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改變命運"從來都不是一句空話,考上一所好大學,往往就意味著自己的人生更上了一個臺階,好的學校不僅能夠接受到更加系統而先進的教育,而且還能開闊自己的視野與見聞,人脈與平臺是高校最具優勢的地方,同時在找工作的時候,高校的學生們往往也會更加受到企業的青睞。
在如今高校擴招的情況下,重點大學的學生都同樣吃香,更別說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大學還沒擴招時,能夠考上本科的學子有多出色,道一句人中龍鳳一點都不過分,國家甚至包分配工作。
不過每個時代總會有那麼一些驚豔絕倫卻與社會大趨勢格格不入的人,我們常人最看重的錢、房、車、工作等,在他們的眼中毫無價值,他們心中有著堅定地夢想,人生道路就是逐夢之路。
但夢想是那麼好追逐的嗎?今天這篇文章的主人公就是這樣一位築夢人士。他的成績異常優秀,16歲就考上了哈工大,之後卻因為追尋夢想而放棄了別人夢寐以求的學業。有人說他是個傻子、瘋子,但其中滋味只有他自己知曉,他就是劉漢青。
劉漢青是江蘇一戶普通農村家庭的孩子,打小起數學成績就一直在全年級名列前茅。他的父母雖然沒什麼文化,但也感覺出了自己的孩子很可能在智力方面存在某些過人的天賦。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高考恢復後,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開始正式步入正軌。當時參加高考的人可不止是應屆生,積壓了那麼多屆的考生們終於等來了一展才華的機會,他們摩拳擦掌誓要考出個好成績。
但當時高校名額少,報考人數多,再加上沒有擴招的時候錄取人數非常稀有,那個時候別說大學生了,考上個大專生都比如今的普通大學有排面,因此考生們壓力非常大;不過對於劉漢青來說,高考卻不是什麼很難的事情。
劉漢青16歲就參加了高考,並以優異的成績被哈工大錄取。當消息傳回村裡,村民們一聽說咱村出了個大學生,家家戶戶都爭著殺雞宰羊來款待這位大學生,叮囑他將來過上了好日子後之後可千萬不能忘了提攜鄉親。
只可惜劉漢青最後並沒有升官,更沒有發財,反而在畢業前夕被學校辭退,灰溜溜的趕回了老家。劉漢青大學所報考的專業是建築材料專業,在當時就業範圍相當廣泛,只要畢業,國家肯定會給他安排一份收入不菲的工作。
然而劉漢青在大三的時候偶然間看到了一篇有關陳景潤的新聞報告,他的人生軌跡就此改變。當時陳景潤因為在數學領域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被中科院授予了院士頭銜。劉漢青好奇之下對陳景潤的生平進行了一番了解,一下子就痴迷於陳景潤在哥德巴赫猜想方面的研究。
哥德巴赫猜想是世界近代三大數學難題之一:"任一大於2的整數都可寫成三個質數之和。"但哥德巴赫雖然提出了這個猜想,他自己卻無法用公式證明;不僅他無法證明,連當時赫赫有名的大數學家歐拉至死也沒能證明。
關於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內容比較多,這裡如果全部放出則將成為一片數學科普文,所以我們大致了解下這是怎麼回事就成。陳景潤在1966年的時候通過證明"1+2",確定了"陳氏定理"在哥德巴赫猜想上的地位。
在深入了解過哥德巴赫猜想之後,劉漢青徹底點燃了對數學的興趣,在短時間內將圖書館中所有關於哥德巴赫猜想的書給統統翻閱了個遍。遨遊在數學的海洋中,劉漢青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樂和充實。他的同學回憶到那段時間的劉漢青經常凌晨四點起來看書,看到痴迷之處,甚至會忘記了吃飯。
劉漢青終究是個大學生,他在學校還有相應的作業和考試等著他去完成。但沉迷於數學的劉漢青卻管不了那麼多了,每天研究數學的時間都不夠,哪還有心思去準備課業呢?不交作業,不上課,不考試,這樣的狀態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最終學校忍無可忍將他開除。
回到村裡的劉漢青卻覺得無所謂,他人為自己已經找到了他的人生目標,一門心思埋頭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他也不出去工作,因為他覺得工作這種東西會耗費大量的精力,會嚴重影響到他暢遊數學世界,全靠父母養著。
幾年以後劉漢青的父母相繼去世,他本人又不出去幹活賺錢,最終淪為了一名吃低保為生的貧困戶。
有人可能想問,那麼劉漢青付出了這麼大的代價去證實哥德巴赫猜想,那他成功了嗎?並沒有,他的論文曾得到過中科院院士潘承彪先生的指點,但潘承彪先生表示,這份論文中主要的5個論點都沒有得到證實,這種情況下繼續研究只是無意義的行為。
但劉漢青卻不能夠接受自己的"心血"被認為如此無用,他覺得只是權威人士不能理解自己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