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考上哈工大的天才,50歲淪為低保戶,一生沉迷哥德巴赫猜想

2020-12-04 陳三談教育

教育兒童通過周圍世界的美,人的關係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誠實,並在此基礎上在自己身上確立美的品質。——蘇霍姆林斯基

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小編陳三,很開心又和大家見面了!

說到劉漢青可能很多小夥伴都不熟悉,他曾經16歲考上哈工大,是村民口中的金鳳凰,也是同學和老師眼中的天才,如今劉漢青已經年過50,非但沒有成為一位人才,反而淪為低保戶,真是令人唏噓,大家都非常好奇,從一位天才到低保戶,劉漢青到底經歷了什麼?

現在的大學生最遺憾的一點那就是畢業不分配工作,畢竟現在的大學生太多了,要知道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學生可是香餑餑,如果可以讀大學,就意味著國家可以分配很體面的工作,說是鐵飯碗都可以,對於老百姓而言,能夠有一個穩定收入的工作就是天大好事,劉漢青被哈工大錄取的消息讓整個村子沸騰,那時候他才16歲,這樣的年級考上哈工大,絕對是天才的象徵,一度成為他人口中「別人家的孩子」,甚至成為了全村希望。

劉漢青在村民們仰慕的目光踏上了哈工大的求學之路,按理說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劉漢青肯定會順利畢業被國家分配工作,而且他的智商也非常高,不知道未來可以創造怎樣的成績,真是讓人不可思議,然而事實相反,劉漢青不但沒有得到國家分配的工作,就連合格的畢業證都沒混上。

剛剛進入哈工大的時候,劉漢青被建築材料系錄取了,但是到了大三,劉漢青卻迷上了數學,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被稱為世界近代數學三大難題之一,希望可以取得一個完美的成績,這並沒有什麼不好,但是在學習數學的時候,竟然把自己的專業課落下了,忘掉了學校的規則,在這樣的情況下,劉漢青的專業課接連掛科,快畢業的時候因為成績不合格,從此失去了領取畢業證的資格。

大學畢業後,劉漢青成為了村民口中「整天就知道學習的傻子」,不好好的拿畢業證上班,非要證明哥德巴赫的猜想,劉漢青不再是天才,反而成為了村民口中的恥辱,為了證明自己的學術研究,劉漢青好幾天不出門在研究公式,他的青春也已經消失了,從此不務農,不找工作的劉漢青,成為了只能依靠低保戶生活的人,也許多年後他真的攻破了哥德巴赫猜想,那又是另一番境地,但是他這樣的勇氣也是很多人所沒有的,只要他自己過得開心就夠了,你們對此有什麼看法嗎?我們一起留言討論吧!

相關焦點

  • 16歲天才考上哈工大,痴迷哥德巴赫猜想耽誤一生,50歲淪為低保戶
    但是話又說回來,那些考不上名校的人,他們過的生活難造就很艱難嘛,也不見得反之,如果考上了名校,他們的一生就能夠過的非常的順暢嗎?也不是這麼說的。今天我們來講述的這個故事是16歲的天才考上了哈爾濱工業大學,他因為痴迷哥德巴赫猜想耽誤了一生。50歲的時候他淪為了低保戶,那麼這是怎麼一回事,讓我們一起往下看一看。
  • 劉漢青:16歲考上哈工大,一生沉迷哥德巴赫猜想,如今淪為低保戶
    他的成績異常優秀,16歲就考上了哈工大,之後卻因為追尋夢想而放棄了別人夢寐以求的學業。有人說他是個傻子、瘋子,但其中滋味只有他自己知曉,他就是劉漢青。 劉漢青是江蘇一戶普通農村家庭的孩子,打小起數學成績就一直在全年級名列前茅。他的父母雖然沒什麼文化,但也感覺出了自己的孩子很可能在智力方面存在某些過人的天賦。
  • 16歲考上哈工大的劉漢青,50歲成為低保戶,一生痴迷哥德巴赫猜想
    十六歲考上哈工大的劉漢青,是村民嘴裡的金鳳凰,是同學們嘴裡的小天才。然而歲月如梭,已經年過五十的劉漢青,不但沒能做出一番事業,反倒成了一個靠吃救濟才能生活的低保戶。從天才到低保戶之間,劉漢青的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要想知道這其中的緣由,就得從劉漢青的人生軌跡中慢慢尋找了。
  • 16歲考上哈工大,50歲卻淪為低保戶,因一生痴迷哥德巴赫猜想
    前言 1978年,著名報告文學作家徐遲先生的《哥德巴赫猜想》刊載。在高考恢復,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確立的時代背景之下,社會上迅速的興起了一股科學熱潮。這篇報告文學作品也迅速的得到了傳播。而他研究的方向,便是1742年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提出的哥德巴赫猜想。作為近代數學上最大的難題之一,它難倒了無數數學家。但在1966年,陳景潤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理論,為摘取這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更近一步。這樣的成就,再加之以科學春天到來的宣傳,可想而知會影響多少年輕人的志向,選擇投身其中。
  • 16歲考上哈工大,50歲卻淪為低保戶,因一生痴迷哥德巴赫猜想
    前言1978年,著名報告文學作家徐遲先生的《哥德巴赫猜想》刊載。在高考恢復,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確立的時代背景之下,社會上迅速的興起了一股科學熱潮。這篇報告文學作品也迅速的得到了傳播。作品中的主人公數學家陳景潤也從幕後的少有人知走到了幕前,並且迅速成為了全民的精神偶像。而他研究的方向,便是1742年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提出的哥德巴赫猜想。
  • 11歲學微積分16歲上哈工大,卻淪落為低保戶,天才少年經歷了啥?
    他又是如何從一個天才淪落為一個低保戶的呢?01 天才少年劉漢青,考上哈工大劉漢青,出生於江蘇一個本本分分的農民家庭中。劉漢清性格中其實也有了父親的那一份偏執,這也導致了他未來因為這份偏執而淪為低保戶。在很小的時候,劉漢青就對數學很感興趣,當別的孩子還在學習簡單的數學運算時,年僅11歲的劉漢青就已經開始自學微積分了。這對於我們來說,他無疑是一個天才,特別是許多成年人都弄不懂的微積分上,劉漢青展現出了自己獨特的優勢。
  • 16歲高分考上哈工大,從肄業生到低保戶,為數學窮其一生
    然而就有這樣一位天才少年,16歲以398.5分(江蘇高考)的好成績考上哈工大,不成想卻以肄業生的身份離開這所如今的百年名校。他就是劉漢清,哈工大「最特殊」的肄業生。既幹不了體力活,又沒有一技之長,靠著每個月400元的低保補助生活。哈工大的高材生,何至於此呢?
  • 16歲考上哈工大,痴迷數學研究荒廢自己專業,如今現狀令人唏噓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所謂的「天才「神童」的思維讓常人難以理解,甚至有一些瘋狂。那些年少成名的「神童」,長大之後是延續了年少時的神話還是泯然眾人?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劉漢清曾經16歲考入哈工大,眾人都覺得他將來前途無量,而今天他卻成了「低保戶」在泰州老家過著潦倒的生活。
  • 16歲考上哈工大,50歲時卻只能靠低保生存,只因一個癖好毀了他
    哈嘍,我是大橘,今天又來找大家聊天啦,今年的高考已經結束2個多月了,很多考生都接到了錄取通知書,並進入校園開啟了大學生活,如果想要去自己喜歡的大學讀書,那平時就得好好學習,爭取在高考時考一個好成績,除了清華和北大這兩所國內頂尖高校外,哈工大也是不少學生的奮鬥目標。
  • 陳景潤: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被撞傷頭部,誘發帕金森,63歲去世
    陳景潤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是公認的天才,也是公認的「怪人」「痴人」,他被譽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當年在一間6平方米小屋裡,用了6麻袋草稿紙,他攻克了世界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震驚了全世界,離摘取「哥德巴赫猜想」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僅有一步之遙。陳景潤在解析數論的研究領域取得多項重大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華羅庚數學獎、何梁何利基金獎等多項獎勵。
  • 陳景潤: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被撞傷頭部,誘發帕金森,63歲去世
    陳景潤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是公認的天才,也是公認的「怪人」「痴人」,他被譽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當年在一間6平方米小屋裡,用了6麻袋草稿紙,他攻克了世界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震驚了全世界,離摘取「哥德巴赫猜想」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僅有一步之遙。
  • 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的數學家
    這曾是一個舉世震驚的奇蹟:一位屈居於6平方米小屋的數學家,借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筆,耗去了幾麻袋的草稿紙,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創造了距摘取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遙的輝煌。
  • 他是數學界頂級天才,47歲娶29歲漂亮醫生,後來怎樣了
    可以說,學好數學在科研技術上而言,是很有必要的。而關於我國在數學方面的人才,那也是古今有之的。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當代數學界的頂級天才——陳景潤。沈元上課很有趣,即使很調皮搗蛋的學生,一旦上了他的課,都會被深深地吸引。而剛升學上來的陳景潤,就是有一次在沈元的課堂上,聽他講了有關於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從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葉企孫:13歲上清華,23歲享譽學界,一生未娶,晚年淪為乞丐
    在上個世紀,有很多人才為祖國的科技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如錢學森、錢偉長等,而他們背後一個共同的老師名叫葉企孫,他13歲上清華,23歲享譽學界,晚年卻淪為一名乞丐,那麼其中有著怎樣的故事?
  • 40年前,398分16歲上哈工大,卻因數學肄業的江蘇男孩,現在怎樣
    而對於大多數年輕人來說,這個夢想在最初步入社會之後就可能搖搖欲墜,甚至很多勸人追求夢想的文章,都會被打上「雞湯」的標籤。要是現在有人問我這個問題,我的回答也是不會,我已經受過了太多的風雨,理想也早已丟失,只想迫不及待找個避風的地方,能安穩活到世界末日。所以我很羨慕今天要說的主人公,他為了自己的數學夢想,可是堅持了一輩子。
  • 漫畫:什麼是哥德巴赫猜想?
    故事發生在小灰上小學的時候,有一天小灰向他的小學老師請教問題......————————————哥德巴赫猜想的起源說起哥德巴赫猜想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兩個人,其中一位是業餘數學家哥德巴赫,另一位是著名的大數學家歐拉。
  • 漫畫:什麼是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的起源說起哥德巴赫猜想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兩個人,其中一位是業餘數學家哥德巴赫,另一位是著名的大數學家歐拉話說有一天,哥德巴赫同學腦洞大開,發現有許多正整數都可以寫成三個素數之和。什麼意思呢?讓我們看幾個例子:整數9,可以寫成 2+2+5整數16,可以寫成 2+7+7整數30,可以寫成2+11+17那麼,如何能證明,任何一個大於5的整數都可以寫成三個素數之和?
  • 和7歲娃聊聊哥德巴赫猜想,你也來試一試?
    9 月 24 日,在德國海德堡舉行的第 6 屆海德堡國際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獲獎者論壇上,現年 89 歲的英國著名數學家、阿貝爾獎和菲爾茲獎得主麥可·阿提亞,提出了證明黎曼猜想的「簡單思路」,並稱沿著該思路可以證明黎曼猜想。
  • 哥德巴赫猜想被證明了
    前幾天,知乎上突然搞出了個爆炸性新聞:一個高中生宣稱自己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啥是哥德巴赫猜想?我們先從差不多是所有碰到數學系的人都會問的一個問題說起:你們學數學的為什麼要證明1+1=2?這不是吃飽了撐得麼?哭笑不得。事實上,哥德巴赫猜想作為最古老的懸而未決的數學猜想之一已經在這個世界上存在了2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