者,他的圈子,不在常德,也不在湖南,而是在北方的「北京大學附近」。每天中午,張建就到網吧裡上網,發電子郵件,那是發給他的那個圈子裡的「知識分子朋友」。可是,據張文華說,7年來,他的朋友並沒有來過常德,他也沒有離開過常德,只是在三年前,他的北京的同學寄來了500元現金。這事讓張建高興了很久,證明「北方有他的圈子」。

  張建有六兄弟姐妹,他最小,今年42歲了。沒有成家,沒有工作。也不去主動找工作,這是令張文華最為頭疼的。她對弟弟勸說了無數次,找工作賺點錢,先生存、再發展,但是弟弟什麼都聽不進,反而時常還要給勸說者「洗腦」。

  「要我像早幾年媒體報導過的北京大學生陸步軒賣豬肉,打死我也不可能做的,我做那樣的事情,對不起這些書。」他指著桌子上的一堆書,最上面的是《數學分析新講(第三冊)》,「那是我們學校博士生導師張築生編著的。」

  但是,張文華供養弟弟生活7年,期間,也沒有聽到過張建提到一句找工作的事。

  張建個子很小,從小體弱多病。張文華說,他確實不可能出賣勞力賺錢。他沒有找到工作之前,只能在她家裡吃飯。張文華在六兄弟姐妹中,家境稍微富裕一點。她在城市裡經營一家並不起眼的糧油店,維持自己一家的生活已經是很難了,還要額外養著弟弟,早已經嚴重透支了。

  張建住的房子是姐姐租的,一間10多平方米的小屋,底層,少光,外面只能穿襯衫時,裡面的張建還穿著襯衫、毛線衣、單件西裝。

  姐姐:他患有很深的抑鬱症

  記者有意識地問了關於北京大學的情況,張建都能對答如流。記者發現,只要是談及北大,張建就特別興奮。

  「弟弟是我們整個鄉裡出的第一個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不但是我們一家的驕傲,也是整個鄉裡的光榮。」張文華說。

  張建的人生之路其實與很多人相似。

  1984年,張建從鼎城一中考上湖南醫科大學。1989年畢業,天津一所醫院到長沙招人,他就去了天津的醫院,成為一名血液科醫生。工作了3年後,考上北京大學醫學系(原北京醫科大學)研究生。然後再讀博士,最後一學期時,由於「消化道方面出現嚴重問題,無法堅持;還有非常厭倦醫學」等原因,博士生肄業。2001年回到了老家常德。張建也曾在北京、長沙聯繫過工作,但都不如願。這一晾,就長達7年時間。

  張建的說法與姐姐、姐夫所說的大都一致。記者提出要看他的文憑,但被他拒絕。

  張建的博士生學習最後一學期,用他的話來說是「只需要論文答辯就可以拿到文憑」,他考取了英國某皇家醫學院。但是要交20萬元的保證金,才可能去國讀書。張建是無法拿出這筆錢的。「從那以後,他變得孤僻,不說話,整天就把自己悶在家裡。」張文華說。她還補充,「弟弟出了嚴重問題,他患有很深的抑鬱症。他這一輩子可能會廢了。」

  「我是在突破,不是等待」

  記者建議他找份工作,根據他的條件完全可以輔導高考學生。但這話激怒了張建,「什麼?我去輔導高三學生,我至少要跟大學本科生上數學課程。」張建的想法是要去大學當數學老師。沒有遇到崗位時,就只能呆在家裡看數學書。

  記者對張建說,要幫他在大學找一個教數學的工作。他抬著頭,看著記者,臉上瞬間出現一絲興奮。但很快冷淡,「不可能,我沒有熟人,我又不好意思麻煩我的同學,世上哪裡會有伯樂?」

  「你還有87歲的父親,你應該考慮先賺點錢,不能浪費時間了。」記者勸道。

  「我沒有錢,不能給父親任何物資上的回報,覺得是對不住父親,但是父親知道我天天在看書,他會高興的……我在看書,怎麼會是浪費時間呢?!我不是消極等待,而是在突破!」張建說。

  張建母親前年去世,父親現在生活在常德鼎城區鎮德橋鎮農村。張建不喜歡住在農村,他說,「農村沒有機會,什麼機會都沒有!我只能住在城市,這裡有我將來的希望。」

  張建的希望能觸到嗎?儘管他的要求不算太高,只是當一名哪怕是私立大學的數學老師。問題是,蝸居在狹窄房子裡7年時間,這位北大才子當年的銳氣與才氣還能找回多少?  (本文中「張建」為化名)

  本報記者 曾鵬輝 實習生 李曙 常德報導 攝影/紅網記者 劉勝軍

相關焦點

  • 「北京大學」肄業博士,20年來,為什麼一直「待業」在家
    我們非常清楚,北大在各省市的招生名額並不多,競爭異常激烈,考生想要搭上北大這班車,真是太難了。當然,高考沒有機會上北大,日後還可以通過努力,考取北大的研究生或者博士,如果能夠考上同樣也是了不起。他是家中老么,一家人的希望張某出生於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的農村,兄妹6人中他是老么。他上學讀書後,學習成績一直不錯,挺有上進心,但性格內向,不愛說話。
  • 湖南男子北大博士肄業,待業17年成五保戶,他經歷了什麼?
    他在讀博的最後一學期稱自己患病,從北大肄業。之後短暫工作了一段時間。2001年回到老家常德後一直待業到現在。&nbsp&nbsp&nbsp&nbsp10年前的2008年《法制周報》有這樣一篇報導&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名北京大學博士肄業生,在家待業7年,至今未找到工作。
  • 北大博士抑鬱肄業,找工作四處碰壁,失業18年後靠低保生活
    北大博士抑鬱肄業,找工作四處碰壁,失業18年後靠低保生活地貧栽松柏,家貧子讀書。老祖先的教誨還猶言在耳。讀書可以改變命運,這也是多麼寒門子弟奮發向上的動力。如果能考上一所名牌大學,不知會羨煞多少考生和家長,更不用說考上北大了,如果能考上北大博士生,那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學業追求。
  • 他從211逆襲為北大博士,卻因抑鬱症肄業,失業近20年靠救濟生活
    ,就算是普通雙非院校畢業的博士也有不錯的未來,更別說名校畢業的博士生了。 但要指出的是博士也有一些人高學歷而低能力導致最終一事無成案例的存在,但這樣的例子很少很少,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位曾就讀211高校,後來逆襲考上北大碩博的60後學霸,曾有著廣闊的未來,但在讀博期間因抑鬱症休學,至今沒有拿到博士學位證書,甚至淪為了一名拿低保過活的普通人讓人感到十分的惋惜,他就是張進生。
  • 那個北大畢業的肄業博士,十多年未工作,如今怎麼樣了?
    有這樣一位北大學生,待業十多年,一直靠著低保維持生活。作為國內的頂尖高校,北京大學擁有一流的教學資源,是培養社會各界人才的搖籃。但是,其超高的錄取條件也成了很多人仰望的地方。能夠進入北京大學絕非易事,對於農村孩子來說,這更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如今失業18年靠低保度日
    「北大」、「醫學」、「博士」,從這三個關鍵詞中挑出任何一個似乎都能讓人依稀看到美好的未來——升職,加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可是現在有這麼一個人,他有以上三個光環在身,卻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曾經月薪1000,低到被只是一個護士的女友嫌棄,別說走上人生巔峰了,官方系統都查不到這個大活人。
  • 寒門走出的大學生,北大博士肄業,失業18年,如今靠父母接濟!
    如今,「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言論甚囂塵上,寒門能走出一位大學生,已實屬不易,寒門大學生能考取北大博士,更是十分珍貴難得。本來,寒門貴子應該肩負起帶領家人脫貧,跳出貧困階層的任務,而今天介紹的這位寒門走出的大學生叫張進生,北大博士肄業,失業18年,依靠接濟生活,不僅沒有成為全家的光榮,反而成為沉重負擔。張進生出生於湖南省一個普通村莊,父母都是地道農民。從小,天資聰穎的張進生身上寄託著全家人,甚至是全鄉父老鄉親的希望。他也十分爭氣,高考時一舉考上湖南醫科大學,並且選擇當時最有前途的醫學專業。
  • 寒門子弟考取北大醫學博士,失業18年後要靠低保生活?
    寒門子弟考取北大醫學博士,失業18年後要靠低保生活? 地貧栽松柏,家貧子讀書。老祖先的教誨還猶言在耳。讀書可以改變命運,這也是多麼寒門子弟奮發向上的動力。
  • 北大醫學博士啃老18年淪為低保戶:自卑,讓我痛失了精彩的人生
    順利考上了北大的碩士研究生,碩士畢業後張進生繼續留在學校攻讀內科博士學位。期間他收到「英國皇家學院」的錄取通知書,但是因為家庭無力承擔20萬的學費而作罷。1998年6月,備受打擊的張進生因為抑鬱症而休學,一年後未能及時復學,學校將其視為退學處理。
  • 寒門學子考上北大研究生,讀到博士選擇肄業,失業18年成為低保戶
    比如北大博士肄業生張進生,這麼一個高學歷的人才,命運卻讓人唏噓不已。▲醫生形象但是這麼一點成就並沒有讓他止步於現在,三年後,他又考上了北大的碩士研究生,而且在1995年碩士畢業後繼續攻讀了博士學位,進入最高學府學習已經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了,但是令人詫異的是,他還收到了英國一份皇家學院的錄取通知書
  • 紅星深度丨北大肄業博士:從專攻白血病研究到寄居鄉野十幾年
    迪夫的二姐張文華卻還是希望報導中能提提他的本名——張進生,因為這些年來,當地政府(尤其是民政部門)、張進生從高中到博士階段的同學,都先後給予過他莫大的幫助,「沒必要隱瞞」。張進生的祖父曾是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鎮德橋鎮楓樹口村的一名甲長,算得上是張家「有頭臉」的人物。
  • 他是北大高材生,留學英國皇家醫學院,卻與曾經大相逕庭
    農民子弟北大夢張進生出生於湖南的一個小村,家境貧寒的他,從小就立志於走出農村,去往更高處。他的父母十分支持他的學習,並儘自己的全力培養他。張進生自己也不負眾望,在18歲那一年,他考入了湖南醫科大學,他是村裡唯一的大學生。在攻讀大學期間,他也十分刻苦,成績也十分優秀,並且多次獲得獎學金。5年的學習時光結束,張進生從湖南醫科大學畢業。
  • 他曾是北大高材生,受邀留學英國皇家醫學院,最後卻靠低保生活
    北大是眾多天才的搖籃,每年從這裡走出去的畢業生,大部分都會成為社會上的精英,在各行各業發光發熱。不過,也有一些北大的學生,在畢業之後一事無成,最終甚至過得比普通人都不如。
  • 北大直博生第五年退學,只拿到肄業證書。這人是傻,還是另有追求
    近日,知乎上有位90後,今年9月,從北大退學。他不是本科退學,是讀北大計算機圖形直博,而且是直博第5年退學。而整個學制不過是5年。直博退學的後果有多嚴重?直博退學意味著5年白讀,連個碩士畢業證書也沒有,只有一個蓋章的肄業證書。帖子一出,大家驚呆了,這是什麼操作?一共5年的學制,4年堅持下來了,在最後一年退學,這人是傻還是怎麼回事?
  • 北大畢業的肄業博士生,曾是全村人驕傲,如今卻在家啃老18年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能夠考上清華北大,父母一定是驕傲不已的。但卻有有這樣一類人,即便擁有高學歷,卻依然不願意去奮鬥,一心只想依靠父母。北大畢業的博士生張建就是其中的一員。張建出生在湖南省的常德鄉村,他們的家庭經濟條件較差。
  • 他是北大肄業博士生,18年前一氣之下退學,現在靠低保維持生活
    在當代社會,就有一位北大的肄業博士,固執己見,最終淪為低保戶。1995年,張進生拿到碩士學位後,又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在他看來,讀書可比工作要容易得多。在讀博的最後一年,張進生獲得人生中千載難逢的機遇,英國一家皇家醫學院向他發出錄取通知書,然而張進生最終卻沒能前往英國。
  • 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在家啃老18年,是什麼毀掉了他的人生?
    近日,「北大博士張進生淪為低保戶」的新聞頻頻刷屏,許多人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首先都是好奇:醫學專業、北大博士任何一個身份在各個年代都是吃香的,為什麼張進生卻偏偏淪落到連普通人也比不上?3年後他考研北大,博士畢業後,他的暈血症並沒有好轉,他也沒有積極去治療、克服,所以即使博士畢業,進入醫院後,他依然無法成為主治醫師,只能在醫院打雜,掙著一月2000多的薪水。
  • 北大學霸留學美國,學成後回國,為「抑鬱症」患者帶來曙光!
    曾 以優異成績考入北大,後赴國外留學的她,在學成以後果斷放棄國外的高薪待遇而選擇回國發展,為研發新型抗抑鬱藥物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也讓無數抑鬱症患者看到了曙光!並在高考時候,以優異的成績被北大錄取,這樣的成績在外人眼裡,無疑是非常優秀的!
  • 神經心理學課題 | 先得走進去,才能走出來——MKP-1基因與抑鬱症
    也有異常的表達 這意味著從神經生物和基因角度探討抑鬱症的發病機理探究對應的治療手段不僅成為可能而且具備了無限的可能性灣區博士邀請來自荷蘭Maastricht University的安博士開設神經心理學課題《MKP-1基因在抑鬱症的病理機制研究》,梳理、整合已經相關前沿文獻,完成符合發表標準的綜述文章,使用軟體繪製MKP-1作用於大腦和抑鬱症的機理,最終總結髮現並給出未來研究的方向。
  • 他曾是北大醫學博士,放棄醫生工作也要留學,如今現狀令人唏噓
    比如「北大才子」陸步軒。不過他比較幸運的是最後找到了人生的定位重新崛起。但是也有一些人受到挫折之後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從此一蹶不振。我們幾天要說的這個主人公叫做張進生,曾經是北大的醫學博士,憑藉優異的成績想要出國留學,結果因為拿不出學費留學失敗,而因為這個事情導致出現了抑鬱症,最後的現狀讓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