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男子痴迷數學半生 如今肄業回鄉每月領低保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曾經的「天才少年」,如今的農村低保戶。

  巨大的人生跌宕,發生在江蘇泰州的劉漢清身上。

  今年53歲的劉漢清,1980年以優異的成績,被哈工大建築材料系熱處理專業錄取。在當時的很多人眼裡,這個16歲的少年是一個「天才」,聰明無比,進入名牌大學學習後,前途必然不可限量。

劉漢清家至今還用柴火燒飯

  然而,劉漢清大三時卻痴迷上了「數學」。1985年,他不得已肄業回到了家鄉。此後,他便開始了一個和人們預設完全不一樣的人生。沒有娶妻、沒有工作、拿著400元的低保,住在一個漏風漏雨的破屋子裡,身患焦慮症、高血壓,每次都要靠七八片安眠藥入睡的他,最後成了村裡一個默默無聞的中年男人。

  文/圖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張丹

  6月8日,高考結束的日子。江蘇泰州市戴南鎮,慶祝的鞭炮聲此起彼伏。

  37年前的戴南鎮,曾出過一個考上重點大學的大學生,叫劉漢清。不同的是,被寄予厚望的劉漢清在五年之後,竟回到了農村的家裡,大學都沒有畢業。而原因是他「愛上了數學」。

  此後的32年,他一直生活在農村,沒有工作,沒有結婚,甚至很少出門。

  十年前,因為長期焦慮、失眠,他不得不暫停自己的計算,甚至把家中大部分與數學相關的東西,都藏了起來。

  「等我病好了之後,我再繼續。」53歲的劉漢清說。

  16歲考取哈工大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天才少年」「天之驕子」這些詞彙,大概只屬於上世紀80年代考上重點大學的考生。1980年,全國參加高考的人數有333萬人,但錄取名額僅有28萬,錄取率8.4%。

劉漢清在家中

  劉漢清就是1980年的高考生,他當時以398.5分的成績,被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材料系熱處理專業錄取。在當年的鄉村小鎮,考上了大學,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

  年僅16歲的劉漢清,瞬間就被鄉親們冠以了「天才少年」的稱號。

  「我小學、初中都是全校第一。」劉漢清至今仍對當年讀書的經歷記憶猶新,只不過到了高一,由於剛剛從鄉裡考到鎮上的高中讀書,教學水平比不上鎮裡,成績才有所下滑。但當他適應了高中讀書的節奏,成績便穩定在了全校前三名的位置。

  1979年,劉漢清第一次參加高考,由於覺得發揮不理想,劉漢清選擇了復讀。第二年在復讀班中,劉漢清以全校第二的成績考上了哈工大。劉漢清強調說,「這個分數比重點大學的分數都高十多分呢。當時連考上大學都很難呢。」

  時過境遷,當記者問及村中一些上了年紀的村民「劉漢清」時,對方卻會抱歉地告訴記者,不認識。

  劉漢清解釋說,可能是由於自己出門少,再者村裡人大多只知道自己的「小名」,所以如今沒有幾個人認識他了。

  瘋狂地「愛上」數學

  從長江沿岸的泰州,前往遙遠的東北,劉漢清在路上花了兩三天時間,坐船、坐汽車,再買上一張33元的「高價」火車票,他才到達陌生的哈爾濱。

  初到哈爾濱,東北的嚴寒並沒有讓16歲的劉漢清受不了,他唯一不大滿意的是北方的夥食,「菜都太鹹了,主食經常就只有窩頭。」劉漢清說,雖然條件艱苦,但相比於衝過「獨木橋」考上大學的喜悅,太微不足道了。

  他很快就適應了東北,適應了熱情的東北同學。他的許多同學都來自哈爾濱本地,「我記得有一年過年沒有回家,留在學校,還有哈爾濱的同學邀請我去他家裡過年。」劉漢清說,相比較現在的大學生活,當時他們在學校裡的學習、生活要簡單淳樸得多,「學校是不允許談戀愛的,也根本沒人會往那方面想。」

劉漢清的臥室屋頂可以看到天光

  在大學的前兩年,劉漢清的成績雖說不是「第一」,但也是「中上遊」。直到大三時,在圖書館內,他看到了有關數論方面的「閒書」。

  劉漢清告訴記者,當他看到數學的「優美」之後,他就瘋狂地「愛上了」,深入其中不能自拔。最初,他還會關注到自己的專業課,但是漸漸地,他就完全陷入了數論的「優美」中,專業課也荒廢了。

  劉漢清說,他熱愛數學,可能也是受了徐遲的報告文學作品《哥德巴赫猜想》的影響。1979年,當他正準備高考時,看到了這篇文章,在他的心中種下了一顆數學的「種子」。

  肄業回到老家

  當劉漢清還沉浸在數學世界時,時間轉眼到了臨近畢業。

  「大概是從大三的下半學期開始,我就不怎麼去上專業課了,幾乎每天都在看數論研究方面的書。」劉漢清說,臨近畢業,自己還有許多專業課沒有及格。

  1984年,臨近畢業,系裡對劉漢清的決定是,讓他再留校一年學習專業課,如果能夠全部及格,就發畢業證,「我當時也根本沒有在意這些,還是自己研究自己的,專業課還是沒有去上過。」他說,當時他已經沉浸進去了,再也沒想其他的事情。

  一年之後,他的多門成績依舊不及格。臨近畢業前的一個月,系裡寫信、打電話、發電報,終於將劉漢清的父親請到了哈爾濱。

  「當時系裡的女老師,一看到我就哭了,她拿出了漢清前兩年的成績單,都是優秀。」劉漢清的父親說,當時老師告訴他,漢清是個聰明的孩子,但是就是不學專業課,他們也拿漢清沒辦法了。

  系裡只能給劉漢清發肄業證書,而不是畢業證。

  「當看到父親的那一刻,我心裡還是挺不好受的。」劉漢清回憶說,他已經記不清是自己到火車站接的父親,還是父親找到宿舍的樓下,但當父親從系裡出來,父子相見之後,除了內心不好受,兩人都無話可說。「還能說什麼呢。」

劉漢清的母親

  第二天,劉漢清的父親就離開了哈爾濱。一個月後學校放暑假,劉漢清的同學陪著他回到了泰州。

  「成果」不受重視

  回到家鄉,當劉漢清來到家門口見到父母的那一刻,那種曾經「難受感」又來了。

  這種「難受感」讓劉漢清停止對數學的研究一個多月,「沒有心情。」劉漢清說,但是之後,他又研究起了數學。

  兩年時間,劉漢清只是瘋狂地研究數學,其他的一概不管。

  「長髮披肩,鬍子拉碴。靠近床頭的是一口米缸,米缸上面是木頭做的蓋子,蓋子上面是數學書、詩集(研究數學之餘,他還寫現代詩)、稿紙。」劉漢清的高中同學陳明(化名)向記者描述,1987年他見到劉漢清時的情景。

  他說,他感覺當時劉漢清如果再不與人接觸就「瘋了」,他真的已經到了瘋狂的狀態。旁邊的劉漢清則回應說,如果沒有碰到陳明,說不定自己早就瘋了。

  陳明給他帶來了新的生活,邀請他到自己家去住,接觸外界的人和事。不過他每天作息的時間總是顛倒的,「每次我回家吃中午飯的時候,他才剛洗漱完。」陳明說,儘管每天劉漢清還在做研究,但不同的是,那是他終於會到外面走走,與別人聊聊天。

  1990年前後,劉漢清覺得自己已經研究出了初步「成果」,並告訴了陳明。「成果」究竟對不對?兩人只能找尋專家來評定。他們不但找到了遠在美國的同學翻譯了論文,並發表在了網上,還專程找到了北京的數學專家潘承彪,來看一看他研究的「成果」。

  然而,國外除了有位挪威的專家問了個問題,得到了劉漢清的回覆,便杳無音信了。潘承彪則回復,他的論文中有個論點未經證明,接下去的論證沒有意義,「意思即不需再往下看了。」

  「我研究的是『素數在自然數中的分布』。」劉漢清至今仍記得自己的題目,但是具體的內容,則需要「回想回想」,「畢竟,有些年沒有再看了。」

  睡覺時都在演算

  初步的「成果」雖然沒有得到肯定,但這並沒有影響劉漢清研究數學的熱情,唯一影響到他的是自己的身體。

  大概在十年前,劉漢清的身體開始變得很差。最難受的,就是失眠。劉漢清到了鎮上的診所看過之後,醫生告訴他,他患了焦慮症,建議他服用「安定」,起到鎮靜的作用。

  「每次吃了藥之後,才能睡上一兩個小時。我的生活全都亂了。」劉漢清說,他睡覺時的腦袋還一直在運作,停不下來。他不得不把所有有關數學的書都收了起來,「看不到,也就不會想了。」

  陳明說,當時他和劉漢清聊天的時候,不一會兒,他就要從口袋裡拿出來一顆「安定」塞到嘴裡,不用喝水,就直接吞了下去。「他說每天就吃七八顆,我覺得應該不止。」

  「所以,我就暫停了我的研究。」劉漢清說,他希望等身體好一些了,再繼續自己的研究。「身體實在吃不消了。」

劉漢清父母做工穿壞的鞋子

  當記者說到「停止」兩個字,劉漢清非常認真地糾正說,並不是「停止」,而是「暫停」。

  劉漢清如今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養身體」,至於農活,自己不會,也就不去做了。

  其間,陳明曾介紹劉漢清到學校裡當老師,但是劉漢清被以「身體不行」遭到婉拒。

  劉漢清說,他還會時不時忍不住去想數學,每到這時,他就會「控制自己」,暗示自己「別想了,別幹了」。

  父母:他的研究肯定能出成果

  沒有工作,沒有結婚,不幹農活。劉漢清的父母並沒有因此懷疑過自己的兒子,他們相信,自己的兒子很聰明,兒子做的研究肯定能夠做出來。

  「曾經也勸過他,但是他不聽,說了也沒用。」劉漢清的母親說,剛開始時,他們也希望兒子工作、結婚,但是後來,也就隨了兒子的想法了。

  「有人說漢清啃老,但實際上沒有。」陳明向記者介紹說,戴南鎮是「中國不鏽鋼名鎮」,經濟發展得比較早,也比較快。一般人就算是沒有工作,也不會因為貧困而揭不開鍋。更何況,劉漢清對於生活的要求並不高,有的吃、有的住就知足了,「家人做什麼,漢清就吃什麼。」

  劉漢清的母親告訴記者,她現在最擔心的,就是兒子研究的成果,由於沒有發表過,可能被其他人「盜取」了。有時候看到電視上有個專家發表了什麼論文,然後得了什麼獎,就覺得,他可能是「盜取」了兒子研究的成果。

  劉漢清的母親始終相信,自己的孩子很聰明。就算沒有大學畢業,也沒有工作、結婚,但還是個聰明的孩子。

  生活的擔子也更多地落在了劉漢清父母的肩上。劉漢清說,他心裡對父母還是很感激的,但是嘴上卻沒法說出來,「和很多中國的家庭都是一樣的。心裡感激,但是說不出來。」

  未來:還會繼續研究數學

  在村子裡,劉漢清家是唯一一戶還在燒柴做飯的家庭。在他家的四周,幾乎家家戶戶都建起了二層小樓,牆上貼著的白色瓷磚,在陽光的照耀下異常明亮。

  劉漢清家的門口,則是兩扇木頭圍成的柵欄,幾乎長年累月地開著。院子裡,是父母在外做工時撿回來等待去賣的塑料瓶、紙殼和玻璃瓶。

  在劉漢清家的北屋,中間的堂屋和劉漢清所住的東屋,房頂的漏洞已經可以看到外面的天空。劉漢清的床上,除了一個已經有些發黑的蚊帳外,上面還搭著一個防雨的黑色塑料布。曾經用白色塑料布封起來的窗戶,此刻在夏天已經全部戳破了洞,不時,屋外的風吹進屋內,白色的塑料布隨風飄來飄去。

  幾年前,村裡給劉漢清辦理了低保,每月能領取400元的生活補助。

  「三十多年前來到他家什麼樣,現在還是什麼樣,可能還比過去更破舊了。」陳明說,他已經聯繫了高中的同學,還計劃給劉漢清買個保險,今後劉漢清老了也能繼續生活下去。他說,劉漢清這麼多年,從來也沒有要求同學幫過忙,對物質上幾乎沒有任何要求,只是在追求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劉漢清告訴記者,他肄業後曾和幾個大學同學有過書信來往,但是隨著電話、手機的流行,聯繫也就漸漸斷了。

  直到前幾天,村裡了解到他的事情後,才集資給他買了一部幾百元錢的手機。

  近幾年,劉漢清發現他的身體已經漸漸好了起來,或許今後不久,他還會繼續研究數學。但他發覺,自己有了高血壓,需要每天吃降壓藥,而且手拿東西總是會抖,「我覺得是肌無力。」

  劉漢清偶爾會到鎮上的網吧上網,了解外面世界的變化。

  當記者問及,他是否回想過自己如果畢業分配了工作,現在會是怎樣時?他想了想,回答道,他的許多大學同學現在都是大學裡面的教授了,而他「沒想過假設的事情」,「不去想了,想了也沒用」。

相關焦點

  • 16歲考上哈工大,50歲卻淪為低保戶,因一生痴迷哥德巴赫猜想
    劉漢青便是其中的一個,他是天才,16歲便考上了哈工大,但卻終迷失在哥德巴赫猜想之中,如今甚至淪落到50歲靠低保度日,不禁令人唏噓。 村裡出了金鳳凰 劉漢青是江蘇泰州興化人。生於特殊時期,各種畝產萬斤的口號以及科學春天的宣傳,讓他一頭扎入到了數學的世界之中。坦白講,痴迷數學並沒有過錯;但錯就錯在,他只是一個非數學專業的學生,而數學也是一個講究天賦、系統化的學科。而他的這種痴迷,堪稱瘋狂。
  • 16歲考上哈工大,50歲卻淪為低保戶,因一生痴迷哥德巴赫猜想
    作為近代數學上最大的難題之一,它難倒了無數數學家。但在1966年,陳景潤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理論,為摘取這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更近一步。這樣的成就,再加之以科學春天到來的宣傳,可想而知會影響多少年輕人的志向,選擇投身其中。劉漢青便是其中的一個,他是天才,16歲便考上了哈工大,但卻終迷失在哥德巴赫猜想之中,如今甚至淪落到50歲靠低保度日,不禁令人唏噓。
  • 16歲考上哈工大,痴迷數學研究荒廢自己專業,如今現狀令人唏噓
    到了大三的時候,劉漢清無意中在學校圖書館看到了《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猜想》在1979年曾經轟動全國,但那時正在讀高中的劉漢清沒有機會接觸,而如今的接觸卻讓劉漢清徹底愛上了數論。二、沉迷研究,無法畢業劉漢清一頭扎進數論的研究,經常是為了學習廢寢忘食,有時候每天只睡兩個小時。
  • 16歲高分考上哈工大,從肄業生到低保戶,為數學窮其一生
    然而就有這樣一位天才少年,16歲以398.5分(江蘇高考)的好成績考上哈工大,不成想卻以肄業生的身份離開這所如今的百年名校。他就是劉漢清,哈工大「最特殊」的肄業生。既幹不了體力活,又沒有一技之長,靠著每個月400元的低保補助生活。哈工大的高材生,何至於此呢?
  • 北大博士抑鬱肄業,找工作四處碰壁,失業18年後靠低保生活
    北大博士抑鬱肄業,找工作四處碰壁,失業18年後靠低保生活地貧栽松柏,家貧子讀書。老祖先的教誨還猶言在耳。讀書可以改變命運,這也是多麼寒門子弟奮發向上的動力。如果能考上一所名牌大學,不知會羨煞多少考生和家長,更不用說考上北大了,如果能考上北大博士生,那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學業追求。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如今失業18年靠低保度日
    他便是張進生,一個北大肄業的醫學博士,一個人們說「讀書讀傻了」的高端人才,一個人生的失敗者。村裡的驕傲,見不了血的醫生張進生是湖南常德人,出生於一個貧寒的農民家庭。他是家裡的小兒子,學習成績也一直優異,家裡人自然舉全家之力供養他上學。1984年,在18歲成人之際,張進生考入了湖南醫科大學。
  • 高材生因痴迷數學慘遭退學,苦心鑽研30年無果,現靠400元低保生活
    劉漢清覺得陳景潤能研究出來,他也可以,於是他一頭扎進了「數論」中,每天專心研究,已經到了痴迷的程度,甚至連飯都不吃。因為沒有畢業證找不到工作,所以他回到了家鄉,回去後他依舊痴迷於數學,每天什麼也不做,全靠爸媽養活,村裡人對他議論紛紛,都說他好吃懶做,不務正業,這麼大了還讓父母養活,但是他也是研究出了一些成果的。
  • 同是一米二矮星 如今一個片約不斷一個領低保過日
    黃渤今天說說矮星餘華東和張伸,兩個人同是一米二,因為劇情的需要,餘華東在《封神榜》中扮演土行僧,因此一夜成名;張伸也是因《東歸英雄傳》中的禿麻兒一夜成名,但隨著個人的努力與人緣不同,如今,一個片約不斷,一個卻領低保過日
  • 從高考狀元到「數學瘋子」:被「天才」耽誤的劉漢清為啥這麼慘?
    在江蘇泰州戴南鎮,有一名56歲的男子名叫劉漢清。他無兒無女,也沒有工作,從年輕到現在也一直沒有結過婚。在2012年前,他靠父母種地、撿垃圾賣廢品生活,2012年後,他靠有關部門為他辦理的低保金生活。在農村,劉漢清可謂是已經到了生活的最底層。
  • 從哈工大退學,靠400元低保過活,數學天才劉漢清到底經歷了啥?
    但是有一個人,他30年前考上了哈工大,如今卻蝸居在農村家中,靠400元低保過活。而這個人,正是「數學痴漢」——劉漢清。1978年,一篇名為《哥德巴赫猜想》的報告文學,席捲了全國。該報告文學,介紹了民間數學家陳景潤數十年如一日,破解世界級難題——哥德巴赫猜想的過程,一時間激起了千層浪花。而陳景潤也由默默無聞,變得名震全國,成為了科學的化身,也成了所有有志青年的偶像。
  • 村官騙取國家低保金90萬 每月初一十五燒香求平安
    前不久,重慶市大足區人民法院公開審理了該區龍水鎮社會事務辦原副主任張安磊騙取國家低保金案。該案線索來源於重慶市黨員幹部親屬涉權事項公開制度。該制度於2017年在大足區試點,2018年在重慶全市推開,共設計了報告、比對、核查、公示等六個環節。張安磊貪汙低保金的問題線索就是在第二個環節被比對發現的。
  • 無業、失聯、低保:哈工大肄業生劉漢清「無解」的30年數論研究路
    在江蘇泰州的戴南鎮雙沐村,劉漢清為數學「著了魔」是家喻戶曉的——30多年前,作為村裡第一位大學生,他從哈爾濱工業大學肄業,原因是痴迷數論而放棄了本專業課程。回村後,他將自己關在屋裡繼續研究。至今,他未成家,也沒有做過除了「數論研究」的任何一份工作,靠村裡「破格」給的每月400元低保過活。
  • 16歲考上哈工大,50歲時卻只能靠低保生存,只因一個癖好毀了他
    哈工大的全稱是哈爾濱工業大學,創建於1920年,擁有雄厚的師資教學力量,校園景色也比較優美,在國內工業大學中的排名很靠前,對於上世紀80年代的人們來說,只要能考上這所高校,那就意味著後半生前途無量了,不過凡事總有例外,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位叫做劉漢清的學霸。
  • 寒門高材生痴迷「數論」罷學返家,孤獨鑽研30年毀了生活滅了理想
    同樣是重點大學出身和同樣痴迷數論的劉漢清,卻與張益唐的命運截然不同。但是卻因對數論研究過分著迷,他選擇了留級、肄業、不工作、只為有日能一舉突破數論難題。現在他的數學成就還未做成,卻變成了村中最底層的低保戶,靠每月400元度日。
  • 寒門走出的大學生,北大博士肄業,失業18年,如今靠父母接濟!
    如今,「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言論甚囂塵上,寒門能走出一位大學生,已實屬不易,寒門大學生能考取北大博士,更是十分珍貴難得。本來,寒門貴子應該肩負起帶領家人脫貧,跳出貧困階層的任務,而今天介紹的這位寒門走出的大學生叫張進生,北大博士肄業,失業18年,依靠接濟生活,不僅沒有成為全家的光榮,反而成為沉重負擔。張進生出生於湖南省一個普通村莊,父母都是地道農民。從小,天資聰穎的張進生身上寄託著全家人,甚至是全鄉父老鄉親的希望。他也十分爭氣,高考時一舉考上湖南醫科大學,並且選擇當時最有前途的醫學專業。
  • 42歲農村男子打工時失去右手,自己設計「右手假肢」回鄉創業致富!
    42歲農村男子打工時失去右手,自己設計"右手假肢"回鄉創業致富!烈日當空,遠處一名近50歲的男子,熟練的在地裡割著草。走近了看,才發現,原來這名消瘦的半百男子並沒有右手。他的右臂上過著厚厚的毛衣,上面纏繞著幾圈皮繩,鐮刀正正是被繩子綁在了他的自己設計的機械右手安裝安裝在手臂上,這名男子名叫劉中發。劉中發之前一直在廣東、江蘇等地打工, 當時事發時在江蘇江陰市一家機器工廠裡做機械工。平時他都非常的小心這些機器。2004年5月3日中午,他的侄子到工廠裡來找劉先生玩。看著亂跑的侄子,劉先生只顧著看著自己的侄子,下意識揮手讓他出去。
  • 艾薩克·牛頓:半生嚴謹半生瘋
    他的舅父對牛頓的行蹤產生了懷疑,偷偷派人查探後發現他總是逃開家裡的採買任務,交給僕人後自己躲起來研究數學。也正是這種好學精神打動了他的舅父,於是他得以繼續學業,甚至從鄉村學校進入城裡的國王中學。此後的學習生涯中,他曾再次被迫放棄學業回到再次守寡的母親身邊耕作,但他的校長說服了他的母親讓他得以返校。
  • 16歲考上哈工大的劉漢青,50歲成為低保戶,一生痴迷哥德巴赫猜想
    然而,到了大三的時候,劉漢青卻迷上了數學,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被稱為世界近代數學的三大難題之一)上取得一個好成績。痴迷數學,研究數學,這其實都沒什麼不合適的。但是,當劉漢青為了證明這個問題而絞盡腦汁的時候,他卻忘記了:自己的專業課也是要成績的!
  • 男子頭部受傷後變成數學天才 患「後天學者症候群」
    男子頭部受傷後變成數學天才 患「後天學者症候群」 news.wehefei.com   發布時間:2014-04-21 16:32:31    來源:國際在線   資訊標籤: 後天學者症候群 男子腦部受傷變天才
  • 16歲考重點大學,為超越陳景潤瘋魔數論30年,卻靠400元低保度日
    即便這股熱潮消散,但陳景潤的精神始終長存,其中一個人就在看了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之後,也是投身數論,埋頭苦幹30年,企圖超越陳景潤,最終只靠400元低保生活。他就是劉漢清,1964年出生於江蘇泰州戴南鎮的一座小村莊,父母都是背朝黃土的農民,為了讓劉漢清走出村莊,他們省吃儉用將他送到學校讀書,劉漢清不負眾望,從小學習天賦就非常高,加入十分刻苦讀書,在當地是出名的尖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