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事件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
二三十年前,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資源非常稀缺,不要說上過大學了,就連上過高中的,都很難得,更何況是博士生,那簡直是人中的龍鳳。
然而,讓人難以想像的是,畢業於1995年的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曾經的天之驕子、萬人矚目的北大博士,如今足足失業18年,只靠著國家低保生活,初聽上去有點讓人難以置信,但這是不爭的事實。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張進生的個人經歷。
1966年,張進生出生於一個家境貧寒農民之家,家中兄弟姊妹眾多,他排行最小但成績最好,一直的學生,家人和老師對他的未來都寄予厚望。
18歲時,張進生考入了湖南醫科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了天津的一家醫院,但因其天生具有「暈血症」,一見血就會發暈,不敢為病人動手術,這對臨床醫生來說,是一種致命的打擊。
醫學的實戰接觸讓張進的事業屢屢受挫,於是,他決定開始讀研。順利考上了北大的碩士研究生,碩士畢業後張進生繼續留在學校攻讀內科博士學位。期間他收到「英國皇家學院」的錄取通知書,但是因為家庭無力承擔20萬的學費而作罷。
1998年6月,備受打擊的張進生因為抑鬱症而休學,一年後未能及時復學,學校將其視為退學處理。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張進生不是北大博士生,是北大碩士生,因為他抑鬱症休學沒能順利拿到北大博士學位證書。
隨後張進生憑著碩士學歷進入蘭州一家醫院工作,此時他依然不能為病人動手術,而且和和周圍的同事也總是相處不來,不合群。
現實與理想之間的落差,過於平凡的生活讓張進生感受到了落差,使得他越來越不平衡,越來越痛苦。
最終一氣之下,張進生再一次辭掉了體制內蘭州醫院的鐵飯碗,回常德老家。
2002年,36歲的張進生「舊病復發」,沒了工作的他投靠到姐姐家,一直持續了將近10年,過著靠父母和姐姐救濟的生活。
2017年,姐姐為他申請了困難補助,肄業18年的張進生正式成為 了「低保戶」。
自此,一個曾經的北大碩士研究生,一個曾經被父母、家人和老師寄予厚望的天才少年,一個令很多人羨慕的名校「博士生」最後淪落「低保戶」,說起來真是令人唏噓。
看完張進生的有關情況和經歷,或許有相當一部分人,開始會對「知識能夠改變命運」這句話產生動搖。
但我從張進生的故事裡,發現他的問題不是高分低能,而是性格上有缺陷、不善於與人交流、目空一切、自我封閉,還患上了抑鬱症,來自農村的他沒有磨鍊出堅強的意志,或許吃過很多苦,但他內心卻無比脆弱。
01
北大博士生淪落成「低保戶」與知識無關,與其自身性格有關:自卑,也是一種人格缺陷
生活中「低保戶」不罕見,但是像張進生這樣有著名校光環和高學歷的「低保戶」確實不多見,而且還是個上個世紀90年代的博士。
張進生由北大博士淪為啃老族再成為現今靠國家補貼生活的低保戶,這和他的「知識」、「學歷」無關,性格缺陷才是他失敗的致命原因。
人,必須融於到社會當中,不可能獨立於社會之外生存。但張進生一直生活在自己理想的世界裡、陶醉在知識的海洋裡,而對於外界的迎來送往和人情世故根本就無法理解,甚至不能接受,這或許就是造成他內向不愛說話的性格,也是造成他事業上屢屢受挫的原因之一。
張進生有哪些性格缺陷呢?比如:性格比較內向,不合群,心態封閉,社交能力差,並且恃才傲物,心氣高,萬般皆下品有讀書高,習慣讀書的他,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不會幹農活,只能幹些閒散的活計。
其次,張進生患有心理疾病,嚴重的抑鬱症會造成注意力渙散,進一步影響學習和工作,這些從他的幾份工作中和人際關係的處理上是完全有體現的。因為有心理疾病,害怕人際交流,所以找不到一份特別適合自己的工作是很正常的。
1.遇事從不想著要去解決問題,選擇逃避:只有象牙塔中純粹的生活,才能讓他感到心安
張進生從小學到高中,再到大學,期間都一直與書本為伴,埋頭讀書。大學畢業後,進入醫院沒當幾天醫生就因「暈血症」敗下陣來,不能坐診看臨床,只能在醫院做一些簡單的打雜的事。
想一想,堂堂北大的醫學博士竟然放棄專業在醫院打雜,他怎麼能受的了這種處境?其次,因為不擅長和人打交道更是讓他的生活過得鬱鬱寡歡。
張進生從小就是學習高手,所以他才能讀到北大的醫學博士,這樣的高學位能說他沒知識嗎?有學歷、有知識但是他沒有面對現實困難的勇氣,即便是學富五車也沒用。
按照正常人的思維,暈血症確實給張進生的醫學路帶來了非常大的阻礙,根本不適合其在臨床發展。要說張進生當不了醫生是因為「暈血症」,那麼當初他怎麼就選擇了醫學這個專業,還一直讀到博士呢?
我想,張進生的遭遇最大的原因,是在於他在困難面前不願意克服心理障礙,暈血症只是他從醫路上的一個障礙,而他如果能努力克服這個障礙,也不至於淪為低保戶了。
其實說到底,是他自身缺乏吃苦的精神。之所以沒有考慮轉行或研究其他領域,依然選擇考必須見血的專業深造,是因為他只想回到學校繼續讀書,減緩自己進入社會的時間。
這從本質上來看,是他的內心恐懼這個需要處處和人打交道的社會,選擇繼續考研是他認為,只有象牙塔中純粹的生活,才能感到心安,才能不去適應世界。
性格決定命運,道理就是如此。
2.經受不了挫折,以勤奮讀書憑藉成績的出類拔萃來掩飾內心的自卑
作為一個成年人,社會上經歷各種打擊簡直就是家常便飯,打擊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經受不了挫折,被打擊後喪失了站起來的勇氣。
張進生剛畢業哪會受到打擊,自己還想著自救,但為何被女朋友打擊後,就一蹶不振在家一躺十幾年了呢?
其實,很簡單,大學時候他還有讀研這一條退路可以逃避,但是當他讀到博士了,還有什麼可以讀呢?他只會悶頭苦讀和鑽研,但專業以外的見識,比如:如何與同學相處、鍛鍊自身的人際交流能力等,卻一直沒有任何的長進。
說到這裡,有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的是:某一些農村出來的學生,他們勤奮讀書憑藉成績的出類拔萃來掩飾內心的自卑,表現在不善於人際交流,害怕被嘲笑,其實這就是內心有自卑感的外在表現,但凡學過一點心理學知識的,對此基本上都心知肚明。
自卑,也是一種人格缺陷。
從湖南農村出來的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離開學校踏上工作崗位之所以會淪為靠姐姐照料、蹭吃蹭喝度日,一是因為他性格孤傲和孤僻,很難與單位同事、領導的關係處融洽,甚至表現出格格不入,實際上這就是個人成長之路上的一塊絆腳石。
二是他有「暈血症」的精神障礙,根本不敢開刀做手術,適應不了醫院的工作,不得不選擇離開醫院。
張進生由曾經的北大博士生,失業18年後淪落成「低保戶」,真的是人才的極大浪費,這也不禁讓人無限感慨,不僅對個人對社會也是個諷刺,命運似乎與其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
說到這裡,縱觀張進生的人生軌跡,即便沒有北大醫學博士證書,但畢竟是北大的碩士研究生,按理說想找一份好的工作真不難,但淪落到如今這個地步,都是自身原因特別是其性格缺陷所致。
因家境原因,交不出在讀博期間獲得英國皇家學院深造所需要的20萬元的保證金,開始有些自暴自棄;因女朋友的一番奚落,其分道揚鑣。
自此,張進生頓感人生黯淡,工作和愛情受挫,患上了抑鬱症,不得不提前退學,人生就此走了一條下坡路。
辭職回到了老家農村的張進生立志要回北大教書,這樣在家苦讀18年,待業沒有任何經濟來源,只能靠在姐家蹭吃蹭喝度日,靠國家的低保補貼生活。
張進生由北大博士淪為啃老族再成為現今的「低保戶」,是他個人不願意吃苦,不思進取所致。其次,是他心高氣傲,沒有把自己定位好,這山望著那山高,不好好做一行事業,在蘭州一家醫院當了一名普通的內科醫,過於平凡的生活讓他感受到了落差,加之不合群和心高氣傲對旁人的鄙夷而導致升遷無望。
曾經的北大高材生,一度是全村驕傲的張進生,卻淪為了54歲的低保戶,每月靠著政府發放的救濟金過日子,不禁令人惋惜和無限感慨。
02
心態閉塞,張進生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讓他少了一份承擔責任的勇氣
生長在普通農村家庭的張進生是家中唯一的男丁,全家人自然對他呵護有加,只要有什麼好吃的好喝的,兩個姐姐自然都會留給弟弟。還有他在重男輕女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即使張進生讀書如此優秀,心智上卻並不成熟,只是一個大齡巨嬰。
所以,當工作或者愛情上受到打擊的時候,張進生能做的就是逃避。來自家人的過分寵溺,讓他少了一份承擔責任的勇氣。
另外,「進生」這個名字是其祖父給他取的,單從名字來看有些「科舉考試般的封建」,但回顧他過去的人生和如今的遭遇,又何嘗不是應試造就的呢?
原生家庭給他帶來了嚴重的性格障礙,始終帶著傳統知識分子的心高氣傲、眼高手低的毛病,只知道埋頭讀書,離開學校工作在社會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沒有在自己特長的領域上做事情。
再者,工作中不能與人正常溝通,根本無法融入這個社會,只會做書本上的題目,卻無法解出生活中的難題。
智商很高,情商卻幾乎為零,從小做題,兩耳不聞窗外事,不與人交流,導致心態閉塞,社交能力差,他也不願意去改變,這就是現實版的像蘇明成一樣的媽寶男,一遇到挫折,就選擇逃避,以前有媽媽,後面有姐姐,這些家人對他無私的愛,反而成為她前進的包袱。
要知道,我們職場人都具有社會屬性,不管你是高中畢業,還是博士畢業,只要踏上社會崗位,都需要與人交流,並接受職場的遊戲規則。但張進生這麼多年來,他始終生活在自己的舒適區,不願意踏出一步,只享受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所想的似乎就是讓世界來遷就自己,卻絲毫不願意正視自己的問題,這樣的人生彎路怎麼會少呢?
這才讓他從一名萬眾矚目的北大博士生,一步步變成了一名「低保人員」,這純粹都是自己作的,在發現自己懼怕社交和患有」社交恐懼症」時,本應迎難而上,可他最終卻選擇了退縮,將一手的好牌打得稀爛。
張進生看重讀書,卻最終為「名校」所累,混成了眾人眼中的「差等生」。
03
知識是改變命運的敲門磚,能力才是提升階級的鑰匙
知識改變命運,這是一句不容質疑的真理。
在數學的專業術語中,有一個名詞叫「概率」。
北大博士生張進生的淪落,只是個案,其概率頂多也就是一億分之一吧?況且,他還是一個抑鬱症患者。
從哲學角度而言,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即便是北大博士,他一定有自己致命的缺欠或者令人無法想像到的經歷,只是北大博士生張進生沒有渡過這一劫。
不能因為北大肄業博士生淪落成低保戶,就錯誤的說知識能不能改變命運,這是大錯特錯,誤人子弟。
1.知識只提供改變命運的機會,抓不抓得住還是要看個人的努力
別的不說,就我個人來講,父母供我上學讀書雖然只考上了普通的大學,但這讓我走出了大山,離開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村來到城市上學、工作,真正的從體力勞動者轉變成了腦力勞動者。
這就是知識的力量。
華為的任正非、京東的劉強東、阿里巴巴的馬雲、騰訊的馬化騰、百度的李彥宏、融創的孫宏斌、恆大的許家印等,試問哪個不是靠知識改變命運的?!
但假如你是哈佛畢業的,然後天天躺家裡,能改變什麼命運?
假設,如果這個人不會念書,沒有碩士文憑,沒讀過北大,再加上又有心理疾病,那麼他是不是會混得比現在更慘?
機遇人人都有,關鍵時候學會抓住而不是放棄,張進生本來也有過很好的工作,如果不是輕易放棄在蘭州醫院的工作,也不至淪落到如此境地。
知識改變命運的成功案例很多,尤其是農村的孩子,但是一個人除了要有豐富的知識,還要培養自己適應社會的能力,這是人生關鍵的一課,包括生活質量和精神追求、做事和做人的能力、與他人的溝通能力、實踐動手的能力、身體和思想的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
這一課上好了,以後的人生會順風順水,否則也可能一敗塗地,一輩子也不得翻身。湖南省常德的前北大博士生張進生,他迄今為止的人生,對我們旁觀者而言,我們不是該抱著嘲諷的心態去看待,更應從中學會反思。
2.從張進生的前半生境遇,我看到了這幾個啟示
上大學選擇專業需要適合自身條件和特點張進生天生患有「暈血症」,本不該選擇醫學內科學(血液)專業,但是他選擇了,本可以通過自己調整克服一見血就暈的病症,但是他卻沒有,這或許是他人生失敗的第一個原因。
所以,一個人在專業的選擇上最起碼要考慮自身的條件和一些因素,如果身體嬌小而偏偏選擇拳擊運動豈不是自討苦吃?
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專業,這會極大的使人增加工作的積極性,提高工作質量,發揮出這方面的天賦。
自己連一隻雞都不敢殺,還有暈血症,只聽別人說醫學吃香,就去學醫,這對自己太不負責任了。
因此,正確認識自己,對自己的專業能力、學習能力、交際能力要有充分的定位,才能走的更遠。
讀書固然非常重要,但也不能只會死讀書張進生淪落成低保戶,會讓人質疑「知識能不能改變命運」嗎?我想不會,因為他只是一個個例,並不代表社會主流。我們要知道的是,再優秀的學霸,最終都要走向社會,無論你掌握了多少知識,都是要拿來運用的,做出的貢獻越大,獲得的回報就越多,就更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但縱觀張進生整個讀書與就職生涯,學生時代基本上是「死讀書,讀死書」,步入社會工作後又因為自身的原因無法適應,更不能運用自己的所學為社會做出貢獻,最終只能是被社會所淘汰。
如果不能融入到社會生活中去,缺乏溝通交流能力,再多的知識也只能爛在肚子裡,拿著金閃閃的學歷卻不去奮鬥拼搏,就是對知識的一種褻瀆。
這裡也提醒大家,千萬不能「讀死書,死讀書」,一定要把自己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能力,而且一旦步入社會,就要學會適應,就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臺階,在實踐中逐步鍛鍊成長。
積極健康的心態比高學歷更重要,職場上,誰都有低谷期,都有被領導責罵、同事埋怨的時期,一定要有個良好的心態才能渡過一個北大的博士生,最終淪落到依靠低保生活。這對其家庭和個人來說算是一個悲劇,也給社會一個警示,我們在社會心理疏導方面還有很多缺失,他的抑鬱、不合群的心理,如果有合適的疏導或適當的治療,會不會好一些?
寫在最後:
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每個人都需要在挫折中淬鍊、成長,而不是一味逃避。張進生能夠從一個貧困的小山村裡,一步步考上北大,成為一名博士生,他的內心,其實是很傲氣的。
尤其是在那個小山村裡,相比於大多數連高中大學都沒有上過的同齡人來說,他是十分出眾的存在。
但同時,多年的貧困生活,根植在骨子裡的自卑,又讓他無法很好的融入社會,這或許也能解釋,為什麼他一直抗拒工作,只想呆在學校,不願意克服眼前的一點點困難,所以痛失了整個原本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