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大博士張進生淪為低保戶」的新聞頻頻刷屏,許多人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首先都是好奇:
醫學專業、北大博士任何一個身份在各個年代都是吃香的,為什麼張進生卻偏偏淪落到連普通人也比不上?
要想解答這個問題,就得回顧張進生那大起大落的人生。
年少得名,備受寵愛,人人誇讚
張進生,湖南常德人,1966年出生,上面還有兩個姐姐。那時,重男輕女的思想還是比較嚴重的,張進生作為家中唯一的男孩,備受父母疼愛,雖然家境貧寒,但父母有什麼好的都先緊著他,在學習上,也不遺餘力地為他創造好的環境,兩個姐姐更是因此早早的輟學打工,全家供他一人讀書。
張進生也爭氣,在1984年考上湖南醫科大學,成為是全村人的驕傲。五年後畢業,被分配到天津一家醫院做醫生,可謂是那個時代的「天之驕子」。
患有暈血症,以讀書的方式躲避現實
本以為無限美好的未來正在等著他,卻不幸被查出患上了暈血症,工作處處受限,再加上初入職場,他就和同事出現各種矛盾,索性就逃避問題選擇繼續升學。
3年後他考研北大,博士畢業後,他的暈血症並沒有好轉,他也沒有積極去治療、克服,所以即使博士畢業,進入醫院後,他依然無法成為主治醫師,只能在醫院打雜,掙著一月2000多的薪水。
這在博士畢業的張進生看來,鬱郁不得志,交了女朋友後,老是在女朋友面前抱怨者抱怨那,卻從未從自身考慮過問題,最終,女朋友也忍受不了與他分手,這讓他更加心灰意冷,最終辭職回老家待業,啃老18年,靠政府救濟度日。
是什麼毀掉了北大博士原本璀璨的人生
高智商高學歷學子,淪為低保戶,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可以說,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那原本璀璨的人生被毀,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父母的溺愛。張進生的父母重男輕女,寵溺兒子,最後成為大齡巨嬰。
慣子如殺子!現在家庭最可悲的就是,不是富豪的命,卻當富豪在養,最後只能被現實啪啪打臉。
二是眼高手低。張進生習慣了驕傲,習慣了被歌頌,自視清高的他,把學歷當做自己的必殺技,對他人孤傲,不反思自己的問題,不懂與人的相處之道,而這類人在社會上終究會被取代。
這不,在兩次連續的打擊下,張進生再也振作不起來了。名校的身份並沒有成為一張通行證,反而成為了他的心理包袱。這個包袱越變越大,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壓得他成為了一個吃低保的人。
北大博士墮落人生帶給大家的警示
張進生的經歷,給廣大家長的教育敲響了警鐘:教育孩子,知識灌溉固然重要,但對孩子的成才起不了太重要的決定,往往會適得其反,最重要的是,怎麼樣才會讓孩子擁有健康的心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正確的三觀!
也給廣大學成歸來的高學歷人才,打了一劑強有力預防針:許多大學生覺得自己考上了大學,學歷比社會上的大多數人高,因此就應該月薪上萬,比上一代強。尤其是一些高學歷人才,覺得自己學成歸來就應該幹高薪職業,殊不知,大學與社會,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學得再好,也得適應社會,一步步跟上社會的腳步,所以,沒有必要有什麼優越感,千萬不能眼高手低,踏踏實實工作才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這對所有人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