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命由我不由天」一話曾激勵了無數年輕人,在追求夢想的路上,我們需要的是不懈堅持、堅定的信念,以及敢於反抗的勇氣和努力,但愛迪生也說過: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同樣,天賦也是不容忽視的,即使後天努力遠要比先天天賦佔據更大分量,張進生的人生經歷就是很好的例子,並且能讓人反思應試教育中的取捨。
張進生於1966年出生在湖南常德,自小學習成績就很突出,雖然家庭條件並不是很好,不過優秀的張進生卻給這個家庭帶來了希望,1984年,張進生考入了湖南醫科大學(現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
不管是在當時,還是在現今,在家長們看來,學醫是一條非常不錯的出路,而張進生對美好未來充滿了憧憬,他依稀還記得錄取通知書下來的那天,父母擺了酒席,笑得合不攏嘴,眾人也都說:張進生將來大有出息。
雖然這段經歷很是風光,但18歲的張進生其實是比較迷惘的,他原本是打算報考土木工程專業,這是他所感興趣的一個領域。但由於父母都勸他學醫,所以他最終報考了醫科大學。
而在同校學生眼中,張進生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學霸,順利成為了北大醫學博士,也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然而眾人不清楚的是,張進生攻讀研究生以及博士,都是在逃避。
原來張進生天生暈血,在湖南醫科大學讀書時,張進生認為自己還有機會改變暈血的毛病,不過大學畢業後,張進生被分配到天津的一所醫院實習,他發現自己還是暈血,並且因此沒法上手術,此外職場不比學校。
在學校,只要埋頭苦讀,拿到好成績,你就是人人稱讚的好學生,但步入職場,在領域發揮出自己的聰明才智,以及人際交往都是重要的,可是張進生就算有著豐富的理論知識,在暈血面前,一切努力都白費了,此外張進生還是一個性格孤僻的人,與社會生活格格不入,於是他繼續讀研、讀博。
並且在讀博的最後一年拿到了英國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只是留學費用高達20萬元,這筆數額不是一般家庭能夠承擔起的,因此張進生沒能出國留學,但他又即將面臨社會壓力,此時的張進生學習成績再怎麼優異,他都清楚自己扛不住社會的壓力。
在這樣的情況下,張進生再無心學習,最終沒畢業就輟學了,而父母不明所以,但考慮到張進生的年紀也大了,那就先成家吧,反正張進生的學歷不低,還是可以找到一份體面工作。
家裡面介紹了一個姑娘,兩人也處得來,就先訂婚了,只是張進生覺得讀了那麼多書,就在家鄉本地的醫院工作,實在太屈才了,他憤憤不滿,然而暈血的問題卻還是無法解決。
心態浮躁的張進生讓未婚妻看不到希望,最終提出了分手,而張進生後來又嘗試過多份工作,但都是沒幹幾天就辭職了,要麼就是他被自己心儀的工作拒之門外。
父母以及哥哥姐姐都不曾料到,家裡面原本最出息的孩子,結果竟是靠著低保以及他們的救濟才可以勉強度日,實在讓人唏噓,2018年,張進生的事情曝光時,他已經將課本知識丟得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