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北大博士,通常會有怎樣的人生?也許在某所大學教書,成為大學學生和學生的引路人;也許投身於實驗室,對科學研究作出貢獻;也許出國學習,希望成為更好的人;也許走進商場,為家庭和事業不斷打拼……但是,張進生,作為一個北大博士,卻是個例外。一九六六年,張進生出生在一個條件艱苦的農村家庭,光是他這一代,就有幾口人,吃得更多,吃得更多,家境更拮据。
而張進生作為家中最小的孩子,從小就受到哥哥姐姐們的關愛,即使自己餓著肚子,也要把自己的食物分給張進生,讓張進生吃飽。張進生的弟弟妹妹都沒有上過學,處於對張進生關懷之中,一家人還是勒緊褲帶送張進生上學。
張進生十分了解弟弟妹妹還有父母對他都很好,所以在學習上他也特別努力。憑藉自己的努力,他在學校的成績一直名列榜首,並於1984年考入湖南醫科大學。那時候,幾乎只上大學就意味著前程無憂,因為那時的大學生不僅是稀少的人才,而且學校還將包分配,直接讓大學生對接工作。一條龍服務下來,張進生甚至以後的工作也不用操心了。
但是張進生最初想讀土木工程專業,但是他的家人希望他成為一名醫生,工作穩定體面,收入不錯,不需要像工程師那樣天天在外面曬太陽。自幼懂事聽話的張進生,也順從了家人的心意,去讀醫。
有誰知道張進生卻有一種暈血的毛病,導致他根本無法拿手術刀,做不成主刀醫師。這一問題一直到1989年張進生畢業時才得到解決。張進生畢業後確實被分配到了一家醫院,但一直不能當主刀醫生。
看到與自己同時期的人紛紛升遷,而張進生卻一直在原地踏步,這讓他倍感焦慮。再加上他這幾年大部分時間都在埋頭讀書,人際交往方面很不在行,性格比較孤僻,所以他即使有天分,也沒人看得見。
職業停滯不前,感情不順,幹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而家人對他卻抱有很高的期望,這讓張進生很是懊惱和痛苦。於是,張進生開始變得憂鬱、焦慮,最後他辭掉了在醫院的工作,憑藉勤奮和聰明才智考入北京大學,並獲得了北大的碩士學位,繼續攻讀博士。但是此時,張進生的憂鬱已經非常嚴重,以至於他必須休學半年專門去治療自己。一九九八年,北大給他批了半年假。但是張進生花了一年的時間,抑鬱而輕生的念頭依然無法消除,也一直沒有回到學校。
所以到了1999年,北大不得不把張進生開除出校。張進生為了活下去,2000年,懷著雄心壯志進了一家醫院工作。這時,張進生與一名護士見面,並談起了戀愛。
能不能張進生的心理問題讓他根本不能應付自己的生活,兩年過去了,他還在原地踏步。漸漸女朋友對張進生失望,最後便離開了他。那就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張進生從此一蹶不振。再一次,他辭掉了工作,靠弟弟妹妹們的照顧過日子,做了17年的流浪漢。但如今,張進生已不再是北大博士的風雲人物,反而看起來像個瘋子。
至今,許多媒體都會批評張進生只埋頭於死書、紙上談兵等,但筆者卻認為,真正造成張進生悲劇的,是早年患抑鬱症的人,如果當時能好好認識和治療抑鬱症,張進生就能重新振作起來。
總之,他有手有腳,即使不當醫生,以他北大博士的學識,去做別的事,也能收穫人生的幸福。但是由於心理問題一直未得到解決,導致張進生光面對自己就消耗了所有的精力,又如何再去面對外界的種種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