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如今失業18年靠低保度日

2021-01-12 羽昕天

「北大」、「醫學」、「博士」,從這三個關鍵詞中挑出任何一個似乎都能讓人依稀看到美好的未來——升職,加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可是現在有這麼一個人,他有以上三個光環在身,卻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曾經月薪1000,低到被只是一個護士的女友嫌棄,別說走上人生巔峰了,官方系統都查不到這個大活人。

他便是張進生,一個北大肄業的醫學博士,一個人們說「讀書讀傻了」的高端人才,一個人生的失敗者。

村裡的驕傲,見不了血的醫生

張進生是湖南常德人,出生於一個貧寒的農民家庭。他是家裡的小兒子,學習成績也一直優異,家裡人自然舉全家之力供養他上學。1984年,在18歲成人之際,張進生考入了湖南醫科大學。他是家鄉第一個大學生,可以說是全村的驕傲,是父老鄉親以之為榜樣教育自家不成器孩子的那種存在。

讀大學時,張進生依然秉承著「學習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的信念,終日發奮苦讀,在五年內掌握了很多醫學方面的專業知識。那個時候大學生畢業,國家還分配工作。1989年,成績優異的張進生被分配到天津的一個醫院做醫生。

能吃上大鍋飯,這是張進生的幸運。因為他雖然學醫,可見不了血,開不了刀,真靠著自己找工作還真有些危險。他的性格也不夠圓滑,甚至有些孤僻和不切實際,不懂「沒人能活成一座孤島」的道理,和周圍顯得格格不入。他鄙夷科室主任的貪婪,還很傻地表現出來了,因此處處被穿小鞋。他自恃不凡,爭強好勝,還幹預同事個人愛好,自然不得別人待見。

同事關係處不好,工作就會讓人難以忍受。再加上見不了血的特性,他待在醫院三年也只能無所事事,甚至還被降薪降職,與很多進修機會失之交臂。彼時的張進生感到萬分痛苦和挫敗,他決定繼續深造,為自己帶來更多的機會,也脫離這個泥沼。於是,張進生發憤圖強埋頭讀書,終於考上了北京大學的研究生。

工作太苦了,不過讀書這件事他擅長。留在大學教書是很多人夢想中的生活,教書需要學歷,他只要一直讀就好了,反正家裡人願意供。於是,1995年張進生在北大讀完研後,又繼續在北大讀博。甚至讀博的最後一年,他還收到了一所英國醫學院的錄取通知書。

若事無意外,到海外所謂「鍍金」後,張進生就可以輕輕鬆鬆地留校任教了,即使不夠格留在北大,也多得是大學爭著搶他。但世間之不如意十之八九,這個意外還是發生了,也使得張進生的人生軌跡急轉直下。

人生巔峰的水中倒影

此前講明,張進生家裡並不富裕,供他讀到博士已經是砸鍋賣鐵,可留學便實在供不起了。1998年,因為交不起去英國留學的20萬保證金,再加上一些別的原因,張進生抑鬱了。休學申請時限為半年,但他一年多還沒回來繼續自己的學業。於是,北大對張進生進行了退學處理,還按規定將其戶籍重新落到天津。

這個時候國家不包分配了,此時32歲,有著光輝的北大研究生學歷,但怕見血的張進生就這樣被投入了人才市場,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可能他實在不喜歡曾在此工作過的天津,後來他來到了蘭州的一所醫院裡工作,月薪1000元和其讀博期間的月薪5000完全比不了,不過他還是接受了。

期間,張進生和一名小護士有了戀情,一度振奮。但相戀的人也很容易起口角,情緒一上來就肆無忌憚地攻擊彼此。女友的話脫口而出。她嫌棄張進生的工資還沒有有錢人的零花錢多,嘲笑其博士肄業,嘲笑其只能大材小用跑到這種地方上班。這樁樁件件均踩準了張進生的死穴。於是,他惱羞成怒,真正意義上的打了女友的臉,而後奪門而出。

2001年,張進生辭職回家。緊接著又找了幾份工作。可人的性格是很難改變的,不會處關係的人在哪都會過得很艱難,這些工作也不順心,給了張進生很多打擊。後來,他索性不再上班,做了18年的無業游民,沒有成家,生活也困難,每天就在屋裡讀他最擅長的書,希望能去大學教書。這期間全賴經濟並不寬裕的姐姐供養。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此後張進生甚至弄丟了戶口本、身份證等能證明其存在的證件,到政府官方系統也查不到他的戶口。不過事情總得解決,後來當地政府「特事特辦」,幫他補辦了戶口,還辦了低保。他姐姐的生活壓力才得到減輕。

低保學霸之我看

寒門學子升至巔峰再到低谷,張進生的事例可謂是賺足了眼球。不說別的,單單一個《震驚!他是北大醫學碩士,政府竟然查無此人》便值得大眾報導一番。有關張進生的報導其實並不鮮見,人們從中也能受到很多方面的啟迪,筆者在此拋磚引玉一番。

一、北大曾出具關於張進生的說明,點明其是因為抑鬱症休學。低保戶一般人也不是想辦就能辦的,張進生明明有著高學歷卻能辦成功,很可能仍然深受著抑鬱症的困擾。從張進生休學後的幾次嘗試工作和嘗試戀情來看,他並非沒有過抵抗。雖然「啃姐」18年,但這未嘗是其本意。

二、張進生的遭遇和他死讀書的方式脫不開關係。大學考上醫學專業,發現自己開不了刀,當時便該思考之後的出路。若仍有懸壺濟世的心,讀中醫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若說他的大學轉不了專業,那工作後考上研究生時呢?再不濟讀博時?

三、工作時綜合能力很重要,包括實際的工作能力,還有社交能力等。張進生開不了刀,又從事著醫學工作,本就處於弱勢,還不理智地得罪上司、觸怒同事。只能說他若不有意提升社交能力,即使如願以償地成為一名大學老師,也基本處不好和周圍人的關係。他讀書時的成績不可謂不優秀,不過社會更多是看能力,「高分低能」和只擅長讀書絕對不可取。

總之,張進生作為一名寒門學子靠著自己的努力考到博士,不可謂不優秀。但後來他生生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只能讓人哀其不幸、恨其不爭了。

相關焦點

  • 北大博士抑鬱肄業,找工作四處碰壁,失業18年後靠低保生活
    北大博士抑鬱肄業,找工作四處碰壁,失業18年後靠低保生活地貧栽松柏,家貧子讀書。老祖先的教誨還猶言在耳。讀書可以改變命運,這也是多麼寒門子弟奮發向上的動力。如果能考上一所名牌大學,不知會羨煞多少考生和家長,更不用說考上北大了,如果能考上北大博士生,那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學業追求。
  • 寒門子弟考取北大醫學博士,失業18年後要靠低保生活?
    寒門子弟考取北大醫學博士,失業18年後要靠低保生活? 地貧栽松柏,家貧子讀書。老祖先的教誨還猶言在耳。讀書可以改變命運,這也是多麼寒門子弟奮發向上的動力。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
    好在他足夠努力,從小就非常爭氣,學習成績一直也很優異,1984年在那樣的學習環境中努力了十幾年的張進生,在這一年的高考後被湖南醫科大學錄取,正式成為一名大學生。
  • 寒門走出的大學生,北大博士肄業,失業18年,如今靠父母接濟!
    如今,「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言論甚囂塵上,寒門能走出一位大學生,已實屬不易,寒門大學生能考取北大博士,更是十分珍貴難得。本來,寒門貴子應該肩負起帶領家人脫貧,跳出貧困階層的任務,而今天介紹的這位寒門走出的大學生叫張進生,北大博士肄業,失業18年,依靠接濟生活,不僅沒有成為全家的光榮,反而成為沉重負擔。張進生出生於湖南省一個普通村莊,父母都是地道農民。從小,天資聰穎的張進生身上寄託著全家人,甚至是全鄉父老鄉親的希望。他也十分爭氣,高考時一舉考上湖南醫科大學,並且選擇當時最有前途的醫學專業。
  • 從醫學博士到低保戶,失業21年的張進生,究竟經歷了什麼
    昨天我們說到北大才子陸步軒,靠賣豬肉走向輝煌,不僅向母校捐款9個億,還被請去做成功學演講,可謂是人生巔峰。今天要講的這位同樣來自北大,只是在學歷上,要比本科學歷的陸步軒,還要高上不少,他就是北大醫學博士生張進生。
  • 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因天生暈血上不了手術臺,如今卻靠低保度日
    「我命由我不由天」一話曾激勵了無數年輕人,在追求夢想的路上,我們需要的是不懈堅持、堅定的信念,以及敢於反抗的勇氣和努力,但愛迪生也說過: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 北大博士張進生:曾是頂尖醫學人才,如今卻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
    一位北大博士,通常會有怎樣的人生?也許在某所大學教書,成為大學學生和學生的引路人;也許投身於實驗室,對科學研究作出貢獻;也許出國學習,希望成為更好的人;也許走進商場,為家庭和事業不斷打拼……但是,張進生,作為一個北大博士,卻是個例外。
  • 寒門學子考上北大研究生,讀到博士選擇肄業,失業18年成為低保戶
    比如北大博士肄業生張進生,這麼一個高學歷的人才,命運卻讓人唏噓不已。▲醫生形象但是這麼一點成就並沒有讓他止步於現在,三年後,他又考上了北大的碩士研究生,而且在1995年碩士畢業後繼續攻讀了博士學位,進入最高學府學習已經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了,但是令人詫異的是,他還收到了英國一份皇家學院的錄取通知書
  • 北大醫學博士啃老18年淪為低保戶:自卑,讓我痛失了精彩的人生
    最近「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事件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二三十年前,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資源非常稀缺,不要說上過大學了,就連上過高中的,都很難得,更何況是博士生,那簡直是人中的龍鳳。然而,讓人難以想像的是,畢業於1995年的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曾經的天之驕子、萬人矚目的北大博士,如今足足失業18年,只靠著國家低保生活,初聽上去有點讓人難以置信,但這是不爭的事實。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張進生的個人經歷。
  • 他從211逆襲為北大博士,卻因抑鬱症肄業,失業近20年靠救濟生活
    雖然有人吐槽如今大學生遍地,高學歷不再吃香,但事實卻擺在面前的是博士生佔比依然很少,每年我國畢業的博士生依然十分搶手,所以對於正在求學階段的學生來講,如果自己能力確實強還是建議一直讀到博士,未來的競爭力會更大。 但讀博雖然很好卻潛在了這樣的一種風險,那就是讀博難畢業,特別是在近些年來我國對博士畢業門檻的提高更是加大了難度。
  • 他是北大肄業博士生,18年前一氣之下退學,現在靠低保維持生活
    在當代社會,就有一位北大的肄業博士,固執己見,最終淪為低保戶。要知道,張進生工作僅有三年,家人對張進生的做法不理解的同時,也願意支持孩子繼續讀書,將來能有更好的平臺。經過認真複習後,張進生考取到北京大學的醫學碩士研究生。1995年,張進生拿到碩士學位後,又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在他看來,讀書可比工作要容易得多。在讀博的最後一年,張進生獲得人生中千載難逢的機遇,英國一家皇家醫學院向他發出錄取通知書,然而張進生最終卻沒能前往英國。
  • 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在家啃老18年,是什麼毀掉了他的人生?
    近日,「北大博士張進生淪為低保戶」的新聞頻頻刷屏,許多人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首先都是好奇:醫學專業、北大博士任何一個身份在各個年代都是吃香的,為什麼張進生卻偏偏淪落到連普通人也比不上?3年後他考研北大,博士畢業後,他的暈血症並沒有好轉,他也沒有積極去治療、克服,所以即使博士畢業,進入醫院後,他依然無法成為主治醫師,只能在醫院打雜,掙著一月2000多的薪水。
  • 從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54歲的張進生,如今過得怎麼樣?
    1992年,張進生順利考上了中國最高學府——北京醫科大學的碩士研究生。碩士畢業之後,張進生繼續攻讀博士學位。誠然,他又繼續選擇了攻讀自己認為擅長的學科。眼看著還有一年的時間博士就畢業了,卻被一封「英國皇家學院」的錄取通知書打破平靜。
  • 他曾是北大高材生,受邀留學英國皇家醫學院,最後卻靠低保生活
    最終,在三年的時間裡,他終於成功考入了北京大學,成為了一名北大研究生。 受邀留學英國皇家醫學院 1995年,張進生從北大畢業,後決定繼續讀博。同樣,他再次順利地在北大讀博。而就在他讀博期間,這位北大的高材生收到了一家英國皇家醫學院的錄取通知書,邀請他到英國留學。
  • 北大醫學博士如今成低保戶,畢業18年不找工作,高分低能多可怕
    北大醫學博士成低保戶,畢業18年不曾找工作,「高分低能」多可怕北京大學是我國最頂尖的一個高等學府之一,擁有著百年的歷史,在很多學生以及家長心中,北京大學是非常有地位的。而每年北大畢業的學生,都是各家企業爭著搶著要的,學歷更高也就代表待遇越高,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可是,卻有這樣一位北大才子,張進生出生於湖南省的一個農村,在小時候的成績就非常優異,後來,高考考進了四大學院之一的「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
  • 他曾是北大醫學博士,放棄醫生工作也要留學,如今現狀令人唏噓
    現在人們對於人才的思考已經不再是之前的成績好就行了,除了成績好之外還要學會適應環境才行。這麼多年以來出現了很多高智商的天才學生,但是畢業之後卻因為適應不了社會而選擇逃避。比如「北大才子」陸步軒。不過他比較幸運的是最後找到了人生的定位重新崛起。
  • 「北京大學」肄業博士,20年來,為什麼一直「待業」在家
    北京大學是我國高校中的翹楚,為我國的發展與進步,人類文明的傳承與發揚做出了突出貢獻,同時也為我國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更是眾多學子夢寐以求的求學殿堂。我們非常清楚,北大在各省市的招生名額並不多,競爭異常激烈,考生想要搭上北大這班車,真是太難了。當然,高考沒有機會上北大,日後還可以通過努力,考取北大的研究生或者博士,如果能夠考上同樣也是了不起。
  • 他是北大高材生,留學英國皇家醫學院,卻與曾經大相逕庭
    農民子弟北大夢張進生出生於湖南的一個小村,家境貧寒的他,從小就立志於走出農村,去往更高處。他的父母十分支持他的學習,並儘自己的全力培養他。張進生自己也不負眾望,在18歲那一年,他考入了湖南醫科大學,他是村裡唯一的大學生。在攻讀大學期間,他也十分刻苦,成績也十分優秀,並且多次獲得獎學金。5年的學習時光結束,張進生從湖南醫科大學畢業。
  • 紅星深度丨北大肄業博士:從專攻白血病研究到寄居鄉野十幾年
    迪夫的二姐張文華卻還是希望報導中能提提他的本名——張進生,因為這些年來,當地政府(尤其是民政部門)、張進生從高中到博士階段的同學,都先後給予過他莫大的幫助,「沒必要隱瞞」。張進生的祖父曾是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鎮德橋鎮楓樹口村的一名甲長,算得上是張家「有頭臉」的人物。
  • 那個北大畢業的肄業博士,十多年未工作,如今怎麼樣了?
    有這樣一位北大學生,待業十多年,一直靠著低保維持生活。作為國內的頂尖高校,北京大學擁有一流的教學資源,是培養社會各界人才的搖籃。但是,其超高的錄取條件也成了很多人仰望的地方。能夠進入北京大學絕非易事,對於農村孩子來說,這更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