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在家啃老18年,是什麼毀掉了他的人生?

2020-11-28 尋人影視

近日,「北大博士張進生淪為低保戶」的新聞頻頻刷屏,許多人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首先都是好奇:

醫學專業、北大博士任何一個身份在各個年代都是吃香的,為什麼張進生卻偏偏淪落到連普通人也比不上?

要想解答這個問題,就得回顧張進生那大起大落的人生。

年少得名,備受寵愛,人人誇讚

張進生,湖南常德人,1966年出生,上面還有兩個姐姐。那時,重男輕女的思想還是比較嚴重的,張進生作為家中唯一的男孩,備受父母疼愛,雖然家境貧寒,但父母有什麼好的都先緊著他,在學習上,也不遺餘力地為他創造好的環境,兩個姐姐更是因此早早的輟學打工,全家供他一人讀書。

張進生也爭氣,在1984年考上湖南醫科大學,成為是全村人的驕傲。五年後畢業,被分配到天津一家醫院做醫生,可謂是那個時代的「天之驕子」。

患有暈血症,以讀書的方式躲避現實

本以為無限美好的未來正在等著他,卻不幸被查出患上了暈血症,工作處處受限,再加上初入職場,他就和同事出現各種矛盾,索性就逃避問題選擇繼續升學。

3年後他考研北大,博士畢業後,他的暈血症並沒有好轉,他也沒有積極去治療、克服,所以即使博士畢業,進入醫院後,他依然無法成為主治醫師,只能在醫院打雜,掙著一月2000多的薪水。

這在博士畢業的張進生看來,鬱郁不得志,交了女朋友後,老是在女朋友面前抱怨者抱怨那,卻從未從自身考慮過問題,最終,女朋友也忍受不了與他分手,這讓他更加心灰意冷,最終辭職回老家待業,啃老18年,靠政府救濟度日。

是什麼毀掉了北大博士原本璀璨的人生

高智商高學歷學子,淪為低保戶,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可以說,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那原本璀璨的人生被毀,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父母的溺愛。張進生的父母重男輕女,寵溺兒子,最後成為大齡巨嬰。

慣子如殺子!現在家庭最可悲的就是,不是富豪的命,卻當富豪在養,最後只能被現實啪啪打臉。

二是眼高手低。張進生習慣了驕傲,習慣了被歌頌,自視清高的他,把學歷當做自己的必殺技,對他人孤傲,不反思自己的問題,不懂與人的相處之道,而這類人在社會上終究會被取代。

這不,在兩次連續的打擊下,張進生再也振作不起來了。名校的身份並沒有成為一張通行證,反而成為了他的心理包袱。這個包袱越變越大,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壓得他成為了一個吃低保的人。

北大博士墮落人生帶給大家的警示

張進生的經歷,給廣大家長的教育敲響了警鐘:教育孩子,知識灌溉固然重要,但對孩子的成才起不了太重要的決定,往往會適得其反,最重要的是,怎麼樣才會讓孩子擁有健康的心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正確的三觀!

也給廣大學成歸來的高學歷人才,打了一劑強有力預防針:許多大學生覺得自己考上了大學,學歷比社會上的大多數人高,因此就應該月薪上萬,比上一代強。尤其是一些高學歷人才,覺得自己學成歸來就應該幹高薪職業,殊不知,大學與社會,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學得再好,也得適應社會,一步步跟上社會的腳步,所以,沒有必要有什麼優越感,千萬不能眼高手低,踏踏實實工作才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這對所有人都一樣。

相關焦點

  • 北大醫學博士啃老18年淪為低保戶:自卑,讓我痛失了精彩的人生
    最近「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事件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二三十年前,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資源非常稀缺,不要說上過大學了,就連上過高中的,都很難得,更何況是博士生,那簡直是人中的龍鳳。然而,讓人難以想像的是,畢業於1995年的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曾經的天之驕子、萬人矚目的北大博士,如今足足失業18年,只靠著國家低保生活,初聽上去有點讓人難以置信,但這是不爭的事實。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張進生的個人經歷。
  • 北大醫學博士如今成低保戶,畢業18年不找工作,高分低能多可怕
    北大醫學博士成低保戶,畢業18年不曾找工作,「高分低能」多可怕北京大學是我國最頂尖的一個高等學府之一,擁有著百年的歷史,在很多學生以及家長心中,北京大學是非常有地位的。只不過,正是因為這樣的出色,導致張進生非常的傲氣,甚至是不屑於常人為伍,在學校期間,不和別人多交流,習慣了獨來獨往,在大學裡面就沒有什麼朋友。後來,畢業之後被分配進了一家醫院,但是,卻因為這樣獨來獨往的性格讓同事們不待見,大家逐漸開始疏遠他。
  • 從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54歲的張進生,如今過得怎麼樣?
    明知自己患有暈血症,張進生卻以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為緣由,選擇主攻血液內科。這是他人生軌跡偏離的第一個轉折點。1992年,張進生順利考上了中國最高學府——北京醫科大學的碩士研究生。碩士畢業之後,張進生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如今失業18年靠低保度日
    「北大」、「醫學」、「博士」,從這三個關鍵詞中挑出任何一個似乎都能讓人依稀看到美好的未來——升職,加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可是現在有這麼一個人,他有以上三個光環在身,卻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曾經月薪1000,低到被只是一個護士的女友嫌棄,別說走上人生巔峰了,官方系統都查不到這個大活人。
  • 寒門子弟考取北大醫學博士,失業18年後要靠低保生活?
    寒門子弟考取北大醫學博士,失業18年後要靠低保生活? 地貧栽松柏,家貧子讀書。老祖先的教誨還猶言在耳。讀書可以改變命運,這也是多麼寒門子弟奮發向上的動力。
  • 從醫學博士到低保戶,失業21年的張進生,究竟經歷了什麼
    昨天我們說到北大才子陸步軒,靠賣豬肉走向輝煌,不僅向母校捐款9個億,還被請去做成功學演講,可謂是人生巔峰。今天要講的這位同樣來自北大,只是在學歷上,要比本科學歷的陸步軒,還要高上不少,他就是北大醫學博士生張進生。
  • 北大博士張進生:曾是頂尖醫學人才,如今卻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
    一位北大博士,通常會有怎樣的人生?也許在某所大學教書,成為大學學生和學生的引路人;也許投身於實驗室,對科學研究作出貢獻;也許出國學習,希望成為更好的人;也許走進商場,為家庭和事業不斷打拼……但是,張進生,作為一個北大博士,卻是個例外。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
    好在他足夠努力,從小就非常爭氣,學習成績一直也很優異,1984年在那樣的學習環境中努力了十幾年的張進生,在這一年的高考後被湖南醫科大學錄取,正式成為一名大學生。
  • 寒門學子考上北大研究生,讀到博士選擇肄業,失業18年成為低保戶
    是什麼支撐這些人走到最後,是家人的鼎力支持?是自己的使命感?但是最重要的其實是理想,是夢想。只要有這兩者,那麼學子就很容易找到奮鬥的方向。不斷地求學,獲取知識,充實我們的大腦,會獲得價值感,可能這是我們最開始對於理想的想像。但是理想和夢想的區別是什麼呢?因為理想具有實現的可能性,比夢想更容易實現。比如北大博士肄業生張進生,這麼一個高學歷的人才,命運卻讓人唏噓不已。
  • 北大博士抑鬱肄業,找工作四處碰壁,失業18年後靠低保生活
    北大博士抑鬱肄業,找工作四處碰壁,失業18年後靠低保生活地貧栽松柏,家貧子讀書。老祖先的教誨還猶言在耳。讀書可以改變命運,這也是多麼寒門子弟奮發向上的動力。如果能考上一所名牌大學,不知會羨煞多少考生和家長,更不用說考上北大了,如果能考上北大博士生,那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學業追求。
  • 「北京大學」肄業博士,20年來,為什麼一直「待業」在家
    我們非常清楚,北大在各省市的招生名額並不多,競爭異常激烈,考生想要搭上北大這班車,真是太難了。當然,高考沒有機會上北大,日後還可以通過努力,考取北大的研究生或者博士,如果能夠考上同樣也是了不起。他是家中老么,一家人的希望張某出生於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的農村,兄妹6人中他是老么。他上學讀書後,學習成績一直不錯,挺有上進心,但性格內向,不愛說話。
  • 北大畢業的肄業博士生,曾是全村人驕傲,如今卻在家啃老18年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能夠考上清華北大,父母一定是驕傲不已的。但卻有有這樣一類人,即便擁有高學歷,卻依然不願意去奮鬥,一心只想依靠父母。北大畢業的博士生張建就是其中的一員。張建出生在湖南省的常德鄉村,他們的家庭經濟條件較差。
  • 他是北大肄業博士生,18年前一氣之下退學,現在靠低保維持生活
    在當代社會,就有一位北大的肄業博士,固執己見,最終淪為低保戶。經過認真複習後,張進生考取到北京大學的醫學碩士研究生。1995年,張進生拿到碩士學位後,又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在他看來,讀書可比工作要容易得多。在讀博的最後一年,張進生獲得人生中千載難逢的機遇,英國一家皇家醫學院向他發出錄取通知書,然而張進生最終卻沒能前往英國。
  • 他曾是北大醫學博士,放棄醫生工作也要留學,如今現狀令人唏噓
    比如「北大才子」陸步軒。不過他比較幸運的是最後找到了人生的定位重新崛起。但是也有一些人受到挫折之後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從此一蹶不振。我們幾天要說的這個主人公叫做張進生,曾經是北大的醫學博士,憑藉優異的成績想要出國留學,結果因為拿不出學費留學失敗,而因為這個事情導致出現了抑鬱症,最後的現狀讓人唏噓。
  • 他從211逆襲為北大博士,卻因抑鬱症肄業,失業近20年靠救濟生活
    但要指出的是博士也有一些人高學歷而低能力導致最終一事無成案例的存在,但這樣的例子很少很少,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位曾就讀211高校,後來逆襲考上北大碩博的60後學霸,曾有著廣闊的未來,但在讀博期間因抑鬱症休學,至今沒有拿到博士學位證書,甚至淪為了一名拿低保過活的普通人讓人感到十分的惋惜,他就是張進生。
  • 「啃老」博士李明亮、「寄生蟲」碩士大衛,告訴家長一個教育真相
    一個家庭裡出一個博士,是相當令人驕傲的事,甚至可以稱得上光宗耀祖。但是在江西,卻有這樣一個博士,不去工作,長時間待在家裡「啃老」,讓父母十分絕望悲痛。這個博士生名叫李明亮,碩士研究生畢業於湖南一所大學,後來考上了四川一所大學的博士研究生,但是讀了幾年之後,他突然帶著一大袋書,回到家閉門不出。想想當初兒子考上博士的時候,家裡人還為他大擺酒席,如今卻落得這樣的結局,讓一家人都被村裡人指指點點,李明亮的父母既丟了臉面,也丟了對兒子寄予的厚望。幾年間,他們對兒子勸說過,爭吵過,也報過警,但是都無濟於事。
  • 11歲學微積分16歲上哈工大,卻淪落為低保戶,天才少年經歷了啥?
    我們也相信那些天才會有更好的人生更好的未來,卻沒有想過,一個天才最終會淪落為一個低保戶。我們印象中的天才,在畢業之後應該都是成功人士,西裝革履,自信滿滿。而今天這位天才,卻面容枯槁、鬍子拉碴,那麼在他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他又是如何從一個天才淪落為一個低保戶的呢?
  • 16歲考上哈工大的天才,50歲淪為低保戶,一生沉迷哥德巴赫猜想
    說到劉漢青可能很多小夥伴都不熟悉,他曾經16歲考上哈工大,是村民口中的金鳳凰,也是同學和老師眼中的天才,如今劉漢青已經年過50,非但沒有成為一位人才,反而淪為低保戶,真是令人唏噓,大家都非常好奇,從一位天才到低保戶,劉漢青到底經歷了什麼?
  • 寒門走出的大學生,北大博士肄業,失業18年,如今靠父母接濟!
    如今,「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言論甚囂塵上,寒門能走出一位大學生,已實屬不易,寒門大學生能考取北大博士,更是十分珍貴難得。本來,寒門貴子應該肩負起帶領家人脫貧,跳出貧困階層的任務,而今天介紹的這位寒門走出的大學生叫張進生,北大博士肄業,失業18年,依靠接濟生活,不僅沒有成為全家的光榮,反而成為沉重負擔。張進生出生於湖南省一個普通村莊,父母都是地道農民。從小,天資聰穎的張進生身上寄託著全家人,甚至是全鄉父老鄉親的希望。他也十分爭氣,高考時一舉考上湖南醫科大學,並且選擇當時最有前途的醫學專業。
  • 16歲天才考上哈工大,痴迷哥德巴赫猜想耽誤一生,50歲淪為低保戶
    導語:小的時候,父母要求我們努力讀書,老師也要求我們努力讀書,從小老師和父母的願望就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學生能夠考上像清華北大一樣的名校,至少能夠考上985211院校,這樣他們將來一輩子的路才能夠走的更加的順暢,才能夠過著比較好的生活,比較富裕的生活,或者說才能夠過上衣食無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