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因天生暈血上不了手術臺,如今卻靠低保度日

2021-01-09 騰訊網

「我命由我不由天」一話曾激勵了無數年輕人,在追求夢想的路上,我們需要的是不懈堅持、堅定的信念,以及敢於反抗的勇氣和努力,但愛迪生也說過: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同樣,天賦也是不容忽視的,即使後天努力遠要比先天天賦佔據更大分量,張進生的人生經歷就是很好的例子,並且能讓人反思應試教育中的取捨。

張進生於1966年出生在湖南常德,自小學習成績就很突出,雖然家庭條件並不是很好,不過優秀的張進生卻給這個家庭帶來了希望,1984年,張進生考入了湖南醫科大學(現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

不管是在當時,還是在現今,在家長們看來,學醫是一條非常不錯的出路,而張進生對美好未來充滿了憧憬,他依稀還記得錄取通知書下來的那天,父母擺了酒席,笑得合不攏嘴,眾人也都說:張進生將來大有出息。

雖然這段經歷很是風光,但18歲的張進生其實是比較迷惘的,他原本是打算報考土木工程專業,這是他所感興趣的一個領域。但由於父母都勸他學醫,所以他最終報考了醫科大學。

而在同校學生眼中,張進生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學霸,順利成為了北大醫學博士,也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然而眾人不清楚的是,張進生攻讀研究生以及博士,都是在逃避。

原來張進生天生暈血,在湖南醫科大學讀書時,張進生認為自己還有機會改變暈血的毛病,不過大學畢業後,張進生被分配到天津的一所醫院實習,他發現自己還是暈血,並且因此沒法上手術,此外職場不比學校。

在學校,只要埋頭苦讀,拿到好成績,你就是人人稱讚的好學生,但步入職場,在領域發揮出自己的聰明才智,以及人際交往都是重要的,可是張進生就算有著豐富的理論知識,在暈血面前,一切努力都白費了,此外張進生還是一個性格孤僻的人,與社會生活格格不入,於是他繼續讀研、讀博。

並且在讀博的最後一年拿到了英國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只是留學費用高達20萬元,這筆數額不是一般家庭能夠承擔起的,因此張進生沒能出國留學,但他又即將面臨社會壓力,此時的張進生學習成績再怎麼優異,他都清楚自己扛不住社會的壓力。

在這樣的情況下,張進生再無心學習,最終沒畢業就輟學了,而父母不明所以,但考慮到張進生的年紀也大了,那就先成家吧,反正張進生的學歷不低,還是可以找到一份體面工作。

家裡面介紹了一個姑娘,兩人也處得來,就先訂婚了,只是張進生覺得讀了那麼多書,就在家鄉本地的醫院工作,實在太屈才了,他憤憤不滿,然而暈血的問題卻還是無法解決。

心態浮躁的張進生讓未婚妻看不到希望,最終提出了分手,而張進生後來又嘗試過多份工作,但都是沒幹幾天就辭職了,要麼就是他被自己心儀的工作拒之門外。

父母以及哥哥姐姐都不曾料到,家裡面原本最出息的孩子,結果竟是靠著低保以及他們的救濟才可以勉強度日,實在讓人唏噓,2018年,張進生的事情曝光時,他已經將課本知識丟得差不多了。

相關焦點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如今失業18年靠低保度日
    他便是張進生,一個北大肄業的醫學博士,一個人們說「讀書讀傻了」的高端人才,一個人生的失敗者。村裡的驕傲,見不了血的醫生張進生是湖南常德人,出生於一個貧寒的農民家庭。他是家裡的小兒子,學習成績也一直優異,家裡人自然舉全家之力供養他上學。1984年,在18歲成人之際,張進生考入了湖南醫科大學。
  • 從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54歲的張進生,如今過得怎麼樣?
    惡劣的人際關係,暈血症的桎梏以及醫學實戰上的挫折,讓張進生在還沒規劃好自己未來發展方向的情況下,還沒來得及找準自己的定位,只是一味地在想在學習這件事情上找成就感,於是他就不顧家裡人經濟上壓力,一股腦地選擇了繼續深造。
  • 從醫學博士到低保戶,失業21年的張進生,究竟經歷了什麼
    昨天我們說到北大才子陸步軒,靠賣豬肉走向輝煌,不僅向母校捐款9個億,還被請去做成功學演講,可謂是人生巔峰。今天要講的這位同樣來自北大,只是在學歷上,要比本科學歷的陸步軒,還要高上不少,他就是北大醫學博士生張進生。
  • 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在家啃老18年,是什麼毀掉了他的人生?
    近日,「北大博士張進生淪為低保戶」的新聞頻頻刷屏,許多人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首先都是好奇:醫學專業、北大博士任何一個身份在各個年代都是吃香的,為什麼張進生卻偏偏淪落到連普通人也比不上?3年後他考研北大,博士畢業後,他的暈血症並沒有好轉,他也沒有積極去治療、克服,所以即使博士畢業,進入醫院後,他依然無法成為主治醫師,只能在醫院打雜,掙著一月2000多的薪水。
  • 寒門走出的大學生,北大博士肄業,失業18年,如今靠父母接濟!
    如今,「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言論甚囂塵上,寒門能走出一位大學生,已實屬不易,寒門大學生能考取北大博士,更是十分珍貴難得。本來,寒門貴子應該肩負起帶領家人脫貧,跳出貧困階層的任務,而今天介紹的這位寒門走出的大學生叫張進生,北大博士肄業,失業18年,依靠接濟生活,不僅沒有成為全家的光榮,反而成為沉重負擔。張進生出生於湖南省一個普通村莊,父母都是地道農民。從小,天資聰穎的張進生身上寄託著全家人,甚至是全鄉父老鄉親的希望。他也十分爭氣,高考時一舉考上湖南醫科大學,並且選擇當時最有前途的醫學專業。
  • 寒門子弟考取北大醫學博士,失業18年後要靠低保生活?
    寒門子弟考取北大醫學博士,失業18年後要靠低保生活? 地貧栽松柏,家貧子讀書。老祖先的教誨還猶言在耳。讀書可以改變命運,這也是多麼寒門子弟奮發向上的動力。
  • 北大博士張進生:曾是頂尖醫學人才,如今卻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
    一位北大博士,通常會有怎樣的人生?也許在某所大學教書,成為大學學生和學生的引路人;也許投身於實驗室,對科學研究作出貢獻;也許出國學習,希望成為更好的人;也許走進商場,為家庭和事業不斷打拼……但是,張進生,作為一個北大博士,卻是個例外。
  • 北大醫學博士啃老18年淪為低保戶:自卑,讓我痛失了精彩的人生
    然而,讓人難以想像的是,畢業於1995年的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曾經的天之驕子、萬人矚目的北大博士,如今足足失業18年,只靠著國家低保生活,初聽上去有點讓人難以置信,但這是不爭的事實。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張進生的個人經歷。
  • 北大博士抑鬱肄業,找工作四處碰壁,失業18年後靠低保生活
    北大博士抑鬱肄業,找工作四處碰壁,失業18年後靠低保生活地貧栽松柏,家貧子讀書。老祖先的教誨還猶言在耳。讀書可以改變命運,這也是多麼寒門子弟奮發向上的動力。如果能考上一所名牌大學,不知會羨煞多少考生和家長,更不用說考上北大了,如果能考上北大博士生,那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學業追求。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
    隨後在湖南醫科大學學習的五年裡,張進生仍然努力學習,並且成績優異。在畢業時,被學校分配到了天津的一家大醫院做醫生。 寒門出貴子,這樣的描述很適合這時候的張進生。從一個貧寒的家庭中考上大學,並且最終取得了一份不錯的工作。此時,張進生應該是意氣風發的,他走出了家鄉,並且即將擁有和很多家鄉人不一樣的生活經歷。
  • 北大醫學博士如今成低保戶,畢業18年不找工作,高分低能多可怕
    北大醫學博士成低保戶,畢業18年不曾找工作,「高分低能」多可怕北京大學是我國最頂尖的一個高等學府之一,擁有著百年的歷史,在很多學生以及家長心中,北京大學是非常有地位的。而每年北大畢業的學生,都是各家企業爭著搶著要的,學歷更高也就代表待遇越高,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可是,卻有這樣一位北大才子,張進生出生於湖南省的一個農村,在小時候的成績就非常優異,後來,高考考進了四大學院之一的「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
  • 他從211逆襲為北大博士,卻因抑鬱症肄業,失業近20年靠救濟生活
    雖然有人吐槽如今大學生遍地,高學歷不再吃香,但事實卻擺在面前的是博士生佔比依然很少,每年我國畢業的博士生依然十分搶手,所以對於正在求學階段的學生來講,如果自己能力確實強還是建議一直讀到博士,未來的競爭力會更大。 但讀博雖然很好卻潛在了這樣的一種風險,那就是讀博難畢業,特別是在近些年來我國對博士畢業門檻的提高更是加大了難度。
  • 他曾是北大高材生,受邀留學英國皇家醫學院,最後卻靠低保生活
    世界上的天才並不多見,然而,有時候的天才反而容易走進死胡同,最後一事無成。 北大是眾多天才的搖籃,每年從這裡走出去的畢業生,大部分都會成為社會上的精英,在各行各業發光發熱。不過,也有一些北大的學生,在畢業之後一事無成,最終甚至過得比普通人都不如。
  • 他曾是北大醫學博士,放棄醫生工作也要留學,如今現狀令人唏噓
    這麼多年以來出現了很多高智商的天才學生,但是畢業之後卻因為適應不了社會而選擇逃避。比如「北大才子」陸步軒。不過他比較幸運的是最後找到了人生的定位重新崛起。但是也有一些人受到挫折之後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從此一蹶不振。
  • 他是北大肄業博士生,18年前一氣之下退學,現在靠低保維持生活
    公元260年,趙國大將廉頗以年邁之體,率領大軍抵禦秦軍,因廉頗面對秦軍,堅守營壘,並不出兵,而趙國君主孝成王卻急於求勝,於是孝成王聽信小人建議,讓趙括代替廉頗出戰。故事的結局顯而易見,缺乏實踐經驗,不懂靈活應變的趙括領兵大敗,四十萬趙軍被坑殺於長平,趙括本人也被秦軍亂箭射死。因不知變通,而獻上寶貴的生命,這是得不償失的。無論歷史如何發展,這樣的悲劇總會時常發生。
  • 寒門學子考上北大研究生,讀到博士選擇肄業,失業18年成為低保戶
    比如北大博士肄業生張進生,這麼一個高學歷的人才,命運卻讓人唏噓不已。▲北京大學在求學的道路上,張進生無疑已經實現了理想,在北大六年的學習生涯,皇家學院的錄取通知書,這讓他有著自己的得意。二、社會教育畢業後在醫院工作的那三年裡,張進生過得並不是特別的愉快。
  • 他是北大高材生,留學英國皇家醫學院,卻與曾經大相逕庭
    在這個世界上,天才並不多見。但有時,天才也容易走近死胡同,成為一個平凡人。清北是每個學子夢想的學園。每一位從這裡畢業的學生,基本上都會成為都會成為某一個領域的佼佼者。但也有一小部分人,在畢業後可能一事無成淪落成普通人,甚至不如他們。農民子弟北大夢張進生出生於湖南的一個小村,家境貧寒的他,從小就立志於走出農村,去往更高處。
  • 那個北大畢業的肄業博士,十多年未工作,如今怎麼樣了?
    有這樣一位北大學生,待業十多年,一直靠著低保維持生活。作為國內的頂尖高校,北京大學擁有一流的教學資源,是培養社會各界人才的搖籃。但是,其超高的錄取條件也成了很多人仰望的地方。能夠進入北京大學絕非易事,對於農村孩子來說,這更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 紅星深度丨北大肄業博士:從專攻白血病研究到寄居鄉野十幾年
    迪夫的二姐張文華卻還是希望報導中能提提他的本名——張進生,因為這些年來,當地政府(尤其是民政部門)、張進生從高中到博士階段的同學,都先後給予過他莫大的幫助,「沒必要隱瞞」。張進生的祖父曾是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鎮德橋鎮楓樹口村的一名甲長,算得上是張家「有頭臉」的人物。
  • 「北京大學」肄業博士,20年來,為什麼一直「待業」在家
    我們非常清楚,北大在各省市的招生名額並不多,競爭異常激烈,考生想要搭上北大這班車,真是太難了。當然,高考沒有機會上北大,日後還可以通過努力,考取北大的研究生或者博士,如果能夠考上同樣也是了不起。他是家中老么,一家人的希望張某出生於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的農村,兄妹6人中他是老么。他上學讀書後,學習成績一直不錯,挺有上進心,但性格內向,不愛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