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著名報告文學作家徐遲先生的《哥德巴赫猜想》刊載。在高考恢復,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確立的時代背景之下,社會上迅速的興起了一股科學熱潮。這篇報告文學作品也迅速的得到了傳播。
作品中的主人公數學家陳景潤也從幕後的少有人知走到了幕前,並且迅速成為了全民的精神偶像。而他研究的方向,便是1742年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提出的哥德巴赫猜想。作為近代數學上最大的難題之一,它難倒了無數數學家。
但在1966年,陳景潤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理論,為摘取這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更近一步。這樣的成就,再加之以科學春天到來的宣傳,可想而知會影響多少年輕人的志向,選擇投身其中。
劉漢青便是其中的一個,他是天才,16歲便考上了哈工大,但卻終迷失在哥德巴赫猜想之中,如今甚至淪落到50歲靠低保度日,不禁令人唏噓。
劉漢青是江蘇泰州興化人。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他,本身出身於農村,又逢特殊時期,可想而知自小他並未接受良好的教育。但他並未放棄學習,就在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之後他積極備考,最終1980年,年僅16歲的他成為了大學生,考取了哈爾濱工業大學。
這也是當地第一個大學生,農村裡走出了金鳳凰,影響力可想而知。村民們對這位天才少年,也是交口稱讚。而在考上大學之後,劉漢青只要安穩的讀完課業,畢業後便能夠獲得一份穩定的「金飯碗」工作,從此遠離農村,前途似錦。
於是,他順理成章的成為了鄰裡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但是,就在人們希冀著這位天之驕子能夠有一個光明前途之時,一切卻並未如願。
在進入哈工大之後,劉漢青被建築材料系錄取。當時的材料類專業,可謂是熱門專業,只要劉漢青能夠完成自己的專業,未來可期。
但是就在大三時,他讀到了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於是一切都變了。生於特殊時期,各種畝產萬斤的口號以及科學春天的宣傳,讓他一頭扎入到了數學的世界之中。
坦白講,痴迷數學並沒有過錯;但錯就錯在,他只是一個非數學專業的學生,而數學也是一個講究天賦、系統化的學科。
而他的這種痴迷,堪稱瘋狂。此後,為了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他將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到了數學之中,借閱圖書館的書籍,以陳景潤為榜樣立志超越。
可在這樣的痴迷背後,是他自己營造的殘酷現實。他荒廢了自己的專業,各種掛科,留級後也仍舊完不成學業,無奈之下只能領取肄業證書回家。
從天之驕子、眾人豔羨到肄業回家,可想而知劉漢青會遭到什麼樣的流言蜚語。村民們有的是一句句的「學習學傻了!」,這是鄙夷,更是現實。但對於劉漢青而言,卻毫不在乎,因為他的數學夢想仍在繼續。
他可以幾天不出門,天天的在家驗算,但是生而為人,就要吃飯、生活,而這些都需要錢財。雖然是肄業,可是畢竟也是出自名校,找份工作倒也不難,可是每每工作不久,劉漢青便會選擇辭職。
至於原因,劉漢青說這些工作都會耽誤自己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思路與時間。而在研究(或者說蹉跎歲月)中,劉漢青如此荒廢了幾十年,期間他不是沒有寫過論文,也對外進行過投稿。
但這些投稿,卻都遭到了否定。他的同學曾將他的論文委託給中科院院士潘承彪先生論證,而潘院士在他的論文第五頁便指出了其中的錯誤。但偏執的劉漢青卻認為,自己論文之中的問題根本不是問題。就在這種矛盾之中,劉漢青決定閉門造車,從此不再請專家指正。
而終日的研究,頻繁的辭職,也終於讓他成為了一個依靠低保度日的人。這種窘境,直至2017年媒體披露,被他的同學們知曉後才有所改善。
同學們幫助他修繕房屋,對他進行現金支持。他的同學之一,現任上海交大教授翁一武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記者提出了最大了疑問,您認為劉漢青這樣做好嗎?翁教授表示,其實能沉心做一件自己認定的事情,這已然是一種成功了。
在劉漢青的身上,我們看到了濃濃的「民科」影子。他們生於特殊的時代,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他們身上有著努力、有著篤定,這些我們後人也需要學習的品格精神;但一樣卻也著不切實際的空想。
肯定有人說倘若五年後、十年後,劉漢青取得了成功,我們是不是又會是另一幅嘴臉了呢?
或許會是如此,因為人是社會性物種,而且很多事情就是唯結果論。但此處,我想說的一句是,數學決然不是閉門造車能夠成就的,哥德巴赫猜想也不會是我們小學上的「1+1=2」這樣簡單。
而且在你研究的背後,是你的父母親人,人從來不是單一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