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醫學博士啃老18年淪為低保戶:自卑,讓我痛失了精彩的人生

2020-12-04 陸興榮頻道

最近「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事件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

二三十年前,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資源非常稀缺,不要說上過大學了,就連上過高中的,都很難得,更何況是博士生,那簡直是人中的龍鳳。

然而,讓人難以想像的是,畢業於1995年的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曾經的天之驕子、萬人矚目的北大博士,如今足足失業18年,只靠著國家低保生活,初聽上去有點讓人難以置信,但這是不爭的事實。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張進生的個人經歷。

1966年,張進生出生於一個家境貧寒農民之家,家中兄弟姊妹眾多,他排行最小但成績最好,一直的學生,家人和老師對他的未來都寄予厚望。

18歲時,張進生考入了湖南醫科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了天津的一家醫院,但因其天生具有「暈血症」,一見血就會發暈,不敢為病人動手術,這對臨床醫生來說,是一種致命的打擊。

醫學的實戰接觸讓張進的事業屢屢受挫,於是,他決定開始讀研。順利考上了北大的碩士研究生,碩士畢業後張進生繼續留在學校攻讀內科博士學位。期間他收到「英國皇家學院」的錄取通知書,但是因為家庭無力承擔20萬的學費而作罷。

1998年6月,備受打擊的張進生因為抑鬱症而休學,一年後未能及時復學,學校將其視為退學處理。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張進生不是北大博士生,是北大碩士生,因為他抑鬱症休學沒能順利拿到北大博士學位證書。

隨後張進生憑著碩士學歷進入蘭州一家醫院工作,此時他依然不能為病人動手術,而且和和周圍的同事也總是相處不來,不合群。

現實與理想之間的落差,過於平凡的生活讓張進生感受到了落差,使得他越來越不平衡,越來越痛苦。

最終一氣之下,張進生再一次辭掉了體制內蘭州醫院的鐵飯碗,回常德老家。

2002年,36歲的張進生「舊病復發」,沒了工作的他投靠到姐姐家,一直持續了將近10年,過著靠父母和姐姐救濟的生活。

2017年,姐姐為他申請了困難補助,肄業18年的張進生正式成為 了「低保戶」。

自此,一個曾經的北大碩士研究生,一個曾經被父母、家人和老師寄予厚望的天才少年,一個令很多人羨慕的名校「博士生」最後淪落「低保戶」,說起來真是令人唏噓。

看完張進生的有關情況和經歷,或許有相當一部分人,開始會對「知識能夠改變命運」這句話產生動搖。

但我從張進生的故事裡,發現他的問題不是高分低能,而是性格上有缺陷、不善於與人交流、目空一切、自我封閉,還患上了抑鬱症,來自農村的他沒有磨鍊出堅強的意志,或許吃過很多苦,但他內心卻無比脆弱。

01

北大博士生淪落成「低保戶」與知識無關,與其自身性格有關:自卑,也是一種人格缺陷

生活中「低保戶」不罕見,但是像張進生這樣有著名校光環和高學歷的「低保戶」確實不多見,而且還是個上個世紀90年代的博士。

張進生由北大博士淪為啃老族再成為現今靠國家補貼生活的低保戶,這和他的「知識」、「學歷」無關,性格缺陷才是他失敗的致命原因。

人,必須融於到社會當中,不可能獨立於社會之外生存。但張進生一直生活在自己理想的世界裡、陶醉在知識的海洋裡,而對於外界的迎來送往和人情世故根本就無法理解,甚至不能接受,這或許就是造成他內向不愛說話的性格,也是造成他事業上屢屢受挫的原因之一。

張進生有哪些性格缺陷呢?比如:性格比較內向,不合群,心態封閉,社交能力差,並且恃才傲物,心氣高,萬般皆下品有讀書高,習慣讀書的他,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不會幹農活,只能幹些閒散的活計。

其次,張進生患有心理疾病,嚴重的抑鬱症會造成注意力渙散,進一步影響學習和工作,這些從他的幾份工作中和人際關係的處理上是完全有體現的。因為有心理疾病,害怕人際交流,所以找不到一份特別適合自己的工作是很正常的。

1.遇事從不想著要去解決問題,選擇逃避:只有象牙塔中純粹的生活,才能讓他感到心安

張進生從小學到高中,再到大學,期間都一直與書本為伴,埋頭讀書。大學畢業後,進入醫院沒當幾天醫生就因「暈血症」敗下陣來,不能坐診看臨床,只能在醫院做一些簡單的打雜的事。

想一想,堂堂北大的醫學博士竟然放棄專業在醫院打雜,他怎麼能受的了這種處境?其次,因為不擅長和人打交道更是讓他的生活過得鬱鬱寡歡。

張進生從小就是學習高手,所以他才能讀到北大的醫學博士,這樣的高學位能說他沒知識嗎?有學歷、有知識但是他沒有面對現實困難的勇氣,即便是學富五車也沒用。

按照正常人的思維,暈血症確實給張進生的醫學路帶來了非常大的阻礙,根本不適合其在臨床發展。要說張進生當不了醫生是因為「暈血症」,那麼當初他怎麼就選擇了醫學這個專業,還一直讀到博士呢?

我想,張進生的遭遇最大的原因,是在於他在困難面前不願意克服心理障礙,暈血症只是他從醫路上的一個障礙,而他如果能努力克服這個障礙,也不至於淪為低保戶了。

其實說到底,是他自身缺乏吃苦的精神。之所以沒有考慮轉行或研究其他領域,依然選擇考必須見血的專業深造,是因為他只想回到學校繼續讀書,減緩自己進入社會的時間。

這從本質上來看,是他的內心恐懼這個需要處處和人打交道的社會,選擇繼續考研是他認為,只有象牙塔中純粹的生活,才能感到心安,才能不去適應世界。

性格決定命運,道理就是如此。

2.經受不了挫折,以勤奮讀書憑藉成績的出類拔萃來掩飾內心的自卑

作為一個成年人,社會上經歷各種打擊簡直就是家常便飯,打擊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經受不了挫折,被打擊後喪失了站起來的勇氣。

張進生剛畢業哪會受到打擊,自己還想著自救,但為何被女朋友打擊後,就一蹶不振在家一躺十幾年了呢?

其實,很簡單,大學時候他還有讀研這一條退路可以逃避,但是當他讀到博士了,還有什麼可以讀呢?他只會悶頭苦讀和鑽研,但專業以外的見識,比如:如何與同學相處、鍛鍊自身的人際交流能力等,卻一直沒有任何的長進。

說到這裡,有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的是:某一些農村出來的學生,他們勤奮讀書憑藉成績的出類拔萃來掩飾內心的自卑,表現在不善於人際交流,害怕被嘲笑,其實這就是內心有自卑感的外在表現,但凡學過一點心理學知識的,對此基本上都心知肚明。

自卑,也是一種人格缺陷。

從湖南農村出來的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離開學校踏上工作崗位之所以會淪為靠姐姐照料、蹭吃蹭喝度日,一是因為他性格孤傲和孤僻,很難與單位同事、領導的關係處融洽,甚至表現出格格不入,實際上這就是個人成長之路上的一塊絆腳石。

二是他有「暈血症」的精神障礙,根本不敢開刀做手術,適應不了醫院的工作,不得不選擇離開醫院。

張進生由曾經的北大博士生,失業18年後淪落成「低保戶」,真的是人才的極大浪費,這也不禁讓人無限感慨,不僅對個人對社會也是個諷刺,命運似乎與其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

說到這裡,縱觀張進生的人生軌跡,即便沒有北大醫學博士證書,但畢竟是北大的碩士研究生,按理說想找一份好的工作真不難,但淪落到如今這個地步,都是自身原因特別是其性格缺陷所致。

因家境原因,交不出在讀博期間獲得英國皇家學院深造所需要的20萬元的保證金,開始有些自暴自棄;因女朋友的一番奚落,其分道揚鑣。

自此,張進生頓感人生黯淡,工作和愛情受挫,患上了抑鬱症,不得不提前退學,人生就此走了一條下坡路。

辭職回到了老家農村的張進生立志要回北大教書,這樣在家苦讀18年,待業沒有任何經濟來源,只能靠在姐家蹭吃蹭喝度日,靠國家的低保補貼生活。

張進生由北大博士淪為啃老族再成為現今的「低保戶」,是他個人不願意吃苦,不思進取所致。其次,是他心高氣傲,沒有把自己定位好,這山望著那山高,不好好做一行事業,在蘭州一家醫院當了一名普通的內科醫,過於平凡的生活讓他感受到了落差,加之不合群和心高氣傲對旁人的鄙夷而導致升遷無望。

曾經的北大高材生,一度是全村驕傲的張進生,卻淪為了54歲的低保戶,每月靠著政府發放的救濟金過日子,不禁令人惋惜和無限感慨。

02

心態閉塞,張進生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讓他少了一份承擔責任的勇氣

生長在普通農村家庭的張進生是家中唯一的男丁,全家人自然對他呵護有加,只要有什麼好吃的好喝的,兩個姐姐自然都會留給弟弟。還有他在重男輕女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即使張進生讀書如此優秀,心智上卻並不成熟,只是一個大齡巨嬰。

所以,當工作或者愛情上受到打擊的時候,張進生能做的就是逃避。來自家人的過分寵溺,讓他少了一份承擔責任的勇氣。

另外,「進生」這個名字是其祖父給他取的,單從名字來看有些「科舉考試般的封建」,但回顧他過去的人生和如今的遭遇,又何嘗不是應試造就的呢?

原生家庭給他帶來了嚴重的性格障礙,始終帶著傳統知識分子的心高氣傲、眼高手低的毛病,只知道埋頭讀書,離開學校工作在社會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沒有在自己特長的領域上做事情。

再者,工作中不能與人正常溝通,根本無法融入這個社會,只會做書本上的題目,卻無法解出生活中的難題。

智商很高,情商卻幾乎為零,從小做題,兩耳不聞窗外事,不與人交流,導致心態閉塞,社交能力差,他也不願意去改變,這就是現實版的像蘇明成一樣的媽寶男,一遇到挫折,就選擇逃避,以前有媽媽,後面有姐姐,這些家人對他無私的愛,反而成為她前進的包袱。

要知道,我們職場人都具有社會屬性,不管你是高中畢業,還是博士畢業,只要踏上社會崗位,都需要與人交流,並接受職場的遊戲規則。但張進生這麼多年來,他始終生活在自己的舒適區,不願意踏出一步,只享受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所想的似乎就是讓世界來遷就自己,卻絲毫不願意正視自己的問題,這樣的人生彎路怎麼會少呢?

這才讓他從一名萬眾矚目的北大博士生,一步步變成了一名「低保人員」,這純粹都是自己作的,在發現自己懼怕社交和患有」社交恐懼症」時,本應迎難而上,可他最終卻選擇了退縮,將一手的好牌打得稀爛。

張進生看重讀書,卻最終為「名校」所累,混成了眾人眼中的「差等生」。

03

知識是改變命運的敲門磚,能力才是提升階級的鑰匙

知識改變命運,這是一句不容質疑的真理。

在數學的專業術語中,有一個名詞叫「概率」。

北大博士生張進生的淪落,只是個案,其概率頂多也就是一億分之一吧?況且,他還是一個抑鬱症患者。

從哲學角度而言,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即便是北大博士,他一定有自己致命的缺欠或者令人無法想像到的經歷,只是北大博士生張進生沒有渡過這一劫。

不能因為北大肄業博士生淪落成低保戶,就錯誤的說知識能不能改變命運,這是大錯特錯,誤人子弟。

1.知識只提供改變命運的機會,抓不抓得住還是要看個人的努力

別的不說,就我個人來講,父母供我上學讀書雖然只考上了普通的大學,但這讓我走出了大山,離開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村來到城市上學、工作,真正的從體力勞動者轉變成了腦力勞動者。

這就是知識的力量。

華為的任正非、京東的劉強東、阿里巴巴的馬雲、騰訊的馬化騰、百度的李彥宏、融創的孫宏斌、恆大的許家印等,試問哪個不是靠知識改變命運的?!

但假如你是哈佛畢業的,然後天天躺家裡,能改變什麼命運?

假設,如果這個人不會念書,沒有碩士文憑,沒讀過北大,再加上又有心理疾病,那麼他是不是會混得比現在更慘?

機遇人人都有,關鍵時候學會抓住而不是放棄,張進生本來也有過很好的工作,如果不是輕易放棄在蘭州醫院的工作,也不至淪落到如此境地。

知識改變命運的成功案例很多,尤其是農村的孩子,但是一個人除了要有豐富的知識,還要培養自己適應社會的能力,這是人生關鍵的一課,包括生活質量和精神追求、做事和做人的能力、與他人的溝通能力、實踐動手的能力、身體和思想的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

這一課上好了,以後的人生會順風順水,否則也可能一敗塗地,一輩子也不得翻身。湖南省常德的前北大博士生張進生,他迄今為止的人生,對我們旁觀者而言,我們不是該抱著嘲諷的心態去看待,更應從中學會反思。

2.從張進生的前半生境遇,我看到了這幾個啟示

上大學選擇專業需要適合自身條件和特點張進生天生患有「暈血症」,本不該選擇醫學內科學(血液)專業,但是他選擇了,本可以通過自己調整克服一見血就暈的病症,但是他卻沒有,這或許是他人生失敗的第一個原因。

所以,一個人在專業的選擇上最起碼要考慮自身的條件和一些因素,如果身體嬌小而偏偏選擇拳擊運動豈不是自討苦吃?

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專業,這會極大的使人增加工作的積極性,提高工作質量,發揮出這方面的天賦。

自己連一隻雞都不敢殺,還有暈血症,只聽別人說醫學吃香,就去學醫,這對自己太不負責任了。

因此,正確認識自己,對自己的專業能力、學習能力、交際能力要有充分的定位,才能走的更遠。

讀書固然非常重要,但也不能只會死讀書張進生淪落成低保戶,會讓人質疑「知識能不能改變命運」嗎?我想不會,因為他只是一個個例,並不代表社會主流。我們要知道的是,再優秀的學霸,最終都要走向社會,無論你掌握了多少知識,都是要拿來運用的,做出的貢獻越大,獲得的回報就越多,就更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但縱觀張進生整個讀書與就職生涯,學生時代基本上是「死讀書,讀死書」,步入社會工作後又因為自身的原因無法適應,更不能運用自己的所學為社會做出貢獻,最終只能是被社會所淘汰。

如果不能融入到社會生活中去,缺乏溝通交流能力,再多的知識也只能爛在肚子裡,拿著金閃閃的學歷卻不去奮鬥拼搏,就是對知識的一種褻瀆。

這裡也提醒大家,千萬不能「讀死書,死讀書」,一定要把自己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能力,而且一旦步入社會,就要學會適應,就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臺階,在實踐中逐步鍛鍊成長。

積極健康的心態比高學歷更重要,職場上,誰都有低谷期,都有被領導責罵、同事埋怨的時期,一定要有個良好的心態才能渡過一個北大的博士生,最終淪落到依靠低保生活。這對其家庭和個人來說算是一個悲劇,也給社會一個警示,我們在社會心理疏導方面還有很多缺失,他的抑鬱、不合群的心理,如果有合適的疏導或適當的治療,會不會好一些?

寫在最後:

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每個人都需要在挫折中淬鍊、成長,而不是一味逃避。張進生能夠從一個貧困的小山村裡,一步步考上北大,成為一名博士生,他的內心,其實是很傲氣的。

尤其是在那個小山村裡,相比於大多數連高中大學都沒有上過的同齡人來說,他是十分出眾的存在。

但同時,多年的貧困生活,根植在骨子裡的自卑,又讓他無法很好的融入社會,這或許也能解釋,為什麼他一直抗拒工作,只想呆在學校,不願意克服眼前的一點點困難,所以痛失了整個原本精彩的人生。

相關焦點

  • 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在家啃老18年,是什麼毀掉了他的人生?
    近日,「北大博士張進生淪為低保戶」的新聞頻頻刷屏,許多人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首先都是好奇:醫學專業、北大博士任何一個身份在各個年代都是吃香的,為什麼張進生卻偏偏淪落到連普通人也比不上?3年後他考研北大,博士畢業後,他的暈血症並沒有好轉,他也沒有積極去治療、克服,所以即使博士畢業,進入醫院後,他依然無法成為主治醫師,只能在醫院打雜,掙著一月2000多的薪水。
  • 從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54歲的張進生,如今過得怎麼樣?
    1984年,18歲的張進生順利考上了湖南醫科大學,成為了當時他們村裡第一個走出去的大學生,引得人人豔羨。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講是「祖墳上冒了青煙。」學習對於他來說可謂是手到擒來,大學又是他的另一個大展身手的地方。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如今失業18年靠低保度日
    「北大」、「醫學」、「博士」,從這三個關鍵詞中挑出任何一個似乎都能讓人依稀看到美好的未來——升職,加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可是現在有這麼一個人,他有以上三個光環在身,卻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曾經月薪1000,低到被只是一個護士的女友嫌棄,別說走上人生巔峰了,官方系統都查不到這個大活人。
  • 北大醫學博士如今成低保戶,畢業18年不找工作,高分低能多可怕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對於很多大學生來說,大學是我們人生中的一個轉折點,是我們改變人生的一個地方,是讓我們從幼稚變得成熟的一個地方。如今,又是一年開學季,很多學生都已經從家裡面出發,去自己嚮往的大學,希望自己在大學期間能夠好好的生活和發展。
  • 從醫學博士到低保戶,失業21年的張進生,究竟經歷了什麼
    昨天我們說到北大才子陸步軒,靠賣豬肉走向輝煌,不僅向母校捐款9個億,還被請去做成功學演講,可謂是人生巔峰。今天要講的這位同樣來自北大,只是在學歷上,要比本科學歷的陸步軒,還要高上不少,他就是北大醫學博士生張進生。
  • 北大博士張進生:曾是頂尖醫學人才,如今卻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
    一位北大博士,通常會有怎樣的人生?也許在某所大學教書,成為大學學生和學生的引路人;也許投身於實驗室,對科學研究作出貢獻;也許出國學習,希望成為更好的人;也許走進商場,為家庭和事業不斷打拼……但是,張進生,作為一個北大博士,卻是個例外。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
    好在他足夠努力,從小就非常爭氣,學習成績一直也很優異,1984年在那樣的學習環境中努力了十幾年的張進生,在這一年的高考後被湖南醫科大學錄取,正式成為一名大學生。
  • 寒門子弟考取北大醫學博士,失業18年後要靠低保生活?
    寒門子弟考取北大醫學博士,失業18年後要靠低保生活? 地貧栽松柏,家貧子讀書。老祖先的教誨還猶言在耳。讀書可以改變命運,這也是多麼寒門子弟奮發向上的動力。
  • 寒門學子考上北大研究生,讀到博士選擇肄業,失業18年成為低保戶
    比如北大博士肄業生張進生,這麼一個高學歷的人才,命運卻讓人唏噓不已。▲醫生形象但是這麼一點成就並沒有讓他止步於現在,三年後,他又考上了北大的碩士研究生,而且在1995年碩士畢業後繼續攻讀了博士學位,進入最高學府學習已經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了,但是令人詫異的是,他還收到了英國一份皇家學院的錄取通知書
  • 北大博士抑鬱肄業,找工作四處碰壁,失業18年後靠低保生活
    北大博士抑鬱肄業,找工作四處碰壁,失業18年後靠低保生活地貧栽松柏,家貧子讀書。老祖先的教誨還猶言在耳。讀書可以改變命運,這也是多麼寒門子弟奮發向上的動力。如果能考上一所名牌大學,不知會羨煞多少考生和家長,更不用說考上北大了,如果能考上北大博士生,那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學業追求。
  • 北大畢業的肄業博士生,曾是全村人驕傲,如今卻在家啃老18年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能夠考上清華北大,父母一定是驕傲不已的。但卻有有這樣一類人,即便擁有高學歷,卻依然不願意去奮鬥,一心只想依靠父母。北大畢業的博士生張建就是其中的一員。張建出生在湖南省的常德鄉村,他們的家庭經濟條件較差。
  • 他是北大肄業博士生,18年前一氣之下退學,現在靠低保維持生活
    在當代社會,就有一位北大的肄業博士,固執己見,最終淪為低保戶。經過認真複習後,張進生考取到北京大學的醫學碩士研究生。1995年,張進生拿到碩士學位後,又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在他看來,讀書可比工作要容易得多。在讀博的最後一年,張進生獲得人生中千載難逢的機遇,英國一家皇家醫學院向他發出錄取通知書,然而張進生最終卻沒能前往英國。
  • 「北京大學」肄業博士,20年來,為什麼一直「待業」在家
    我們非常清楚,北大在各省市的招生名額並不多,競爭異常激烈,考生想要搭上北大這班車,真是太難了。當然,高考沒有機會上北大,日後還可以通過努力,考取北大的研究生或者博士,如果能夠考上同樣也是了不起。他是家中老么,一家人的希望張某出生於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的農村,兄妹6人中他是老么。他上學讀書後,學習成績一直不錯,挺有上進心,但性格內向,不愛說話。
  • 他從211逆襲為北大博士,卻因抑鬱症肄業,失業近20年靠救濟生活
    但要指出的是博士也有一些人高學歷而低能力導致最終一事無成案例的存在,但這樣的例子很少很少,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位曾就讀211高校,後來逆襲考上北大碩博的60後學霸,曾有著廣闊的未來,但在讀博期間因抑鬱症休學,至今沒有拿到博士學位證書,甚至淪為了一名拿低保過活的普通人讓人感到十分的惋惜,他就是張進生。
  • 寒門走出的大學生,北大博士肄業,失業18年,如今靠父母接濟!
    如今,「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言論甚囂塵上,寒門能走出一位大學生,已實屬不易,寒門大學生能考取北大博士,更是十分珍貴難得。本來,寒門貴子應該肩負起帶領家人脫貧,跳出貧困階層的任務,而今天介紹的這位寒門走出的大學生叫張進生,北大博士肄業,失業18年,依靠接濟生活,不僅沒有成為全家的光榮,反而成為沉重負擔。張進生出生於湖南省一個普通村莊,父母都是地道農民。從小,天資聰穎的張進生身上寄託著全家人,甚至是全鄉父老鄉親的希望。他也十分爭氣,高考時一舉考上湖南醫科大學,並且選擇當時最有前途的醫學專業。
  • 他曾是北大醫學博士,放棄醫生工作也要留學,如今現狀令人唏噓
    比如「北大才子」陸步軒。不過他比較幸運的是最後找到了人生的定位重新崛起。但是也有一些人受到挫折之後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從此一蹶不振。我們幾天要說的這個主人公叫做張進生,曾經是北大的醫學博士,憑藉優異的成績想要出國留學,結果因為拿不出學費留學失敗,而因為這個事情導致出現了抑鬱症,最後的現狀讓人唏噓。
  • 16歲考上哈工大的天才,50歲淪為低保戶,一生沉迷哥德巴赫猜想
    ——蘇霍姆林斯基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小編陳三,很開心又和大家見面了!說到劉漢青可能很多小夥伴都不熟悉,他曾經16歲考上哈工大,是村民口中的金鳳凰,也是同學和老師眼中的天才,如今劉漢青已經年過50,非但沒有成為一位人才,反而淪為低保戶,真是令人唏噓,大家都非常好奇,從一位天才到低保戶,劉漢青到底經歷了什麼?
  • 兩天內,中國痛失三位院士!
    兩天時間內,中國痛失三位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蔣亦元逝世享年92歲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農業大學教授蔣亦元,因病於2020年2月24日在哈爾濱逝世,享年92歲。蔣亦元,1928年11月出生於江蘇省常州市。
  • 人生---就是一場得與失的歷程
    我,已經是年過半百到了知天命的年紀,許多事情已經看懂放下,只是,有時回想起自己和身邊的朋友,親人以往的歲月,會頗有一些感觸。總結過往和看看身邊的人和事,你會感覺人生的得與失也在遵循著『能量守恆定律』,冥冥之中總好像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努力平衡著人世間的得與失。
  • 16歲天才考上哈工大,痴迷哥德巴赫猜想耽誤一生,50歲淪為低保戶
    導語:小的時候,父母要求我們努力讀書,老師也要求我們努力讀書,從小老師和父母的願望就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學生能夠考上像清華北大一樣的名校,至少能夠考上985211院校,這樣他們將來一輩子的路才能夠走的更加的順暢,才能夠過著比較好的生活,比較富裕的生活,或者說才能夠過上衣食無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