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考上哈工大,50歲卻淪為低保戶,因一生痴迷哥德巴赫猜想

2020-09-05 新語話史

前言

1978年,著名報告文學作家徐遲先生的《哥德巴赫猜想》刊載。在高考恢復,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確立的時代背景之下,社會上迅速的興起了一股科學熱潮。這篇報告文學作品也迅速的得到了傳播。

作品中的主人公數學家陳景潤也從幕後的少有人知走到了幕前,並且迅速成為了全民的精神偶像。而他研究的方向,便是1742年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提出的哥德巴赫猜想。作為近代數學上最大的難題之一,它難倒了無數數學家。

但在1966年,陳景潤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理論,為摘取這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更近一步。這樣的成就,再加之以科學春天到來的宣傳,可想而知會影響多少年輕人的志向,選擇投身其中。


劉漢青便是其中的一個,他是天才,16歲便考上了哈工大,但卻終迷失在哥德巴赫猜想之中,如今甚至淪落到50歲靠低保度日,不禁令人唏噓。

村裡出了金鳳凰

劉漢青是江蘇泰州興化人。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他,本身出身於農村,又逢特殊時期,可想而知自小他並未接受良好的教育。但他並未放棄學習,就在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之後他積極備考,最終1980年,年僅16歲的他成為了大學生,考取了哈爾濱工業大學。

這也是當地第一個大學生,農村裡走出了金鳳凰,影響力可想而知。村民們對這位天才少年,也是交口稱讚。而在考上大學之後,劉漢青只要安穩的讀完課業,畢業後便能夠獲得一份穩定的「金飯碗」工作,從此遠離農村,前途似錦。

於是,他順理成章的成為了鄰裡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但是,就在人們希冀著這位天之驕子能夠有一個光明前途之時,一切卻並未如願。


鳳凰成了笑話

在進入哈工大之後,劉漢青被建築材料系錄取。當時的材料類專業,可謂是熱門專業,只要劉漢青能夠完成自己的專業,未來可期。

但是就在大三時,他讀到了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於是一切都變了。生於特殊時期,各種畝產萬斤的口號以及科學春天的宣傳,讓他一頭扎入到了數學的世界之中。

坦白講,痴迷數學並沒有過錯;但錯就錯在,他只是一個非數學專業的學生,而數學也是一個講究天賦、系統化的學科。

而他的這種痴迷,堪稱瘋狂。此後,為了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他將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到了數學之中,借閱圖書館的書籍,以陳景潤為榜樣立志超越。


可在這樣的痴迷背後,是他自己營造的殘酷現實。他荒廢了自己的專業,各種掛科,留級後也仍舊完不成學業,無奈之下只能領取肄業證書回家。

從天之驕子、眾人豔羨到肄業回家,可想而知劉漢青會遭到什麼樣的流言蜚語。村民們有的是一句句的「學習學傻了!」,這是鄙夷,更是現實。但對於劉漢青而言,卻毫不在乎,因為他的數學夢想仍在繼續。

他可以幾天不出門,天天的在家驗算,但是生而為人,就要吃飯、生活,而這些都需要錢財。雖然是肄業,可是畢竟也是出自名校,找份工作倒也不難,可是每每工作不久,劉漢青便會選擇辭職。

至於原因,劉漢青說這些工作都會耽誤自己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思路與時間。而在研究(或者說蹉跎歲月)中,劉漢青如此荒廢了幾十年,期間他不是沒有寫過論文,也對外進行過投稿。

但這些投稿,卻都遭到了否定。他的同學曾將他的論文委託給中科院院士潘承彪先生論證,而潘院士在他的論文第五頁便指出了其中的錯誤。但偏執的劉漢青卻認為,自己論文之中的問題根本不是問題。就在這種矛盾之中,劉漢青決定閉門造車,從此不再請專家指正。

而終日的研究,頻繁的辭職,也終於讓他成為了一個依靠低保度日的人。這種窘境,直至2017年媒體披露,被他的同學們知曉後才有所改善。

同學們幫助他修繕房屋,對他進行現金支持。他的同學之一,現任上海交大教授翁一武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記者提出了最大了疑問,您認為劉漢青這樣做好嗎?翁教授表示,其實能沉心做一件自己認定的事情,這已然是一種成功了。

小結

在劉漢青的身上,我們看到了濃濃的「民科」影子。他們生於特殊的時代,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他們身上有著努力、有著篤定,這些我們後人也需要學習的品格精神;但一樣卻也著不切實際的空想。

肯定有人說倘若五年後、十年後,劉漢青取得了成功,我們是不是又會是另一幅嘴臉了呢?

或許會是如此,因為人是社會性物種,而且很多事情就是唯結果論。但此處,我想說的一句是,數學決然不是閉門造車能夠成就的,哥德巴赫猜想也不會是我們小學上的「1+1=2」這樣簡單。

而且在你研究的背後,是你的父母親人,人從來不是單一存在的。

相關焦點

  • 16歲考上哈工大的天才,50歲淪為低保戶,一生沉迷哥德巴赫猜想
    說到劉漢青可能很多小夥伴都不熟悉,他曾經16歲考上哈工大,是村民口中的金鳳凰,也是同學和老師眼中的天才,如今劉漢青已經年過50,非但沒有成為一位人才,反而淪為低保戶,真是令人唏噓,大家都非常好奇,從一位天才到低保戶,劉漢青到底經歷了什麼?
  • 16歲考上哈工大,50歲卻淪為低保戶,因一生痴迷哥德巴赫猜想
    前言1978年,著名報告文學作家徐遲先生的《哥德巴赫猜想》刊載。在高考恢復,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確立的時代背景之下,社會上迅速的興起了一股科學熱潮。這篇報告文學作品也迅速的得到了傳播。作品中的主人公數學家陳景潤也從幕後的少有人知走到了幕前,並且迅速成為了全民的精神偶像。而他研究的方向,便是1742年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提出的哥德巴赫猜想。
  • 16歲天才考上哈工大,痴迷哥德巴赫猜想耽誤一生,50歲淪為低保戶
    但是話又說回來,那些考不上名校的人,他們過的生活難造就很艱難嘛,也不見得反之,如果考上了名校,他們的一生就能夠過的非常的順暢嗎?也不是這麼說的。今天我們來講述的這個故事是16歲的天才考上了哈爾濱工業大學,他因為痴迷哥德巴赫猜想耽誤了一生。50歲的時候他淪為了低保戶,那麼這是怎麼一回事,讓我們一起往下看一看。
  • 16歲考上哈工大的劉漢青,50歲成為低保戶,一生痴迷哥德巴赫猜想
    十六歲考上哈工大的劉漢青,是村民嘴裡的金鳳凰,是同學們嘴裡的小天才。然而歲月如梭,已經年過五十的劉漢青,不但沒能做出一番事業,反倒成了一個靠吃救濟才能生活的低保戶。從天才到低保戶之間,劉漢青的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要想知道這其中的緣由,就得從劉漢青的人生軌跡中慢慢尋找了。
  • 劉漢青:16歲考上哈工大,一生沉迷哥德巴赫猜想,如今淪為低保戶
    他的成績異常優秀,16歲就考上了哈工大,之後卻因為追尋夢想而放棄了別人夢寐以求的學業。有人說他是個傻子、瘋子,但其中滋味只有他自己知曉,他就是劉漢青。 劉漢青是江蘇一戶普通農村家庭的孩子,打小起數學成績就一直在全年級名列前茅。他的父母雖然沒什麼文化,但也感覺出了自己的孩子很可能在智力方面存在某些過人的天賦。
  • 16歲高分考上哈工大,從肄業生到低保戶,為數學窮其一生
    然而就有這樣一位天才少年,16歲以398.5分(江蘇高考)的好成績考上哈工大,不成想卻以肄業生的身份離開這所如今的百年名校。他就是劉漢清,哈工大「最特殊」的肄業生。既幹不了體力活,又沒有一技之長,靠著每個月400元的低保補助生活。哈工大的高材生,何至於此呢?
  • 11歲學微積分16歲上哈工大,卻淪落為低保戶,天才少年經歷了啥?
    01 天才少年劉漢青,考上哈工大劉漢青,出生於江蘇一個本本分分的農民家庭中。值得一提的是劉漢青父親的潔癖非常嚴重,整日不論是在家休息還是下地幹活,都只穿白色的衣服和鞋,並且絕不允許身體上出現任何汙垢,這對於一個每天和黃土地打交道的農民來說無疑是很困難的。
  • 16歲考上哈工大,痴迷數學研究荒廢自己專業,如今現狀令人唏噓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劉漢清曾經16歲考入哈工大,眾人都覺得他將來前途無量,而今天他卻成了「低保戶」在泰州老家過著潦倒的生活。一、16歲進入名校,沉迷數學無法自拔劉漢清是哈爾濱工業大學80級建築材料系熱處理專業的學生,他當年入學時年僅16歲,年少考入名校的他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神童」「天才」的標籤就這樣被貼在了劉漢清身上。
  • 16歲考上哈工大,50歲時卻只能靠低保生存,只因一個癖好毀了他
    哈嘍,我是大橘,今天又來找大家聊天啦,今年的高考已經結束2個多月了,很多考生都接到了錄取通知書,並進入校園開啟了大學生活,如果想要去自己喜歡的大學讀書,那平時就得好好學習,爭取在高考時考一個好成績,除了清華和北大這兩所國內頂尖高校外,哈工大也是不少學生的奮鬥目標。
  • 寒門高材生痴迷「數論」罷學返家,孤獨鑽研30年毀了生活滅了理想
    今年6月,經老同學的曝光,這位因沉迷數論而淪為低保戶的人物才變得為人所知。劉漢清(第四排最左)在戴南中學的畢業合影1964年,劉漢清出身於江蘇泰州戴南鎮的一個小村莊。這其中,一篇兩萬字的《哥德巴赫猜想》就徹底改變了他的一生。這篇由著名作家徐遲所著的報告文學作品在1978年,首發於《人民文學》雜誌上。
  • 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的數學家
    這曾是一個舉世震驚的奇蹟:一位屈居於6平方米小屋的數學家,借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筆,耗去了幾麻袋的草稿紙,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創造了距摘取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遙的輝煌。
  • 沭陽27歲小夥研究「哥德巴赫猜想」 加入世界數學家譜系
    大家對偉大的科學家、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一定不陌生,而在宿遷市沭陽縣,有一位27歲的小夥子周密,竟然和愛因斯坦出現在同一數學家譜系裡,這可以說是相當厲害了。   周密的譜系第一代根源是希臘數學家丟番圖。
  • 陳景潤: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被撞傷頭部,誘發帕金森,63歲去世
    陳景潤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是公認的天才,也是公認的「怪人」「痴人」,他被譽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當年在一間6平方米小屋裡,用了6麻袋草稿紙,他攻克了世界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震驚了全世界,離摘取「哥德巴赫猜想」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僅有一步之遙。陳景潤在解析數論的研究領域取得多項重大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華羅庚數學獎、何梁何利基金獎等多項獎勵。
  • 陳景潤: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被撞傷頭部,誘發帕金森,63歲去世
    陳景潤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是公認的天才,也是公認的「怪人」「痴人」,他被譽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當年在一間6平方米小屋裡,用了6麻袋草稿紙,他攻克了世界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震驚了全世界,離摘取「哥德巴赫猜想」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僅有一步之遙。
  • 陳景潤沒能證明出哥德巴赫猜想,他有其他哪些數學研究成果
    這個成果雖然對於猜想的證明邁進了一大步,但離完全證實猜想還有很大距離。此後直到1996年去世,他都沒能完成猜想的最終證明。那麼窮其一生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陳景潤,除了「1+2」成果之外,還有其它數學成果嗎?
  • 國士無雙 | 「1+2」——陳景潤與哥德巴赫猜想
    1965年稱自己已經證明(1+2),由師兄王元審查後於1966年6月在科學通報上發表。1966年發表《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稱「1+2」),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裡程碑。
  • 40年前,398分16歲上哈工大,卻因數學肄業的江蘇男孩,現在怎樣
    而對於大多數年輕人來說,這個夢想在最初步入社會之後就可能搖搖欲墜,甚至很多勸人追求夢想的文章,都會被打上「雞湯」的標籤。要是現在有人問我這個問題,我的回答也是不會,我已經受過了太多的風雨,理想也早已丟失,只想迫不及待找個避風的地方,能安穩活到世界末日。所以我很羨慕今天要說的主人公,他為了自己的數學夢想,可是堅持了一輩子。
  • 和7歲娃聊聊哥德巴赫猜想,你也來試一試?
    9 月 24 日,在德國海德堡舉行的第 6 屆海德堡國際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獲獎者論壇上,現年 89 歲的英國著名數學家、阿貝爾獎和菲爾茲獎得主麥可·阿提亞,提出了證明黎曼猜想的「簡單思路」,並稱沿著該思路可以證明黎曼猜想。
  • 摘取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
    在兩個半世紀以前,德國一位中學數學教師基利斯當·哥德巴赫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這就是很多整數差不多都能表示為三個素數的和。他作了大量的試驗,哪怕是一些大得出奇的數也具有這一特性。因此,他估計任意不低於5的自然數,很可能都能表為三個素數之和。儘管他猜想到這一點,但始終在理論上找不到證明。
  • 難題不會永遠是難題,76歲時他解開電磁學界「哥德巴赫猜想」​|紀念林為幹院士
    10月20日是國際著名微波理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林為幹的101歲誕辰紀念日。林為幹是中國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學科的主要奠基人、新中國50年重大貢獻科學家之一,他在76歲時解開電磁學界的「哥德巴赫猜想」。這個難題被譽為電磁學界「哥德巴赫猜想」。解開這個百年未解的難題是很多電磁學家的夢想。抗日戰爭勝利後,林為幹獲得了去美國學習的機會,並順利入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師從電磁學家J.R.Whinnery教授,開始與他從事了一生的微波理論和技術研究工作結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