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五年,心理學研究領域會出現哪些新趨勢?」——這是眾多心理學學子縈繞於心的一個問題。灣區博士邀請來自馬斯垂克大學精神衛生與神經科學學院的安博士,對此問題進行了作答,希望對廣大學子們有所幫助。以下是博士回答原文。
」
先說結論,跨學科研究是心理學未來的發展方向,其中又以神經生物、認知科學、表觀遺傳這三個方向為代表。
心理學領域最初是以哲學思辨為主,比如希臘蘇格拉底之類的。到1879年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開始,心理學走向了科學的範疇。
一方面,心理學作為實驗科學,需要根據實驗、數據來支撐觀點。另一方面,心理學於社會科學的發展,比如精神分析理論、人本主義理論,無法通過實驗而證實,那麼便只能從理論視角出發。
後來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到現在,心理學偏重的是多學科的交叉發展,心理學需要往「科學」路上走,需要歷經理論-實驗-數據-結論的過程才能被圈內廣泛接受,因此實驗的過程更加複雜和精密,甚至逐漸向神經生物、表觀遺傳、人工智慧等方向發展。
因此,我認為未來五年,心理學依舊會延續現在的熱點,那就是神經生物,認知科學,表觀遺傳。現我對這幾個方向做個簡單介紹:
神經生物是認知心理學的延續,心理學家通過高端的儀器(如CT, PET, MRI等)來探究人的認知過程。
由於人類直接作為研究對象存在倫理問題,一些實驗不能直接在人腦上進行,因此心理學家們就以靈長類動物(如猴子猩猩)和齧齒動物(如小鼠大鼠)為標的,在這些動物身上,進行實驗條件的設定。
比如損毀前額皮層,動物的行為會因此受到哪些影響?還可以進行更加細微的研究,比如觀察前額皮層被損毀後,其他腦區的細胞會不會增多?細胞的類型會如何變化?
為深入此研究領域,需要足夠多的生物醫學技術來實現,比如腦細胞染色,顯微鏡觀察等。
認知科學在未來五年會逐漸與人工智慧相結合,當我們更為深入理解人類大腦的運作機制之時,就會逐步使用相應計算機技術,模擬人的大腦活動,比如深度學習、機器學習等。
為深入此研究領域,除需要牢固的心理學知識外,還需掌握一定的計算機編程技術,具備數據處理能力,學會如何模擬仿真。
表觀遺傳學的字面意思是,「遺傳學之上」,研究的是基因的表達,而不是研究基因的序列。
多數表觀遺傳學學者認為,環境會通過一系列機制來影響或是塑造人的基因表達,比如壓力和應激如何改變基因的表達,以至於產生何種精神心理疾病。
安博士來自馬斯垂克大學精神衛生與神經科學學院,主要研究抑鬱症和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表觀遺傳學改變,發表多篇高影響因子論文,具有國內外複合研究背景。
灣區博士還提供其他理工科(包括計算機、環境、生化等專業)、社會科學、商科、人文藝術科等課題,同學們可以在課題庫菜單中查找感興趣專業的課題。如果您對灣區博士課題研究項目感興趣,或者想了解灣區博士更多學術資訊,請掃描二維碼與濤濤老師聯繫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