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歲考上哈工大的劉漢青,是村民嘴裡的金鳳凰,是同學們嘴裡的小天才。然而歲月如梭,已經年過五十的劉漢青,不但沒能做出一番事業,反倒成了一個靠吃救濟才能生活的低保戶。
從天才到低保戶之間,劉漢青的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要想知道這其中的緣由,就得從劉漢青的人生軌跡中慢慢尋找了。
村裡飛出的金鳳凰
對於現代大學生來說,較大的遺憾就是畢業以後國家不包分配工作了。所以,畢業即失業,就成了部分現代大學生的窘況。但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大學生那可是很吃香的。
畢竟,大學畢業就意味著國家分配工作,就意味著有了鐵飯碗。尤其是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能有個穩定工作、有穩定收入,那就是天大的好事兒。所以,當劉漢青被哈工大錄取的消息傳來時,整個村子都沸騰了。
要知道,那時候的劉漢青才僅僅十六歲。而在這樣的年紀,他居然能考上哈工大,這是一件多麼令村民們驕傲的事情!於是,在口口相傳的過程中,劉漢青成了村民們嘴裡的「別人家的孩子」,成了從農村裡飛出來的金鳳凰。
於是,成為全村希望的劉漢青,在眾人仰慕的眼光中踏上了前往哈工大的求學之路。如果按照這個模式正常發展下去,那麼劉漢青將會在畢業之後被國家分配工作。同時,依照劉漢青的這個智商和能力,將來究竟能創造出怎樣的成績,還真是不可預估。
然而,事實卻之相反,幾年後的劉漢青不但沒能得到國家分配的「鐵飯碗」,就連一張合格的畢業證書他都沒能拿上!
現實和理想之間的距離
進入哈工大的時候,劉漢青是被建築材料系給錄取了。然而,到了大三的時候,劉漢青卻迷上了數學,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被稱為世界近代數學的三大難題之一)上取得一個好成績。
痴迷數學,研究數學,這其實都沒什麼不合適的。但是,當劉漢青為了證明這個問題而絞盡腦汁的時候,他卻忘記了:自己的專業課也是要成績的!學校不可能為了一個人的夢想,而去改變整體的規則。於是,在劉漢青有意無意的忽視下,他的專業課接連掛科。
到了快畢業的時候,劉漢青因為專業成績不合格,失去了領取畢業證的資格。而學校在了解了這個情況以後,其實也給過他機會,比如說:延遲結業時間。但是,就是在延遲的結業時間裡,劉漢青依舊沒能通過專業課的考核。於是,劉漢青只能領上個肄業證書回家了。
上大學走之前,可謂是風光無限;而大學畢業之後,劉漢青卻成了村民們嘴裡的「傻子」:天天學習、都把腦子學傻了!那什麼猜想,能吃嗎?好好的大學生,不知道拿一個畢業證好上班,卻天天搞這些沒用的東西!於是,劉漢青不再是村民嘴裡的希望,反倒成了大家嘴裡的「恥辱」。
但是,對於這些評價劉漢青本人卻不怎麼在乎。他在乎的是,自己的學術研究能不能取得成功;他在乎的是,自己想要證明的東西,到底能不能被證明出來。於是,一袋一袋的草稿紙,被提出了家門。有時候,劉漢青甚至可以好幾天不出門的研究公式。
不過,不管搞什麼研究,也都是需要吃飯,所以有一份工作就顯得非常重要了。由於劉漢青的「大名」已經在外,他要找一份餬口的工作,還是非常簡單的。但是,每份工作劉漢青都堅持不了多久就辭職了,這又是為何呢?
因為在劉漢青看來,這些無用的工作和交際,都會影響到自己的思考思路、這對於自己的研究工作來說,是有害而無利的!所以,劉漢青還是喜歡一個人待在家裡繼續深入研究自己的公式和證明那些問題!
那麼,劉漢青這麼多年研究的東西,到底有沒有什麼價值呢?也是有些的,他的同學曾經拜託中科院院士潘承彪先生看過劉漢青的論文。看過論文之後,潘承彪院士指出:劉漢青論文中第五頁有個論點需要證明,如果這個問題不能證明清楚的話,那麼後面的證明都將沒有意義。
但是,對於潘承彪院士的指點,劉漢青卻認為,這個問題不是不能證明,而是他沒證明。可能,在劉漢青看來,這個問題已經不需要證明了吧!
經歷過這次事件之後,劉漢青就不再找權威人士指點自己的論文了,而是一個人在家埋頭苦幹。所以,不務農、不找工作的劉漢青,逐漸淪為了一個只能靠低保救濟的人。
後來,劉漢青的事跡被媒體報導出來。得知劉漢青情況的大學同學們,還去村裡看望了一下這個依舊沉迷搞證明的老同學。對於劉漢青的這種情況,他的大學同學卻表示:一輩子,能夠沉下心來做一件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其實已經是一種成功了。
結語
其實,對於劉漢青的這種情況,是沒有什么正確評價的。假如五年之後、十年之後,劉漢青有幸證明了自己的猜想,那麼他將成為勵志的代表,大家會讚美他的堅持、欣賞他的毅力
但是,假如他到老都沒能取得什麼成果的話,那麼他將成為知情人士教育自己孩子的反面例子。再崇高的理想,也得先填飽肚子,如果連自己都不能養活的話,還談什麼未來?
是的,一般人都沒有這樣破釜沉舟的勇氣和毅力。很多人,在很多時候,都被殘酷的現實壓彎了脊梁。再美好的願望,也得先照顧著自己的生活。
畢竟,鼻子底下有張嘴,能吃飽飯也算是一種圓滿。那麼,如果換成是你的話,你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呢?是向現實低頭,還是勇敢追求夢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