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帶來了新一輪的技術變革,有些崗位逐漸會被各類智能設備及機器人「全面佔領」,除了這些領域我們人類的價值越來越弱化的同時,也同步催生出了無數的新職業與新崗位機會。
有道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所以也有人稱之為第四次工業革命。
我們首先可以參考一份報告——《新職業在線學習平臺發展報告》發布了一份未來五年新職業人才需求狀況。
報告顯示,人工智慧相關人才的需求數量突破了1000萬人。除此以外,物聯網,數位化管理師,電子競技,雲計算,工業機器人等圍繞「數字新基建」相關領域的人才需求,也超過了1000萬。也就是說,這一波人工智慧浪潮帶來的就業機會,超過了2000萬,這個數字,你能預估到嗎?
人工智慧有可能取代人的行業與崗位會有哪些?
各個崗位被取代的概率有多大?
哪些是我們人類需要有「強烈危機感」的崗位呢?
根據賽迪顧問的一份報告,2020年開始,AI下沉化趨勢明顯,已經滲透到了更多的行業,包括了金融、教育、家居、零售、醫療、工業、交通、娛樂等,涵蓋了我們工作與生活的方方面面。
東方林語參考各方資料,總結了一份「人工智慧替代人的行業概率分布圖」,具體如下:
總之,AI既有可能讓我們失去一些崗位和就業機會,但也催生出了大量新的崗位與機會。
變革的大背景下,我們應該何去何從?這裡就需要我們在做出抉擇的時候,綜合考慮重新規劃一下自己的職業生涯了。
東方林語建議可以重點了解一下兩個概念:機會成本與沉沒成本。
第一個需要了解的概念:機會成本
所謂機會成本,就是是指當你做出了某項抉擇後,而不得不因此失去的其他相關利益。
經濟學大師弗裡德曼說過:
你去吃飯,就算餐廳不收你的飯錢,你還是要付出代價的。比如你用這個時間,談了一筆生意,去圖書館獲得新知,甚至偶遇未來的女朋友。這些「可能性」,都是你吃這頓飯的「機會成本」。所以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當我們明白了機會成本的概念後,面對這一波人工智慧浪潮帶來的變革與挑戰,我們可以從下面兩個維度,仔細評估一下選擇的合理性:
1.除了當前我從事的職業,在當下還有更好的選擇嗎?
2.如果目前選擇的職業不是最佳選擇,但會對未來三五年甚至十年,能夠「打下基礎」,從而會越來越好嗎?
能夠把上面兩個問題考慮清楚了,剩下的就是是否願意行動的決心了。
畢竟是大家都懂得「知行合一」但「知易行難」呀。
第二個需要了解的概念: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也是一個經濟學概念,是指過往已經發生的、不可回收的歷史成本。
提到沉沒成本這個概念,大家的普遍理解是偏貶義的成分居多。
因為它是已經付出的不能再挽回的成本。比如金錢,時間,人力,情感等等,這些人們都非常關心的事物,但因為不夠重視,或者理解不足,造成的損失或許有大有小,但實際上每一項也都是有成本的,所以被稱為沉沒成本。
舉幾個例子來說:
儘管對現在的工作崗位、工作機會不滿意,但對未來不確定的新機會充滿了恐懼,不敢主動改變,導致所在崗位價值度不斷降低,隨時有被淘汰的風險……
炒炒股票或者搞搞投資,賠了之後,不甘心,又持續加倉,反而導致賠得更多,多麼的不甘心與無奈呀……
戀愛或者婚姻上,明知道雙方不合適,但已經付出了那麼多感情、精力,真不甘心,就選擇了基於耗下去,忍下去,「很傻很天真」的期望局面可以改變……
沉沒成本,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每天其實都在經歷,只是大家不夠理解或者很多人沒這個概念罷了。
因此,在我們了解了沉沒成本概念後,就要明白一個最核心的道理:
及時止損很重要。
劍橋理論宇宙學中心研究主任史蒂芬·霍金教授說過這樣的一句話:
我們所有人 - 不僅是科學家,實業家和領導人 - 都應該問自己,現在我們能做些什麼來提高未來獲取人工智慧帶來的裨益並規避風險的機會。 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話題。
向自己挑戰,才是真正的變革。
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