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康熙時期的地球儀,了解世界的新窗口

2020-11-29 收藏之旅

地球儀是對地球直觀概貌的形象描述,它能幫助人們了解世界地形地貌、政區國界、風土人情,也是對當時人地理認識水準的印證。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製造地球儀的國家之一,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回族天文學家扎馬魯丁製造了一隻地球儀。《元史·天文志一》說:「苦來亦阿兒子,漢言地理志也。其制以木為圓球,七分為水,其色綠,三分為土地,其色白。畫江河湖海脈絡』貫穿於其中。畫作小方井,以汁幅員之廣袤,道裡之遠近」。從地理標識上看,扎馬魯丁採用了中國傳統「記裡畫方」的繪製方法,與後來依西方地理學製成的地球儀有著本質的不同。

明末清初,伴隨著傳教士的東來,西方的天文、算學、測繪等諸多學科紛紛傳入中國。第一個將世界地圖傳入中國的是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他還在中國製作了第一架西洋地球儀。西式地球儀直白地宣傳「地球為圓形」的學說,這在信仰「天圓地方」傳統宇宙觀念的中國士大夫階層中引起不小 的震動。此後,來華的傳教士分別以攜帶實物、著書立說或參與製作等方式,不斷傳播西方的地理學知識。

順治朝以後,朝廷又製造了數架地球儀,現特選康熙朝製造的地球儀中球面圖,象比較清楚的一件做介紹,以認識其特點。這件通高l35釐米、球徑70釐米的地球儀,碩大的球體安放在工藝精湛的紫檀木雕花三彎腿支架上。球體的中腰處為地平圈,上刻四象限;與地平圈相交的銅圈為子午圈,上亥q360度。

北極處附時刻盤,上刻十二時辰。球面上繪黃道、赤道、經緯度,其中赤道用紅色繪畫、黃道用黃色繪畫,經線每隔十度畫一條。黃道上標有二十四節氣名稱、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球面繪大陸行政區域,標註一些大城市名稱,如中國的北京、太原、寧夏、蘭州、南昌、蘇州、廈門、武昌、漢口,西南太平洋上的澳大利亞、菲律賓、爪哇、馬來半島、新兒內亞、紐西蘭,以及日本、白令海峽等。還標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如中國的長城。

球體下端的一部分表現的是寬闊的海域,其中有奇形怪狀的水獸、大小帆船及航海線。值得注意的是,球面根據需要在適當的位置寫有不少的文字,以說明該地區的地貌特徵及相關的事物。如關於南極大陸:「南極野區,新為第五洲,然儘是無人之空地,因相隔各方,而海為難渡,自古無人至彼,但弗朗機商曾駕船過大浪山,偶望是地而來就船,惟見鸚鵡等鳥無他盤。

康熙朝地球儀 局部

在用於宮殿陳設的同時,也是順治帝學習有關天、地啟蒙知識的演示儀。鐵鍰金地球儀從用料、工藝、體積等方面來看,應是順治時的作品。值得指出的是該地球儀底座為雙重八角形,與瀋陽故宮八角形大正殿、避暑山莊的八角形永佑寺,屬同一類設計,這實際是源白女真八旗部落共祭神祗的「堂澀」的基本建築形式,更深層地反映了滿族崇信的薩滿教的天穹觀,即宇宙間的日、月、星辰、風雷、閃電、雷雨、冰雹、光等自然神靈來自九層八個方向,寓意平安、吉祥與神威。

康熙帝便裝

地球儀出自西方傳教士之手,而儀器底座採用如此獨特的八角形設計模式,可見清朝廷對於西學的學習,始終是在保留中國文化傳統或原始的觀念中進行的,保留中國文化傳統或原始的觀念中進行的,儘管只是保留了一種外在的形式。

明、清兩朝製造的地球儀現僅存3件,其中2件存於故宮博物院,1件存於倫敦英國博物館。

相關焦點

  • 地球儀的發展史,從異域玩物到「睜眼看世界」
    而人類歷史上具有現代意義的第1個地球儀,也在基於航海的實踐上,在1492年由德國航海家貝海姆發明。在貝海姆的地球儀上,寫著這樣一句話:世界是圓的,可以航行到任何地方。時光飛逝,來到明朝時期,萬曆年間,利瑪竇等傳教士跨越千山萬水來到中國,帶來了數個世紀的地理大發現的知識成果,也帶來了地球儀。《明史·天文志》卷二十五寫道:「萬曆中,西洋人利瑪竇制渾儀、天球、地球等器。」
  • 不要輕視小小的地球儀,了解歷史你就會知道它對孩子的啟蒙多重要
    說起地球儀,我們對它並不陌生。但是大多數人未必知道。地球儀是如何誕生的?地球儀何時傳入中國?事實上,地球儀是一種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發明。世界上第一臺存世的地球儀,誕生於1492年:這一年,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航海家進行的遠洋航行及一系列發現,被稱為地理大發現。
  • 原來康熙和牛頓是同時代的人,這一時期的世界還有哪些名人?
    朱熹選擇牛頓還是朱熹——決定了之後三百年的世界。那麼此時的其他國家都在幹什麼呢?2、牛頓時期的俄國彼得一世(1672年6月9日-1725年2月8日),原名彼得·阿列克謝耶維奇·羅曼諾夫,後世尊稱其為「彼得大帝」。彼得大帝比康熙小18歲,比康熙晚去世三年。
  • 康熙為何在清朝鼎盛時期,放棄貝加爾湖?
    貝加爾湖地區風景迤邐,非常漂亮,是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泊,被譽為「西伯利亞明珠」,是漠北草原的後花園,曾幾何時,這塊地方還是中國的領土,而如今,中國國民卻只能在他人的國土上領略「異域風情」。在清朝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統治的強盛時期,貝加爾湖被清政府拋棄了,先是同沙俄籤訂了《尼布楚條約》,後來又是《布連斯奇條約》和《恰克圖條約》,永久地承認了沙俄對於貝加爾湖地區的所有權,在強盛時期放棄領土,在我們現在看來是不可想像的,但統治者或許有自己的考量。
  • 小小地球儀 環遊大世界——SmartGlobe智能地球儀亮相歐西亞國貿...
    隨著2008年臨近,奧運在駛進中國,奧運在邁入北京,奧運在走進千千萬萬個中國家庭,屆時,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將與國人同聚北京,共同體驗這四年一次的全球盛事。  作為中國奧運的主人,每一個中國家庭如何同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們自如交流,暢談各地奇聞趣事,甚至用當地語言向各國客人們問候,如何生動形象的向他們介紹中國的名勝古蹟、新鮮事物,這些事情,一向致力於創造及發展高品質生活科技產品的歐西亞都幫我們想到了!  8月25日,美國歐西亞公司經過精心研究開發,將在北京國貿體驗店推出一款智能地球儀。
  • 深度測評得力AR地球儀,從小去感知世界
    小朋友在成長的過程中,就像十萬個為什麼一樣,每天對這個世界都有新的認知,為了滿足孩子的疑惑,可以選擇一款地球儀,這樣不僅能讓小寶寶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心,也能讓大寶寶對地理越來越感興趣。可是給你一個傳統的地球儀,讓你去認識去記上邊的大洲大洋以及國家,我想誰都得頭疼。
  • 深藏於伊朗國家銀行地下寶庫中的神秘地球儀
    這座深藏在地下的、面積大約千餘平米的寶庫,收藏有自16世紀以來伊朗薩法維王朝、愷加王朝以及巴列維王朝時代王室所收藏的無數奇珍異寶。這些珍寶在20世紀30年代被當時的國王禮薩·汗移交給了國家銀行作為其發行貨幣的擔保。之後,國家銀行將這些寶物保藏於銀行的地下寶庫內,於是就有了後來的國家珍寶博物館(以下簡稱「珍寶館」)。珍寶館於1960年對公眾開放。
  • 寶清一市民手工製作世界最大地球儀
    東北網雙鴨山2月26日訊(記者 馬淑芬)寶清縣市民王炳龍耗時4年,投資1萬餘元,用鋼筋和水泥製作出高2.5米、直徑2.08米、重約1500斤的世界第一大手工地球儀,已成功申請扛旗世界紀錄。  記者看到,地球儀表面塗滿了不同顏色的油漆,經緯度線、國家地區的劃分都十分精準,並且可以順時針或逆時針自動旋轉,旋轉一周的時間約為4分30秒。
  • 康熙皇帝心中永遠的噩夢——論天花惡疾在清初時期的肆虐及預防
    2、 天花也是到目前為止,在世界範圍被人類消滅的唯一一個傳染病。3、天花是最古老也是死亡率最高的傳染病之一,傳染性強,病情重,沒有患過天花或沒有接種過天花疫苗的人,均能被感染,主要表現為嚴重的病毒血症,染病後死亡率高。最基本有效而又最簡便的預防方法是接種牛痘。
  • 浮雕地球儀領域低調的王者——FUN GLOBE地球儀
    環遊世界是很多人的夢想,我們也從未停止過探索世界的腳步。很久以前,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製作了地球的模型用來了解世界。還記得前一陣子大火的親子電影《銀河補習班》裡鄧超飾演的爸爸馬皓文,他能用足球改成地球儀給兒子當禮物,這個地球儀也成了貫穿整部的線索,兒子回到老房子第一個找的不是別的,就是這個已經堆滿灰塵的地球儀,甚至他當了太空人去了太空,只能帶一件東西的情況下,他仍然是帶了那個地球儀,可想而知這個地球儀對於孩子的意義。
  • 康熙為何在清朝鼎盛時期,放棄貝加爾湖?3大原因令人佩服
    最後一點就是:清朝在康熙時期雖然軍力上達到了鼎盛,但政治上還不是十分穩定,畢竟入主中原僅僅百年,內部還有很多不穩定因素存在。 在中國古代,一直有著「四海昇平」之說,說起它的由來,是因為古代中國確實有著東、西、南、北,四大海域,只是與現在人們印象裡的四海有些許不同。
  • 【評改特訓營】呂佳憶《小小地球儀,大大的世界》
    小小地球儀,大大的世界在我的書桌上擺放著一個精緻的地球儀,這是期末時老師獎勵的。這個地球儀令我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對我學習地理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這個地球儀表面光滑,上面標繪的大陸板塊和字體也十分清晰,在燈光的照射下還能反射出光來。相鄰的不同國域用不同顏色填充,便於察看。
  • 堪比地球儀界的「小米」!新科技AR地球儀,充當你的百度百科
    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它雖然不能像地圖那樣詳細地表示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也不能完全反應地球的實際情況,但是可以幫助我們闡明許多有關的地球概念,獲得地球體的主體概念。世界現存最早的地球儀是由德國航海家、地理學家貝海姆於1492年發明製作的。
  • 新窗口外語培訓學校的雙師英語加盟、少兒英語加盟 火爆進行中
    原標題:新窗口外語培訓學校的雙師英語加盟、少兒英語加盟火爆進行中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家長們越來越注重英語教育培訓的重要性,這已成為了他們的迫切需求。
  • 地球儀為什麼要斜著轉?
    動物、天氣、世界人文、浩瀚宇宙等,這些領域的知識足以勾起一個孩子的求知慾,但是相應的書本並不能解決問題,因為還需面對孩子識字多少的問題,為此「AR智能設備」或將成為最佳的解決方案。AR智能地球儀便是其中一種。在桌面上AR智能地球儀與普通地球儀無異,但是結合AR智能APP,AR智能地球儀將會把知識以4D動畫的形式展現出來。
  • 北鬥AR地球儀,擁有多項黑科技!孩子開心學知識還能走遍世界
    說到地球儀,很多家裡面的父母都會為孩子買一個,因為地球儀可以讓孩子了解一些地理知識,也有助於智力開發,美國物理學家French也說:自己的啟蒙老師,其實是「地球儀」。而像像郭濤兒子石頭、田亮女兒森碟、林志穎家Kimi和李小鵬女兒奧莉,都是人手一個地球儀。
  • 北鬥AR地球儀,一個可以陪孩子暢聊天文地理的智能地球儀
    為了便於認識世界,後來我們又發明了地球儀。但傳統的地球儀,只有單薄的文字和圖案。看來看去也無法對上面標註的國家、地貌產生更多了解,遠遠不能滿足我們的好奇心與想像力。能讓我們更加立體地看到這個世界。最新的AR增強現實技術,極大地豐富了一個普通地球儀能承載的知識量。它的功能十分強大,涵蓋星空、宇宙、地球、人文等,共3000多個知識點。
  • 地球儀的誕生!好用又好看的AR地球儀長什麼樣?地理知識有地球儀
    地球儀的誕生,首先來自「地圓說」建立和傳播,當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地球是圓形時,地球儀才有了誕生基礎。地理大發現前夕,首批地球儀問世,地球儀推動了哥倫布、麥哲倫等人的航海行動,更多的航海實踐推動了地球儀的發展。地球儀的發展經歷了從稀有到普遍,從上層到大眾的過程。
  • 北鬥AR地球儀太酷了,第 一次見這麼高科技的地球儀,還能看星座
    因此,給孩子們展示動物世界、海底世界和觀察宇宙就成了首選!在孩子對外界充滿好奇的階段,我們更應該帶他們看看世界的樣子,幫助孩子開闢更廣闊的視野和眼界。在將來,不論是對學習或是成長,一定大有益處!靜態的天文地理知識,難免會讓孩子們覺得繁雜、枯燥,AR智能地球儀讓我們擁有了全新的學習模式。
  • 康熙有一臺計算器,可以計算複雜的數學題
    康熙親政以後,楊光先獻上所編造的曆法。康熙向傳教士南懷仁徵求意見,南懷仁當即指出其中的許多錯誤。為辨真偽,康熙下令實地測驗,結果證明了南懷仁的意見是正確的,最後,楊光先被罷革職,由南懷仁掌管欽天監,恢復新法。