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心理學課題 | 先得走進去,才能走出來——MKP-1基因與抑鬱症

2021-01-14 灣區博士


最具致殘性的疾病是什麼?

2030年世界負擔最重的疾病是什麼?

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抑鬱症

究竟是什麼可以讓人快感喪失?

究竟是什麼可以讓人悲傷自殺?

社會?心理?環境?

基因?神經生物?……

答案仍在迷霧中

 

MKP-1

這個在大腦中作用廣泛的

一種編碼雙特異性磷酸酶的基因

可以說是一個令人激動的突破口

最新研究發現

MKP-1基因編碼的蛋白質

在抑鬱症患者的大腦和血液中

相比健康對照組有不同的表達

同時在抑鬱症動物模型中

MKP-1相對於健康對照組

也有異常的表達

 

這意味著

從神經生物和基因角度

探討抑鬱症的發病機理

探究對應的治療手段

不僅成為可能

而且具備了無限的可能性



灣區博士邀請來自荷蘭Maastricht University的安博士開設神經心理學課題《MKP-1基因在抑鬱症的病理機制研究》,梳理、整合已經相關前沿文獻,完成符合發表標準的綜述文章,使用軟體繪製MKP-1作用於大腦和抑鬱症的機理,最終總結髮現並給出未來研究的方向。

 

本課題邀請對神經心理學、生物、基因、精神衛生等領域感興趣的學生參與研究。與安博士一起深度交流,從乏味的日常學習中脫身而出,邁進真正的學術殿堂,馳騁在星辰大海的壯闊世界。



第一階段:研究領域介紹

認識基本概念和知識比如大腦結構,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反應,抑鬱症的動物模型。分配接下來的文獻閱讀任務。

 

第二階段:文獻閱讀與研究

第一組學生查找MKP-1和MAPK相互作用的文獻,第二組學生查找MKP-1在抑鬱症患者上的表達異常,第三組學生查找MKP-1在抑鬱症動物模型的表達異常。開展文獻交流會,互相講解學習成果。

 

第三階段:可視化呈現

使用軟體繪製MKP-1作用於大腦和抑鬱症的機理。

 

第四階段:研究成果

訓練學術論文寫作能力,掌握學術論文寫作過程和思路,總結研究內容和發現,提出未來研究的可能性,撰寫最終論文。






安博士





    

[1] Chisholm, D., et al., Reducing the global burden of depression. 2004. 184(184): p. 393.

[2] Berry, A., et al., Social deprivation stress is a triggering factor for the emergenc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like behaviours and leads to reduced brain BDNF levels in C57BL/6J mice. 37(6): p. 762-772.

[3] Sjöberg, R.L., et al., Development of depression: sex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a promoter polymorphism of the serotonin transporter gen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006(4): p. 4.

[4] Hirschfeld, R.M., et al., Personality and depression. Empirical findings. 1983. 40(9): p. 993-8.

[5] Vaidya, V.A. and R.S. Duman, Depression – emerging insights from neurobiology. 2001. 57(1): p. 61.

[6] Willner, P., J. Scheel-Krüger, and C. Belzung, The neurobiology of depression and antidepressant action.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2012. 37.

[7] Patterson, K.I., et al., Dual-specificity phosphatases: Critical regulators with diverse cellular targets. Biochemical Journal, 2009. 418(3): p. 475-489.

[8] Jeanneteau, F. and K. Deinhardt, Fine-tuning MAPK signaling in the brain: the role of MKP-1. Commun Integr Biol, 2011. 4(3): p. 281-283.

[9] Hui, L.Y.,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MKP-1, BDNF, and Gonadal Hormones with Depression on Perimenopausal Women. Journal of Womens Health, 2015. 25(1): p. 71-77.

[10] Duric, V., et al., A negative regulator of MAP kinase causes depressive behavior. Nature Medicine. 16(11): p. 1328-1332.

[11] Barthas, F., et al., Cingulate Overexpression of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hosphatase-1 as a Key Factor for Depression. Biological Psychiatry: p. S000632231730094X.

[12] Chen, P., Q.S. Lin, and L.C. Zhang, [The distribution of MAP kinase phosphatase-1 in the cerebrospinal fluid-contacting nucleus and its functional contribution to depressive behaviors]. 2015. 67(1): p. 90-96.

[13] Iio, W., et al., Effects of chronic social defeat stress on MAP kinase cascade. Neuroscience Letters, 2011. 504(3): p. 281-284.






灣區博士的課題研究項目跨度12-16周,由博士1對1 指導,在選定的專業領域裡,確定有價值的科研主題,開展定量和定性研究,並最終獲得一個屬於學生自己的研究結論。






灣區博士是國內領先的科研和學術背景提昇平臺。平臺上匯聚了來自國內外眾多名校包括清華、北大、麻省理工、斯坦福等在內的近兩百名博士,他們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帶領學生開展真正的前沿科學研究。





加入灣區博士,你可以參加短期跨度12-16周、長期跨度1-2年的課題研究項目,由博士1對1指導,在選定的專業領域裡,確定有價值的科研主題,開展定量和定性研究,並最終獲得一個屬於學生自己的研究結論。


加入灣區博士,你可以在數十個細分學科、幾百個研究課題中找到自己的學術興趣所在。





1,三個項目模塊

    導論課程,專題研究,和論文課程

2,60課時

    36科研課時,24個答疑課時

3,兩位博士

    學術導師教你開始科研,課題導師帶你完成科研

4,兩次答辯

    文獻閱讀答辯,論文答辯

5,一篇論文

    一篇有摘要、正文、引文、參考文獻和附錄、並符合學術期刊發表規範的學術論文

6,一封學術推薦信

    一封包含學生豐富科研細節和成果描述的學術推薦信

7,八個收穫

    查閱文獻技巧,文獻快速閱讀技巧,文獻精讀技巧,選題頭腦風暴技巧,實驗設計技巧,論文答辯技巧,論文投稿技巧,論文寫作技巧

8,一次競賽輔導

    提供AMC,丘成桐,iGem,普林斯頓數學競賽,協和歷史論文競賽等專業輔導






參加課題的同學將完成一篇學術論文,彰顯自己的學術能力,從而幫助斬獲了海外名校的錄取,或者收穫學術競賽獎牌。





   

學術論文將會投稿發表在國際SCI刊物,還是EI或CSCI,或者是北大核心,南大核心等正規學術刊物上。同學們將會有一次完整的科研體驗。





   

在課題項目周期裡,同學將會和博士導師們深度接觸:頭腦風暴確定課題方向,文獻閱讀疑難解惑,參加實驗室實驗或田野調查訪談,以及論文答辯。





灣區博士定期組織的各種學術交流活動,參加課題的學生將結識非常多優秀的博士、學長、和同學們,就熱點的學術話題展開討論。參加灣區博士課題項目將會是一次有趣又有益的經歷。




   

如果您對灣區博士課題研究項目感興趣,或者想了解灣區博士更多學術資訊,請掃描二維碼與濤濤老師聯繫溝通。





其他相關課題回顧

心理學課題 | 順時而動——運動、自我認知與專注力

心理學課題 | 少年的你,勇敢的你——基於分布式領導理論的校園欺凌行為研究

心理學課題 | 崩潰之後,請勿棄療-- 孩子可能是遇到了「學習障礙」

教育心理學課題 | 改善兒童多動症(ADHD)--父母的介入靠譜嗎?

神經心理學課題 | 最後的疆域--應用fNIRS技術探索腦的高級認知功能

社會科學課題合輯∣科學地認識社會上的種種問題

如果你

想要了解更多課題

探索大學專業,提升學術能力

請請掃碼關注灣區博士

並進入課題庫瀏覽其他課題




學術交流,或商務合作,歡迎掃碼聯繫!





相關焦點

  • 馬斯垂克安博士|未來五年,心理學研究領域會出現哪些新趨勢?
    」先說結論,跨學科研究是心理學未來的發展方向,其中又以神經生物、認知科學、表觀遺傳這三個方向為代表。心理學領域最初是以哲學思辨為主,比如希臘蘇格拉底之類的。到1879年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開始,心理學走向了科學的範疇。一方面,心理學作為實驗科學,需要根據實驗、數據來支撐觀點。
  • 神經心理學
    據《神經心理學》雜誌報導,左撇子大約佔人群中的10%,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卻佔20%,提示左撇子的患病風險可能較高。
  • 心理所揭示節律基因通過控制趨化因子調節神經炎症引起的抑鬱症
    抑鬱症是一種由基因和環境交互作用所導致的複雜的精神疾病。既往研究表明,抑鬱症患者普遍具有睡眠障礙,且應激激素皮質酮分泌的節律發生異常,提示節律在抑鬱中的重要作用;此外,大量研究證據表明,神經炎症是抑鬱症發生的重要因素。有趣的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免疫功能主要執行者——小膠質細胞節律性地表達炎性因子和節律基因,提示研究者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節律和炎症可能存在相互作用。
  • 2019年全國神經心理學講習班暨安徽醫科大學神經病學系年會
    >暨安徽醫科大學神經病學系年會2019年11月7日-9日「2019年全國神經心理學講習班」於11月7-9日在合肥梅山飯店舉辦,本次會議邀請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四川等地知名神經心理學專家,講授神經心理學的最新研究進展,並提供實用的實驗演示,與參會者互動分享
  • 人類步行多久才能走完1光年?
    「我曾夢想走天涯,看一看世間的繁華」這是許巍所作《曾經的你》中的一句歌詞,充分講述了熱血青年內心的夢想。一襲白衣,三寸青峰,一匹瘦馬,仗劍走天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十步殺一人,揮袖不回頭。這是很多人心中俠客的形象,也是他們想成為的人。金庸的武俠小說陪伴了不少年輕人度過了叛逆的時光,直至今天,依舊記憶猶新。
  • 《為屈原做心理治療》第1集:屈原——史上第一個抑鬱症名人
    所以我不得不減少《心理學的故事》和《心理學入門》的文章寫作,集中用三個月的時間,開展對抑鬱症的自愈方面的研究,每天發布文章。希望能啟發抑鬱症患者自愈,並且積極投身於和我一樣的助人事業中。在之前的文章裡,我給大家介紹了哪些人最容易患抑鬱症,介紹了抑鬱症自愈的4步走的戰略。我們先來簡單回顧一下,我是借用了榮格的自我人格心理,分析了16種人格特徵,從相似人格特徵中概括出8種思維模式。
  • 濱醫附院代謝與神經精神疾病研究所科研團隊在脂肪-腦軸調控抑鬱症...
    -腦軸調控抑鬱症致病和治療機制研究中的最新研究成果:「Modulation of depression-related behaviors by adiponectin AdipoR1 receptors in 5-HT neurons」。
  • 心理學:抑鬱症不可怕,這三個人告訴你該怎麼做
    我國抑鬱症患病人數超過5400萬,而龐大的抑鬱人群,卻僅有1/10的人接受了專業治療。很多讀者會在後臺給我們留言求助,說自己好像抑鬱了,該怎麼辦。要知道「抑鬱」和「抑鬱症」是不同的,前者是一種情緒,後者是一種疾病。在這樣一個信息發達的社會,很多人對於抑鬱症的了解,僅限於那些因抑鬱症自殺的新聞。
  • 「任性者」劉小兵:唯有拼產品,企業才能走得更穩更長遠
    拼價格、拼成本、拼模式都不會長久,唯有拼產品,企業才能走得穩當走得長遠。 26年前,劉小兵辭去研究所的金飯碗,拿著3000塊錢就開始創業,有多少人敢這麼任性?唯有拼產品,才能走得穩當走得長遠。 有了核心技術,有了品牌,又在2013年獲得了直銷經營許可,康婷一騎絕塵,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當時真沒想到能做到現在這樣」,劉小兵坦言,企業大了以後,「操的心也更多了」。 的確,企業規模越大,企業家肩上的責任越重。
  • 世界預防自殺日:顯微鏡下的抑鬱症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全世界目前有3.5億抑鬱症患者,大約可以裝滿60萬輛高鐵;具體到每個人來說,一生之中大約有1/6到1/5的概率患上抑鬱症。換句話說,我們都有可能被那顆叫做抑鬱症的子彈擊中,都有可能陷入無助、無望、無用的感覺裡——想像一下你生命中最晦暗的時刻,把它鋪開到每天,那便是抑鬱症的感覺。
  • 日本研究抑鬱症是病毒引起的,事實真的如此嗎?
    而B站自媒體《老高與小末》的一期視頻中也說了這個研究,他們認為抑鬱症是由上面這個病毒引發的。一個人得不得抑鬱症跟他內心強不強大沒有關係,內心強大的人也會得抑鬱症。 那麼抑鬱症真的只是這個病毒引發的嗎?
  • 心理學:一般的懶和抑鬱症有很大不同,區分很簡單
    抑鬱症人數群體越來越多,就在2020年末《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健委疾病預防控制局局長常繼樂提到我國居民心理行為問題和精神障礙的人群逐漸增加,民眾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根據2019年數據顯示,我國抑鬱症患病率達到2.1%,焦慮障礙的患病率是4.98%,抑鬱症和焦慮症患病率接近7%。
  • 【抑鬱症20年巡禮】季建林:抑鬱症領域20年熱點回顧
    1.2 病因機制:已知的和未知的對於抑鬱症的認識、發病機制等爭論較多,病因也相對多樣。因此我們目前還缺乏相關生物學診斷指標。現在神經遞質或神經化學方面的假設,可能還需要更長的時間才可摸索出抑鬱症診斷的特異性指標,並應用於診斷。
  • 抑鬱症患者如何激發被忽視的自愈潛能?自我心理治療只需4步走!
    作者:周雲騫,心理社工,綜融心理與社會學者,心理學院研究生,致力於心理學讀書公益和關愛抑鬱症公益。我將餘生獻給中國的心理社工、心理治療事業,離我正式執業還剩6000個小時!我帶你用3年時間學完心理學本科到研究生的全部課程。在昨天我的文章中,講到了人的思維的4個維度、8個方向,也指出了抑鬱症患者在單一維度上的誤區。
  • 抑鬱症是心理的感冒,每個人都經歷過,做這些可以幫助抑鬱症自愈
    我以前得抑鬱症的時候,很長一段時間都在一種迷惘的、感覺禁錮的、相當孤獨而不能平靜的心情當中,當我熬到第四年的時候,這種狀況開始變壞,以前可以算是比較優秀的學生,但是從我不注意的某一天起,開始逃課,不交作業,不去記考勤的自習,最後沒有考期末考試,然後,我掛科了。
  • 也許一個人走得更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
    參加的比賽準備得怎麼樣了?也許你還不知道今天要做什麼,但浙大這間寢室裡的同學們全部安排得井井有條。這間寢室就位於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的紫雲三舍,寢室四人全部來自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農業工程1702班,其中張友超、黃挺、陸旭琦保研本院,仇睿瑜保研到控制學院,他們都將在自己喜歡的領域繼續馳騁。
  • 塔克拉瑪幹大沙漠才是中國最神秘的地方,一般人進去都走不出來?
    迷魂凼是一片原始森林,這裡是會讓迷失方向走丟的地方,一般人進去都走不出來,就連經常探險,有著豐富經驗的探險家都很容易餓死在其中,即使你有指南針,但是在這裡就等於廢物一樣,根本不好用。據說,四川的旅遊局已將其劃為禁地,不讓遊客進入,但這也激起了探險家和研究人員的興趣。
  • 你可能不是抑鬱症
    前面提到過,在抑鬱症作為疾病名稱出現以前,得了抑鬱症的人會被診斷為「神經衰弱」。這個詞最早來自神經學家,他們認為,人在過度用腦後,會對神經造成損傷,導致情緒低落,身體疲乏。這個「非常好用」的定義一下子就在精神科醫生的圈子裡流行開來,以至於後來,「神經衰弱」成為精神科醫生的萬能方式,但凡找不出病因的精神問題,都可以歸入它的名下。
  • 人類抑鬱發展史|從原始到現代,我們對抑鬱症的誤解從未停止
    只不過那時人類文明程度較低,他們把抑鬱症普遍當作一種「魔鬼對人的控制」。他們認為抑鬱症患者被惡魔附身,所以治療手段也以咒語、祈禱等方式進行驅魔。當然,有一些部落掌握了「先進」的手術技術,用「環鋸術」治療偏頭痛、癲癇和精神疾病。他們認為在腦袋上鑽一個洞,就可以將惡魔釋放出來。在三國時代,華佗就是想用這種方法治療曹操的偏頭痛。
  • 不較勁的人生,才能走得更快
    然而,人生,不是戰場,並不是我們在每一場戰役中都要獲得成功,有時候,選擇退讓,能夠令我們走得更輕鬆、走得更快。周國平說:「人生要有不較勁的智慧。」不必和自己較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短處,同時也有自己的長處。有的人不善言辭,但是考慮事情很周到,辦事讓人放心;有的人很健談,但是丟三落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