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常德張某考上北京大學研究生並繼續讀博。他在讀博的最後一學期稱自己患病,從北大肄業。之後短暫工作了一段時間。2001年回到老家常德後一直待業到現在。
    10年前的2008年《法制周報》有這樣一篇報導
    ↓↓
    一名北京大學博士肄業生,在家待業7年,至今未找到工作。高校就業指導專家指出,高學歷者應及時轉變就業觀念,儘早融入社會成功就業。
    一間小屋、一張木板床、一張桌子、一臺電風扇,這就是42歲的張夢(化名)的全部家當。張夢是一名北京大學博士肄業生,在家鄉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已待業7年,至今未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而他的許多同學留在全國各地大型醫院工作,成為了骨幹,不少人海外留學,事業有成。
    
    (視頻截圖)
    自稱未找到「伯樂」的張夢,如今窮困潦倒,其生活僅靠開小糧油店的姐姐張麗(化名)資助,而一直對張寄予厚望的88歲老父親,還在老家等待著兒子出人頭地的好消息。
    
    (視頻截圖)
    崩潰邊緣的姐姐
    2008年4月27日下午5時許,湖南常德鼎城區朝陽路農貿市場。
    張麗懶洋洋地趴在自家的菸酒玻璃柜上,雙眼呆滯地凝視著門前空蕩蕩的小街。她那雙手像七八十歲老婦人的手,又幹又癟,而她今年才45歲。
    由於弟弟張夢沒有工作,無生活來源,張麗只能為弟弟租一間小屋,自己負擔房租和所有開支。
    七年來,為了養活未能博士畢業的弟弟和上大學的兒子,她天天背著20多公斤重的米、爬數十趟樓給客戶送米,而自己丈夫在工地上做一小時才掙7元錢的苦力活。
    「我活得好累,不僅是經濟上,還有精神上……」當記者談起其弟弟張夢,姐姐張麗反覆地強調著「不知道怎麼搞,頭都是亂的。」
    在兒子剛上大學時,眼睛被人打傷,為了給兒子治病,花掉了數萬元,至今還欠了兩萬元的債。
    每年兒子一萬多元的學費和生活費,讓張麗頭痛不已。「幸虧孩子懂事,比較節省。」如今這是讓她唯一值得欣慰的事了。
    「讀這麼多書,還找不到工作。」張麗一聲嘆息道,眼神中流露出一絲無奈。
    
    (視頻截圖)
    至今高不成低不就
    在常德市橋南朝陽路某集市後的出租屋裡,記者見到了張夢。
    對於記者的拜訪,張夢有些不耐煩。因為張一直深居簡出,不喜歡與外界聯繫,而最近一批批記者的造訪,讓其備感「騷擾」。
    張夢的白皙皮膚與其姐姐張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對於自己的事情,張夢不願過多談及,可一旦談起北京大學,「我們北大……」他的話就多了起來,言語間流露出無比的自豪。
    「你為什麼博士沒畢業呢?」記者問道。
    「這個有很多原因……」張不願過多的解釋,開始沉默起來,「你的文化程度很高,為什麼7年都找不到工作?」記者繼續追問。「不是找不到工作,只是那些工作實現不了自己的理想。」張夢回答。
    在張夢的事情被婁底某媒體報導後,曾經有一家藥房登門邀請他去上班,但被他婉言謝絕了。
    「我是沒有遇到伯樂,愛因斯坦就是比較幸運的。」在談話中,張夢多次將自己與愛因斯坦進行比較,最後他得出的結論是「沒有遇到伯樂」。
    記者將張麗目前的困境以及年邁父親的期望告知張夢,希望他理解眾人的苦衷,「我只要把書讀好,一定會找到好工作的。」張說,如果民辦大學招聘數學教師,他會考慮的,但苦於一直無人上門「求才」。
    
    (視頻截圖)
    從農村娃到博士生
    「他是靠自己努力走出去的,他一直是我們家的驕傲。」張麗介紹,張家共有6兄妹,張夢是老六。
    父母是老實巴交的農民,由於家境困難,大點的孩子沒讀多少書,全家人將希望寄托在了張夢身上。
    在家中,張夢一直都受到哥哥姐姐們的寵愛,所有的讀書費用都是哥哥姐姐們湊的。
    而張夢也很爭氣,經常得第一,學校常敲鑼打鼓送其回家。從小學到高中,張夢一直順風順水,可在高考的時候,沒發揮好,與所報考的學校相差了幾分。
    「農村沒什麼出路,你還是繼續讀書吧!」當時,張父語重心長地對高考失利的張夢說。經過一年的復讀,張夢考取了湖南醫科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天津一所醫院,成為了一名血液科醫生。
    在工作期間,張夢一邊上班,一邊自學。3年後,他考上了北京大學醫學部(原北京醫科大學)研究生。畢業後,他又決定繼續攻讀博士。
    當時,張夢讀博,對於張家而言,憂慮大過歡喜。因經濟困難,父母已經無能力供其讀書,而張的兄弟姐妹家境都不好,還要供孩子上大學。他們希望張夢能早點畢業,找份工作補貼家用,而非繼續深造。
    
    (視頻截圖)
    張夢的命運拐點
    如果張夢能完成學業,畢業後定能有一番作為,當時眾人心中都懷著這樣的憧憬。但天有不測風雲,不幸降臨到了張夢的頭上。
    在讀博的最後一個學期,張夢突然生病了。當時,傳出張夢「消化道方面出現嚴重問題,無法堅持,還有非常厭倦醫學」等原因;但有另外一種傳言:當時張考取了英國某皇家醫學院,但是要交20萬元的保證金。對於家庭窮困的張夢來說,20萬元無疑是個天文數字,見機會失之交臂,無奈的張急出了心病。
    「他說總是失眠,有病,但具體不知道是什麼病。」張麗回憶。事後,有知情人透露,張夢由於壓力過大,患上了抑鬱症。
    當時,張夢在美國留學的同學給其寄來了2000元錢,北京的數名同學也寄來了數千元錢。此事一度成為張夢的談資,證明自己「在北方有個自己的圈子」。但之後,再也沒有同學來常德探望他。
    2001年,回到常德的張夢,性格大變,以前還喜歡與朋友們攀談的他,卻變得異常沉默。天天將自己關在出租屋內,埋頭讀書,偶爾外出上網,發電子郵件給「北方知識界」的朋友。
    即使這樣,當時張夢還是一心想找份理想的工作。當年,在參加長沙某大型醫院副院長組織的招聘會中,張頗受好評。
    不料在院長親自參加的面試會上,遭受冷落。為此,他懊惱了好一陣子。
    不久,張夢又將簡歷投向了廣東某醫院,並很快得到了要求面試的回信。懷揣著從姐姐張麗手中借來的1000多元路費,自信滿滿的張夢南下開始尋夢,但最終卻失望而歸。
    「前面兩次找工作碰壁,對他打擊很大。」張麗表示,從小學習比較順利的弟弟,遇到了人生中兩次重大挫折後,心灰意冷,變得更加自閉了。
    自此,張夢開始放棄找工作,專心讀書。
    
    希望中的等待
    張夢居住的出租屋與自己老家不過數十公裡,但七年中,他只在家中待了一年。
    張夢不喜歡住在鄉下,他對記者說「農村沒有機會,只能住在城市,這裡有我將來的希望。」
    已是年近90高齡的張父,雙耳失聰,仍然住在那間經歷了40多年風雨的土房,面臨隨時可能倒塌的危險。
    「如果請心理學專家給你弟弟治療怎麼樣?」記者表示,願意聯繫有關專家對張夢進行免費治療,但被張麗婉言謝絕了。「他不會跟你去的,不會承認自己有病。」她無奈地說。
    前些年,張麗還能將20多公斤重的大米送上7樓,如今卻倍感吃力。「將來你老了,你弟弟怎麼辦?」由於張麗沒有「社保」、「醫保」,當記者如此追問時,她一下沉默了,轉過身去凝視夕陽下的炫麗天空,眼眶卻紅了。
    
    (視頻截圖)
    「只希望他早點明白我們的心意,找個工作。」沉默片刻後,張麗終於吃力地說出了這句話。
    高校就業指導專家馮教授指出,隨著高校不斷擴招,每年碩士生、博士生畢業人數大幅增加,部分領域已超過用人市場的需求量,高學歷者找不到工作很正常,再加上如今的用人單位招人更趨務實,更注重實際動手能力,那些只懂理論的高學歷人員自然難以受到用工單位青睞。
    馮教授稱,高學歷者應及時轉變就業觀念,儘早融入社會成功就業。
    湖南省愛心心理諮詢中心張姓諮詢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由於張夢從小一直處於順境,沒有遭遇挫折,後來在讀博中遇到了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內心受到沉重打擊,最終導致患上抑鬱症。
    張老師還說,作為高學歷的人才,卻7年都未找到工作,是因為長期心理壓力的積累。
    像張夢這樣的一些高學歷者,對自己往往有著比一般人更高更完善的標準,同時他們又處於一種競爭激烈的環境之中。
    當他們一旦遇到某種挫折,就意味著對自己那種「高標準、嚴要求」目標的否定,而此時所處的高位,又使他們難以找到可以傾訴和求援的知心朋友,負面情緒難以排解,更容易發生心理危機。
    防患於未然最重要,要善於釋放、轉移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