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儀是對地球直觀概貌的形象描述,它能幫助人們了解世界地形地貌、政區國界、風土人情,也是對當時人地理認識水準的印證。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製造地球儀的國家之一,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回族天文學家扎馬魯丁製造了一隻地球儀。《元史·天文志一》說:「苦來亦阿兒子,漢言地理志也。其制以木為圓球,七分為水,其色綠,三分為土地,其色白。畫江河湖海脈絡』貫穿於其中。畫作小方井,以汁幅員之廣袤,道裡之遠近」。從地理標識上看,扎馬魯丁採用了中國傳統「記裡畫方」的繪製方法,與後來依西方地理學製成的地球儀有著本質的不同。
明末清初,伴隨著傳教士的東來,西方的天文、算學、測繪等諸多學科紛紛傳入中國。第一個將世界地圖傳入中國的是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他還在中國製作了第一架西洋地球儀。西式地球儀直白地宣傳「地球為圓形」的學說,這在信仰「天圓地方」傳統宇宙觀念的中國士大夫階層中引起不小 的震動。此後,來華的傳教士分別以攜帶實物、著書立說或參與製作等方式,不斷傳播西方的地理學知識。
順治朝以後,朝廷又製造了數架地球儀,現特選康熙朝製造的地球儀中球面圖,象比較清楚的一件做介紹,以認識其特點。這件通高l35釐米、球徑70釐米的地球儀,碩大的球體安放在工藝精湛的紫檀木雕花三彎腿支架上。球體的中腰處為地平圈,上刻四象限;與地平圈相交的銅圈為子午圈,上亥q360度。
北極處附時刻盤,上刻十二時辰。球面上繪黃道、赤道、經緯度,其中赤道用紅色繪畫、黃道用黃色繪畫,經線每隔十度畫一條。黃道上標有二十四節氣名稱、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球面繪大陸行政區域,標註一些大城市名稱,如中國的北京、太原、寧夏、蘭州、南昌、蘇州、廈門、武昌、漢口,西南太平洋上的澳大利亞、菲律賓、爪哇、馬來半島、新兒內亞、紐西蘭,以及日本、白令海峽等。還標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如中國的長城。
球體下端的一部分表現的是寬闊的海域,其中有奇形怪狀的水獸、大小帆船及航海線。值得注意的是,球面根據需要在適當的位置寫有不少的文字,以說明該地區的地貌特徵及相關的事物。如關於南極大陸:「南極野區,新為第五洲,然儘是無人之空地,因相隔各方,而海為難渡,自古無人至彼,但弗朗機商曾駕船過大浪山,偶望是地而來就船,惟見鸚鵡等鳥無他盤。

在用於宮殿陳設的同時,也是順治帝學習有關天、地啟蒙知識的演示儀。鐵鍰金地球儀從用料、工藝、體積等方面來看,應是順治時的作品。值得指出的是該地球儀底座為雙重八角形,與瀋陽故宮八角形大正殿、避暑山莊的八角形永佑寺,屬同一類設計,這實際是源白女真八旗部落共祭神祗的「堂澀」的基本建築形式,更深層地反映了滿族崇信的薩滿教的天穹觀,即宇宙間的日、月、星辰、風雷、閃電、雷雨、冰雹、光等自然神靈來自九層八個方向,寓意平安、吉祥與神威。

地球儀出自西方傳教士之手,而儀器底座採用如此獨特的八角形設計模式,可見清朝廷對於西學的學習,始終是在保留中國文化傳統或原始的觀念中進行的,保留中國文化傳統或原始的觀念中進行的,儘管只是保留了一種外在的形式。
明、清兩朝製造的地球儀現僅存3件,其中2件存於故宮博物院,1件存於倫敦英國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